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2.1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通过图表资料,理解资源安全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图文资料、实例分析,掌握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的途径,了解资源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通过图文资源、实例分析,理解保障资源安全的主要途径,形成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课前导入
1980年9月,美国朱利安·西蒙教授与保罗·埃尔里奇教授就10年后铬、铜、镍、锡、钨5种金属的价格是否上涨打赌。他们假想以1980年9月29日的价格分别买入以上5种金属,每种金属花费200美元。假如,10年后这5种金属的价格在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果真上涨了,西蒙就要付给埃尔里奇这批金属的总差价。反之,埃尔里奇将把总差价支付给西蒙。此赌以西蒙教授获胜而告终。
1.两教授之赌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2.从此赌中你能推测两位教授对世界资源安全前景的观点吗?
3.能不能乐观地认为世界资源价格只降不涨?
目录
一、资源安全问题
二、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
三、保障资源安全
一、资源安全问题
1.世界资源安全前景
①从表面来看,两教授之赌的背后是关于世界未来资源安全前景的悲观论和乐观论两种观点之争。
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悲观论与乐观论之争是自然环境的影响与人类的主动性之争,即“地球供给资源的能力存在极限”与“人类能通过技术进步克服资源的极限”之争。
③从辩证的角度看,两者在对终极结果的认识上是对立的,但就具体资源而言,都承认在一定阶段内存在资源极限。
悲观论
乐观论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的饥荒和资源耗竭将很快到来,资源价格亦将随之日益攀升。
资源不会枯竭;资源短缺会吸引大量的投资来开发替代产品,而科技进步又为这种开发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资源价格不但不会飙升,反而会下降。
现代人类社会是靠庞大而复杂的资源供给维持的
2.资源安全
①概念: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够得到满足的状态或能力。
②认定条件:
资源的供给不低于各种用途所需的最低数量和质量要求,且是稳定、及时和经济的;
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
3.资源安全问题
①产生:
如果因资源供给量少于资源需求量而造成的资源短缺超过某个限度,就会发生资源安全问题。
②危害:
影响生产、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甚至危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资源供给
稳定的
经济的
及时的
高于
资源需求
资源需求
生产活动
低于
资源安全问题
发生
经济活动
社会活动
物质基础
灾难性的后果
资源安全
③根本原因:
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从发展的角度看,资源需求增长过快或资源供给能力降低过多,都可能会导致资源安全问题。
思考:
1.在什么情况下,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会增加?
人口数量增多,加大人类对资源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提高。
2.什么情况下,人类的资源供给会减少?
①人口增长;
②消费水平提高;
③消费质量标准提高;
④资源不足(资源过度使用、受到污染)、开发技术能力有限等。
资源需求增长过快
资源供给能
力降低过多
④影响因素:
资源安全问题的发生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总体状况)、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资源消费需求。
资源禀赋是指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总体状况。
(1)资源禀赋问题
资源禀赋问题
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域性,表现为因资源供给数量达到极限或不稳定造成的资源绝对短缺。
可开采非可再生资源减少乃至枯竭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超过其最大更新能力
资源波动幅度超过安全范围
(2)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问题
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问题
资源开发、购买、调配受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条件制约,表现为技术不足或经济、社会成本过高。
资源开发技术和经济能力不足
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的技术风险和区域冲突
资源贸易的市场、经济和运输风险
(3)资源消费需求问题
资源消费需求问题
受人类对资源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影响,表现为因资源的需求量超过资源供给能力而造成的资源相对短缺。
人口增长造成的短缺
消费水平提高造成的短缺
消费质量标准提高造成的短缺
活动
以我国水资源为例,说明消费对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影响
水资源严重短缺是我国水资源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1949年以来,我国每年由降水提供的水资源的总量基本稳定,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消费量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1.从图中分别读出1949年、1980年和2010年我国的水资源使用总量和人口数量,计算3个年度我国人均水资源使用量。
年份 水资源使用 总量/亿m 人口数量 /亿人 人均水资源
使用量(m /人)
1949 1000 5.5 182
1980 4500 10 450
2010 6000 14 429
2.估算从1949年到2010年,我国用水总量、人口和人均用水量增加的倍数。
我国用水总量增加的倍数为6、人口增加的倍数为2.5,人均用水量增加的倍数为2.4
3.说明人口数量和人均用水量对用水总量变化的影响。
人口数量和人均用水量的增加导致用水总量剧增,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国家总体安全
国家安全体系
常规国家安全
(传统意义)
非常规国家安全
(现代社会)
一个主权国家领土、财产等不受侵犯,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
资源安全
环境安全
经济安全
文化安全
科技安全
二、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
1.国家安全
在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每一个具体领域的安全,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都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2.资源安全
①地位:
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②分类
资源安全
战略资源安全
非战略资源安全
战略资源:事关国计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经济安全的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且无可替代。
淡水
土地
石油
铁矿
稀土
淡水、土地、石油、铁矿、稀土等都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战略资源。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的资源安全问题,能够动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案例
瑙鲁——富也资源贫也资源的国家
位于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南太平洋岛国瑙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地表积累了大量的鸟粪,瑙鲁丰富的磷酸盐矿就源自这些鸟粪沉积。
磷酸盐矿是生产化肥的主要原料之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瑙鲁因向全球出售磷酸盐矿而一度经济繁荣。瑙鲁曾在1976年被誉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粗放的磷矿开采和出口成为瑙鲁唯一的经济支柱,露天开采的方式对当地环境破坏极大,岛国居民几乎所有的燃料、食品、饮用水都依赖进口。
随着磷酸盐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末陷入枯竭,瑙鲁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连年的财政赤字和银行倒闭让瑙鲁政府陷入危机。这个曾经最富裕的国家陷入贫困,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思考:瑙鲁因何富?因何贫?
富:磷酸盐作为瑙鲁战略资源,向全球出售,使该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贫:
①由于经济结构单一,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磷酸盐的枯竭,社会经济陷入危机;
②粗放的露天磷矿开采对当地环境破坏严重;
③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等资源短缺,加剧了国家安全的受威胁程度。
3.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①直接影响:战略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的资源安全问题,能动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间接影响:资源安全问题可通过触发和放大环境、经济、军事甚至政治等领域的国家安全危机,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区域性的资源安全危机影响生产、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触发重大社会危机,引发全国性的政局动荡和武装冲突。
国家间的各种资源冲突,有可能导致多国的经济与政治纠纷或武装冲突,成为多国的安全问题。
1.1948—1999年和2000-2008年排在前3位的淡水冲突的类型分别是什么
联合管理、水量和基础设施
2.与1948—1999年相比,2000-2008年哪些冲突的比例增加了 哪些减少了
增加的:联合管理、基础设施、水质、防洪、技术合作
减少的:水量、水电
思考:
三、保障资源安全
人类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经济和政策措施。调节资源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平衡,保障资源安全。
供给侧改革
消费侧改革
资源供需失衡的不安全状态
通过增加资源供给实现安全
挖掘资源潜力
开发替代资源
增加区外资源调配与贸易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
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
1.在资源供给方面: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
可增加区域自身的资源供给能力,但高度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开发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代替常规能源;的确良布料)
要求资源的供给渠道保持稳定,经济成本可接受,且有相应的技术或市场机制作为保障(我国修建中缅油气管道,进口石油、天然气)
可以在资源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资源供给的持续稳定(制定相应政策,限制稀土资源出口)
案例
“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
“的确良”是一种服装原料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引领了当时我国的服装风潮
正是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帮助中国人解决了棉布原料供应紧张的问题
案例
“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
在此之前,人们穿的大多是棉布衣裤,而有限的土地顾得了吃(种粮食),就顾不了穿(种棉花)
纺织品异常紧缺,布匹需要凭布票购买
“的确良”是一种化纤产品,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上开始流行,60年代初开始在京津沪小批量试制
资源供需失衡的不安全状态
通过减少需求实现安全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降低资源消耗
使用效益最大化
规避各种利用风险
节约与优化资源利用
2.在资源消费方面:节约与优化资源利用
通过减量、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
用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环境或社会效益
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大力宣传,增强公民的节约意识)
所有这些都高度依赖于技术、管理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进步。
通过改进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a.重力流动式灌溉:
从水井或地表水渠弓l水,水依靠重力顺坡流动,常流经未加防渗衬垫的田间沟渠,只有50%-60%的灌溉水达到田间,加上蒸发损失,实际灌溉效率只有30%- 40%。
b.滴灌:
在地表或地下设置多孔管道网,使水能在接近农作物根部以滴流的形式释放出来,灌溉效率可以达到80%-90%,但所需费用较高。
c.旋转式喷灌:
用泵从地下抽取水,并用可移动设备向农作物喷洒水,灌溉效率约为70%- 80%。
3.避免衍生其他安全问题
一方面要权衡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增加资源供给还是降低资源消费,都不能危害自然环境及其可持续供给资源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权衡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关系,不能危害其他国家或区域的资源安全,应避免因资源争夺引发国家或地区间的冲突。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概念
资源安全问题产生因素
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
保障资源安全
资源禀赋问题
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问题
资源消费需求问题
海洋渗透能是利用咸水与淡水之间的渗透压力推动涡轮发电机而获得的能源。在盐度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的效果更好,但在发电厂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淡水供给。挪威某能源集团研发出了获取这种新绿色能源的技术,目前我国海洋渗透能的研发尚处于初期阶段。下图示意海洋渗透能的工作原理。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依靠海洋渗透能发电最理想的地区是( )
A.青海西部察尔汗盐湖
B.山西南部运城盐湖
C.江苏东部地区
D.新疆东部巴里坤盐湖
C
海洋渗透能是利用咸水与淡水之间的渗透压力推动涡轮发电机而获得的能源。在盐度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的效果更好,但在发电厂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淡水供给。挪威某能源集团研发出了获取这种新绿色能源的技术,目前我国海洋渗透能的研发尚处于初期阶段。下图示意海洋渗透能的工作原理。
读图,完成1-2题。
A
2.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与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系
( )
A.受天气影响小,利于能源的持续提供,增强国家资源安全
B.受地域的影响小,到处可以开发利用,增强国家能源安全
C.电站建造成本低,可以迅速提高国家能源资源的安全性
D.技术难度小,便于操作,适于我国发展以增强国家资源安全
按照原料来源分,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和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叫作湖盐;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进而制成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岩盐矿床制得的盐叫作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
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读我
国陆上主要大、中型盐矿分布示意图,完成
3~5题。
3.我国盐矿分布特征是( )
A.东部产湖盐,西部产井矿盐,中部产海盐
B.东部产海盐,西部产井矿盐,中部产湖盐
C.东部产海盐,西部产湖盐,中部产井矿盐
D.东部产井矿盐,西部产湖盐,中部产海盐
C
按照原料来源分,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和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叫作湖盐;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进而制成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岩盐矿床制得的盐叫作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读我国陆上主要大、中型盐矿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A
4.我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列有关海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海及北部湾地区的海盐场,高产期为冬季
B.东南沿海的海盐场,高产期基本上在春季
C.淮河以北各海盐场,冬季为淡产季节,其他三季为高产季节
D.我国南方海区蒸发旺盛,盐场规模比北方大
B
5.四川井矿盐开发历史悠久。推测四川盐业资源的形成条件是( )
A.现代盐湖广泛发育
B.宽缓的向斜、低背斜区等地势较低处沉积作用强
C.岩盐矿埋藏浅,便于开采
D.在潮湿气候带更有利于盐矿的形成
按照原料来源分,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和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叫作湖盐;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进而制成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岩盐矿床制得的盐叫作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读我国陆上主要大、中型盐矿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