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课堂】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件(打包7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动感课堂】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课件(打包7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2 09:36:14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鲁迅自传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简介 文 体传记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自传:自己为自己作的传。如:《鲁迅自传》别传:记录他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如:欧文?斯通《梵高传》字词全解(1) [学力] 这里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2)[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3)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灾难。(4) [筹(chóu)办]筹划举办。(5) [幕友]明清时代地方署中无官职的助理
人员,负责弄事诉讼、钱粮账务、
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6) [学籍(jí)]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
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1.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指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案入狱。1893年在京为官的周福清因其母去世,回乡奔丧,恰逢浙江乡试,帮人买通关节,以谋中举。后败露入狱累及鲁迅的父亲。2.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
四本短评。一本论文:指论文集《坟》;
一本回忆记:指《朝花夕拾》;
一本散文诗:指《野草》;
四本短评:指《华盖集续篇》《华盖集》《而已
集》《热风》。补充注释内容梳理出生于浙江绍兴一周姓家庭。家遭大变故,居住在亲戚家。离绍兴,往南京求学。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学习,决心从事文艺事业。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教员。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
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为躲避段祺瑞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
广东,其后一直居住在上海。问题
探究1、鲁迅为何要弃医从文,其思想
动因是什么? 是因为看到一群人围着看一个中国同胞被日本人斩首示众,引起强烈的思想振动。他认为:中国人缺乏的不是强健的体魄,而是精神;要医治中国人首先要医治中国人麻木的神经,唤醒他们的自觉的民族意识。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疗救中国人的灵魂。
2、从此文可以看出,自传有何特点?大致写法如何?(1)篇幅不宜过长;
(2)用第一人称来写;
(3)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语言要朴实。 主要写自己的生
平与贡献。
特点:写法:总 结 本文简要叙述了鲁迅自己从1881年出生到1930年经历与著述情况,隐含了作者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对祖国命运的极大关注,对反动势力的深恶痛绝。课件30张PPT。鲁迅鲁迅自传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福清(字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周伯宜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1、鲁迅的家世: 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2、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3、鲁迅的父母亲: 鲁迅的父亲名周伯宜,母亲名鲁瑞。鲁瑞生于咸丰年间,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很有胆识,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爱。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当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到南京求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八块银元给鲁迅作路费。鲁迅的母亲鲁瑞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传记:一种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传记可分为两类:
一是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做“传”(包括小传、评传等)。 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年、籍贯、家庭、爱好和主要经历等。
为别人写的传记,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外,还可以有简要评论;也有侧重记人一生中几件典型事情的。
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传”或“传略”;记述简略、篇幅较短的,叫做“小传”。乞食 ( ) 筹办( )
段祺瑞( ) 呐喊( )
厦门 ( ) 浙江( )
亲戚 ( ) 学力:
生计:
乞食:
筹办:
幕友:
光复: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第二部分(4段):写创作和著述情况。第一段:家庭状况(少年时代)。第二段:求学经历。第三段:工作简历。1、用自己的话概述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1881年1893年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一个亲戚家中。1898年离开绍兴,往南京求学。1899至
1990年1902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年代鲁迅主要经历 1906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回国;然后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教员。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年代鲁迅主要经历1926年1926至
1927年为躲避段祺瑞政府迫害,
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
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1927年9 月以后一直住在上海。年代鲁迅主要经历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哪几次转折?(一)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
(二)决意学医
(三)弃医从文思想发展3、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转折是
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第三次转折。它直接表露出鲁迅 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学医成功,平时可以救助像父亲那样被庸医误诊的穷苦人,战争时,可以当军医为祖国效劳。4、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学医?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电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从中可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5、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①浙江杭州做教员;
②浙江绍兴做教务长、校长;
③北京大学做讲师;
④厦门大学做教授;
⑤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6、概述鲁迅回国后工作的经历。7、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即《呐喊》和《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还有译著等。 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的人。8、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时间:1881年—1930年内容生平经历(1—3)创作成果:小说、论文、散文诗等 (4)改进矿路学堂
决意学医
弃医从文思想发展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自传和评传两类)总 结1、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两条路”是指:做商人做幕友2、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3、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红色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表时间之短;“又”表示重复;“到底”为最终,语气中有失望的成分。红色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现实不相融合的苦闷无奈之情。4、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变故”可以改为“变化”吗?为什么? 不能。“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而“变故”是指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它写出了“我”家由“并不很愁生计”忽而变成“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的遭遇。5、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寄住”可以改为“居住”吗?为什么? 不能。“居住”指较长时间地住在一个地方,而文中“我”只是暂时居住在一个亲戚家里。“寄住”中的“寄”又有依附别人或依附别的地方的意思,用在这里,与文后“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互相印证。6、阅读《老舍自传》,说说与《鲁迅自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写作)都是传记(自传);都按时间顺序;都突出重点。《鲁迅自传》《老舍自传》白话多文言散句骈句庄重诙谐不同点语言课件10张PPT。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埃德加 · 斯诺攒(zǎn)积
慷慨(kāng kǎi)
恫吓(dòng hè)
耸(sǒng)听
怒不可遏(è)
施舍(shě)
分歧(qí)
间(jiàn)接
懒惰(duò)
把柄(bǐng)
衙(yá)门
沮(jǔ)丧
字词积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1.第1-3自然段简介了少年毛泽东的家庭情况,都写了哪些内容?(1)出生时间为1893年
(2)出生地点为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3)父亲叫毛顺生,当过兵,后做小生意
和别的营生,靠勤俭有了自己的一点
土地
(4)母亲叫文其美
(5)家中共有20余亩土地,每年可收84担谷2.第4-8自然段写了毛泽东10-13岁的哪些生活经历,可从中看出他的哪些性格?经历:以逃学抗议老师打学生;在家里组成“反对党”共同打击“执政党”
性格:富于挑战、敢于抗争3.第9-19自然段写毛泽东13-16岁的生活经历,可从中看出他的哪些性格?1、公开反抗父亲专制
2、如饥似渴地读书
3、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
激进派老师4.少年毛泽东用什么方法反对父亲
的专制?用他自己的方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5.少年毛泽东怎样看父亲对他的
兄弟的“严厉”?由此可看出
毛泽东的哪些品质? 学会了恨他—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长帐
品质:看问题懂得运用辨证的方法,擅长思索并有独立的见解。6.少年毛泽东喜欢读哪类书,不喜欢
哪类书?喜欢中国旧小说、时论、新书、小册子、《盛世危言》、除经书外凡能找到的一切书。不喜欢经书。7.你还能从哪些事看出少年毛泽东
擅长思索、对问题有独立的见解?同情造反饥民并由此进行深入思考
钦佩激进派老师,不随波逐流、善于思索。“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8.第20、21自然段写了毛泽东16
岁的哪些生活经历?可从中看
出他的哪些性格?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习自然科学和西方的新科学
性格:大胆接受新生事物,迎 接新的人生挑战的精神9.少年毛泽东的主要性格表现在哪
些方面?·酷爱读书
·敢于抗争
·擅长思索,有独立见解课件23张PPT。埃德加·斯诺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作家、记者,他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他写的几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曾连续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有力地促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了解,使中国人民为争取进步的斗争获得了世界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积蓄( ) 慷慨( )
懒惰( ) 恫吓( )
驯服( )把柄( )
隋唐( ) 晓谕( )
耸听( ) 遏止( )
钦佩( )沮丧( )
膳宿( ) 赚钱( )慷慨:
接济:
施舍:
指摘:
恫吓:
把柄:
晓谕:
耸听:
沮丧:大方,不吝啬。物质上的援助。把财物送给穷人或出家人。挑出错误,加以批评。吓唬。 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比喻可以被人用来进行要挟的错误。明白地劝导,告知。使听的人吃惊。灰心失望。克勤克俭:
如饥如渴:
引经据典:
怒不可遏:
青黄不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克,能。形容要求很迫切。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怒气冲冲,难以抑制。遏,阻止。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吃完。比喻暂时的困难。指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919年7月毛泽东(右一)创办《湘潭评论》时与弟弟毛泽民(右三)、毛泽覃与母亲在湖南长沙合影。毛泽东与毛泽覃、父亲、伯父在长沙合影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第一部分(1-3):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第一部分(4-21):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
经历。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20~?21段:毛泽东16岁时的经历。
(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
学科。)第4~8段:毛泽东8岁到13岁的经历。
(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家里,联合
反抗“执政”的父亲。)第9~19段:毛泽东13岁到16岁的经历。
(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
胜利;如饥似渴地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
钦佩激进派教师。)1、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
一个怎样的人? 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擅长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2、少年毛泽东喜欢读哪些书? 一是《精忠说岳》《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历史小说和神话小说;
二是《盛世危言》这本书。3、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的书,对他的成
长有什么影响? 这些所谓的“禁书”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如《盛世危言》使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从而激起了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1、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
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
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了。我的抗议行动
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
胜利了。 这里借用这些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对旧势力的反抗。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充斥的时代,敢于对长辈的错误提出抗议,是很不简单的了。2、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
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
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这段话中“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所有的人。这里借用这些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反抗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的有趣故事,而且也符合说话者政治家的身份。3、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
要求和反要求。 “内战”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国内各军阀之间的战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与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之间的斗争,并且写出了斗争的策略,双方在做出了有限的妥协后,有效地维护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课后阅读《恰同学少年》或观看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课件23张PPT。卡恩-2002年世界杯金球奖贝克汉姆-英格兰中场大将罗纳尔多-2002年最佳射手、金靴奖齐达内-法国中场大将欧文-前锋第一千个球贝利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点,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2.学习在叙事中直抒胸臆,披露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物个性的心理描写方法。
3.学习球王贝利的出色人品并探究其成因。
球王贝利被国际足球界视为20世纪最佳运动员。他以卓越的球艺、上乘的球德,赢得了“黑色珍珠”的荣誉,被推上“足球之王”的宝座。 这位世界足球奇才在1956年至1977年的21年足球生涯中,共参加了1366场比赛,射进1281个球,曾在一场比赛中单枪匹马8次攻陷对方城池。直到现在,他创造的连续3年每年进球数超过100这一记录还没有人打破过;他是有史以来唯一三次参加世界足球冠军队的队员,三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 在世界上最大的马拉卡纳体育场入口处,人们为贝利建立了最漂亮的入球纪念碑;球王贝利所穿的10号球衣和射进的第1000个球成了巴西的国宝。 贝利简介读一读
生涯   刹那   弧线   滂沱   卸下   天分   膝盖   羞惭   堕落yáchàhúpāng tuóxièfènxīcánduò生涯:
滂沱:
堕落:
相提并论:
无地自容:
轻举妄动:
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形容雨下得很大。
(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
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概括或复述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主要内容:全世界的球迷都在欢呼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的时候,贝利也为这件事而高兴,为创造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当巴西报纸的头版把贝利进了一千个球和美国宇航员康莱特、比恩第二次登上月球的新闻并列刊登时,他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想到“不只一次而是两次把人送上月球,比发生在足球场上的任何事当然重要得多”。第一部分:第一千个球第二部分:慈父与恩师 主要内容: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时,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把他拉了过去,好象朋友之间谈话似的向儿子解释,如果抽烟喝酒的话就踢不好球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贝 利羞得简直无地自容。从那一天开始,贝利始终没碰过香烟。
说说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把这两个片段放在一起,是很有深意的:贝利不仅有出众的球技,而且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这与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直到许多年后,贝利向人反省说,当时要是父亲狠狠地打骂他,可能会激起他的反抗。由此可见,贝利的父亲虽然对儿女要求严格,但十分尊重儿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对贝利后来在事业上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千个球 第一千个球 摒除杂念 冷静射门 千球诞生 观众欢欣 报刊载誉 贝利逊言 慈父与恩师 偷吸卷烟 被父发现 耐心劝导 言辞动人 良言鞭策 终身不忘
高超的技艺、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1.贝利是怎样踢入第一千个球的,当
时环境怎样? 进球后感想如何?能
踢进这第一千个球说明了什么? 以罚球的方式踢进;当时大雨滂沱;进球后很激动,从他眼中充满的泪水可以看出,而且还绕场跑了一周;说明了贝利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从罚球时的冷静与罚进球时的激动对比可以看出。2. 球迷对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有些什么
反应? 在滂沱大雨中热情高涨;不理会警察;痴迷;球衣上印着1000的号码等。贝利进球前后各方面的反应第一千 个球安地拉特:紧张观众:欣喜若狂摄影师、记者:冲、围巴西报纸:与登月球相提并论贝利紧张冷静激动高兴冷静高兴 贝利:高超的球技、良好的心理素质、谦虚。3.贝利面对荣誉,头脑非常清醒,表现出良
好的心理素质,这与他的慈父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父亲劝他不要吸烟这一环节,采取
了怎样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4.找出文中描写贝利心理活
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1)刹那间,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在一次少年队比赛中我没有踢进罚球,我又克制自己不去想它。我告诉自己站得越久,失球的机会越大。要是踢不进去,那也无所谓,还的有别的机会嘛!当我脑子还在辩论,身子已经等得不耐烦的时候,我发现球已经踢进去了。 这段话写贝利罚球时的紧张心理和转而心理放松的瞬间的心理变化过程。表明贝利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我简直羞得无地自容… …埋葬
我的羞愧。
这段话是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贝利羞得简直无地自容时的心理活动描写。这段话写出了贝利听到父亲的谆谆教导,良心受到谴责,内心受到煎熬,亲情胜过一切,决心埋葬过去的心理活动。(3)后来,我又好几次想起这次谈话。我知道我的个性。而且在那个年龄,我是容易感情冲动而轻举妄动的。要是他当时狠狠的骂了我一顿,很可能反而会激起我的反抗,今天我变成了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了。 这段话是贝利的自我反省。写出了年轻时争强好胜的个性;他感谢父亲教子有方,才使自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这一段心理活动描写,也写出了贝利对自己年轻无知的追悔和对父亲谆谆教导的衷心感谢。成 功 的 因 素过硬的球技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强的自控能力知荣辱、知错能改谦虚、不断进取、有坚强毅力有明确的目标小 结 人物传记亦庄亦谐,可详可略,可区区数百字,可洋洋百万言,本文在记述人物事件时,生动具体,描写细腻,文学色彩较浓,尤以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见长,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世界起着重要作用。课件22张PPT。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成功的秘诀成功=努力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A = X + Y + Z爱因斯坦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1951年3月14日,在爱因斯坦72岁生日那天,当被摄影记者要求在镜头面前笑一下时,爱因斯坦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这样一个古怪表情。吐舌头的爱因斯坦 这张照片改变了历史上对爱因斯坦的看法。这张照片赋予了一个主要以才智著称的人以人情味,使得爱因斯坦的名字不仅成为“天才”的代名词,也成为了“怪才”的代名词。少年爱因斯坦王 滨等 爱因斯坦(1879—1955)
美籍德国犹太人,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孤僻 涓涓
腼腆 遏止
棕色 闲暇
迟钝 怡然自得
羞怯 脊梁涓涓细流:缓缓流动的细水。孤僻:孤独古怪。腼腆:害羞,举止不自然。遏止:阻止。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爱不释手:喜欢的东西舍不得放手,形容极其
喜爱。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井然有序: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形
容做某件事有条理。如痴如醉: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
的神态。雄心勃勃: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流连忘返:留恋景色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
开,而忘了回去。第一部分(1-4):简介小爱因斯坦的智
力令人担忧。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
的学习经历。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 因为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要求拉小提琴。 还没有学会说话。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 已能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按照时间顺序,归纳出爱因斯坦都有些什么经历?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孩子? 爱因斯坦是一个沉静而孤僻、相貌丑陋的孩子,他语言发育很迟缓,语言表达能力极差,但是他却有着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富有正义感,并且勤学好问,在十几岁时就具有很高的科学天份。 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爱因斯坦小时侯学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好奇 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只见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呢。从那变化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显然被其中的音乐形象陶醉了。难道他理解了吗? 1.“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又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 从眼睛流露出的光彩给人希望,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写出了他对音乐的入迷,表现他对音乐的早慧。 3.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虽不会说话,但很善于思考。 通过对眼睛描写,判定他天生睿智,是个不平凡的孩子。 4.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本文以时间为序,记叙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你怎样看待爱因斯坦对学校教育的不满?课件14张PPT。口语交际自荐担当志愿者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招募活动中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应对能力和
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
3.增强推荐、展示自我的意识,培养服
务于他人的奉献精神。你们知道什么是志愿者吗? 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也称“志愿者”(Volunteer), 就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志愿者标志志愿者的基本准则是什么?自愿参加 量力而行
讲求实效 持之以恒
【实战演习一】1.对“志愿者”的行为,说说你的看法? 一方面可以学会很多交际的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另外,敬业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等必定对志愿者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 周末,七(3)班组织了一次义务劳动,自愿到街道去打扫卫生。劳动过程中,有些同学干得非常卖力,而有些同学不爱劳动,怕弄脏了衣服,跟在队伍后面,说说笑笑。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自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自愿,一种是假自愿。
真自愿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去做志愿服务,不带任何的目的,不求任何的回报,洒脱地、轻松的去做自愿者。
假自愿就是表面上是自愿甚至是积极的,但是在他的心里面却时时在考虑得与失,这样的人是不利于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的进行和发展的。(1)请说说你对“自愿”的理解。 (2)义务劳动也是一种志愿者的行动。看到有些同学不是很投入,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你会对不爱劳动的同学说什么呢? 示例: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既然我们来了,就要积极参与,用行动证明自己。 3.成为一名志愿者是件光荣的事情。请你为志愿者或志愿者活动拟写一条标语,表达对志愿者的敬佩之情。①青春是我们的名片,服务是我们的志愿!
②用我的努力,换取您的微笑!
③曙光辉映夕阳,爱心温暖人间!
④志愿者的微笑是城市最好的名片!
⑤弘扬志愿精神,播撒爱心火种,共建和
谐社会! 【实战演习二】 1. 第9届全运会将在我市体育馆举行,学校拟选派10名同学参加我市运动员拉拉队的志愿者活动,届时到赛场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假设你参加拉拉队员的竞选,请你完成下列任务。赛出高水平,展现真风采。
展示实力,超越自我。 (1)请你为运动员设计一个呐喊助威的口号,要求句子朗朗上口,富有鼓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