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培优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培优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7 11:3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培优卷)
一、单选题(共7题;共7分)
1.(1分)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由人们熟知的日常事理引出舍生取义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中第一段所说的“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不义”;所说的“有甚于死者”就是指“义”。
C.本文不仅将贤者和普通人对比,突出保持本心的不容易;还将“乡”与“今”的情况进行对照,突出“不辩礼义”容易导致“失其本心”。
D.第二段综合运用了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感叹句与疑问句交错等方式,感情强烈而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2.(1分)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不为苟得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得一人之使
D.行道之人弗受/夫君子之行
3.(1分)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1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一箪食,一豆羹 D.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5.(1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类比“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的道理。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6.(1分)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是/亦不可以已乎
7.(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积累与运用(共1题;共12分)
8.(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一时读书容易,坚持不懈却不易做到。毕竟读书对人的影响和功效不会一蹴而就、立gān见影。正因为如此,才更考验人的耐心与定力,才更需要我们心无旁骛与专注执着。一句话,读书贵在坚持、难在坚持,也成在坚持。凡是读书终有所成的人无一不是从不间断读书的人。心浮气燥、浅尝zhé止不会也不可能有重要收获。因此,想要读有所获、读有所得、读有所成,就应该将读书作为每日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去如饥似渴地吸吮和摄取。
(1)(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gān zhé    
立   见影 浅尝   止 吸吮
(2)(2分)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4分)“一蹴而就”中“就”的意思是   ;“心无旁骛”中的“骛”的意思是   。
(4)(2分)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肯定句。
三、填空题(共1题;共1分)
9.(1分)导学一[析现身说法]请根据课文内容和示例,将表格填写完整,体会作者现身说法的良苦用心。
表3-4 分析宋濂现身说法的良苦用心
原句摘录 分析良苦用心
求学之勤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体现求学的不易和勤奋
① ②
③ ④
求学之⑤_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体现求学之路的艰苦
⑥ ⑦
⑧ ⑨
四、文言文阅读(共5题;共20分)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题。
山桃花
李修文
①那满坡满谷的山桃花,不是一树一树,而是一簇一簇,从黄土里钻出来,或从岩石缝里活生生挤出来,渐成连锦之势,被风一吹,就好像世间的全部酸楚和苦难都被它们抹消了。我知道,在更广大的地方,干旱和寡淡、贫瘠和荒寒,仍然在山坡与山谷里深埋。但是,风再吹时,这些都将变成山桃花,一簇一簇现身。山桃花啊,满树满枝,几乎看不见一片叶子,唯有花朵,柔弱而蛮橫地占据着枝头。
②多年以前,为了写一部电影剧本,我一个人来到陕北角落里一座名叫“石圪梁”的村庄。站在村口,眼前景象让我欲说还休:干旱、风沙,村庄空寂,为数不多的老人。我住的那一口窑洞,滿墙透风,窗户几近朽烂。到了夜晚,甚至会有实在挨不住寒冷的狐狸奔下山来,从窗外腾空跃入,跳到我的身边。
③多亏了那满坡滿谷的山桃花!那一晚,北风大作,“倒春寒”明白无误地来临,雪粒子纷砸入窑洞,我心头生出一股巨大的悔意。我决定就此离开——不是等到天亮,而是现在就走。我拎起行李,爬上了窗外那座山的山脊。我大概记得,在山脊上一直走到天亮,就会看见山下公路上的大客车。就在此时,我看见那些司空见惯的山桃花好像被雪粒子砸得清醒了。雪粒子像携带着微弱的光,照亮了我身旁西坡上一片还未开放的山桃花,看上去,好似它们在天亮之前就会被冻死。我蹲在它们身边看了一会儿,叹息一声,接着往前走。哪知道,刚走几步,身后便传来一阵含混的轰鸣声。我回过头去,一眼看见途经的西坡好似蛰伏多年的龙王在此刻出世,沙块、黄土、断岩和碎石,瀑布一般,泥石流一般,不由分说地流泻、崩堝和狂奔……猛然间又平静下来。唯有尘土四起,穿过雪粒子,在山巅、山坡和山谷里升腾。
④也不知道为什么,尘雾里,我却心疼起那些快要被冻死的山桃花:经此一劫,它们恐怕全都气绝身亡了吧?我不禁返回去,走近山体滑坡的地方,想再看它们一眼。果然,那些山桃花全都被席卷而下,连根拔起,散落在地。我靠近了其中的一簇,伸手去抚一抚它们,看上去它们像是早已对自己的命运见怪不怪。
⑤哪里知道根本不是——突然,像是雪粒子瞬时绽放成雪花,一颗花芭,对,只有一颗,轻轻地抖动了一下,然后,叶柄开始轻微地战栗,萼片随即分裂。我心里一紧,死死地盯着它看。我看着它吞噬了雪粒子,再看着花托竟然在慌乱中定定地稳住了身形。
⑥我知道,一桩莫大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即使如此,花开得还是比期待的更快:是的,一朵花,一朵完整的花,闪电般开了出来。在尘雾里,它被灰尘扑面;在北风里,它静止不动,小小的,但又是嚣张的。灾难已然过去,分散的河山,失去的尊严,必须全都聚拢和卷土重来!我看看这朵花,再抬头看看昏暗的天光,一时之间,震惊、激奋和仓皇全都不请自来。就在我埋首在那一朵花的面前时,更多的花,一朵一朵,一簇一簇,像是领受了召唤,更像是最后一次确认自己的命运,呼啦啦地开了。哪怕离我最近的这一簇,虽孤悬在外,也开出了五六朵,而叶柄与花托又在轻轻地抖动,更多的花,转瞬之后便要在这“倒春寒”的世上现身了。
⑦可是,就在此时,山巅上再次传来巨大的轰鸣声。轰鸣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尘雾愈加浓烈,所谓兵荒马乱,所谓十万火急,不过如此。但我还是置若罔闻,屏住呼吸等待着发落——是的,最后那几朵还未开出来的花,我要等它们来发落我。
⑧它们终归没有辜负我:就在即将被彻底掩埋时,它们开了。我迅疾跑开,远远站在一边,看着它们盛放一阵子,随即,被轰隆隆滚下的黄土和碎石吞没。
⑨那一刻,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目睹了一场盛大的抗争。也许,我也该像那最后时刻开出的花,勇敢地迎战。每个人都有必须面对的命运它来了,你就走不掉,必须面对。
⑩这么想着,天也快亮了,远远地,我又看见了我的窑洞。我的鼻子一酸,干脆发足狂奔,跑向了我的命运。
(选文有删改)
10.(4分)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11.(4分)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2.(4分)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13.(4分)品味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4.(4分)这场“盛大的抗争”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下来。(不超出所给字格)
五、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0分)
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题目。
【甲】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
【乙】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
【丙】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15.(5分)结合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变化。
16.(10分)结合原著内容,概述与【乙】段故事相关联的前后事件。
前:   
后:   
17.(5分)试分析匡超人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根源。
六、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18.(60分)根据下面的材料、题目及要求,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在90年代即将到来的时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冬在中国北京召开的大会上,鲜明地提出迎接未来一个世纪的口号:“学会关心。”父母、老师乃至全社会都关心爱护我们,而我们是否需要学会关心,怎样去学会关心,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题目:谈“学会关心”
要求:(1)思想正确,观点明确。(2)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甚于生者”指“义”,“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答案】B
【解析】A项中,“得”在“二者不可得兼”中意为“同时得到”,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意为“感激”,意义不同。
B项中,“故”在两句中都是“所以”的意思,意义相同。
C项中,“使”在“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中意为“使”,在“得一人之使”中意为“劳动力”,意义不同。
D项中,“行”在“行道之人弗受”中意为“走路的人”,在“夫君子之行”中意为“行为、品行”,意义不同。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答案】C
【解析】A.有通假字,“得”同“德”,感激;
B. 有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C. 无通假字;
D. 有通假字,“乡”同“向”,从前。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4.【答案】A
【解析】A项,“甚”的古今意义都是“超过”。
B项,“钟”的古义是“一种量器”,今义是“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C项,“豆”的古义是“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是“粮食作物中的一类”。
D项,“可以”的古义是“可以用来”,今义是“能够”。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它常常体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几个方面。平时我们应注意积累。
5.【答案】A
【解析】A作者主要阐述了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取义的观点。所以A项错误。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6.【答案】A
【解析】 在句子“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正确的朗读停顿应该是“所欲/有甚于/生者”。这样的停顿能够清晰地传达出句子的意思,即“我所欲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将停顿放在“甚于”之后,变成“所欲有甚/于生者”,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我所欲的有比生命更(怎么样)的”,这样的表达在语义上就显得不完整和模糊了。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7.【答案】D
【解析】A“辟”通“避”,躲避;
B“辩”通“辨”,辨别;
C“乡”通“向”,从前。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8.【答案】(1)竿;辄;shǔn
(2)心浮气燥;心浮气躁
(3)完成;追求
(4)凡是读书终有所成的人都是从不间断读书的人。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试题。(1)(2)考查字音字形。“辄”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是左右结构。“竿”不要写成“干”。“吮”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躁”与“燥”可从部首加以辨析。
(3)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4)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方法:去掉两个否定词,句子通顺即可。据此改写即可。
故答案为:(1)竿;辄;shǔn;
(2)心浮气燥 ;心浮气躁;
(3)完成 ;追求;
(4)凡是读书终有所成的人都是从不间断读书的人。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集合平时的积累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语句的改写,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就是去掉否定词即可。
9.【答案】[示例]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②体现自己求学的努力刻苦③余因得遍观群书。④表现自己学习的勤勉用功⑤艰(难、苦)⑥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⑦从师路上天气、环境恶劣,体现求学之艰难⑧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⑨体现求学生活之艰苦
【解析】作者叙述早年的求学经历,围绕“勤”、“艰”两字落笔,突出当年之艰。作者选择三个事例。其一,求书之不易:“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二,问学之难:“尝趋百里”,“执经叩问”,“色愈恭,礼愈至”。其三,外出求学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体现求学生活之艰苦由于事例真实感人,故而说服力极强。
故答案为: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②体现自己求学的努力刻苦③余因得遍观群书。④表现自己学习的勤勉用功⑤艰(难、苦)⑥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⑦从师路上天气、环境恶劣,体现求学之艰难⑧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⑨体现求学生活之艰苦。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答案】10.“我”到“石圪梁”村写剧本,因为条件艰苦想要逃离,路上目睹了山桃花经历劫难后仍然顽强盛放的景象,深受触动,最后返回村庄。
11.开篇点题,交代写作对象,写山桃花顽强绽放的姿态,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写出了“我”看到山桃花即将开放时的紧张、担忧和期待。
13.贬词褒用,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桃花以人的情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山桃花面对劫难时勇敢无畏的样子。
14.示例:山桃花傲然盛放到最后一刻,以顽强的生命力量对抗自然界的意外。让我很震撼,我要学习山桃花的顽强和坚贞,不轻言放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在生活中,当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我们要积极乐观面对,与困难抗争,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根据“人+事物+结局”或者“这件事怎么样”的格式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用包括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句话内容上写了什么,有没有手法之类;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大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揣摩人物心理,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等。
(4)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时要求从文本中选取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和启示,注意言之有理,立意积极,语句通顺、简洁。
10.根据“人+事物+结局”或者“这件事怎么样”的格式归纳即可。
②多年以前,为了写一部电影剧本,我一个人来到陕北角落里一座名叫“石圪梁”的村庄。
⑧它们终归没有辜负我:就在即将被彻底掩埋时,它们开了。我迅疾跑开,远远站在一边,看着它们盛放一阵子,随即,被轰隆隆滚下的黄土和碎石吞没。
⑩这么想着,天也快亮了,远远地,我又看见了我的窑洞。我的鼻子一酸,干脆发足狂奔,跑向了我的命运。
即当年我去石圪梁村写剧本,刚开始因为条件艰苦想要逃离,后来路上目睹了山桃花经历劫难后仍然顽强盛放的景象,深受触动,最后返回村庄。
故答案为:“我”到“石圪梁”村写剧本,因为条件艰苦想要逃离,路上目睹了山桃花经历劫难后仍然顽强盛放的景象,深受触动,最后返回村庄。
11.第一段写了山桃花开放很美丽,即使环境简陋,依然挺立枝头,点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表现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开篇点题,交代写作对象,写山桃花顽强绽放的姿态,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这里是我在近山体滑坡的地方看到了山桃花即将开放,一点点绽开的紧张、担忧,同时也充满了期待,期待山桃花开放。
故答案为:写出了“我”看到山桃花即将开放时的紧张、担忧和期待。
13.嚣张:放肆;气焰逼人。贬义词。这里是贬词褒用。且同时赋予山桃花人的情态,拟人,生动写出了山桃花在尘雾里,在北风里挺立无惧的样子。
故答案为: 贬词褒用,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桃花以人的情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山桃花面对劫难时勇敢无畏的样子。
14.山桃花在劫难来临时勇敢无畏,挺立迎接,最终在艰苦的环境下绽放了自己的光芒。启示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艰难险阻,但是我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故答案为:山桃花傲然盛放到最后一刻,以顽强的生命力量对抗自然界的意外。让我很震撼,我要学习山桃花的顽强和坚贞,不轻言放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在生活中,当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我们要积极乐观面对,与困难抗争,实现人生价值。
【答案】15.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16.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
17.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青年士子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解析】(1)(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15.本题要求概括匡超人的性格变化。根据选文内容,匡超人在面对火灾时,首先想到的是抢救父母,表现出他的孝顺和善良。然而,在原著中,匡超人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青年,逐渐变得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这种变化表明匡超人在社会的熏陶下,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纯真和善良,变得世俗和功利。
故答案为: 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16.本题要求概述与【乙】段故事相关联的前后事件。从原著内容来看,匡超人在【乙】段故事中假造文书,代人应考,并与潘三产生了联系。潘三入狱后,匡超人害怕受到牵连,于是决定去老师家避祸。这是与【乙】段故事相关联的前一个事件。而在【乙】段故事之后,匡超人在隐瞒自己已婚娶的情况下,娶了老师的外甥女,这是后一个事件。这两个事件都与【乙】段故事紧密相关,展示了匡超人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行为。
故答案为: 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 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
17.士林阶层的风气:在匡超人所处的时代,士林阶层普遍存在着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这种风气对于青年士子的精神生命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匡超人在这种环境下,可能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逐渐放弃了原有的道德观念,转而追求名利和地位。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和地位的主要手段。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如过于注重应试技巧、忽视实际才能等。这些弊端导致了许多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而放弃了真正的学问和道德。匡超人在科举制度的压力下,可能逐渐变得功利和虚伪,失去了对学问和道德的追求。
故答案为: 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青年士子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18.【答案】【参考例文】谈“学会关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关心的社会中,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学会关心”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学会关心”已作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关心,是一个人责任感和人性的集中体现。在有着5000年光辉历史的中国,“关心”作为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被人们弘扬: 《三字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融四岁,能让梨”。一个4岁的孩童就知道将好东西让给老人、父母、兄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长辈、兄弟的关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体现了一种责任感,一种对社会的关心。龚自珍曾经吟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康有为、梁启超也曾本着对国家的关心,进行了有名的“百日维新”。 从古至今,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又有多少青年人,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参军抗日,渡江作战;建国后的今天,又有多小华侨同胞心系祖国,重返故土…… 关心,是联系人与社会的纽带,给朋友的一声问候,给父母的一杯热茶,都会使社会洋溢着温暖;关心,是一种胶合剂,多一份关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亲密,人与人就会更亲近。在世界跨入21世纪时,我们这些正值青年的人,难道不该学会关心别人吗? 时值灾年,我们向灾区捐款捐衣,为了让同龄人都能上学念书,我们拿出了心爱的文具,取出了舍不得花的零用钱。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但有人认为“捐钱、送礼”就是关心,那便错了。这只是关心的一个方面。关心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关怀:当同学生病难受,你去探望,这是关心;当别人犯了错误,你大胆指出,帮其改正,这是关心;当你主动拾起地上的一团纸,这是关心;你主动拧紧水龙头,认真进行值日,外出义务劳动,都是你内心萌发的一种关心…… 总之,关心对周围人,对友人,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它给人欣慰,使社会进步,这是人们心灵的语言。关心是一种微妙的爱,是一种责任感,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 让我们学会用真心去关怀每个人!
【解析】这篇给材料作文写得符合要求。文章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出“学会关心”这个严峻的问题,(即“论题”),紧接着就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关心,是一个人责任感和人性的集中体现。”然后,先用例证法展开论述:列举了“融四岁,能让梨”;用龚自珍的诗句及康有为的“百日维新”,充分论述了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再列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青年人及建国后的华侨同胞关心国家的事例。这样,便由个人对他人的关心发展到个人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关心。至此,作者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人的责任感论述得清清楚楚。
接着笔锋一转,作者按照材料中的要求“联系实际”,提出“关心,是联系人与社会的纽带”“关心,是一种胶合剂”,然后,再重新紧扣题目的要求,论述“怎样去学会关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作者又批驳了“捐钱,送礼就是关心”这种错误看法,把“关心”提高到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关怀”,而且,能“使社会进步”,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全文论述,既摆了事实,又讲了道理,而且逐层深入,令人信服。
最后,文章又以号召性的带有激情的语句“让我们学会用真心去关怀每个人!”收束全文,使得文章一气呵成,中心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本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典型,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命题作文审题很关键,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显示的中心、范围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作全面审视。对于命题作文,其中心要依据对题目的分析来确定,因此,审题至关重要,写作前一定要“瞻前顾后”,审清其中的内涵,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来确立要表现的中心。否则,一旦“跑题”,即使语言非常生动精炼,内容新颖精彩,该文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得分更难以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