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培优卷)
一、单选题(共7题;共7分)
1.(1分)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2.(1分)(2022四川乐山中考)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
②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最终需要沉淀为思想和智慧。
③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
④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升华。
⑤一方面,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的方式更为丰富。
A.⑤②③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③①②④
3.(1分)【新独家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对于经典文学名著,只有细读、精读,才能真正体会其艺术价值和思想魅力。
B.【新素材·神舟十四】2022年6月5日,为了确保“神舟十四”号飞船状态满足条件,五院作了周密部署。
C.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家长就不要在一些细节上吹毛求疵。
D.她过度节食,结果现在对吃已经提不起兴致,面对丰盛的美味,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
4.(1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见山峦起伏,珍木秀逸,好一派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景色使人顿感心旷神怡。
B.经过挑选绒毛、染色、粘贴等工序,一团团五彩绒毛在他手中变为栩栩如生的小雀。
C.纸张薄如蝉翼,她只能轻描淡写地作画,生怕一不小心刺穿了这来之不易的“宝贝”。
D.这兄弟俩的性格,简直是大相径庭,一个温顺腼腆,另一个耿直刚烈。
5.(1分)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C.许多作品往往在热闹场中动作快到极重要的一点时,忽然万籁俱寂,现出一种沉默神秘的景象。
D.譬如谁不想有美满的家庭?谁不想住在极乐国?然而在现实界绝没有所谓极乐美满的东西存在。
6.(1分)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7.(1分)下列观点符合《 无言之美 》文意的一项是( )
A.陈子昂《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二、积累与运用(共3题;共12分)
【课文之美】一小组同学抄写了课文中的一段话,在抄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完成。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唯妙唯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p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fèi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
8.(3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栩栩如生( ) pì 如( ) 狗 fèi( ) 深巷( )
9.(6分)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10.(3分)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三、填空题(共1题;共1分)
11.(1分)“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细读课文第3段,写出“言”和“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表4-4“言”与“意”
言 意
固定,有迹象 ①
② 混整
有限 无限
③ ④
四、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40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谈 美
①艺术作品是通过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的。那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 我们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从文字上分析,他必定使用了想象。
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眼睛看不见寒鸦时仍然可以想到寒鸦像什么样。
③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它们对艺术创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再现的想象是: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徘徊”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④但是,____。创造的想象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长信怨》的精彩全在后两句,这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每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从来却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公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⑤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⑥“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多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⑦不过,创造的想象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因而大半要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又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班婕妤在《怨歌行》中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作品,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
⑧《长信怨》里的“玉颜”一词中,“玉”和“颜”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只因为在色泽肤理上相类似,就嵌合在一起了。语言文字的引申义大半都是这样起来的。例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三个动词都是起于类似联想的引申义。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自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长信怨》中的“寒鸦”等。人变成物通常叫作“托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实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多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⑨总之,艺术创造想要意造出更为缥缈的空中楼阁,是需要借助想象的,如此才能更好地慰情遣兴。
(作者:朱光潜。有删改)
12.(10分)下列各项中,能够表明文章核心观点的两个关键词语是 和 。
A.意造空中楼阁 B.艺术创造
C.借助再现想象 D.借助创造想象
E.借助想象
13.(5分)根据作者论述的思路,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14.(5分)想象在艺术欣赏中同样重要。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下文中钟子期主要是运用哪种想象来欣赏伯牙琴音之趣的。
伯牙善鼓①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改)
【注】①鼓:弹奏。②卒:同“猝”,突然。③操:乐曲。
【学科素养·审美创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谈美感教育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作者:朱光潜。有改动)
15.(5分)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16.(5分)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17.(5分)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18.(5分)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
五、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19.(60分)请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题干第一空的两个衔接句子“ 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中可判断,第一空应重点强调的是读书“少而精”即“少读”而且“彻底“可选 ② ;结合第二空后的“譬如漫游“十里洋场”,星珍奇满目,徒惹得眼
花缭乱,空手而归,”可判断,前一句一定是讲的虽然”多读”了,但并不“彻底“可选③:⑤讲“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与“暴发户炫耀家产”表述的意思一致,可选 ⑤ 。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排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瞻前顾后,确保一致。可按照以下三步进行:看选项,定首句;找规律,巧排除;通读题,细查验,最终确定答案。
2.【答案】C
【解析】③句是领起句,提出问题;①句“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照应③句的问题,所以①句衔接③句;根据⑤句中的“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可知,这是讲阅读的目的,照应①句“读书的目的”,根据②句中的“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可知,这是讲阅读的意义,照应①句“读书的价值”,由“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关联词语搭配可知,先⑤后②;从④句“由此看来”可知,④句是总结句,排在最后。故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3.【答案】D
【解析】D.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此处用于形容面对美味的感觉,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其余词语的意思:
A魅力: 自然流露出来的令人喜欢的感觉。
B周密:详尽、细致。
C吹毛求疵: 把皮上的毛吹开,寻找疵点。比喻故意挑毛病找错。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词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词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4.【答案】C
【解析】“轻描淡写”指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也指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句中属于望文生义,使用不恰当。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5.【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应将引文后的句号放在双引号之内。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名句的能力。ACD.正确。B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是好像一夜之间忽然刮起了温暖的春风,吹得千万棵树上竞相开满了雪白的梨花。此句指雪景,并不是指火树银花的夜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7.【答案】D
【解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B项错在“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特点,杜甫诗句作者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是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D 。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答案】8.xǔ;譬;吠;xiàng
9.唯妙唯肖;惟妙惟肖
10.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很真切。
【解析】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句式变换,指在一定的语境中,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这种题型从语序、语气、语意和语境等多个方面考查学生运用恰当的句式准确表达的能力。
8.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栩栩如生”读作“xǔ”;“pì 如”写作“譬”;“狗 fèi”写作“吠”;“深巷”读作“xiàng”。
故答案为:xǔ;譬;吠;xiàng
9.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唯妙唯肖”写作“惟妙惟肖”。
故答案为:唯妙唯肖;惟妙惟肖
10.感叹句改为陈述句。改写时把表感叹的语气副词“多么”改为“很”, 同时变感叹号为句号。这样就把表感叹的成分,改为陈述的语气。
故答案为: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很真切。
11.【答案】①瞬息万变,缥缈无踪②散碎③清晰④模糊
【解析】言:固定:有一定的形式和规则,是相对稳定的。有限:数量和表达方式有限。混整:表达较为整体、明确。清晰:能够较为明确地传达信息。意:瞬息万变,缥缈无踪:变化迅速且难以捉摸。散碎:可能是分散、不连贯的。无限:范围广泛,没有明确的边界。模糊:不容易用明确的语言完全表达清楚。
故答案为:①瞬息万变,缥缈无踪②散碎③清晰④模糊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答案】12.B;E
13.只有再现的想象是不能创造艺术的。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
14.钟子期主要运用了创造的想象(或“联想”“相似联想”)。钟子期和伯牙心意相通:伯牙弹琴时,用不同的琴音表达内心的不同情志;钟子期听到后,能立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体验和经历,通过这种类似联想(或“联想”),将音乐所演绎出的旧意象进行了新综合,创造性地想象出高山、流水、暴雨、山崩等活灵活现的画面,从而欣赏到伯牙琴音中的意趣。
【解析】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⑵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2.本题考查文章观点分析。文章结尾“总之,艺术创造想要意造出更为缥缈的空中楼阁,是需要借助想象的”总结了全文,突出了论点:艺术创造是需要借助想象的。
故答案为:B;E
13.本题考查句子补写。补写的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引出下文。“创造的想象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据此可补写句子: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
故答案为:只有再现的想象是不能创造艺术的。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
1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不过,创造的想象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因而大半要借‘联想作用’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又分为‘接近’ 和‘类似’ 两类”分析”,锺子期主要运用了创造的想象,联想。锺子期和伯牙心意相通:伯牙弹琴时,用不同的琴音表达了内心的不同情志;锺子期听到后,能立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体验和经历,通过这种类似联想将音乐所演绎出的旧意象进行了新的综合,创造性地想象出了高山、流水、暴雨和山崩等活灵活现的画面,从而欣赏到了伯牙琴音中的意趣。
故答案为:钟子期主要运用了创造的想象(或“联想”“相似联想”)。钟子期和伯牙心意相通:伯牙弹琴时,用不同的琴音表达内心的不同情志;钟子期听到后,能立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体验和经历,通过这种类似联想(或“联想”),将音乐所演绎出的旧意象进行了新综合,创造性地想象出高山、流水、暴雨、山崩等活灵活现的画面,从而欣赏到伯牙琴音中的意趣。
【答案】15.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
16.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
17.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18.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润心灵,让精神得到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
【解析】(1)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先提出了怎样的论点(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接着列举谁干什么的事例或引用了谁说的话,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哪个离它最近的分论点,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注意: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的内容(“四不丢”:论证方法不能丢;例子不能丢;论证角度不能丢;观点不能丢;连 接词:首先、其次、接着、最后)。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理解题先在文中找到对应段,看是否有对应的原话,如果有,概括分析下原话内容即可;如果没有,结合上下文,分析揣摩句子含义。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别人的话是道理论证。论证方法是为了证明论点。答题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引用名人名言: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观点。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延伸能力。考查议论文的现实意义,注意通读全文,明确文章主题,围绕主题,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描述,更加突出主题即可。
15.论证思路格式是:先提出了怎样的论点;接着采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哪个分论点,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主要讲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主要讲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
③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主要讲美感教育的价值。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主要讲民族复兴前提是美感教育。
故答案为: 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
16.理解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概括分析即可。第三段原话: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
故答案为: 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
17.引用名人名言: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表明观点。这里是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眼界开阔,看的东西多、美,我们读书可以借此机会去看我们平常不知道的东西,开阔眼界。证明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的观点。
故答案为: 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18.本文主要在讲美育的价值,美育的现实活动很多,比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这些文化传播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美,精神也升华了。
故答案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润心灵,让精神得到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
19.【答案】略
【解析】“谈谈我的写作”是一个全命题作文,“谈谈”,可以理解为漫谈、叙说等,“我的写作”是谈的对象,我的写作有什么可谈呢?要从哪方面着手谈呢?比如可以谈谈写作经历,谈谈写作的感悟,可以谈谈写作方法,谈谈写作取得的成绩,谈谈写作中的困惑等。比如以一次作文为例谈自己的感悟,开始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然后交上去之后老师是怎么给批注的,又是怎样教你的,然后你照着老师的要求去修改,结果效果较好。在以后的学习中你就按照这种方法去写作,作文成绩进步非常快,由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这样的作文大家有切身的体会。
本题考查写全命题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①审题:全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②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③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