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培优卷)
一、单选题(共7题;共7分)
1.(1分)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辙(zhé) 登轼(shì) 肉食者鄙(bǐ)
B.弗(fú)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C.竭(jié) 败绩(jì) 望其旗靡(mǐ)
D.驰(chí) 远谋(móu) 又何间焉(jiān)
2.(1分)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B.神弗福也 C.下视其辙 D.齐师伐我
3.(1分)下列对句子的语气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发议论)
B.刿曰:“未可。”(表否定)
C.夫大国,难测也……(发议论)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表赞成)
4.(1分)下面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吾与徐公孰美
C.忌不自信 D.能谤讥于市朝
5.(1分)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译:说建议给我听的人,接受下等的奖赏。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这就叫做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翻译:仔细看他(徐公),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美。
D.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6.(1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议论性文体—《马说》—韩愈—世称“韩昌黎”
B.记—记叙性文体—《醉翁亭记》—欧阳修—谥号文忠
C.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
D.序—介绍书籍的文体—《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字景濂
7.(1分)下列各项中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二、填空题(共1题;共4分)
8.(4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 (约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 (朝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 。作品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与 并称“高岑”。著有《岑嘉州诗》等。
三、积累与运用(共1题;共12分)
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灿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中华民族起起伏伏,低潮时有慷慨悲壮之士力挽民族危亡,振兴时有英雄豪杰人物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声名赫赫,挺起了民族脊梁。从“ ? ”的文天祥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英勇就义的刘胡兰到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无一不是时代的英雄。时代不同,要求各异,英雄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创造了时代的价值。现在,不少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他们叫黄大年,叫钟扬,叫刘传健……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他们是最有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的强国一代中的脊梁代表。
(1)(3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鞠躬尽cuì( ) 声名赫赫( ) 脊梁( )
(2)(3分)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3分)“慷慨悲壮”中“慷慨”的意思是( )
A.情绪激昂 B.性格豪爽
C.感叹 D.大方;不吝啬
(4)(3分)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画线处补写句子。
四、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37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①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②,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③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①骧:xiāng,向上举。②戢:jí,收藏兵器。③侔:móu,相等,等同。
10.(5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B.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C.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D.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11.(5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竭驽钝 庶:期望,希望
B.以彰其咎 彰:揭示
C.时人异焉 异:对……感到惊异
D.身使孙权 使:使者
12.(5分)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诸葛亮躲避乱世,亲自耕种田地,不求做官出名,以及刘备多次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他的事情。
B.甲文为“表”,作者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终托孤的往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
C.乙文为“传”,略写了诸葛亮的身世,详写了他出山后为刘备奔走效劳、功绩突出并官拜丞相的经历,作者还对其做出了评价。
D.乙文中陈寿认为,诸葛亮不管是整治训练军队,还是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而治理百姓的才干强于他作为将领的能力谋略。
13.(6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②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涉世家(节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4.(5分)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苟富贵 苟:如果
B.皆次当行 次:依次
C.度已失期 度:揣测,估计
D.或以为亡 亡:逃跑
15.(5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 往之女家
B.为天下唱 乡为身死而不受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D.今或闻无罪 或异二者之为
16.(6分)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成语“鸿鹄之志”出自选文,充分表现了陈胜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
B.“天下苦秦久矣”是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得到响应的直接原因。
C.“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都是陈胜、吴广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
D.司马迁将陈涉归入“世家”,可见其对陈涉功业的肯定。
五、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17.(60分)创新作文
把握是力量和信心的表现。你多一分努力,就会多一分成功的把握。
把握又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你把握住今天,就会拥有灿烂的明天;你把握住自我,就会拥有美好的人生。人生时时处处需要把握。
请以“把握”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文章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间”是多音字,在此处应读jiàn,是“参与”的意思。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D
【解析】A:公将鼓(名词作动词,击鼓。)之
B:神弗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也
C:下(名词作动词,下车。)视其辙
D:齐师伐(讨伐)我
故答案为:D
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临时改变词性,作另一类词使用,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名词活用作动词。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③名词活用作状语。④动词活用作名词。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⑥使动用法。⑦意动用法。
3.【答案】A
【解析】A项是一般的疑问语气。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4.【答案】B
【解析】 A.句意为: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此选项属于倒装句。
B.句意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此选项不属于倒装句。
C.句意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为宾语前置句。此选项属于倒装句。
D.句意为: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此选项属于倒装句。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5.【答案】A
【解析】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译:令寡人(古时君主自称)听见的,可以获得下等赏赐。
故答案为:A
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6.【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作品,但宋濂的字是“景濂”,号潜溪。这里的“字景濂”是错误的,应该是“号潜溪”。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8.【答案】岑参;唐代;岑嘉州;高适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一首边塞诗, 岑参,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作品丰富,风格独特。 岑参曾官至嘉州刺史,因此后世常称他为“岑嘉州”。 岑参与高适并称为“高岑”,两人在唐代诗歌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答案为:岑参;唐代;岑嘉州;高适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9.【答案】(1)瘁 ; hè; jǐ
(2)璀灿|璀璨
(3)A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1)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声名赫赫(shēng míng hè hè ):形容声名非常显赫。
脊梁(jǐ liáng):是指全身骨骼的主干,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2)璀灿——璀璨
(3)慷慨悲壮:意思是指充满正气,情绪哀伤而激昂。慷慨:情绪激昂。
(4)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其主题内容写出一个慷慨悲壮诗人的诗句来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1)瘁 ; hè; jǐ
(2)璀灿;璀璨
(3)A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的掌握程度。解答本题要拿准字音、看准字形,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语感,注意读音以及书写,多积累词语,多注意课文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的能力。辨析的字词考点多为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异字。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解答时要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意思,而且词语书写还要准确无误。
(4)本道题考查仿写句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答案】10.A
11.D
12.D
13.①陛下也应当亲自考虑,以便(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②(人们)不会捡拾道路上遗落的东西,强大的不会欺负弱小的,社会风气呈现安定的样子。
素养探究全练
【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翻译译文】
(甲)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言论,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现在我将要离开朝廷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泪,不知说了些什么。
(乙)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士的气概,身高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人都感到奇特。遇到汉末战乱,他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野耕种,不追求闻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三次到草庐去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杰出的气质,就解下衣带表明诚意,诚心诚意地结交。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献出整个荆州投降,而刘备失去权势兵力单薄,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时二十七岁,就提出奇策,亲自出使到孙权那里,请求吴国援助。孙权向来佩服敬仰刘备,又看到诸葛亮奇特儒雅,非常敬重他,立即派遣三万士兵来帮助刘备。刘备得以和魏武帝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接连取得胜利,平定了江南。后来刘备又向西攻取益州。益州平定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拜诸葛亮为丞相,总领尚书事务。等到刘备去世,继位的儿子年幼弱小,事情无论大小,诸葛亮都亲自处理。于是对外联合东吴,对内平定南越,建立法规制度,整顿军队,研发器械技巧,凡事都追求极致,教育和科学严明,奖赏惩罚一定守信,没有恶行不被惩处,没有善行不被彰显,以至于官吏不容许有奸诈行为,人人自我激励,路上没有人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强大的不欺负弱小的,社会风气严肃庄重。
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平素的志向,是进想要像龙骧虎视一样,囊括四海,退想要跨越边疆,震撼天下。又自认为自己去世后,就没有能够涉足中原、抗衡上等国家的人了,所以用兵不节制,屡次炫耀他的武力。然而诸葛亮的才能,在治理军队方面是长处,奇妙的谋略是短处,治理百姓的才干,比他的将略要优秀。而且他所对阵的敌人有时遇上杰出的人物,加上兵力多少不等,攻守形势不同,所以虽然连年出动军队,却没能取得胜利。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句意:然而所遭遇的敌人,有的也是很强劲的对手,加之双方众寡悬殊,攻守形势不同,所以虽然长年出动军队,也未能获得胜利。
故答案为:A
11.ABC.正确;
D. 句意:亲自出使到孙权那里。 使: “使”是动词,表示“出使”,即派遣使者到某地执行某种外交或政治任务。
故答案为:D
12.ABC.正确;
D.有误,结合“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可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方面却有所短缺,故“诸葛亮不管是整治训练军队,还是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错误。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子翻译。①重点词:咨诹善道,征询治国的良策察纳; 雅言,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②重点词:强不侵弱,强者不欺凌弱者;风化肃然,风气纯正,秩序井然。
故答案为: ①陛下也应当亲自考虑,以便(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②(人们)不会捡拾道路上遗落的东西,强大的不会欺负弱小的,社会风气呈现安定的样子。
【答案】14.B
15.A
16.B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胜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家的。”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屯长。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14.ACD. 正确;
B. 有误,句意: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戌的队伍里面。次:编次。
故答案为:B
15.A.相同,动词,去、往/动词,去、往;
B. 不同,向/为了;
C. 不同,表判断,是/连词,于是,就;
D. 不同,有的人/有时。
故答案为:A
16.ACD. 正确;
B. 有误,“天下苦秦久矣”是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得到响应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B
17.【答案】【参考例文】
把握青春
青春的风铃敲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青春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珍惜它,把握它,让它在我们手中放出夺目的光彩。
年少的我们爱追梦,喜欢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喜欢时尚风情,喜欢无尽的天籁之乐。可我们又知道,青春年少当发奋图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应让它随风飘走,把握这生命的盛夏旺季,应该是我们青春无悔的一份答卷。“时乎时乎不再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些豪言壮语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把握现在。如果等到白发苍苍时,才后悔当初,那也只能是秋风中孤雁的一声哀鸣罢了。
青春的心总是那么地起伏不定,它需要一个掌舵的人将这只不定向的小船引向光明。把握好方向,千万不要迷茫;把握好自己,千万别再悲伤。青春的少男少女们,还不太成熟的果实请不要去摘它,即使表面甘甜可里面却是酸涩;幼嫩的心,请不要将它伤害;把握好自己,在未破蛹成蝶之前,请不要急着说出天长地久的誓言。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希望。青春最需要什么?青春最需要好好把握。无悔的青春,完美的答卷,把握好它。待到秋风吹过时,回想过去自己的认真把握,干好了该干的每一件事,至少这也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交代。将青春握在手中,将希望铭记在心,带着希望与梦想,去追求,去奋斗,去创造青春之辉煌。
【解析】本篇文章巧妙地以青年人生性天真、爱追梦、心情起伏不定等特点为整篇文章的“神”,层层展开联想和叙述,不仅做到了形散神聚,而且语言流畅自然。特别是文中第三段小作者还运用了呼告的手法,使人尤感亲切易于接受。总之,对于一个十多岁的中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散文实属不易。
话题作文审题时应仔细品悟作文所给的材料,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不要仅局限于材料所给内容,认真挖掘、领悟,筛选生活中的素材,立意要新颖,结构安排要合理,整体要有美感。同时不管选什么材料和形式,都得紧扣话题。对于所写的事件来说,意义有深浅之分。一般情况下,小题应该“大作”,大题应该“小作”。“小题大作”是指题目比较具体,涉及的范围较小,涉及的人数较少的作文,对这样的事件如果作深入地思考和挖掘,往往包含着普遍的、深刻的、给人启发和教育的道理。“大作”就是要在事件的意义、道理、说明的问题上下功夫,动脑筋,细思考、深挖掘;“大作”就是要“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就是要言人所未言之言,道人所想道之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