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7 09: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达标测试卷-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僧人(sēng) 吞噬(shì) B.琼浆(qióng) 獠牙(liáo)
C.演绎(yì) 王妃(fēi) D.缰绳(jiān) 敦厚(dūn)
2.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天的京城) B.纤纤擢素手(洗涤)
C.今夜月明人尽望(全) D.泣涕零如雨(落下)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暴竹 鞭炮 轰堂大笑 千里迢迢
B.翡翠 嘟囔 无瑕顾及 能歌擅舞
C.骡马 蜡烛 两面三刀 悬灯结彩
D.吞筮 腊肉 纤纤素手 优哉游哉
4.下列有关“详略得当”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详略得当”就是有些内容写得详细,有些写得简略
B.《北京的春节》《腊八粥》都体现了“详略得当”的特点
C.安排详略的依据是作文的字数要求
D.详略得当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5.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描写的是同一个节日的诗句是( )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D.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写到正月十九,有的内容详细描述,有的一句带过,很好地突出了民俗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是( )
A.面面俱到 B.开门见山 C.详略得当 D.首尾呼应
二、填空题
7.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街道两边的建筑大都是wáng hóu( )将相的府邸,飞阁流丹,富丽堂皇。
(2)他在wén zhāng( )中写道:“月亮hán qíng mò mò( )地注视着大地,qiū shuǐ yíng yíng( ),多么静谧的夜晚啊!”
(3)傍晚,一只wū yā( )飞到大树上qī xī( )。
8.将下列有关风俗的词语补充完整。
热闹( )凡 花( )月圆 悬灯结( ) 灯火( )宵
人声( )沸 万象更( ) ( )月当空 鼓乐( )天
9.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迢迢牵牛星, 。
(2)纤纤擢素手, 。
(3) ,泣涕零如雨。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0.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闹——( )  间断——( )
11.用“ ”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用“∥”将这段话分两层。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  )
A.先总体写,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12.文中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了除夕之夜的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是从 角度描写的;“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等是从 角度描写的;“鞭炮声日夜不绝”是从 角度描写的。
13.本段主要描写了除夕的哪些活动?你还知道什么节日?有哪些活动?
腊八粥(节选)
①“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②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③“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④“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4.选文的作者是 。
15.选文中,粥的 在八儿的意料之外。
16.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妈妈 和 的描写。
17.选文第2自然段中, “融掉了”, “肿胀”, “脱了它的红外套”, “围了锅边成一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详细描写了 的样子。
18.选文主要写了什么 ?
四、书面表达
19.习作。
每个节日的风俗都不一样,家乡的哪个节日的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你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五、句子训练
20.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1)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藏戏 的特点。
(2)请用加点词语造句:
《第1单元达标测试卷-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B C C C C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
D.有误。缰绳(jiān)——jiāng。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B.纤纤擢素手:织女伸出纤细洁白的双手。擢:伸出。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
A.暴竹——爆竹,轰堂大笑——哄堂大笑;
B.能歌擅舞——能歌善舞;
D.吞筮——吞噬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习作方法。
“详略得当”就是有些内容写得详细,有些写得简略,使读者感到文章内容的丰富性。让读者可以更加容易的抓到重点。有详有略,相辅相成。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根据积累可知,安排详略是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不是依据作文的字数要求。
故选C。
5.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传统节日。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句意: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写的节日是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句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写的是寒食节,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即公历四月一日左右。
C.“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句意: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写的节日是七夕节,为农历七月初七。
D.“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句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写的是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
故选C。
6.C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理解。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纬线,以人们活动为经线结构全文,从腊八写到正月十九,详细描写了除夕、初一和元宵节,其它的内容简略带过,这种详略得当的描写,很好地突出了民俗特点。
故选C。
7. 王侯 文章 含情脉脉 秋水盈盈 乌鸦 栖息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词的拼写。
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拼音读准,知道要写的词语是什么,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1)书写时注意“侯”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章、脉、盈”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鸦、栖”的正确写法。
8. 非 好 彩 通 鼎 新 明 喧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的生活,多用于祝福新人或表达团圆美好的意境。
悬灯结彩:挂起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时的繁华景象。
灯火通宵:整个晚上都点着灯,形容夜晚灯火明亮,一直不熄灭。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万象更新: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常用来形容新年或新的时期的开始。
明月当空:明亮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中,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用来比喻前途晴朗无比。
鼓乐喧天: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形容十分欢乐热闹的场景。
9. 皎皎河汉女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识记默写。
(1)书写时注意“皎、河”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札、杼”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终、章”的正确写法。
10. 冷清 连续 11.除夕真热闹。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A 12. 嗅觉 视觉 听觉 13.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
我还知道端午节,有赛龙舟、插艾草、佩香囊、系五彩线、吃粽子等活动。
【导语】该文节选生动描绘了北京除夕的热闹氛围,从视觉、嗅觉和听觉多角度展现传统节日的魅力。文章以家家户户的年菜香味、贴满红对联的新衣、通宵不休的灯火,以及络绎不绝的鞭炮声为表现手段,勾勒出除夕的繁华图景。整体结构上先总后分,细致地刻画了人们热烈迎接春节的情形,既展现了文化传统,又传达了节日特有的团圆和热闹感。该段不仅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还引发读者对节日的美好向往。
10.本题考查反义词。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热闹的景象。反义词有:安静、寂静、冷清、肃静等。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反义词有:持续、连续、休止、延绵等。
11.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及划分段落。
选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句先总写了“除夕的热闹。”下文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叙述。能够概括短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因此本段的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在这一句下面画横线。
分层的时候,要仔细阅读短文,看看每句话写的是什么内容,然后把意思相近的句子归为一层。在这段话中“除夕真热闹”是总写,后面几句都是具体写除夕热闹的活动,因此用“∥”将这段话分两层,“∥”放在“除夕真热闹”和“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中间。划分的依据是:这段话先总体写,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故选A。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这句话描述的是人们能够闻到的气味,因此是从嗅觉角度描写的;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等描述的是人们能够看到的景象,包括颜色和图案,因此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
“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句话描述的是人们能够听到的声音,即鞭炮的响声,因此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课外知识积累。
仔细阅读短文,可以找出除夕的活动有: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课外知识积累部分,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节日名称以及节日活动即可。
示例:我还知道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活动。
14.沈从文 15.颜色 16. 语言 动作 17. 栗子 饭豆 花生仁 锅巴 腊八粥 18.选文主要写了八儿看到了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解析】1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腊八粥》一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内容,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了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那份温馨甜蜜、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都藏在了一碗腊八粥中。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可知粥的颜色是是八儿没想到的。
16.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结合第④自然段句子“‘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中“拣”可知本句使用了动作描写;从句子“妈妈解释的结果”之前的双引号可知本句使用了语言描写。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可知,栗子“融掉了”,饭豆“肿胀”,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这些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熬腊八粥时花生、锅巴样子的变化。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概括文章的内容,讲清楚时间、人物、地点、干了什么事情。
文章主要讲了煮腊八粥的过程和八儿等着喝粥的心情。
19.例文:
家乡的春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眼中,家乡的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具特色的节日。它就像一首激昂的乐章,每个音符都跳跃着欢乐的旋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出浓浓的年味。
春节前的日子,家乡就像被按下了忙碌键。大人们纷纷开始筹备年货,采购各种美味佳肴、新衣新鞋,还会精心准备祭祀祖先的用品。小孩子们则兴奋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盼望着新年快快到来。
到了除夕,家里家外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户上贴上了寓意吉祥的窗花,大门上贴上了喜庆的春联。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饭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每一道菜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吃完年夜饭,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来到院子里放烟花。当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整个天空都被染成了五彩斑斓的画卷。那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仿佛是新年的钟声,在向我们诉说着新春的喜悦。放完烟花,一家人会守岁,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我们都穿上新衣,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每到一家,长辈们都会给我们发红包,祝福我们健康成长。走在村子里,处处都能听到“新年好”的问候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家乡的春节,不仅有热闹的氛围,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亲情。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家乡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些独特的风俗,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记忆的深处,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本次习作要求围绕家乡的某个节日风俗展开写作。关键词在于 “家乡”,这限定了写作的范围,需体现家乡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节日风俗” 则明确了写作内容,要着重描写节日期间特有的传统习俗,如节日的活动、饮食、装饰等方面。
二、立意。
通过描写家乡节日风俗,展现家乡独特的文化传统,表达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之情。强调节日风俗在凝聚家人、邻里情感方面的作用,讲述在参与家乡节日风俗活动中的成长感悟。
三、写作思路。
开头:直接点明家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节日,或者引用与节日相关的诗词、俗语等,营造节日氛围,引发读者兴趣。
中间:按照时间顺序或风俗活动的先后顺序,详细描写节日的各项风俗,在描述风俗的同时,穿插自己参与其中的经历和感受。除了描写风俗的表面形式,还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家乡节日风俗的独特魅力以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升华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0. 排比 简朴 胡杨不要温暖宜人的气候,不要土壤肥沃的山坡,不要替它们整枝施肥的种树人,只要有一抔沙土就能顽强生长。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词语造句。
(1)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在这个句子中,“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这三个短语结构相似,语气一致,通过这种排比的表达方式,强调了藏戏表演在形式上不需要过多的外在条件和华丽的装饰,仅依靠“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就能进行,从而突出了藏戏简朴的特点。
(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语句通顺,用上加点词语“不要……不要……不要……只要……”造句。
示例:面对困难,不要害怕,不要退缩,不要逃避,只要勇敢面对,就能战胜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