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共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共6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01 21: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6张PPT。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
2、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
4、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5、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作用)
知识结构
一、古代商业的出现(出现、商人、货币)
二、“市”在历代的发展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难点:认识古代商业的作用、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业经济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主要表现商人货币城市市商品商路一、古代商业的出现(出现、商人、货币) (一)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表现)1、商人 ——商业活动的主体2、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3、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4、货币 ——交易媒介:商--、秦--、宋--、明6、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5、管理 ——交易规则(价格、时间、空间)请依据材料中分析古代商业兴起的基础。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耕耘,女勤蝉织,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换,农有余粟,则以易市,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二)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政治政治经济政策交通金融政局稳定,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交通便利有利于内外贸易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三) 古代商业的出现、发展 “商人”起源:商朝覆灭后,商族人被剥夺了特权。为养家糊口,商族人以做买卖为主要职业。周族人重视农业,鄙视生意人,认为买卖只是借交易获取别人劳动的成果。在周人的心目中,做买卖的人就是商人,这就是中国称生意人为“商人”的缘由。“商业”、“商品”、“商旅”诸词也都由此而来. 商朝商业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出现了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介——货币。贷财债原始社会出现商业
商朝人善于经商(贸易);
周朝“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货币种类多,临淄、邯郸等城市商业繁荣。1.先秦时期商业发展概况兴起贝币★秦相国吕不韦,由仕而商,成为成功的大商人后,又由商而仕立国定君,是中国第一位顺利从政贵居相国之位的富商。★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白圭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在别人觉得多而抛售时,他就大量地吃进,等别人缺少货物需要吃进时,他就大量抛出。我国古代巨商的出现始于何时?试举一例。儒商鼻祖范蠡忠以为国;
智以保身;
商以致富,
成名天下”。2.秦汉时期商业发展概况初步发展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市籍---
②统一货币:秦半两钱;汉五铢钱
③长安、洛阳等成为商业大都市,西汉长安设有“市”
④西汉开通丝绸之路,外贸开始逐渐发展统一货币秦半两钱 汉五铢钱 材料二:“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
材料三:“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 ,否则“重则杀身……”,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 —明
——商人地位低下进一步发展3.隋唐时期商业发展概况①开通大运河
②使用统一货币,出现邸店、柜坊和飞钱
③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草市)
④城市商业繁荣,市的交易时间、地点仍有严格限制
⑤长安洛阳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还是商业中心,同时南方兴起著名商业城市,“扬一益二”
⑥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市舶使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 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
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便由此产生。开元通宝钱,重二铢四丝(约4克)为一钱。
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以后各代铜钱标准 柜坊飞钱类似银行类似汇票 作用: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邸店类似酒店学思之窗: 什么是邸店?柜坊?飞钱?
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俞大娘航船“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西市东市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新唐书》唐代长安城胡商云集的西市空前繁荣4.宋元时期商业发展概况两宋: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坊市界限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地限制
开封、临安商业繁荣,还出现四大商业名镇,草市更加普遍;
海外贸易活跃,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
交通发达,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中外交往的见证泉 州宋元:长途贩运海上丝绸之路继续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出现地域性“商帮”:徽商和晋商
②明朝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清开始兴办票号
③对外贸易由盛入衰:
明朝郑和下西洋;
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广州一口通商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概况明代:会馆、商帮 形成原因:1)明清时期,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2)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商人按地域结成群体,形成商帮。实力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河南南阳的山陕会馆徽文化是"滋养"百年徽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 The First Praft Bank   日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座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大街的繁华地段,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掀开了中国金融史的光辉一页。清代钱庄的票号天方木骨都束慢八撒刘家港刘家港红
海红
海木骨都束慢八撒占城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明末清初时海外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四)古代货币的发展(165页 ) 商?---秦?---宋?---明?---清? 探究:形成中国古代城市的是哪两种主要途径? ①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
②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中国古代的城市
“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城以盛民也”,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为此,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面积多达几到几十平方千米,城内有大片农田、园圃等。城的数量也相当多,遍及全国。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兴盛起来,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专门管理机构,长安九市草市形成,设“草市尉”管理草市演变为商业中心;夜市繁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已具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二、市在历代的发展【典题训练1】(2013·潍坊模拟)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
A.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B.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市”的形成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市”包括依附于城而出现的和在乡村自然形成的草市,材料反映的市属于长安城中,故选A。西市东市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卷20问:唐朝对市的设置有什么限制?9.《唐六典》中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①当时仍以日中开市 ②当时的市仍有时间限制 ③有专人负责管理市场 ④市与坊分开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市署?---“市长”?材料一:(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知识整理和再现唐朝商业经济繁荣的特点及表现交通便利:水路、陆路、海路四通八达;
统一货币: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
市场发达:政府设市署专门管理,有固定交
易场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还出现夜市、草市等。
商人众多:胡商遍布;
城市兴旺: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等。北宋东京城 想一想:与唐朝相比,北宋时期市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坊和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市在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唐长安城北宋汴京城 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唐代坊市分开,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限制。
宋代都城商业活动“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成了街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原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新酒送外卖“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城市商业网点的分布已经打破“坊”和“市”的界限,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大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商品交换的品种和总量增加,许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海外贸易的繁荣纸币的出现商人地位提高,社会观念的转变明清商业发展主要情况南北两京外,商业市镇兴起,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商业资本的集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商帮--晋商、徽商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苏州昆曲古戏台城市出现商业区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五都)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扬一益二)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相国寺庙会)商业市镇兴起(苏州、盛泽镇等)三.商业都会的崛起【变式训练】“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论述的是宋代出现的 
A.街市 B.坊市 C.夜市 D.草市
【解析】选D。草市,就是民间集市。“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宋代以前已经出现,说明商业得到了发展。古代的“街市”“坊市”指的是城市的集市;而“夜市”也仅仅在政治中心和商业繁华的大都会城市中出现。结合题干中的“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因此D最符合题意。商人:
货币:
城市:
市场
商品:
商路:
外贸:
……群体活跃-从早期的商人到出现大商人,甚至出现地域性商帮;地位低下.
种类丰富.由天然货币发展为统一的金属货币,甚至出现纸币和金融服务机构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职能越来越多元化,商业职能越来越强,商业中心形成.
形式逐渐多样由早期的严格限制发展到打破时间、地点界限,并出现农村集市。
商品种类越来越繁多
国内商路越来越便利,并开拓了海外商路
外贸发达,宋元海外商运发展明清由盛入衰 难点 1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封建社会中、前期(春秋---宋元)
——对封建社会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
——对封建社会起了一定程度的瓦解作用:
经济: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产生了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难点2 :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
所起的不同作用:五、重难突破趋势:①经济职能不断加强,直至出现专门的工商业中心
②商业中心分布以北方为主——南方为主
原因:①农业、手工业发展
②江南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 从战国到清代,城市在功能和分布上总体发展趋势如何?导致变化的主要经济原因有哪些?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1) 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①早期的“市”是商业活动场所,是依赖于“城”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城镇发展特点:②政府对城镇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制。如实行坊市分开等。2、城市的发展——坊市与城镇(2) 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城镇发展特点:①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地点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②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3/概念辨析 市、草市、夜市、晓市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
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
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
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
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争鸣:唐代有没有夜市?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作出判断,并说说你的理由。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材料一:注:王建(767—约830年) 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晚唐诗人薛逢 疑难: “夜市”何时出现? 唐代城市虽然兴起,但还没有夜市。唐代有禁夜规定,到日落时分,街、坊、城门均要关闭,就连点灯也要严格控制。《唐六典》中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人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在中晚唐的诗歌中,关于夜市的描述比较多,例如中唐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中提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通过诗中所说的“夜市千灯”,我们可以想象扬州夜市的繁荣景象。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描写了秦淮河月夜酒家夜市繁荣,弦歌处处的繁华奢靡景象。“夜市”一词在中晚唐的诗作中一再出现,证明在唐朝中后期的繁华都市已经出现了夜市。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的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3.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材料一 “(唐代长安)万年(县)领(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领(朱雀门)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志》卷七)“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会要》)“京、都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旧唐书》)
材料二 江淮以南,东晋南朝时已出现了草市,唐代草市为数众多。例如清弋江有“村边草市”,茶山下有水口草市。在钟山附近,“野市鱼盐隘,江村竹苇深”。淮阴附近,“鱼盐桥上市,灯火雨中船”。
——张泽咸《唐代工商业》材料三 (唐代)楚州“千竹夜市喧”,苏州“夜市卖菱藕”,广州“蛮声喧夜市”。
——张泽咸《唐代工商业》
(1)何谓“市”?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市”的基本情况。
提示:市就是政府在城市特定地方设置的,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唐代“市”有严格的地点和时间限制;官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2)材料二中的“草市”与“市”有何区别?
提示:“市”在州县以上的城镇由政府设置,“草市”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草市”未经政府批准,为民间集市。
(3)材料二、三中“草市”和“夜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提示:“草市”和“夜市”的出现分别从地点和时间两个方面冲破了市场的有关限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