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6 17:56:04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D [据材料“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逐渐走向定居,这加快了文明时代的到来,D项正确;这一时期,传统帝国尚未形成,排除A项;这一时期,史诗文学尚未兴起,排除B项;“广泛应用”,表述夸大,排除C项。]
2.C [材料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这一变化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最终完成”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地区最早进入文明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3.B [据题意可知,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世界不同的地区,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这说明早期人类文明具有多元性。故选B项。]
4.B [根据题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各具特色,呈现多元特征。从区域范围的变化可知,古代各个文明不断扩展,且古代各个文明多分布在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①②④正确,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③中“完全”错误。答案为B项。]
5.C [根据材料“安努和恩利尔(神)为了人民的利益呼唤我的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神所敬畏的王子,(任命我)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将统治者比作神的代表,宣扬君权神授。故选C项。]
6.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战胜洪水的传说,记录在《吉尔伽美什》中,A项正确;《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排除B项;《罗摩衍那》是古印度的著作,排除C项;《天方夜谭》是阿拉伯国家的民间故事集,排除D项。]
7.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C项正确;种姓制度下,不同种姓的群体有贵贱之分、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史诗,排除B项;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8.A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A项正确;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排除B项;近代以来,基督教随着殖民势力的入侵而进入到印度,排除C项;伊斯兰教传入印度的时间晚于婆罗门教,排除D项。故选A项。]
9.A [据材料“人民统治的优点”可知,这种政体下人民享有国家治理权,据材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职务都由抽签决定”可知,该政体是雅典的民主政体,因为在雅典民主政体下,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雅典民主实行抽签选举制,A项正确。]
10.A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A项正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排除B项;修昔底德被誉为“政治现实主义学派之父”,排除C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等学科体系,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根据材料可知,萨尔贡一世借助苏美尔女神和城邦保护神的权威,稳定新征服地苏美尔,意在强调其统治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借助宗教神权力量,而非“打击神权势力”,排除B项;宣扬君权神授观念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汉谟拉比处于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18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因此一块块被灌溉渠分隔开的土地连接起来,故选B项。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与“斯帕特”连接起来关系不大,因为公元前3100年以前也有定期泛滥的时候,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反而难以将分隔的土地连接起来,这是依靠强大的王权来推动土地统一化的,排除C项;农业灌溉工具一直在进步,不足以说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灌溉网的体系化,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世界文明的形成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并不能用“文明三要素”去判定所有的文明社会的形成,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A项正确;文明形成的判定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存在判定标准,排除B项;材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C、D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14.D [根据材料“国王出身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做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可知,《摩奴法论》彰显了国王的权威,故D项正确;A、B、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15.(1)制度基础:种姓制度。
特征:宗教色彩浓厚;文化靠口头传播;创造了精美的史诗。
(2)评价: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为雅典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为人类政治文明和后世人文主义精神奠定基础。
本质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只是针对少数公民的民主,外邦人、妇女、儿童、奴隶被排除在外。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A组 基础巩固练
题组1 人类文明的产生
1.(2024·广东普宁高一期中)在距今大约1.1万年前的冰期结束后,气候趋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和畜牧时代。这一转折(  )
阻碍了传统帝国的扩张
促进了史诗文学的兴起
促成了文字的广泛应用
加快了文明时代的到来
2.(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期中)公元前7500—前5000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采集、渔猎逐渐转为农耕并定居,部分人还拥有了可以支配的剩余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这(  )
反映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最终完成
推动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
说明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题组2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3.(2024·北京通州区高一期中)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流域,以及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反映了人类文明具有(  )
统一性 多元性
延续性 继承性
4.(2024·重庆名校联盟高一联考)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有(  )
①古代文明呈现多元特征 ②古代各个文明不断扩展 
③古代各个文明完全独立发展 ④古代各个文明多分布在大河流域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
5.(2024·浙江绍兴会稽联盟高一联考)《汉谟拉比法典》写道:“安努和恩利尔(神)为了人民的利益呼唤我的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神所敬畏的王子,(任命我)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这反映该法典(  )
阻碍宗教传播 限制商业发展
强调君权神授 激化社会矛盾
6.(2024·浙江绍兴会稽联盟高一联考)在古代西亚,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在此过程中诞生了战胜洪水的传说。这些传说可在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中查阅。该史诗是(  )
《吉尔伽美什》 《荷马史诗》
《罗摩衍那》 《天方夜谭》
7.(2024·北京通州区高一期中)关于古代的印度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出现不分贵贱、职业世袭、法律地位平等的种姓制度
《罗摩衍那》《吉尔伽美什》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史诗
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莎草纸是古代印度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8.(2024·浙江绍兴会稽联盟高一联考)印度宗教信仰比较复杂,这是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下列宗教在印度出现最早的是(  )
婆罗门教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9.(2023·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4)“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声名,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职务都由抽签决定……而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材料描述的是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印度种姓制度 古巴比伦君主专制
10.(2024·北京通州区高一期中)他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他是(  )
希罗多德 苏格拉底
修昔底德 亚里士多德
B组 能力提升练
11.(2024·安徽合肥六校联盟高一期中)萨尔贡一世(公元前2354—前2279年)在征服苏美尔的战争取得胜利后,宣称他受到苏美尔女神的眷顾得以发展自己的事业;得到苏美尔城邦保护神的认可,获得王位。萨尔贡一世的这些做法意在(  )
强调其统治合法性
打击两河流域的神权势力
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抵制汉谟拉比的对外扩张
12.(2024·河南商丘高一期中)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几十个分立的“斯帕特”,“斯帕特”的象形文字就是一块被灌溉渠分隔开的土地。到了公元前3100年以后,整个尼罗河流域的“斯帕特”连接起来,形成了体系化的灌溉网。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埃及初步统一的实现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
13.(2024·河南开封五校联盟高一期中)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但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发现,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这从侧面反映出(  )
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
文明的形成没有判定标准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文明的出现说明国家形成
14.(2024·湖北襄阳鄂北六校联盟高一期中)《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和哲学的法律汇编。其中第7、8、9章都被冠以“国王的法”之名,国王出身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做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这说明在古代印度(  )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种姓制度根深蒂固
婆罗门教的统治强化  法律彰显国王权威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5.(2023·湖北省部分市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婆罗门有效地利用了他们精通的《吠陀经》即赞美诗。这些赞美诗在举行宗教仪式和献祭时被大声朗诵,它们通过口头代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由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词逐音地熟记。作为这一宝贵遗产的保管人和传送者,婆罗门能够以高于世俗首长刹帝利的印度社会领导人的身份,坚持并实施自己的主张。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古希腊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状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
——整理自张广智《略说古希腊的城邦文明》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文化产生的制度基础是什么,并说明印度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典民主政治。(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