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培优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培优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7 11:3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培优卷)
一、单选题(共7题;共7分)
1.(1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附和(hé) 阔绰(chuò) 踱进(duó) 乱蓬蓬(péng)
B.羼水(chán) 涨红(zhàng) 擦拭(shì) 污人清白(wū)
C.绽出(zhān) 哄笑(hōng) 颓废(tuí) 唠唠叨叨(láo)
D.间或(jiān)着慌(zhuó)蘸水(zàn) 缠夹不清(jiá)
2.(1分)下面情境下,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考试成绩公布后,语文得了71分的王博发现他的语文分数合错了,老师少给他算了1分,他想加上这1分,进入老师办公室后,他应该怎么和老师说呢?
A.打扰了老师,这次期末考试语文我得了71分,求求您给我加1分吧,这样我就及格了,谢啦!
B.打扰了老师,这次期末考试语文我应该得72分,是您少给我算了1分,赶紧给我改过来吧!
C.打扰了老师,我发现我的语文分数好像少算了1分,请麻烦您再帮我算一下,如果是分数错了,能麻烦您帮我改过来吗?
D.老师,您这是咋算的分啊?少给我算了1分,赶紧给我加上吧,那样我就及
格了。
3.(1分)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村里的孩童坐在一起,讲故事,过家家,捉迷藏,好不快活。
B.老师在凝神细听了那位同学的回答之后,立即附和道:“说得不错!”
C.对那些嘲笑他的人,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情。
D.经过那次打击之后,他总是一副颓唐不安的模样。
4.(1分)【新独家原创】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句的主干是“孔乙己欠钱”,采用的是祈使语气。
B.“孔乙己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C.小说《孔乙己》用孔乙己的个人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D.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
5.(1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hūn)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B.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hēng)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C.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yàn),一齐失踪。
D.孔乙己很颓(tuí)唐的仰面答道……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6.(1分)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按传统说法是属狗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19年是农历丁酉年,是属兔人的本命年。
B.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C.《故乡》《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D.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孔乙己》一文中的孔乙己就是秀才。
7.(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看见从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厂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住地回头瞧。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花布衬衫”是偏正短语。
B.“他追上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下,抓住了狗的后腿。”这个句子是承接复句。
C.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语段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
二、积累与运用(共1题;共8分)
8.(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灌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fǔ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1)(3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huán fǔ    
盘       望 蓦地
(2)(2分)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1分)“万丈绝壁”中“绝”的意思是(  )
A.断绝 B.穷尽;完全没有了
C.独一无二的 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4)(2分)第三段从   和   的感官角度,展现了峡谷的险峻。
三、填空题(共1题;共4分)
9.(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1)(1分)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wō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1分)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   。(《溜索》)
(3)(1分)蠢笨的企鹅,胆怯   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海燕》)
(4)(1分)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个绰   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
四、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4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刷子李
冯骥才
①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各行各业,皆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久了,名字反倒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②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③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不信;行内的生气,也愣说不信。
④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⑤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父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父派头十足。照师父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⑥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好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⑦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⑧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⑨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⑩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曹小三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选自《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10.(4分)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4分)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②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12.(4分)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曹小三?
13.(4分)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14.(5分)“曹小三做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能明白呢”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请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撒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这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着想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风雪愈紧了。
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5.(5分)试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16.(5分)文章为什么以“雪夜的老人”为题?请简要分析。
17.(5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
18.(5分)文章最后说“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19.(60分)写作训练
认真阅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发挥想像,给孔乙己续写一个归宿,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附和” 的 “和” 应读 “hè”,而不是 “hé”。
B.正确。
C.“绽出” 的 “绽” 应读 “zhàn”,不是 “zhān”。
D.“间或” 的 “间” 应读 “jiàn”,“着慌” 的 “着” 应读 “zháo”,“蘸水” 的 “蘸” 应读 “zhàn”。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表达语言的能力。认真阅读题干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A.有误,“求求您给我加1分吧”态度卑微,不合适;
B.有误,“赶紧给我改过来吧”语气生硬,缺乏对老师的尊重;
C.正确;
D.有误,语气生硬,缺乏对老师的尊重。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准确表达语言的能力。如何做到表达得体,需要区分谦辞和敬辞的正确运用,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是否恰当的辨析能力。
A选项,“好不快活”中的“快活”一词,意为愉快而兴奋,形容孩子们坐在一起讲故事、过家家、捉迷藏时的快乐心情十分贴切,因此A选项使用恰当。
B选项,“附和”一词,意为随着别人说或做,通常带有贬义,指没有主见地随声附和他人。在此句中,老师是在认真听完同学的回答后给予的肯定评价,使用“附和”显然不符合语境,应改为“赞同”或“认可”等正面评价词汇,因此B选项使用不恰当。
C选项,“不屑置辩”中的“不屑”意为不值得,不愿意;“置辩”意为辩论,申辩。该词形容认为不值得分辩,表现了一种轻蔑、不屑一顾的态度。在此句中,孔乙己对那些嘲笑他的人表现出这种态度,十分符合语境,因此C选项使用恰当。
D选项,“颓唐不安”中的“颓唐”意为精神萎靡,情绪低落;“不安”意为不安定,感到焦虑或担忧。该词形容人受到打击后精神不振,心神不定的状态。在此句中,描述他经过打击后的模样,十分贴切,因此D选项使用恰当。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词语在语境中的使用是否恰当,我们可以确定B选项使用不恰当。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恰当运用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每个选项中的词语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找出使用不恰当的选项。
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对词语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语境的细致分析。对于每个选项,我们都要先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将其放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判断,看是否符合语境,是否表达准确。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主干提取、语气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文学作品主题理解以及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
A选项:“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句,首先提取主干,即“孔乙己欠钱”,这部分判断正确。但接下来判断语气为祈使语气有误。祈使语气通常用于表达请求、命令、劝告、建议等,而此句是陈述孔乙己欠钱的事实,应采用陈述语气。因此,A选项表述有误。
B选项:“孔乙己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此句使用了问号,正确地表达了疑问的语气,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C选项:小说《孔乙己》通过孔乙己的个人悲剧,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和压迫,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这一表述正确。
D选项:关于明清科举制度的描述,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这一历史文化知识表述准确。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审视每个选项,我们可以确定A选项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主干提取、语气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文学作品主题理解以及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理解每个选项的含义,并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判断。
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句子结构、语气类型、标点符号规则、文学作品主题以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准确掌握。对于每个选项,我们都要先理解其含义,然后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判断。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汉字注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
首先,我们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注音和字形:
A选项中的“荤(hūn)菜”注音正确,且字形无误,表示含有肉、鱼、虾等动物性食物的菜肴,与题目中的描述相符。
B选项中的“咸亨(hēng)酒店”注音正确,且字形无误,“亨”字在此处表示顺利、通达的意思,常用于店名,与题目中的描述相符。
C选项中的“书藉”字形有误,应为“书籍”,表示装订成册的图书文字。“藉”字在此处为错别字,其正确读音为“jiè”,意为垫在下面的东西,或表示借、利用等意思,与“书籍”的含义不符。因此,C选项存在错误。
D选项中的“颓(tuí)唐”注音正确,且字形无误,表示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的样子,与题目中的描述相符。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注音和字形,我们可以确定C选项存在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注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逐一审视每个选项中的注音和字形,通过对比和判断,找出存在错误的选项。
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对汉字注音和字形的准确记忆和理解。对于注音部分,我们需要掌握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和声调;对于字形部分,我们需要熟悉汉字的笔画、结构和常用词语的搭配。
6.【答案】A
【解析】A.表述错误,2019年是农历已亥年,已亥年出生的人生肖属猪,应是属猪人的本命年;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为夸张。注意此句不是比喻,是一种想象。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与文化常识的识记。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8.【答案】(1)桓;俯;mó
(2)气灌;气贯
(3)D
(4)视觉;听觉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积累。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文段的内容,“盘huán”写作“盘桓”,“fǔ望”写作“俯望”,“蓦地”的“蓦”读作mó。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阅读文段,“准备一睹气灌滇西的那江”一句中的“气灌”书写有误,应写作“气贯”。
(3)本题考查字意的理解。“万丈绝壁”指极高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绝,指无路可走的,没有出路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写景角度的判断。第三段中的“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怒江水,表现峡谷之高;“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着重写怒江水发出的声音,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峡谷之高。
故答案为:(1)桓;俯; mò;
(2)气灌;气贯;
(3)D;
(4)视觉;听觉。
⑴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积累。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文段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的理解和把握。结合语句即可解答;
⑷写景角度的分析,关键要了解写景的四个角度:视觉(眼睛所看到的)、听觉(耳朵所听到的)、嗅觉(鼻子所闻到的)、触觉(身体所感觉到的)。
9.【答案】(1)涡
(2)桓
(3)qiè
(4)chuò
【解析】 笑涡xiào wō,思为笑时面颊的微涡;
盘桓pán huán,意思是徘徊;逗留;
胆怯dǎn qiè:胆小;畏缩;
绰号chuò hào:外号。
故答案为: 涡 ; 桓 ; qiè ; chuò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答案】10.①总领全文,通过写天津的世俗民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最;②为刷子李的出场做铺垫;③设置悬念吸以读者的阅读兴趣。
11.①“搜索”的意思是仔细寻找,在文中写出了曹小三对刷子李高超技术的惊奇、佩服及对证明刷子李墙神功是否属实的期待。
②“扫一眼”写出曹小三发现师傅身上有一个白点,对师傅手艺高超的质疑,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为下文“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祈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12.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通过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13.①通过写刷子李刷墙时只穿黑衣黑裤,如果身上有白点就不收钱等写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②对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心细如发③和李管事谈事时的派头十足体现刷子李的大胆自信。
14.明白了“打铁还靠本身硬”的道埋,手艺的高超不是吹出来的,要脚踏实地。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段落位于文章什么位置,再分析段落的作用。如中间段的作用:呼应上下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词语,首先要弄清词语的本义、语境义和表述的对象,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査的是对小说人物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与人物相关的具体事件,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语段,以及对人物进行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分析归纳。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旨。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10.本题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首段介绍了天津码头的现状和规矩,以及各行各业那些身具绝活的人,这是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各行各业,皆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一句又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以这些人的拿手绝活为文章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从结构上来看,首段介绍社会背景,也为下文刷子李的出场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 ①总领全文,通过写天津的世俗民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最;②为刷子李的出场做铺垫;③设置悬念吸以读者的阅读兴趣。
11.(1)“搜索”的意思是查找检索。联系语境可知,这个词语的句中义是曹小三仔细查找刷子李身上有没有白点。联系前文“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可知这一动作突出了曹小三急于想知道刷子李是否真得有“绝活”,表现了他的好奇和认真。
(2)“扫一眼”是对曹小三的动作描写,指动作极快地看了一眼。联系前文,曹小三发现师傅身上有一个白点的情节,可知这一动作表现了曹小三怕自己看错,想仔细看一下却又怕师傅知道了没有面子,想看又不想看的矛盾心理。
故答案为:①“搜索”的意思是仔细寻找,在文中写出了曹小三对刷子李高超技术的惊奇、佩服及对证明刷子李墙神功是否属实的期待;
②“扫一眼”写出曹小三发现师傅身上有一个白点,对师傅手艺高超的质疑,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为下文“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祈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12.通读全文我们可以明确,曹小三是刷子李的学徒。整篇文章是从曹小三的视角在叙事,通过曹小三的所见所闻来反映小说的内容,曹小三的活动是本文的叙事线索。其次,从第(段“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傻的模样”可以看出,曹小三对师傅刷子李佩服得五体投地。因此,文章通过写曹小三,侧面表现了刷子李真有绝活。
故答案为: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通过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13.根据“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可知他有高超的刷墙手艺。根据“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可知他对自己的手艺有着充足的自信,但也有点爱炫耀。根据“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照师傅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可知他干活派头足,做事讲规矩。根据根据文章结尾部分他对曹小三的教导可知他包容徒弟,善于引导,能及时解答徒弟的困惑。
故答案为: ①通过写刷子李刷墙时只穿黑衣黑裤,如果身上有白点就不收钱等写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②对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心细如发③和李管事谈事时的派头十足体现刷子李的大胆自信。
14.曹小三看到师傅身上有一个白点,就开始怀疑师傅的手艺,实际是那个白点是师傅衣服上的一个洞,从中可得:有本事的大有人在,不要轻易怀疑别人。根据刷子李说的话“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可得:人的本事是学来的,认真学习非常重要。根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可得:人要有专业技能,专业上精益求精,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故答案为:明白了“打铁还靠本身硬”的道埋,手艺的高超不是吹出来的,要脚踏实地。
【答案】15.首段环境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特征,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凉和痛苦。
16.①老人是小说中的主要形象。②“老人”引发的故事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③“老人”为了生存而顽强坚守的行为给作者启迪,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
17.连用三个问句,想象老人可能的身份和用意,引发“我”对老人身份的三次误会。这种误会的展开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可读性。
18.瑞雪之后是丰年,要坦然面对失败,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和希望;人生只有在不断战胜困难中成长,在经历失败中成功。
【解析】(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环境描写主要有交代故事的发生时间以及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情节发展等作用。
(2)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解答本题,要从小说的情节展开、线索、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效果等角度深入挖掘题目与这些角度的关联之处。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精心读、细分析、巧概括。
15.“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特征,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整个故事发生在这样的一个寒冷的飘雪的夜晚,也渲染了凄凉的一种氛围;雪花“像针,刺入肌肤”,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失意与痛苦。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首段环境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特征,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凉和痛苦。
16.阅读文章,从人物形象角度看,联系第⑩段内容可知,“我”的种种猜想都是围绕“老人”进行,老人是小说中的主要形象。从故事情节展开的角度看,正是“老人”的举止引发了“我”的联想,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从主旨角度看,联系第 段“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可知,“老人”为了生存而顽强坚守的行为是“我”从颓废中振作起来、重拾奋斗信心的力量源泉,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老人是小说中的主要形象。②“老人”引发的故事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③“老人”为了生存而顽强坚守的行为给作者启迪,是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
17.第⑩段连用三个问句,巧妙安排了误会,是本段的一大特色。根据第⑩段内容可知,老人在我身边坐着,一直不离开,我对他的身份有了多种猜测,误认为老人是附近社区老年服务队成员;误认为老人觉得“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误认为老人是“我”的亲人。直到老人拾起我扔的易拉罐,我才明白了他的真实身份,这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故答案为:连用三个问句,想象老人可能的身份和用意,引发“我”对老人身份的三次误会。这种误会的展开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可读性。
18.联系第 段“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及第 段“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可知,老人的经历让“我”顿悟,于是给母亲打电话,告诉母亲“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又用谚语“瑞雪兆丰年”预示着明年一定会更好。在文中“雪”,象征着人生的磨难与痛苦,“瑞雪兆丰年”象征着我们要正视困难,感谢磨难,生活中会有一些坎坷和磨难,经历磨难会有更大的勇气和斗志,只要我们永远心存斗志,对未来保有希望,明天就一定会更好。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瑞雪之后是丰年,要坦然面对失败,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和希望;人生只有在不断战胜困难中成长,在经历失败中成功。
19.【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根据上文情节推测后文的情节,合理即可。 话说孔乙己喝了最后一碗酒后,他付了酒钱,然后用双手支撑走出酒店。他走在酒镇那空荡荡的街道上,可以这样写:街道上只看见几个人跑着,像是回家的样子,可孔乙己已经没地方可去了。孔乙己走着走着来到了鲁镇的河埠头,他望着那绿色的河水,看看天空,突然想出一个主意--走,离开鲁镇去别的地方,这时他手上还有一些钱,够过河的了。之间孔乙己上了船,把钱给了船夫,船夫问:“去什么地方 ”“随便。”孔乙己说到。船夫点点头说:“坐好了。”船缓缓的划向了河中心,离鲁镇是越来越远了,鲁镇的影子渐渐的消逝了,这时的孔乙己想:离开了鲁镇这个人人都嘲笑,讽刺他的地方,以后不论到了什么地方都要重新做人。不能在像以前一样:想当富人,又当不成,穷人的日子又不想过。当孔乙己沉浸在他人生下半辈子的憧憬中时,船以靠了岸。这时孔乙己已上了岸。
注意写想象作文,一定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那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是不可取的;想象要有所节制,要有一定的中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