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观看视频 说说你的感受
视频中革命先烈和当代英雄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畏牺牲、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向民族富强。
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们以不同的美术形式再现了那段革命征程。历史绵延不绝,精神代代相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或激昂湃,或深沉内敛,都表达着对革命精种的崇高敬意。今天,我们将通过美术视角,去探寻这段历史中的艺术之美,去感受艺术家笔下的革命精神。
习近平·论
第1课 情感表达
第一单元 峥嵘岁月—— 美术中的历史
你们都知道哪些革命英雄?
【习主席】曾说过:“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中国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名字,更不能忘记他们的革命精神。
·论
刻在心里的抗日英雄
01
用胸膛堵住枪眼的黄继光
02
舍身炸毁敌人的碉堡的董存瑞
03
烈火焚身纹丝不动邱少云
04
抱炸药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
05
身体接通电话线的牛宝才
刻在心里的抗日英雄
01
用胸膛堵住枪眼的黄继光
02
舍身炸毁敌人的碉堡的董存瑞
03
烈火焚身纹丝不动邱少云
04
抱炸药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
05
身体接通电话线的牛宝才
孙中山
广东省中山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刘志丹
陕西省志丹县
1936年4月14日,在红一方面军东征战役中,作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二十八军军长的刘志丹,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挥,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赵尚志
黑龙江省尚志县
1942年,赵尚志被日本特务诱捕。日本特务在行进途中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将日本特务击毙,终因腹部中弹,被预先埋伏的人押回伪警署。赵尚志英勇不屈,坚强就义,时年34岁。
杨靖宇
吉林省靖宇县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敌人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杨靖宇。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
以英雄命名的城市
【知识】要点: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并与马克思一起合作拟定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2015年
吴为山 雕塑中国美术馆收藏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
中国的革命和马克思恩格斯有什么关系呢?
看图思考
任务一:
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深雕塑家吴为山的这件作品以概括凝练、虚实有致的写意雕塑语言表现了这两位伟大的导师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马克思目光深邃,显示出穿越历史的睿智;恩格斯神情刚毅,巍然伫立在马克思身旁。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构成稳定的三角形,象征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
革命友谊情
【知识】要点:作品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通过“母亲送子”“妻子送夫”“儿子送父三组人物造型,凸显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送别 (油画) 靳尚谊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欣赏美术作品:
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01
作品出现了哪些人物呢?
02
他们在哪里?干什么?
03
你能说出作品中的历史故事吗?
母亲送儿
妻子送夫
儿子送父
读靳尚谊先生的油画《送别》,那首悠扬而凄婉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犹在耳畔:“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这幅油画创作于1959年。1959年10月,深入到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区体验生活。他访问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农民,聆听他们讲述当年长征故事。他在当地写生,画了那里的山山水水,画了那里的妇女、青年、老人等人物形象,收集了大量素材。《送别》在构图上,画家选择秋天一个雨后的黎明时分,天色阴沉,秋风萧瑟,一条大河横亘前方,河对岸是崇山峻岭、莽莽深林,红军正在通过临时搭起的木桥向河对岸走去,留下来坚持打游击的赤卫队员高举手中的梭镖,向战友们告别。画家注重对军民生活细节的刻画和离别时错综复杂心情的描写,军民的脚下是苏区褐色的泥土,画家将《十送红军》的情调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上,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读之声情并茂,如身临其境。
军民雨水情
情感表达你能揣测出人物心里语言吗?
欣赏美术作品:
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
母送子
母亲拍着儿的肩膀,仿佛在向红军指挥员说:“把孩子交给你吧,他也一起去参军。”而红军指挥员看着孩子,像在回应:“你年龄还小,我们还会回来的。”这一组人物,表达革命的火种还留在于都。
妻送夫
画作并未展现妻子的面孔,但透过她的背影便能感受到她对丈夫即将从军离去不舍的情感。
儿送父
画面似乎能感觉到孩子跟红军父亲之间的亲密,因此在战士出发之际,小孩不舍拉着他的手,仿佛在问“叔叔你要走了吗?”
本作品采取横构图的形式,从右侧向左延伸,右侧丰富,中间人疏细节特写,左侧又密。疏—密—疏的画面给人以平衡之感。长征队伍整体向前延伸,象征着向希望迈进。在画面上部的青山虚景与白水,既显明了画面事件发生的地点,又与人的青衣一同给暗色调的画面带来生机,同时也更好的突出了主体,渲染了离别的忧伤。右侧人群分为两个群体,英勇赴役的战士们与不忍分离又担心的家人。而左侧人群举戟高呼,表现出无限的革命热情,体现长征送别时乡亲们的真实表现,该作品浓浓的离别之情,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眞实情感,凸显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红军长证”是一种精神,每一代人都应该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面对一幅作品我们该如何赏析?
四步鉴赏法
描述
分析
解释
评价
(时间、地点、人物、题材等)
(造型语言: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
构图等形式规律:对称、均衡、对比、统一等)
(主题、思想、情感等)
(价值、意义、文化理解等)
艺术家
是怎样创作的呢?
艺术家怎样创作表达情感的呢?
作家通过文字抒发情感,那么艺术家可以用题材、构图、色彩和笔触增加画面感,抒发情感。
看图思考
【知识】要点: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25万人的兵力,向延安发起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石鲁笔下的《转战陕北》刻画的就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转战陕北 中国画 1959年 石鲁 中国国家博物馆
尝试从鉴赏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面去探究艺术家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小组合作
艺术家是怎样进行创作来表达情感的呢?
军事家形象
任务二:了解艺术家创作过程
分析
色彩
画面运用了哪些色彩?
阳面渲染红色,色调温暖。
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及光明的前途。
背景粗重墨线与厚重朱磦、赭石交叠挤压
画 采用 浓墨重彩
热烈、沉雄、厚重与伟岸。
任务二:了解艺术家创作过程
形式
高远、深远、英雄气概、画面右侧、画面宏大、直冲云霄、笔墨厚重、伟人形象、革命历史重大题材、间接暗示、宏大场面。
分析
构图
画面是怎样布局的?
表现形式
画家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画面的呢?
高远
高山之巅
深远
宏达场面
主席
简略侧影
瞭望凝思
方为基调
寓圆于方
转 战 陕 北
远景:
远景以深远法画成,由浓而淡、再浓再淡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地延伸,创造出辽阔的意境。
近景:
近景是高远法,山体巍峨雄壮墨线压住厚重的色调,给人以崇高伟大之感,很好地衬托出毛泽东高韬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遏制了上冲的感觉。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前途。
中景:
中景是毛主席置身于视觉中心,雄浑壮观的高山之巅,迎风伫立,面对壮美的黄土高原眺里凝思,展现出顶天立地的豪迈气魄;
三段布局
分析
构图
分析
17幅石鲁先生绘《转战陕北》写生稿部分
草图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艺术创作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草图不仅是创作的初步设计,它还承载着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作品草图不仅是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艺术家个性、风格和技术水平的体现。
感受石古创作过程,思考为什么重点表现毛主席身影?
画家为什么没有把千军万马画进去呢?
陕北的山沟里尽是战士,不画出来反而能表现“雄兵百万”,直接画出来能画多少人呢
空间表达方法通过西方“纵深推进”及传统的“以大观小”结合运用,画面主席置于巍峨的群山之中,人物虽小,但形神兼备,真实地再现了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指挥泰然若定的气派和伟人风采。
为什么把主席画那么小?
毛主席身后怎么才一个人一匹马 ”“还站在悬崖边,这不是悬崖勒马吗 ”
任务二:了解艺术家创作过程
整体评价
该画是一幅以大景山水为主的革命历史面。再现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指挥若定的泰然气派和伟人风采,热情地领扬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评价
作品这种红色不仅是自然地红,更是革命的红,是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创新。
看图思考
图像
识读
小组讨论
你知道这幅作品创作背景吗?
创作的作品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中国画 李可染 中国美术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根据毛主席诗歌《沁园春●长沙》所创作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带有强烈的感彩,表达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对山川的内心感受,通过对山川的系统刻画,营造出气势恢宏、壮烈山河的红色山水意境之美。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着无限的精神信仰与含蓄的张力。李可染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大胆地将中国红与中国水墨放在一起,营造出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怀。
简介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苏徐州人。早岁从钱食芝学画。1929年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西画系,此间得林风眠院长教益,并受法国教师克罗多教授素描、油画,具坚实西画基础。因参加一八艺社被勒令退学后辗转南北。
构图
以剪影式大山为主体的图式,其主要特点是“雄”“阔”“满”。用色彩浓郁的剪影式大山充满了整个作品的画面,将中间景物提高,整体面积增大,并用远近景高度的适当放低及减小面积来衬托中景的“雄”伟高大及贴近的感觉,以便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劫。“满” 是特点物体大,用很小的纸,画出最大的一幅画,画面布局有主有次,实中求需,画面虽满却不闷堵。
赋色
画面中为表现“层林尽染”的“红遍”意境,画面将大量用墨改为大量用红色,将大量的朱砂、朱磲用于画面之上,突出“万山”上“层林”的红色,使大山得到较好体现,遍山树叶的“红”,树干、屋舍的“黑”与由远而近溪流、天空、云朵的“白”交相辉映。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浓郁的色彩表现出了雄浑的意境和大山劲拔的气势,营造张扬、奔放、热烈气氛,引起共鸣。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品评价
上亿元的神话
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林尽染》,他前后画了七幅,虽然这七幅作品无论是构图还是技法都大同小异,但也算是一个完整的系列,算是对此类风格的一个巩固与强化,如果这个主题的作品他只画了一幅或者两幅,肯定激不起后来那么大的波澜和反响,也不会形成“红色山水画”这样一个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与影响的特定主题、特定画种,更不会出现作品拍卖动辄就上亿元的神话。
第一幅《万山红遍》
尺寸69×45cm
1962年作于广东从化温泉翠溪宾馆,画由李可染亲自保管,1999年经中国嘉德释出市场。以407万成交。
第二幅《万山红遍》
尺寸: 69.5 x45.5 cm
此画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此幅由李可染亲自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第三幅《万山红遍》
尺寸: 80 x50cm
现藏于北京画院,最早由李可染家属收藏,2009年捐赠给了北京画院。
7幅 、 半斤朱砂 价值18亿
第四幅《万山红遍》
尺寸:131 x84cm
原藏于一名藏家手中,2007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以3504万港币被湖南电广传媒购买,2012年于北京保利拍卖中以2.93亿天价。
7幅 、 半斤朱砂 价值18亿
第五幅《万山红遍75.5x45.5cm
965年荣宝斋以80元的价格收购,2000年荣宝斋拍卖以501.6万元的价格被海外藏家竞买。2015年嘉德拍卖中再次出现,以1.84亿元的价格成交。
第六幅《万山红遍》 135x85 cm
该画现藏于北京画院。
第七幅《万山红遍》 尺寸 137x85 cm
1964年,应荣宝斋之邀,李可染为15周年国庆再作一幅,此件与稍前西山所作较小的一幅都为荣宝斋所藏,也即李可染最后一幅《万山红遍》。
鉴赏四步法
描述:时间、人物、题材等。
分析:造型语言: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构图等。
形式规律:对称、均衡、对比、统一等。
解释:主题、思想、情感等。
评价:价值、意义、文化理解等。
开动你的脑筋,大胆想象,并梳理好语言。
描
分
解
作业:欣赏
《在战斗中成长》分析其中蕴含的革命情感.
评
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该如何鉴赏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通过欣赏多幅作品,感受到了艺术家作品中对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新时代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用 艺术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希望学生能够将这种情感体验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