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素养评估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41分)
1.书写。(4分)
(1)观察右图,行楷字体的特点是( )(2分)
A.字的起笔和收笔工整、规范,重心平稳。
B.字体的某些笔画作了恰当的省略,笔画厚重。
C.笔画变形且自然相连。
(2)在右图上描红,试着提高书写速度。(2分)
2.阅读文段,完成练习。(11分)
隆重的传统节日,不仅体现着中国人生活的làng màn( )还体现着对家的依恋、对根的追寻。正(zhēng zhèng)月初一,wàn xiàng( )更(gèng gēng)新,一阵阵 biān pào ( )声,一碗碗jiǎo( )子,一次家人的欢聚,蕴含了多少中国人的血脉(mò mài) 亲情;清明,万物生长,人们分(fèn fēn)外感恩生命的意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端午,粽叶飘香,龙舟竟渡,观众热血 fei téng( )中秋,jiǎo jié( )的圆月就像家人笑yíng yíng( )的面庞,rán( )起人们的思乡情、家国情……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2分)
(2)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字词,注意把字写美观。(7分)
(3)下列加点字与文段中“更新”的“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更深夜静,只有他还在埋头苦读。
C.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D.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也要懂得改弦更张。
3.选择题。(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蜜钱(zhàn) 掺和(cān) B.炽热(chì) 演绎(yì)
C.唾沫(tuó) 黄焖鸡(mèn) D.札记(zhá) 机杼(sh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几年家里的光景一年比一年好。 B.这个方案设计得独出心裁,富有创造力。
C.相声演员的精彩表演逗得我哄堂大笑。 D.唐东杰布就这样成了藏戏的开山鼻祖。
(3)下列关于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鱼吃。 B.春节门上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C.中秋节吃月饼,寓意甜甜蜜蜜。 D.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
(4)下列情境中的即兴发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静静的 12岁生日宴上,文文即兴发言:“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B.参加爷爷的寿宴,宁宁向爷爷祝寿:“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祝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C.朋友搬入新家,你可以说:“良辰安宅,吉日迁居’,恭喜乔迁新居!”
D.你在学校运动会上夺得短跑冠军后发表感言:“其他选手跑得慢,感谢他们成就了我!”
4.词句段运用。(5分)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开始了,哥哥赶紧坐下来专心致志地观看;原本在做家务的妈妈也被吸引过来,( )地盯着电视;外出回来的爸爸也立刻过来坐下( )地看起来……看着看着,他们眼中不禁泛起了泪花。
(1)在括号里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不能重复)(2分)
(2)仿照上面的句子,用上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句子。(3分)
5.根据所学内容填空。(8分)
(1)《腊八粥》一文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其中详写了 的部分,略写了 的部分。“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是对八儿的_____描写,体现了八儿 的心情。
(2)常恐秋节至, 。百川东到海,
(3)“纤纤擢素手, 。 ,泣涕零如雨”中,“擢”的意思是 ,“零”的意思是 。这几句诗借 这一民间故事,表达了 。
(4)《十五夜望月》中的“ , ”,通过描写雪白的地面、树上的栖鸦、湿冷的桂花,勾勒出一幅清幽冷寂的中秋月夜图;《寒食》中的“
, ”,描绘了一幅柳絮飞舞、落英缤纷的迷人春景图。
6.我们可以从古诗中感受节日的习俗。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表格。(5分)
诗句 传统节日 诗句中所含习俗
今夜月明人尽望, 。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穿尽红丝几万条, 穿红线乞巧
, 。 春节
二、阅读理解。(29分)
(一)北京的春节(节选)(12分)
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摔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用“___”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第1自然段中体现老舍“京味儿”语言特色的词语是 。(3分)
2.请根据画“ ”的句子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细描写元宵节花灯的。(3分)
3.作者在描写元宵节这一天的习俗时略写了燃放花炮、吃元宵,重点描绘了“处处悬灯结彩”的场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B.突出元宵节”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C.烘托出元宵节的欢乐气氛。
D.含蓄地表达出不赞同燃放花炮、吃元宵的习俗。
4.请你从孩子们燃放花炮,大家吃元宵这两种情景中选择一种,展开想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具体描写。(不少于40字)(4分)
(二)故乡情思——腊八粥(节选)(17分)
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牛腿摔断了,老财主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个老鼠洞,扒开一看,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又想起了这件事,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朱元璋,也为了记住挨饿的滋味,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就煮腊八粥吃。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节日——腊八节。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我在清晰地记下了故事内容的同时,也记住了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伯母煮的腊八粥我吃过,三婶熬的我也喝过,感觉都不如母亲做的好吃。母亲的手艺巧,精心挑选搭配的各种杂粮豆经过充分熬煮,再加上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盛在瓷碗里的腊八粥,各种( )的豆粒儿珠圆玉润,在( )的稠液中透着亮光,煞是好看。“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袅袅地舞动着升散开来的热气里弥漫着( )、香喷喷的味道,不等入口,感觉已甜到了心里。在那钻进鼻腔的香味的不断诱惑下,美美地吃上一口,细细咂一咂,慢慢品一品,那感觉,简直就是吃到了人间难得的美味!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吃着母亲做的腊八粥,心里却是暖的,不要说营养全面,单是那入口难忘的滋味,就足够让人念想三生啦!
现在商店里卖的碗粥和罐装的八宝粥,不知是不是源于我们的腊八粥,有时买来当便餐,比现熬煮省事多了,可吃起来( )的,总吃不出当年的滋味。
母亲说,喝了腊八粥,用粥堵着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腊八一过,就算开始过年了。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天天数着算着离大年还有几天,这日子里温馨醇厚的意蕴,也就在人们的期盼里,随着腊八粥的甜香,在纯朴的乡民心里,在淳厚的乡风里,渐渐弥漫开来……(有删改)
1.把下面的词语分别填人文中相应的括号里,填序号。(2分)
A.胀鼓鼓 B.甜腻腻 C.黏糊糊 D.甜丝丝
2第2自然段是 段,在文中起 的作用。(2分)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腊八粥 的特点。(2分)
4.短文最后一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2分)
A.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 D.表示语意未尽,引人思索。
5.短文写了腊八粥的来历、母亲煮的腊八粥的滋味、商店卖的碗粥和罐装八宝粥吃不出当年腊八粥的味道等内容,其中描写最详细的是 ,其他的则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4分)
6.有读者认为第4自然段与短文主题联系不大,属于次要内容,可以去掉。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说说你的理解。(5分)
三、习作表达。(30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你的家乡,有哪些节日风俗呢 请你以某一传统节日风俗为题材,写一篇文章。可围绕风俗的起源、风俗的具体内容或参加这一风俗的感受等方面来写。要注意做到详略得当,突出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第一单元素养评估
一、1.(1)C (2)提示:在掌握行楷字体书写规则的基础上认真描红即可。
2.(1)正确的:zhēng gēng mài fèn
(2)浪漫 万象 鞭炮 饺 沸腾 皎洁 盈盈 燃 (3)D
3.(1)B (2)C (3)B (4)C
4.示例:(1)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2)节日期间,河南省的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游客。龙门石窟人山人海,云台山人潮汹涌,殷墟博物馆人头攒动……
5.(1)等粥 喝粥 神态 焦急
(2)焜黄华叶衰 何时复西归 (3)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伸出落下 牛郎织女 夫妻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 (4)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6.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 赏月 遥知兄弟登高处 登高、佩戴茱萸 家家乞巧望秋月七夕节 示例: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放 鞭炮,喝屠苏酒
二、(一)1.画出的: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杂拌儿
2.数量 玻璃、牛角、纱《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各式各样的图案
3.D
4.示例:孩子们燃放花炮一只见一个胆子大的孩子点燃了一串鞭炮,立马扔了出去,孩子们捂着耳朵一哄而散,待鞭炮的声音响尽了,孩子们又笑着跳着起哄再放一串。简直热闹极了!
(二)1.A C D B 2.过渡 承上启下
3.香、甜 4.D
5.母亲煮的腊八粥的滋味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了母亲煮的腊八粥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6.示例:不赞同。第4自然段商店里卖的碗粥和罐装的八宝粥与第3自然段母亲煮的腊八粥形成对比,衬托出母亲煮的腊八粥最好吃,更有利于作者抒发对腊八粥、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习作指导]选取自己要写的某个节日风俗,介绍时,注意详略得当,抓住重点,可通过恰当运用场面描写来表现这个节日风俗的特点。联系实际,将风俗特色与当地人独有的个性情趣融合在一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