(共42张PPT)
腊
八
粥
沈
从
文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介绍腊八粥
腊八粥的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将跟随沈从文先生去品尝一碗令八儿朝思暮想的腊八粥。
学习基础知识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风俗美。
代表作品:小说《长河》《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走近作者
腊八节
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我国喝腊八粥的传统习俗始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余年。腊八粥在不同地区选用的食材有所不同,但均十分丰富,基本上都包括谷类、豆类和各种干果,寓意着“合聚万物、调和千灵”。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保养脾胃的养生佳品。
学习生字
腊
粥
là
zhōu
yàn
chí
jiǎo
搅
zǎo
枣
咽
匙
腊八
腊月
喝粥
米粥
红枣
枣子
下咽
咽口水
钥匙
密匙
搅拌
搅合
chén
陈
脏
肿
zānɡ
zhǒng
kuài
筷
褐
áo
hè
熬
ɡānɡ
缸
肿胀
发肿
熬夜
熬粥
褐色
深褐
水缸
米缸
肮脏
脏水
筷子
木筷
陈旧
陈列
多音字
咽
yàn( )
yè ( )
吞咽
呜咽
弟弟呜咽( )着对妈妈说:“我的咽( )喉肿了,吞咽( )的时候好疼。”
yè
yān
yān( )
咽喉
yàn
脏
zānɡ( )
zànɡ( )
肮脏
五脏六腑
这个肮脏( )的地方散发的臭味直入人的五脏( )六腑。
zānɡ
zànɡ
读词语
唾沫 沸腾 嘟囔 筷子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孥孥 甜腻腻
tuò
nāng
kuài
jiǎo
zhǒng
gāng
nú
nì
cāi
湘西地区对男孩子的称呼
梳理课文脉络
初读课文
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些内容?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
人人爱粥
等粥(详)
喝粥(略)
默读“等粥”部分的内容(第2—1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些场景?
盼粥(第2—8自然段)
分粥(第9—12自然段)
等粥
猜粥(第13自然段)
看粥(第14—17自然段)
梳理脉络
腊八粥
(第1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等粥
喝粥
2—19
2—17
18、19
详
略
人人爱粥
等粥喝粥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研读课文
人人爱粥
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腊八粥的?圈画你喜欢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
1
排比
食材丰富
使腊八粥有生命力
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深受人们喜爱。
浓稠
从食材到做法,字里行间透出了“甜甜的腻腻的”味道,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使人仿佛真切地看到、闻到、品到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
盼粥
自由朗读课文第2—8自然段,圈画描写八儿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体会八儿盼粥的心情。
2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迫不及待想早点吃到的心情
兴奋
既兴奋,又急切,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失落。
4
5
6
8
7
语言描写
八儿两声连叫从中可以体会到
八儿娇憨的情态和急切的心情。
神态描写
表现了八儿迫不及待的心情。
神态、语言
描写
八儿耍赖说自己“饿”,并做出“要哭的样子”,表现出八儿发泄不满、赌气撒娇的意味。
八儿在“盼粥”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兴奋、好奇、急切
在等粥的过程中,多次用到“叹气”这个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通过写腊八粥不断的“叹气”,一方面写出了腊八粥逐渐粘稠,咕嘟咕嘟冒泡的样子;另一方面写出了八儿的好奇心,总得不到满足的失望。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这声叹气既暗含着八儿的失落,也表现出粥熬制初期的形态。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熬煮粥时的情形,让人仿佛闻到了浓浓的粥香。
三个“叹气”: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拟人化的语言对腊八粥进行描写,让粥也具有了灵气和生命力,同时也衬托八儿的心情。
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八儿和妈妈的对话,体会八儿急切的心情。
4
5
6
7
分粥
自由朗读课文第9—12自然段,关注八儿的语言,思考:八儿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9
10
11
八儿的语言描写:八儿此时的心理活动,想多吃点粥,却又打着替大哥和爹考虑的旗号贪吃,又不忘表示自己的善解人意,还要把妈妈也拉入自己的阵营,找个同盟。
天真
聪慧
狡黠
“噗。” 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仿佛是听到八儿的话后忍俊不禁的笑声,也写出了粥逐渐熟烂的情状。
腊八粥对八儿的吸引力很大。
12
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八儿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八儿“贪心不足”的语气。
9
10
11
猜粥
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八儿猜想腊八粥里有哪些食材,这些食材变成什么样子了。
13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
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
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
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本文为何要详细描写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呢?
表现出八儿好奇
而又急切的心理
细腻巧妙地突出
了腊八粥的特点
看粥
自由读第14—17自然段,八儿看到粥后有什么反应呢?八儿看到的粥是什么样子的?八儿看到的粥和他想象的粥有什么不一样?
15
14
孩子的眼睛是天真的,纯粹的,用儿童的视角和口吻写,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新奇自然。
拟人
这段话表现出了八儿看粥时的仔细,以及腊八粥逐渐熟烂的状态变化。
出乎意料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八儿看粥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惊讶
有点嫌弃
文章细致地刻画了八儿“等粥”期间内心活动的变化,这在整体构思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急迫
→无奈
→憧憬
→惊讶
→嫌弃
将腊八粥与喝粥的人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民俗图景;也侧面写出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满足
喝粥
八儿终于如愿吃上了腊八粥,作者是如何描写八儿一家吃粥的情景的?
19
动作、外貌描写:八儿喝了很多粥
体会到一家人喝粥时的香甜和满足,家庭生活的温馨。
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喝粥的结果,描绘了喝粥后的家庭场景?
作者通过详细描写喝粥后的画面,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喝粥时的香甜和满足,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联系整篇课文的详略安排,思考:为什么要详写等粥而略写喝粥?
作者详写等粥,略写吃粥,使重点更加突出,既充分表现了八儿盼粥时的焦急和天真烂漫的儿童心理,也从侧面展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比直接写吃粥更令人回味无穷。
课文总结
主题概括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儿八儿的视角,写他 、 、 、 、
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恋,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喝粥
结构梳理
腊八粥
人人爱粥
等粥喝粥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等粥(详写)
喝粥(略写)
腊八粥甜蜜
家庭生活温馨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相传有老两口平时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了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两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吃粥的传说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腊八粥(节选)
冰心
冰心笔下的《腊八粥》又有着怎样不同的情味呢?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提示:抓住美食的特点,表达出对这一美食的喜爱之情。
外观
材料
做法
味道
小练笔
仿写示例:牙齿刚长齐的小孩子,背着书包上学的少年,须发皆白的老人,提到热干面,谁都觉得鼻子里涌起一阵芝麻酱的浓郁香气。把面条烫熟,加一点盐、酱油、醋、蒜泥、酸萝卜丁,再浇上一大勺浓稠的芝麻酱,撒上少许葱花,一碗正宗的武汉热干面就成了。拿起筷子,一边搅拌,一边闻着热腾腾地往上冒的香气,面还没开始吃,口水已经流了三尺长,何况,这一碗面,够顶半天饿呢!
色泽诱人腊八粥,浓浓温情腊八节。
腊八粥,在腊八节里凝聚着全家的温情时刻。
腊八节这一天,妈妈想把她熬好的腊八粥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但是她不知道配什么文字合适,请你帮她想几句话,要求语言简练,体现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