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7 09:2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达标测试卷-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倭瓜(wěi guā) 锄草 B.啃咬(kěng yǎo) 瞎闹
C.蚌壳(bàng ké) 拨河 D.拴马(shuān mǎ) 逛街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耘田:在田间耕地。 B.绩麻:把麻搓成线。
C.稚子:幼小的孩子。 D.信口:随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A.森林里的空气很新鲜,我深吸了一口,顿感心旷神怡。
B.今天,我和妈妈去早市上买了许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C.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对于老百姓来说,已经不算是新鲜事物了。
4.《村晚》的作者是(  )
A.宋·杨万里 B.唐·孟浩然
C.宋·雷震 D.宋·范成大
5.读下列句子,从中你读出了( )的情绪。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A.愤怒 B.快乐 C.放松 D.伤感
6.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括号里的成语,最贴切的一组是( )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与月亮有关的词语,如“三潭印月”“月黑风高”等等,( )。
(2)周瑜虽然知道诸葛亮( ),但是他一直不服气。
(3)店家告诉武松,景阳冈下路口都有榜文,教往来客人( )趁午间过冈。
(4)方志敏烈士认为,矜持不苟,( ),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具备的美德。
A.数不胜数 智勇双全 结伙成队 舍己为公
B.不可计数 神机妙算 结伙成队 舍己为公
C.数不胜数 神机妙算 成群结队 舍己为公
D.数不胜数 神机妙算 结伙成队 舍己为公
二、填空题
7.看拼音,写词语。
我喜欢跟着奶奶到田里去玩。奶奶chǎn dì( )、bá cǎo( )、gē mài( )。我就在田里xiā guàng( ),时而捉mà zha( ),时而追hú dié( ),时而摘yīng tao( ),开心极了。
8.把词语补充完整,选择词语填空。
不可( )( ) ( )天( )地 ( )然大( )
( )此不( ) ( )( )浩渺 相( )成( )
(1)当老师把答案公布出来时,大家才 。
(2)洞庭湖水 ,景色蔚为壮观。
(3)画“______”词语的意思是 ,我还能再写一个同义词 。
9.根据情境写诗句。
(1)《四时田园杂兴》中直接写劳动场面,表现男耕女织情景的诗句是: 。
(2)《稚子弄冰》中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清越嘹亮的诗句是: 。
(3)《村晚》一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图,诗句“ , ”让一个调皮天真、悠闲自在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
10.品析句子。
①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②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1)句①中的“小月亮”指的是 。把这句话改为反问句:
(2)下列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B.句②照应课文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C.“我”忘不掉“小月亮”实际是忘不掉故乡。
D.故乡的月亮比别处的更明亮,令人难忘。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外文段,回答问题。
①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②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11.选文围绕“月光”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月光照耀下的夜晚,“我” ;二是 。
12.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13.下列含有“月”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情感与选文不同的是(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阅读。
月光下的童年
①又是一个夜晚,我披着银白色的月光,走在青石板路上,欣赏美丽柔和的月光下的景色。人们在月光下散步,老奶奶带着小孙女在月光下乘凉。
②我也是在月光下长大的。记得夏天,每当夜幕降临时,外婆就带着我到小院子里乘凉,外婆用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一边扇着扇子,一边给我讲老掉牙的民间故事。我每晚便在故事中入睡,多么快乐呀!
③幼时,我很爱捉虫,在朦胧的月光下,随处可以听见各种虫子的鸣唱,那唱得最动听的肯定是蛐蛐了。我悄悄走近草堆,打着手电筒,翻开一块块的大石头,便有披着黑色“大衣”的蛐蛐在那里又蹦又跳,我就迅速地用双手一捂,然后小心翼翼地捉起来,借着月光,跟邻居小伙伴斗蛐蛐。
④中秋节,是我感到最温馨的时候,我和家人在月光下品尝月饼,还一边唱着“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歌,真快乐。
⑤月落月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也长大了,但我依然爱那慈母般的月光。
⑥在我眼中,月亮那么美。我在月光下长大,月光下有我童年的足迹,我爱美丽的月光。
14.按顺序写出“我”捉蛐蛐的动作。
走近——( )——( )——捉
15.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童年往事的是( )(多选)
A.月夜乘凉,听外婆讲故事。 B.在月光下捉蛐蛐,与小伙伴斗蛐蛐。
C.中秋节和家人尝月饼、唱歌。 D.和老奶奶在月光下散步。
16.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眼中,月亮那么美”?这句话体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17.下列对“我爱美丽的月光”一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月光承载着作者对童年的回忆。 B.月光代表了外婆的慈爱。 C.月光代表了与小伙伴嬉戏玩耍的欢乐。 D.月光代表了家人团聚的温馨。
四、书面表达
18.习作。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或许有一件事最能触动你的心扉,让你或感动,或后悔,或伤心……仔细回想,然后动笔把它写下来吧!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第1单元达标测试卷-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A B C D D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及字形的辨析。
A.倭瓜(wěi guā)——wō guā;
B.啃咬(kěng yǎo)——kěn yǎo;
C.拨河——拔河。
故选D。
2.A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出自《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意思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耘田:在田里除草。
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
在例句 “新鲜”是形容植物的色泽鲜明而有生气。
A.新鲜:空气没有被污染,清爽宜人
B.新鲜:没有枯萎、变质,色泽和状态良好
C.新鲜:新奇、稀罕的意思
故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读这个句子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之情。句子中通过“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和“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不确定的忧虑。
蝴蝶、蚂蚱、蜻蜓以及小黄瓜、大倭瓜等元素,往往与童年、乡村、自然等美好记忆相关联。而“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样的表述,则透露出一种对逝去事物的哀伤和对不确定未来的感慨。
因此,从句子中读出的情绪最符合“伤感”。这种情绪与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对现状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紧密相关。
故选D。
6.D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数量多得超出了能够计数的范围,侧重于无法进行具体的计数操作。
不可计数:意思是多的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勇敢。侧重于描述一个人在智慧和勇气两方面都很出色。
结伙成队:指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有组织、有联系的队伍。强调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或出于某种联系而结伴同行。
成群结队:一群群人或动物集合在一起。更侧重于描述聚集的状态,相对来说没有 “结伙成队” 那种强调组织性和目的性的意味强。
舍己为公:为了公共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利益。
(1)中国古代诗文中与月亮有关的词语非常多,用“数不胜数”能很好地体现出其数量之庞大,数都数不过来。
(2)周瑜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善于谋划,重点强调的是他的智谋,用“神机妙算”更能突出其智慧的特点,“智勇双全”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诸葛亮让周瑜不服气的主要原因——智谋超群。
(3)店家告诉武松景阳冈有危险,让往来客人一起结伴趁午间过冈,“结伙成队”更能体现出客人之间相互结伴、有组织地一起过冈的情境。
(4)方志敏烈士一生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这种为了公共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舍己为公”来形容非常恰当.
综上所述,故选D。
7. 铲地 拔草 割麦 瞎逛 蚂蚱 蝴蝶 樱桃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铲”“拔”“割”“瞎”“逛”“蝶”“樱”“桃”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8. 胜 数 顶 立 恍 悟 乐 疲 烟 波 映 趣 恍然大悟 烟波浩渺 因为酷爱干某事不感到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在其中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及选词填空。
不可胜数:不能计算数目,形容非常多。
顶天立地:头顶着天,脚踏着地。 形容形象雄伟高大,气概非凡。
恍然大悟:意思是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
乐此不疲:耽乐某事,不觉疲倦。
烟波浩渺: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宽广无边。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1)“当老师把答案公布出来时”可知老师将答案说出来,同学们才明白这道题考的是什么。故选“恍然大悟”。
(2)结合“景色蔚为壮观。”可知洞庭湖的景色特别美,特别壮观。故选“烟波浩渺”。
(3)画横线的词语是:乐此不疲,“疲”是疲倦。意思为因为酷爱干某事不感到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同义词:乐而忘返、乐而忘返等。
9.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乡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诗句意思为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书写时注意“昼”“耘”“绩”的正确写法。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诗句意思是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来敲。
书写时注意“稚”“晓”“钲”的正确写法。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诗句意思是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两句诗将一个天真调皮、悠闲自在的牧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与整首诗描绘的乡村傍晚宁静、闲适的氛围相融合,构成了一幅乡村傍晚图。
书写时注意“牧”“横”“短”的正确写法。
10.(1) 故乡的月亮 我的小月亮,我怎能忘得掉你?
(2)D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和句式变换。
结合句②“月是故乡明”可知,句①中“小月亮”并非单纯指月亮的大小,而是作者对故乡月亮的一种亲昵称呼,饱含着作者对故乡月亮的特殊情感和深深眷恋,月亮成为了故乡的象征和寄托。
感叹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①加上反问词和语气词,如“难道……吗”“怎么……呢”等。②有否定词去掉否定词,没有否定词加上否定词。③将感叹号改为问号。
本题将“永远”改为“怎能”,“忘不掉”改为“忘得掉”,把感叹号改为问号。
故改为:我的小月亮,我怎能忘得掉你?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D.这两句话都通过对月亮的情感表达,传达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中并不是说故乡的月亮真的比别处更明亮,而是因为故乡在作者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觉得故乡的月亮格外亲切、难忘,是一种情感上的偏爱,而不是客观上的明亮程度差异,该选项错误。
故选D。
11. 难以入睡 四季月光不同的样子 12. 拟人 赋予月光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光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13.A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月光在不同季节中的独特魅力。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月光描绘成一个顽皮的角色,给夜晚增添了灵动的气息。文章不仅表达了对月光的喜爱,还通过月光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的四季更替。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宁静和诗意的感受,唤起读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共鸣。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中第①自然段“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可知,在描述月光照耀的夜晚时,重点强调了月光对“我”睡眠状态的影响,所以“我”的状态是睡睡醒醒,难以入睡。因此,第一空应填“难以入睡”。这一内容体现了月光对“我”生活状态的具体作用,展现出月光在夜晚营造出的独特氛围对“我”的影响。
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可知,详细地描述了不同季节月光各自具有的独特特点,如春天月光的嫩、夏日月光的饱满丰腴、秋天月光的安详恬淡、冬天月光在雪地上的新鲜明媚。所以,第二空可填“不同季节月光的特点”。此部分通过对四季月光特点的描写,丰富了月光这一意象,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月光在不同时节的别样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自然景象的独特感悟。
1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及表达效果的理解。
文章第①自然段“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当作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写。这样表达的好处显著:一方面,赋予月光以人的动作,如“躺”“抚抚”“揉揉”,将原本抽象、静态的月光具象化、动态化,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月光灵动地在作者身边嬉戏,极大地增强了画面感。另一方面,这种拟人化的表述,使得月光不再是冰冷的自然现象,而是充满温情,好似与作者亲密互动的挚友,生动地展现出作者与月光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光的独特喜爱,更易引发情感共鸣,沉浸在作者营造的诗意氛围之中 。
13.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辨析。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在故乡被月光撩拨而睡睡醒醒的经历,以及对不同季节月光的细腻感受,重点是对故乡月光的独特情感,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光的眷恋。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诗描绘了元宵佳节,恋人在黄昏后月光下约会的美好场景,主要表达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没有涉及故乡或者对月光类似文章的复杂情感。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王安石通过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希望明月能照着自己回到故乡,和文章思念故乡的情感有相通之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体现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在他看来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与文章对故乡月光的眷恋情感一致。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通过明月寄托了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与文章思念故乡等复杂情感类似,都是借月光抒发情感。
故选A。
14. 翻开 捂 15.ABC 16.因为月亮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的美好时光,感到温馨。体现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17.ABCD
【导语】这篇文章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在月光下的美好时光,展现了月光陪伴下的浓浓亲情、童趣与家庭温馨。文章结构清晰,从月夜乘凉、捉蛐蛐到中秋团聚,一幕幕场景交替呈现,情感真挚自然。月光既是贯穿全文的意象,也是情感的寄托,赋予了慈母般的温暖和柔美,表达了作者对童年与亲情的深深眷恋,语言质朴却富有画面感,耐人寻味。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我悄悄走近草堆,打着手电筒,翻开一块块的大石头,便有披着黑色“大衣”的蛐蛐在那里又蹦又跳,我就迅速地用双手一捂,然后小心翼翼地捉起来”可知,先是“悄悄走近草堆”,然后“翻开一块块的大石头”,接着“迅速地用双手一捂”,最后“小心翼翼地捉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童年捉蛐蛐的有趣场景和欢乐氛围。
即“我”捉蛐蛐的动作有:走近、翻开、捂、捉。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记得夏天,每当夜幕降临时,外婆就带着我到小院子里乘凉,外婆用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一边扇着扇子,一边给我讲老掉牙的民间故事”可知,月夜乘凉,听外婆讲故事是作者的童年往事,该项正确。
B.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写“幼时,我很爱捉虫,在朦胧的月光下,随处可以听见各种虫子的鸣唱…… 借着月光,跟邻居小伙伴斗蛐蛐”可知,在月光下捉蛐蛐,与小伙伴斗蛐蛐是作者的童年往事,该项正确。
C.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说“中秋节,是我感到最温馨的时候,我和家人在月光下品尝月饼,还一边唱着‘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歌”可知,中秋节和家人尝月饼、唱歌是作者的童年往事,该项正确。
D.文章中未提及和老奶奶在月光下散步,不属于作者的童年往事,该项错误。
故选ABC。
16.本题考查主旨情感分析。
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在我眼中,月亮那么美。”可知,作者眼中月亮美,是因为童年时月光常伴。夏夜,外婆在月下讲着故事哄“我”入睡;朦胧月色里,“我”捉蛐蛐、与小伙伴嬉戏;中秋佳节,一家人在月光下温馨团圆。这一切美好回忆,让月亮在作者心中无比美好,满含对童年深深的怀念。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文章围绕“月光下的童年”展开,回忆了在月光下听外婆讲故事、捉蛐蛐、过中秋等童年往事,月光确实承载着作者对童年的回忆,该项正确。
B.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外婆在月光下给“我”讲故事,月光见证了外婆对“我”的慈爱,该项正确。
C.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月光下“我”捉蛐蛐并和小伙伴斗蛐蛐,这体现了月光下与小伙伴嬉戏玩耍的欢乐,该项正确。
D.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提到中秋节时“我和家人在月光下品尝月饼,还一边唱着‘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歌”,月光下的家人团聚是温馨的,月光也代表了这种家人团聚的温馨氛围,该项正确。
故选ABCD。
18.例文:
童年的那碗热汤面
童年的记忆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而其中最温暖的那一笔,便是那碗热气腾腾的汤面。
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寒风凛冽,我放学后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心情格外低落,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回到家,家里冷冷清清的,爸爸妈妈都还没有下班。我把书包扔在沙发上,蜷缩在角落里,感觉又冷又饿。就在我快要睡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是奶奶来了。奶奶看到我无精打采的样子,心疼地问:“宝贝,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我摇了摇头,小声地说:“奶奶,我饿了。”奶奶笑了笑,说:“饿了呀,奶奶给你做碗热汤面。”说着,奶奶便走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厨房里就传来了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那是奶奶在为我做汤面。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闻着从厨房里飘出来的香味,心情渐渐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奶奶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走了出来。那碗面看起来格外诱人,金黄色的鸡蛋、绿油油的青菜、细细的面条,还有那浓郁的汤汁,让人垂涎欲滴。奶奶把面放在我面前,说:“宝贝,快吃吧,吃完就不饿了。”我接过面,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碗面的味道真是好极了,每一口都充满了奶奶的爱。吃着吃着,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奶奶看到我哭了,急忙问:“宝贝,怎么了?是不是面不好吃?”我摇了摇头,说:“奶奶,面很好吃,我只是觉得很幸福。”奶奶听了,欣慰地笑了,说:“傻孩子,只要你喜欢吃,奶奶天天给你做。”
那碗热汤面,不仅填饱了我的肚子,还温暖了我的心。它让我感受到了奶奶深深的爱,也让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地陪伴着你,给你温暖和力量。如今,我已经长大,离开了奶奶的身边,但那碗热汤面的味道,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每当我想起童年的那段时光,就会想起奶奶那慈祥的笑容和那碗充满爱的热汤面。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本题要求写一篇关于童年生活的习作,主题是童年中最能触动心扉的一件事,可以是感动、后悔、伤心等各种情感体验。重点在于围绕一件具体的事展开叙述,要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并且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二、立意。通过回忆童年的一件事,展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纯真美好,以及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感悟,如懂得了某个道理、收获了某种成长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童年的独特魅力和珍贵之处。
三、写作思路。
开头: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出事件。
中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情感冲击,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