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培优卷)
一、单选题(共7题;共7分)
1.(1分) 本文《大自然的语言》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由时间到空间 B.由空间到时间
C.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D.由时间到空间、由主要到次要
2.(1分)下列关于《傅雷家书》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家书》是一部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的书信集。
B.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以及谈论艺术技巧、艺术修养等。
C.“谈了一个多月的话,好像只跟你谈了一个开场白。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表现了父子间如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
D.“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表现了父子间对艺术的看法分歧很大,不能成为艺术上的知音。
3.(1分)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1分)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B.草木荣枯 大地苏醒 草长莺飞 冰雪溶化
C.年年如事 物候观测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D.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白雪皑皑 哀草连天
5.(1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化(róng) 孕育(yùn) 翩然(biān) 农谚(yán)
B.簌簌(shù) 萌发(méng) 芳菲(fěi) 销声匿迹(nì)
C.衰草(shuāi) 草长莺飞(yīng) 窥见(kuī) 纬度(wěi)
D.风雪载途(zhài) 侵害(qīn) 逆温(yì) 数据(shù)
6.(1分)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得极为致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7.(1分)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准确”,下列句子说明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二、填空题(共1题;共3分)
8.(3分)导学三在阅读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时,小文和小明就两篇文章中括号内的补充说明文字展开了讨论,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小文:读这篇文章时,我注意到作者将一些补充说明的文字放在了括号之中。这些文字看起来是可有可无的,为什么不删掉呢?
小明:并不是这样的。如“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让普通读者也能明白,括号中的内容起到了① 的作用。
小文:我发现这一处:“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一句的作用似乎又有所不同。
小明:是的。② 。
小文:我明白了。“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这一处则有这样的作用:③ 。
小明:是的。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文章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三、积累与运用(共1题;共16分)
9.(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那个布满褶( )皱的羊皮纸包,里面是一个质地十分致蜜的物件。 shà( )时间,老人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的某一天,原本是天衣无缝的计划,但叛徒的出卖,导致了那场震惊朝野的诘难。
(1)(4分)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褶 皱 shà 时间
(2)(12分)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 改为 。
四、现代文阅读(共10题;共34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被压扁的沙子
①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⑦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⑧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⑨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⑩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 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 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0.(3分)文章为什么取题为“被压扁的沙子”?
11.(3分)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12.(3分)下列表述不严谨的一项是( )
A.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普通沙子。
B.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金刚石中碳原子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
C.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在岩层中的斯石英中检测到了存在一种原子排列。
D.在6 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形成的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
13.(3分)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请简答。
14.(3分)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②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15.(3分)选文第段写道:“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句中的“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 淼
①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②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④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⑤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⑥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⑦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⑧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⑨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⑩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16.(4分)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17.(4分)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8.(4分)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19.(4分)选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五、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20.(60分)请你以导游的口吻介绍一处山水景观,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温馨提醒:任务中的“山水”可以是“山和水”,也可以是“山”或“水”。
要求:⑴确定说明对象,抓住景观的主要特征;⑵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楚;⑶恰当运用说明方法,也可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增强说明的效果。⑷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⑸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这是一种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的顺序可以从内容、找重点词句的角度入手。
2.【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选文”谈了一个多月的话,好像只跟你谈了一个开场白。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自是终身不会完的。你跟我两人的思想和感情不正是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吗 “表明父子之间是知己。而非“父子间对艺术的看法分歧很大,不能成为艺术上的知音”。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后者” 指的是 “1921 年到 1930 年 10 年平均的春初 7 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 指的是 “1741 年到 1750 年 10 年平均的春初 7 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并非单指 “开花日期” 和 “抽青日期”。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答案】D
【解析】AD.正确;
B.“冰雪溶化” 应写作 “冰雪融化”,“融化” 侧重指冰或者雪变成水,“溶化” 更多指固体溶解在液体中,此处用 “融化” 才准确,所以该选项书写有误。
C.“年年如事” 应是 “年年如是”,意思是每年都是像这样,该选项存在错别字,书写不正确。
D.“哀草连天”修改为“衰草连天”,不正确。
故答案为:AD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5.【答案】C
【解析】A.错误,“翩然”的“翩”应读“piān”,“农谚”的“谚”应读“yàn”
B.错误,“簌簌”的“簌”应读“sù”,“芳菲”的“菲”应读“fēi”;
C.正确;
D.错误,“风雪载途”的“载”应读“zài”,“逆温”的“逆”应读“ nì ”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
6.【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阅读课文,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可知选项中“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7.【答案】A
【解析】A.“一个板块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存在不够准确的问题。这里使用了“一个板块”和“另一板块”的表述,这种表述方式可能会让读者误以为是在描述任意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实际上,在板块构造理论中,“俯冲”是指一个海洋板块与一个大陆板块或另一个海洋板块相遇时,密度较大的海洋板块会向下俯冲进入地幔。因此,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一个海洋板块会缓慢地向一个大陆板块或另一个海洋板块下面俯冲”。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色的分析。分析说明文语言特色的时候,要考虑两点:一是准确性;二是生动性。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上。
8.【答案】①补充说明;②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幽默风趣地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③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洲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解析】①非常纯的沙子,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介绍,即括号内容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②强调了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但是金刚石很名贵所以没有人会这么做,简单的解说了这个原理。问句,幽默风趣。
③ 写地图上南美洲与非洲合并后是天衣无缝的,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增加说服力。
故答案为:①补充说明。
②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幽默风趣地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③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洲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括号的作用及句子作用即可。
9.【答案】(1)zhě;霎
(2)蜜;密;诘;劫
【解析】(1)注意“ 褶 ”应该读“ zhě ”,“ shà ”应写为“ 霎 ” 霎 时间形容时间很短,注意于”刹“字的区分。
(2)致密:十分隐秘。所以”蜜“改为”密“,劫难: 佛教语。指宿世恶业所致的灾难。后也泛指灾难。 所以把”诘“改为”劫“。
故答案为:⑴第1空、zhě;第2空、霎 ⑵第1空;第2空、密;第3空、诘;第4空、劫。
⑴(2)题考查汉字的音和形。做此类题,要注意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答案】10.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斯石英,而斯石英就是被压扁的沙子,由此证明了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所以,以“被压扁的沙子”为题,不仅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而且新颖形象,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12.B
13.金刚石形成的原因:超高压。
14.①列数字 ②作比较
15.不矛盾。这是作者为了说明按一般人的推测应该有这样一个结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2)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段落位于文章什么位置,再分析段落的作用。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题,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比对分析。
(5)本题考查文章的说明方法。解答时,需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和打比方等。解答本题,可先在掌握以上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辨析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点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
(6)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色的分析。分析说明文语言特色的时候,要考虑两点:一是准确性;二是生动性。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上。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则体现在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和四字词语的使用上。
10.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灶岩橡隐旁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故答案为: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斯石英,而斯石英就是被压扁的沙子,由此证明了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所以,以“被压扁的沙子”为题,不仅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而且新颖形象,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故答案为: 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12.B.根据原文中的“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和“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可知,增温可以使金刚石和斯石英中的碳原子运动加快,选项说法不严谨,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 B
13.根据原文中的“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和“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即可得知金刚石的形成过程,简要回答“在超高压状态下,碳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形成‘金刚石’”即可。
故答案为: 金刚石形成的原因:超高压。
14.①“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是从原子的角度,对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特点做出解释,故使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②“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将被压扁的沙子的重量和普通沙子进行比较,从而说明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故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①列数字 ②作比较
15.“似乎”表示推测语气,“肯定”则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因为地壳深处的情况复杂,无法确认,所以用上了“似乎”;但根据地表“撞击所产生的巨大的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和地壳内部压力极高的情况来推断,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是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用上“可以肯定”。
故答案为: 不矛盾。这是作者为了说明按一般人的推测应该有这样一个结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16.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17.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为了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18.不能删去,“大约”表明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9.主要运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作者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运用这样的顺序进行说理,符合大众的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的顺序可以从内容、找重点词句的角度入手。
16.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能力。文章开篇指出我国冬天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更冷,接着通过列举不同地区的温度数据,具体阐述了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国家寒冷的情况,然后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寒潮。所以概括时应涵盖 “同样纬度”“我国更冷” 以及 “情况与原因” 这些关键信息。故答案为: 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17.判断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重点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与掌握。说明方法判断:“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 -20℃”“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 0℃以上”“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 -30.9℃” 等具体数字,表明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 “英国西海岸利物浦” 与 “我国漠河” 的气温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分析:列数字能使说明更加准确具体,让读者清晰了解两地气温的具体数值;作比较突出了我国漠河与英国利物浦在纬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气温却相差巨大,从而有力地说明我国冬季更冷这一现象,同时自然引出下文对 “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 这一问题的探讨。故答案为: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为了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18.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判断加点词语 “大约” 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表态:不能删去。解释词语:“大约” 表示估计、不确定,意味着所表述的东北地区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低的度数并非精确值,而是大致范围。分析删去后的影响:若删去 “大约”,句子就变成东北地区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一定低 14℃ - 18℃,表述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实际测量中,温度差值可能存在一定波动,并非绝对固定在这个范围内。总结:“大约” 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故答案为:不能删去,“大约”表明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9.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并简要分析,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说明顺序判断:文章首先呈现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国家寒冷这一现象,如列举不同地区的温度对比;然后深入剖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即寒潮的影响。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由结果追溯原因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作用分析:按照这种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先让读者了解到我国冬季更冷的事实,引发读者思考,再解释原因,使读者更易理解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故答案为: 主要运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作者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运用这样的顺序进行说理,符合大众的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20.【答案】例文:
大美白云山
云山锦绣,珠水悠悠……各位游客,大家好!人们常用“云山珠水"来赞誉广州,“云山"指的就是素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的白云山风景区。俗话也说:“不登白云山,不算到广州城”,欢迎大家来到白云山风景区。
白云山坐落在广州市东北部,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是广州市最高峰。每当雨过天晴,朵朵白云缭绕在群峰之间,蔚为壮观。曾有诗人形容为“名山无处不生云,此处白云独占春”,“白云山”由此而得名。
白云山景色秀丽,从宋代以来,白云山的景泰僧归、蒲润濂泉、白云晚望、白云松涛、云山叠翠等多处景点入选历代的“羊城八景”。如今的白云山是新羊城八景之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更由于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调节着城市的生态环境,故被誉为广州市的“市肺”。现白云山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雕塑公园、麓湖公园、云溪生态公园等三个景区已免费向公众开放。
白云山有着浓厚的文化沉淀,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黄婆洞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战国已有名士出入,秦未隐士郑安期在白云山采药济世,并在这里成仙而去;晋代葛洪曾在白云山讲道、炼丹和赠医施药;南朝景泰禅师到白云山兴建了最早的寺庙景泰寺,留下羊城日八景之一的“景泰僧归”;唐宋以来,文人墨客更是对其钟爱有加,苏轼、韩愈等诗人在此留下墨宝。解放后,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等也为白云山风景区留下不少墨迹瑰宝。
白云山风景区分为七个游览区,从南到北分别是:麓湖游览区、三台岭游览区、鸣春谷游览区、摩星岭游览区、明珠楼游览区、飞鹅岭游览区、荷依岭游览区。景区内有三个全国之最的景点,它们是全国最大的园林式花园-云台花园,全国最大的天然式鸟笼鸣春谷,全国最大的主题式雕塑专类公园——雕塑公园。接下来的时间,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往全国最大的艺术主题公园、华南艺术殿堂——广州雕塑公园,将会有更多的领悟和收获。
白云山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祝各位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再见!
【解析】材料的关键词是“山水景观”“说明性文章”,中心话题是通过导游的口吻介绍一处山水景观。
①材料要求确定一处山水景观作为说明对象,并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介绍。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该景观的特点,如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来展现其独特之处。
②写作思路方面,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组织文章结构,使条理清晰。在介绍景观时,可以恰当运用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增强说明效果。同时,也可以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如描写、修辞等,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神奇的张家界》:通过导游的视角,详细介绍张家界的奇特地貌、丰富植被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导游的身份,带领读者领略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丰富的水上活动。《泰山:壮丽的自然奇观》:从导游的角度出发,描述泰山的雄伟壮观、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水之韵:西湖美景》:以导游的口吻,讲述西湖的湖水特点、周围的景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黄山奇景:大自然的杰作》:借助导游的身份,介绍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日出等奇特景观。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