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6 将相和
激趣导入
阅读单元提示,了解本单元学习重点:提高阅读速度。
激趣导入
3
2
1
3
2
1
3
2
1
3
2
1
快速识记成语。看看谁是班级的速读小能手。
初读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记录所用时间。读时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争取不回读。读完在课题边记下所用时间。交流读懂的内容。
交流方法
1.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要回读。
2.连词成句的读,尽可能扩大视域。
”我愿意“ “带着和氏璧” “到秦国去”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3.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进行。如读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我一定把璧完整无缺地送回来“时,就知道蔺相如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
“将”:
廉颇
“相”:
蔺相如
“和”:
和好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初读感知
(1)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小标题的提示,加上人物,理清人物关系,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
故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抓关键情节,说一说每一个故事里将和相分别做了些什么,他们
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由不和到和?
初读感知
完璧归赵
快速读读《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起因:
经过:
结果: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聚焦感悟
三、创设情境,聚焦具体事例,感悟人物特点
利用阅读方法再读课文,文中的哪些描写,突出人物的什么特点 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小组相互交流,然后汇报自己的理解。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从这段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蔺相如察言观色,知道秦王根本没有诚意拿城换璧。但是,和氏璧当时在秦王手里,如果硬上去夺,一是失礼,再者,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挡;如果直接指责秦王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会承认,还会返咬一口,指责蔺相如无礼、小家子气。于是,蔺相如顺应秦王对和氏璧好奇、喜爱的心理,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和氏璧几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们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蔺相如先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说明主动权在赵国。然后讲清“您杀了我”的后果:没有用,还背上了不讲信用的名声。蔺相如既保全了和氏璧,也保护了自己,可谓步步为营。
聚焦感悟
三句话说话的对象不同,分别写了蔺相如面对赵王、秦王、门客时不同的说话语气。
从蔺相如的三句话中,发现什么异同。
句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壁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壁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句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壁就要向柱子上撞。
句3:“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赵国,无论面对秦王的毫不畏惧,还是面对廉将军的谦让,都能感受到他的一心为国。
忠心耿耿出谋划策
据理力争毫不相让
耐心 礼让
渑池之会
故事《渑池之会》 时间 过了几年后
地点 渑池
人物 秦王、赵王、蔺相如、廉颇
事件 起因:秦王想占赵国便宜
经过:蔺相如勇斗秦王
结果:秦王吃亏,蔺相如被封为上卿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为了维护国家尊严,蔺相如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负荆请罪
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说的这段话包含着几层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因为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蔺相如与廉颇分别是怎样的人?
蔺相如:
廉颇:
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勇于改过
聚焦感悟
文章大量笔墨写蔺相如,是否因为廉颇不重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知错就改,一心为国
聚焦感悟
( )好、( )睦、( )气、( )顺、( )谐
再次理解课题。
“家( )万事兴”“万事( )为贵”“政通人 ( )”
将相
迁移参透
四、巧借课文,迁移习作,渗透习作要求
作者借助具体事例关注人物细节,突出了人物特点,引导学生用上学过的方法写写老师。
初读感知
回顾辨别字音的方法:借助字义,区分读音。
侮辱
强逼
削弱
划归
击缶
鼓瑟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