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基础卷)
一、单选题(共5题;共5分)
1.(1分)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第二段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来进行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使论证更富有气势。
C.“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孟子认为普通人不易丧失“本心”。
D.文章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但是我们应以“义”为重,发人深思。
2.(1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D.蹴尔而与之 窥镜而自视
3.(1分)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B.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
C.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4.(1分)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5.(1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烨(huá)然若神人 B.余幼时即嗜(shì)学
C.天大寒,砚(yàn)冰坚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kòu)问
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
6.(2分)《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所写的一首词,“满江红”是 。该词作于1903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三、语言表达(共1题;共4分)
7.(4分)本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外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句子:
感悟:
四、积累与运用(共1题;共11分)
8.(11分)请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 )不死了,( )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材料二】
他(范进)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入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chuài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1)(2分)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不省( )人事 chuài( )
(2)(3分)请在材料一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语句通顺。
( )( )
(3)(2分)明清时期,“贡院”是举行( )两场科举考试的考场。
A.院试 乡试 B.乡试 会试 C.会试 殿试 D.院试 殿试
(4)(2分)以上两则材料选自 (作者名)著的《儒林外史》。
(5)(2分)材料一中周进大哭,材料二中范进发疯,在这“一哭一疯”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默写(共1题;共2分)
9.(2分)默写;默写古诗文中名篇名句。
(1)(1分)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② ,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③官船来往乱如麻,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2)(1分)请写出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上阙或文天祥《过零丁洋》的颈联和尾联。先写出题目再按要求默写。
六、综合性学习(共3题;共8分)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0.(4分)【源流追踪】“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的“仁”则引申为: 。
11.(2分)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问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12.(2分)【“仁”行世间】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问”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七、文言文阅读(共3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同“佯”,假装。⑤擘:拆,掰开。
13.(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②酒既酣
14.(2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②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15.(2分)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八、诗歌鉴赏(共18题;共20分)
诗歌鉴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1分)首句中的 字统领了上阕景物。
17.(1分)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8.(1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此人怎样的心理。
19.(2分)这首词的题目是 。词中围绕一个“ ”字,描绘了塞下独特的景象。
20.(1分)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
21.(1分)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22.(1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边关将士怎样的矛盾心理?
23.(1分)“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4.(1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25.(1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怎样的共同心理?
26.(1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7.(1分)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8.(1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9.(1分)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0.(2分)全词用语精炼传神。上片一个“ ”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 ”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31.(1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揭示了征人的矛盾心理,请具体谈谈。
32.(1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笛瑟悲凉的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一到秋天,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生动表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将军白发征夫泪”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爱国热情,浓重相思兼而有之,构成将军、征夫复杂矛盾的情绪。
D.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新身经历的场景,读来真实感人。
33.(1分)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九、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60分)
读完《儒林外史》后,小稠在钉钉群留言,请你回复。
34.(20分)留言一:《儒林外史》写完儒林士人的故事后,却以四位市井奇人压轴。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参考阅读笔记,帮他解惑。
《儒林外史》阅读笔记
回目 人物
第1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
第2-54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儒林士人 周进、严监生、匡超人、杜慎卿……
第55-56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 市井奇人 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
35.(20分)留言二:我还想读一本塑造病态读书人群像的讽刺小说,小伙伴们有推荐吗?
下列作品中,你认为最适合推荐的是( )
A.《世说新语》 B.《镜花缘》
C.《围城》 D.《格列佛游记》
36.(20分)留言三:读《儒林外史》,我发现书中重复出现不同的“帽子”。
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为句中的人物选择相应的帽子,并结合人物身份或人生追求说明理由。
① 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王冕)便戴了( ),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
②(周进)头戴一顶( ),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备选帽子】旧毡帽 高帽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孟子认为普通人不易丧失本心”表述错误。根据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虽然人人都有“本心”,但“本心”容易丧失,只有贤德的人才能始终保有“本心”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答案】D
【解析】 A项中,“与”在“呼尔而与之”中意为“给”,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意为“同‘德’,感激”,意义不同。
B项中,“为”在“何不为也”中意为“做”,在“乡为身死而不受”中意为“为了”,意义不同。
C项中,“于”在“万钟于我何加焉”中意为“对”,在“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意为“比”,意义不同。
D项中,“而”在两句中均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意义相同。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加”的意思为“益处”。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答案】C
【解析】
A选项:“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中的“之”用在定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可以翻译为“的”。
B选项:“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中的“之”也是用在定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同样可以翻译为“的”。
C选项:“皆布衣之士也”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这是与其他三句不同的用法。
D选项:“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表示陈述的对象,这里可以翻译为“的”。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5.【答案】A
【解析】 A .错误、烨( yè )然若神人;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6.【答案】秋瑾;词牌名
【解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的词作。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了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作者不甘身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 满江红是词牌名。
故答案为:秋瑾 ; 词牌名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注意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主旨等。理解诗、词相关文学常识。
7.【答案】示例一:(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感悟)在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示例二:(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感悟)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解析】解答此题是,要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结合题目的例句,然后谈感悟启示即可。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也"这句话,从中可以感到: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故答案为:示例一:(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感悟)在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示例二:(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感悟)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及感悟。学生要把握文章主旨,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8.【答案】(1)xǐng;踹
(2)虽然;但是
(3)B
(4)吴敬梓
(5)表达了对这类读书人的嘲讽与可怜,也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和批判。
【解析】(1)本道题考查用汉语拼音拼读汉字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者根据汉字写出拼音。
不省人事。注意“省”是多音字,在该词中念“xǐng”。
踹。要注意形近字的辨析,“踹”不要写作“揣”。
(2)解答此题,要熟悉常见关联词的搭配及常用用法,然后分析句意辨析。句中“不死了”和“放声大哭起来”是转折关系,可用关联词“虽然......但是......”。
(3)贡院即贡士院,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明清时期,“贡院”是举行乡试和会试两场科举考试的考场。
(4)本道题考查对著名诗人和相应作品的了解。做本道题需要学生了解诗人与其作品的相关信息。两则材料选自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
(5)从疯的原因上看,周进从未考上秀才,他见到省城贡院景象,触景生情,因悲哀而发疯;范进在参加乡试考试中举后,因乐极生悲而发疯。从疯的时间上看,周进疯在乡试之前,后在他人帮助之下,捐了监生资格参加乡试中了举;范进疯在乡试中举之后。所以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有无资格参加考试,考前考后,考中考不中,都有可能使人发疯,科举制度毒害了广大读书人。通过材料,作者表达了对这类读书人的嘲讽与可怜,也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和批判。
故答案为:(1)xǐng;踹
(2)虽然;但是
(3)B
(4)吴敬梓
(5)表达了对这类读书人的嘲讽与可怜,也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和批判。
(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的掌握程度。解答本题要拿准字音、看准字形,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语感,注意读音以及书写,多积累词语,多注意课文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本道题考查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此题,要熟悉常见关联词的搭配及常用用法,然后分析句意辨析。
(3)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本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学生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4)本道题考查对著名诗人和相应作品的了解。做本道题需要学生了解诗人与其作品的相关信息。
(5)本道题考查对材料文章的内容及其情感的理解。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以下方法: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9.【答案】(1)① 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 毅魄归来日 ③ 权杖你抬身价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的直接性默写。第(1)题注意“苟”“毅”“魄”“杖”等词语的书写。第(2)题写“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上阙是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颈联和尾联 “分别为”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注意“惶”“滩”"零“”丹“等词语的书写。
故答案为: (1)① 苟全性命于乱世② 毅魄归来日③ 权杖你抬身价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10.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11.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或亲亲,仁民,爱物;或血缘之爱,人际之爱,物我之爱)
12.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时应根据语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对词语的意义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探究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意思,明确材料所体现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正确概括。
(3)本题考查活动设计的能力。解答此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掌握常见的活动形式,紧扣主题,进行设计即可。
10.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义的理解。
“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的意思是不管是嫡出还是庶出,都平等相待,内亲外戚人人平等,那么家族事业兴旺的发端。“仁”的意思是“人人平等”,用的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的意思是:陛下有博爱百姓珍惜万物之心。其中“仁”则引申为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故答案为: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11.本题考查探究分析能力.
①句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体现对亲人的爱;
②句意思是: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 "不问马的情况。体现了对别人的关心;
③句意思是: 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体现了对百姓的关心.
④句意思是: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体现出对生命(动物)的关爱;
⑤句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体现了对万物的爱;
故答案为:爱亲人;爱他人;爱民众;爱万物。
1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围绕“仁行世间"主题,出如何能发扬“仁、爱”的活动建议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示例二: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示例三: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
【答案】13.派,派遣;(喝酒)尽兴
14.①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
②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场毙命。
15.唐雎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就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四月丙子这一天,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好酒宴,邀请吴王僚前来。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这些亲信夹道站立着,手里都拿着长矛。喝酒喝到正尽兴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藏在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给吴王僚。专诸来到吴王僚面前后,掰开鱼,趁机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吴王僚的侍卫人员也立刻杀死了专诸,吴王僚带来的人一下子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吴王僚的部下,把他们全部消灭了。
1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①句意为: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使:派。②句意为: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酣:酣畅,尽兴。
故答案为:派,派遣;(喝酒)尽兴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重点词:伏,埋伏;具,准备。②重点词:以,拿,用;立,立即。
故答案为: ①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②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场毙命。
1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人物的形象和主要内容。唐雎面对秦王以换地为名,行吞并之图谋时,不卑不亢,面对秦王的战争威胁,愿以死相拼,誓死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乙文专诸受人之托,面对戒备森严的王僚,采用了藏刀鱼腹的办法刺杀了王僚,不辱使命。
故答案为: 唐雎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
【答案】16.异
17.C
18.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19.秋思;异
20.本句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用将军与士兵们的白发与泪来表达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本句采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与遍地浓霜的静,来描绘边关的冷寂与抒发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本句从听觉描写与视觉描写的角度入手,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与遍地白霜,表现将士们彻夜难眠、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句采用相互映衬的写法,用霜满地映衬白发,用羌管悠悠映衬征夫泪,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1.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茫中,落日朦胧,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评分说明:描 绘的文字切合情景,有画面感,意近即可。
22.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和亲人,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23.天冷、声杂、城孤。
2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隐含着对朝廷不重武备,不修边功的不满。
25.这两句诗掲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26.抒发了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7.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8.①思念家乡。②渴望成就功业。
29.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噪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阙的抒情蓄势。
30.闭;泪
31.征人们都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2.B
33.简单的两个数量词,巧妙的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遥远的家乡还不知归途,而乡愁更浓。
【解析】(1)(4)(8)(15)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3)(10)(11)(1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12)(14)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6)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7)(9)(16)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8)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6.“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 “异” 字,统领了上阕所描绘的塞下秋景,后文的雁去、边声、孤城等景物都围绕 “异” 字展开,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故答案为:异
17.A.整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艰苦生活,如 “四面边声连角起” 等,以及 “浊酒一杯家万里” 表达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 体现他们为国建功的情怀,A 选项正确。
B.“塞下” 点明地点,“长烟落日”“霜” 等描绘出边塞秋季的独特景色,B 选项正确。
C.“衡阳雁去无留意” 意思是大雁向衡阳飞去,毫无留恋之意,并非 “衡阳的大雁飞去”,这里是大雁朝着衡阳方向飞去,C 选项理解错误。
D.“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绘出孤城在群山环绕、长烟落日中的景象,既突出景色与中原不同,又暗示战事紧张、戒备森严,正确。故答案为:C
18.“浊酒一杯家万里” 体现出词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离家万里,只能借一杯浊酒稍解乡愁;“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明因为尚未建立军功,不能像东汉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没有办法回家,揭示了词人既思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故答案为: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19.这首词的题目是 “秋思”,直接点明了写作的时节和主题。全词围绕 “异” 字描绘塞下独特景象,如雁去、边声、孤城等都体现出与中原秋景的差异。故答案为:秋思;异
20.“将军白发征夫泪” 采用互文,意思是将军和征夫都因思乡和戍边的艰难而白发渐生、落泪,共同表达了戍边将士在 “羌管悠悠” 是动态的声音,“霜满地” 是静态的画面,动静结合,营造出边关冷寂的氛围,烘托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羌管悠悠” 从听觉角度,“霜满地” 从视觉角度,描绘出边关夜晚的凄凉景象,表现将士们彻夜难眠、思念家乡的情怀。“霜满地” 映衬出将士们的白发,“羌管悠悠” 映衬着 “征夫泪”,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复杂情怀。故答案为:本句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用将军与士兵们的白发与泪来表达在漫长的戍边生活中的思乡之情。(本句采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与遍地浓霜的静,来描绘边关的冷寂与抒发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本句从听觉描写与视觉描写的角度入手,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与遍地白霜,表现将士们彻夜难眠、
21.描绘画面时,抓住 “千嶂”(连绵的山峰,像千里屏障)、“长烟”(烟雾迷茫)、“落日”(太阳落下,天色渐暗)、“孤城闭”(一座孤城紧闭城门)等关键意象,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一幅边塞孤城在群山环绕、落日余晖下,城门紧闭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荒凉的氛围。
故答案为: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茫中,落日朦胧,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评分说明:描 绘的文字切合情景,有画面感,意近即可。
22.“浊酒一杯家万里”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明因未建功不能归,体现出边关将士思念家乡却又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故答案为: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和亲人,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23.“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早早南飞,暗示塞下天气寒冷,大雁不愿停留。“四面边声连角起”,四面传来的边地各种声音和军中号角声交织在一起,突出声音嘈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孤城处于群山之中,周围长烟落日,更显孤独、荒凉。故答案为:天冷、声杂、城孤。
24.“人不寐” 说明将士们因思乡和忧虑战事而难以入眠,“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因长期戍边,既有思乡之情,又因壮志未酬而愁白了头、流下眼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隐含着对朝廷不重视武备、不修边功的不满。
故答案为: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隐含着对朝廷不重武备,不修边功的不满。
25.“浊酒一杯家万里” 表达思念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明因未建功无法归,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故答案为:这两句诗掲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26.“浊酒一杯家万里” 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燕然未勒归无计” 体现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也包含着戍边难归的无奈,所以抒发了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复杂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抒发了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7.描绘出塞下四面边声、号角声起,群山环绕中孤城紧闭的景象,与内地的和平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塞下孤城的独特与荒凉。这种景象点明了当时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故答案为: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8.“浊酒一杯家万里” 表达思念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明渴望成就功业,所以抒发了思念家乡和渴望成就功业的情感。
故答案为:①思念家乡。②渴望成就功业。
29.选取边声、号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典型景物,生动展现了边塞的特异风光,使读者如临其境。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出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抒情蓄势,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词人的情感。故答案为: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噪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阙的抒情蓄势。
3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 “闭” 字,形象地写出城门紧闭,暗示边塞战事吃紧,戒备森严。“将军白发征夫泪”,“泪” 字直接体现出征人因思乡、壮志难酬等复杂情感而落泪,尽显无尽悲怆。故答案为:闭;泪
31.征人们 “家万里” 思念家乡,但 “燕然未勒” 没有建立军功,所以不能回去,揭示了他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故答案为:征人们都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2.A.“异” 字统领景物,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边塞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风光图,A 选项正确。
B.“衡阳雁去无留意” 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毫无留恋之意,并不是 “衡阳的大雁”,这里是借大雁南飞衬托征人对边塞的厌恶和思归之情,B 选项理解错误。
C.“将军白发征夫泪” 因 “燕然未勒归无计”,体现了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情绪,C 选项正确。
D.词将写景与抒情结合,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源于作者亲身经历,读来真实感人,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33.“一杯” 酒,量少,却要消解 “万里” 之遥的乡愁,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刻画了边疆将士借酒消愁,却因家乡遥远,愁绪更浓的复杂心理。
故答案为:简单的两个数量词,巧妙的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遥远的家乡还不知归途,而乡愁更浓。
【答案】34.小说主体部分通过展现功名利禄对周进、匡超人等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批判了荒谬的科举制度。在他们之后,作者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作为压轴人物,与儒林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组人物与楔子中品行高洁的王冕呼应,更加突显了作者的这一追求。
35.C
36.【示例一】我选第①句作答,王冕戴的帽子是高帽,理由是王冕是一个文人,他不慕功名,仰慕屈原,志向高洁。【示例二】我选第②句作答,周进戴的帽子是旧毡帽,理由是周进到了胡子花白的年纪,仍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童生。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3)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34.本题考查人物设计的作用。《儒林外史》写完儒林士人的故事后,却以四位市井奇人压轴,市井四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作为压轴人物,出现在“虞博士那一辈人也有老了的,也有死了的,也有四散去了的也有闭门不问世事的”这样一个时刻。残酷地说,贤人们是全军覆没了。这四奇人是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中兴”大将了。作者公正地告诉世人一个怵目惊心又毫不奇怪的事实:那个社会烂掉了。然而作者的人文理想并没有混灭,于一塌糊涂的沦陷之中,让四奇人与儒林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组人物与楔子中品行高洁的王冕呼应,更加突显了作者的这一追求。
故答案为: 小说主体部分通过展现功名利禄对周进、匡超人等读书人灵魂的毒害,批判了荒谬的科举制度。在他们之后,作者以四位各怀才艺、淡泊名利的市井奇人作为压轴人物,与儒林鲜明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组人物与楔子中品行高洁的王冕呼应,更加突显了作者的这一追求。
35.A.《世说新语》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B.《镜花缘》整个故事主要描写了百花仙子因女皇武则天在严冬乘醉下诏要百花齐放,被罚贬到人世间,从而在人间发生了一些委婉曲折的故事。
C.《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先后按顺序写)等地的经历。
D.《围城》是钱锺书先生写的一本塑造病态读书人群像的讽刺小说。
故答案为:C
36.本题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分析。①是王冕,从句子“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可知王冕的家境还不错,不可能戴着破毡帽。王冕在《儒林外史》中也是个高洁之士,他不慕名利,所以戴高帽也比较符合他的人物性格,据此判断他戴的是高帽。②是周进,从句子“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可知,周进家境贫寒,同时周进在书中是一个到了胡子花白的年纪仍然还是个童生的人,他戴的破毡帽也体现出他无心也无财去讲究,所以他戴的应该是破毡帽。
故答案为: 我选第①句作答,王冕戴的帽子是高帽,理由是王冕是一个文人,他不慕功名,仰慕屈原,志向高洁。
我选第②句作答,周进戴的帽子是旧毡帽,理由是周进到了胡子花白的年纪,仍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童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