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大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 ( http: / / www.21cnjy.com ),拒绝国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反映孔子“正名”主张 B.诸侯可在本国再分封
C.卫国专制君权面临冲击 D.礼乐制度已趋于崩溃
2.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这说明唐代
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B.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C.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3.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 ( http: / / www.21cnjy.com )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小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从中可看出清延军机处的“廷寄”制度
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 B.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
C.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D.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
4.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5.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A.多是空谈救国或者盲目爱国 B.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C.在当时其愿望可以变成现实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6.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不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7.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反映国民政府有收复东北等失地的决心
B.国民政府采用例举方式清楚表明中国疆域,昭示领土主权
C.表明国民政府要维持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抗战胜利
D.国民大会是当时名义上的全国最高立法机关
8.“国家要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鼓励和指导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上述文件内容应出自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共同纲领》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经济
A.实现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B.与新三民主义的经济思想本质一致
C.消灭私有制,实现了社会的平等发展 D.是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成分并存的经济
10.亚里士多德说:“大家认为只有在平民政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才可以享有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为人人轮番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另外一要领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人人应不受任何人的统治,只是这样的自由事实上不能得到,遂有轮番为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这主要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下
A.平民政体妨碍民众享有自由 B.轮番而治是平民政治的理想途径
C.人们在平民政体中真正享有自由 D.平民政体中人人应不受他人统治
11.“1760年,猎奴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可能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12.德意志帝国成立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邦保留了程度不等的司法权,如巴伐利亚规定若未经批准,则其居民与普鲁士、萨克森等外邦的婚生子女视为私生。1872年以后,帝国陆续颁布刑法典、民法典、法院组织法等,统一调整审判程序、诉讼程序,并成立拥有最高司法权的帝国法院。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德国的政治制度:
A.在联邦制下强化中央集权 B.包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抑制了各联邦成员的司法权 D.进一步通过了民主化的要求
13.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A.尊崇和颂扬先人 B.缓和君臣关系 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巩固儒学地位
14.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A.专制皇权弱化 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15.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据此可知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16.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 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17.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 ( http: / / www.21cnjy.com )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 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18.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19.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20.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这一规定
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
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 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
21.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论》中提出以德性为基础的宪政理论,认为国家是履行德性、根据有关法律与权利的协议而结合的多民族共同体.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
A.西塞罗主张以德治国 B.西塞罗最早提出社会契约论
C.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D.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22.从1928年起,苏联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这表明
A.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 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C.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D.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
23.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 ( http: / / www.21cnjy.com )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24. 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
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
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25.(25分)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意在“尚贤”,但又竭力维护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以应对“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故明清两代科举,严格限定知识范围,而以“四书”为准,否则,科考便须“多买书,多求学,平民寒士的力量多半办不到,那么考试起来一定还是图书满家的贵家子弟占有优势”。但“四书”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遂以朱熹《集注》为圭臬,“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复又严格限定文体,强调答卷的格式化或标准化,即考生作答须用八股文,因其“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取舍之标准”,且令评卷者难逞一己之私意。此外,殿试、锁院、弥封、誊录、截角等,无不意在维护公平。清代还规定官员子弟参加乡试,须另立“官卷”以区别于“民卷”,并发展了明代南北分卷的做法,通过“分省取中”避免倾轧文风不振之地。同时,明清两代还屡因科场案件而兴大狱,涉事官员动辄杀、遣、革、降。 ——改编自杨国强《衰世与两法》、钱穆《国史新论》等
材料二:清政府曾以办学堂来填补科举制的教育功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但科举在“学堂成效未有验”时突然废除,全国教育乃成一锅夹生饭。不论学堂培养出的新学生是否人才,后来“出任时艰”者的确多是这些人。惟他们在“出任时艰”时能否比科举选拔出的士人更能因应中国面临的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以民国政治的不如人意,问题的答案也许不那么正面肯定。严复就曾批评北洋学堂“弟子无得意者”,“且此不独北洋学堂为然”。至此,读书人“无用”的潜台词呼之欲出,反智倾向或即因此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兴。而且,蔡元培等多强调读书与做官分开,但若学堂仅为教育机关,而不再是官吏养成之地,则有良好训练的官吏又从何而来?士大夫既不从士来,传统的官吏生成方式即只剩“出将入相”一途。军人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似乎已成必然之势。那时有人谈选女婿的标准,要“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报人王新命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此外,传统中国士人多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最后多半要还乡。废科举后读书人则基本于城市定居,不再讲求叶落归根,则城乡渐成分离之势,而乡村中读书人比例的降低也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出现“土豪劣绅”的可能性转增。
——改编自罗志出《清朝社会变迁与民国政治: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维护公平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措施有何积极影响?(1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废科举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偶然性与必然性在自然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作用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客观性。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切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一一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地方上的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和司法机关是合一的,对其审判权限的规定并不严格。到唐代,明确规定县只能决断杖以下的刑罚,州只能决断徒以下的刑罚,中央司法部门只能决断流刑以下的刑罚,宰相有决断流刑的权力,但必须复奏。死刑决定权则一律控制在皇帝手中。自宋代起,审和判分离,县和州对重罪犯只有初审权和拟判权,而无判决审定权,终审判决统归中央,经中央批准,州县方能执行判决. 中国封建社会在司法工作上表现为重刑轻民.一般民事纠纷被称为“户婚细事”,往往 只由族长和乡、里进行调处解决。但唐代州县的户曹的职任中,便包括有处理民事诉讼的内容,这是将刑事和民事案件分别管辖处理的最初步骤。至南宋时期,对民事案件的审判便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即州县负责审判,而最终的裁决权归属于户部,在户部左曹分置三案以分工管理。这种民事案件审判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l)根据材料,概括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表现。(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司法行政制度发展的原因及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5CCDCB 6—10 BCCDB 11—15 BACDD 16—20 BACBD 21—24 DBAC
25.(25分)
(1)措施:严格限定考试范围、答案来源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卷格式;(2分)避免财富、权力、地域等差异转化为科举的优势;(2分)对科举案件惩以重刑。(2分。考生答出“限定‘四书’”等具体内容最多给1分)
影响:注重客观标准,利于政权开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扩大统治基础;(2分)避免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2分)遏制地方意识,巩固中央集权或促进政治统一等。(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教育水准下降;政治统治低效;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分子边缘化;传统“四民”结构瓦解;助长反智倾向;推动军阀崛起;拉大城乡分化;加剧乡村失序;知识分子上升渠道阻塞,或转与政府对立等。(答题少于三点,每点1分;三到五点,每点2分;答满六点得13分)
26.(12分)
评分说明:
示例:偶然性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客观必然性,历史必然性又是通过复杂的偶然性现象
表现出来,而且偶然的因素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影响。
如十月革命的发生和胜利有其必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它是俄国社会形势发展和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至于何时夺取政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则取决于在不同的发展条件下,敌我双方力量的不断分化与组合,国际条件的变化以及国内各种非主要矛盾等综合因素.从而使革命在胜利的进程、方式等方面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如革命的时机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并为革命的胜利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革命的方式方面,“七月流血”事件后,促使布尔什维克党决定由和平夺权转向武装起义;革命的领导者方面,列宁的领导对革命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等等。这些偶然性因素为十月革命的发生和胜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27.(15分)
(1)发展:明确了行政、司法机关的审判权限;审和判权力分离;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判分离。(7 分)
(2)原因: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4 分)
影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司法审判体系的完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