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写作指导+风俗举例+例文分析+优秀范文
【教材原文】
【写作指导】
一、习作内容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像春节贴春联、闹元宵赏花灯、中秋赏月吃月饼,这些大家耳熟能详。还有一些小众但超有趣的风俗,比如某些地方端午节有斗草的习俗,比谁采的草更坚韧;有的地方过年时会吃“长菜”,寓意长长久久。这次习作,就是要你把家乡那些独特的风俗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家乡的别样风情。
二、习作要求
1.仔细观察风俗活动的全过程,把过程写清楚。比如写庙会,要写清楚庙会现场有什么表演、摊位卖些什么东西、人们是怎样逛庙会的。
2.写出风俗的特点和寓意。就像春节守岁,不仅要写一家人熬夜的情景,还要写出守岁寓意着辞旧迎新、祈福来年平安顺遂。
3.融入自己的感受。在描写风俗时,要表达出你对家乡风俗的喜爱、自豪或者其他真实的情感。
4.字数要符合要求,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三、审题
1.明确主题
“家乡的风俗”这个题目,重点就在“家乡”和“风俗”两个词上。“家乡”限定了范围,必须是自己生长的地方独特的习俗,不能写别的地方;“风俗”告诉我们要写的是当地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像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咱们要写的就是类似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
2.挖掘内涵
每个风俗背后都可能藏着有趣的故事或深刻的意义。比如清明节扫墓,不仅是一种纪念祖先的行为,背后还蕴含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我们要去思考、挖掘这些,让文章更有深度。
四、选材和构思
选材
1.传统节日风俗: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像春节,除了常见的拜年、吃年夜饭,不同地方还有送灶王爷、逛庙会等独特习俗;中秋节,有的地方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玩兔儿爷、燃宝塔灯的传统,这些都能成为很好的素材。
2.人生礼仪风俗:比如出生时的满月酒,不同地区庆祝方式不同,有的要给小孩剃胎发,有的会举办热闹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为孩子祝福;结婚时的迎亲仪式,有独特的花轿迎亲、跨火盆等环节,充满趣味。
3.特殊活动风俗:像一些地方的赶圩,人们在特定日子聚集到集市交易、娱乐,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还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人们围着篝火跳舞、赛马、摔跤,热闹非凡。
构思
开头:可以用引用诗句的方式,比如写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引出家乡春节的热闹场景;也能以回忆的形式开头,“每当听到那熟悉的锣鼓声,我就想起家乡热闹的庙会”,勾起读者兴趣。
中间:详细描写风俗的过程和特点。比如写端午节赛龙舟,先描写龙舟的样子,龙头雕刻得多么栩栩如生,龙身色彩多么鲜艳;再写比赛时,鼓手如何有节奏地击鼓,划手们怎样整齐有力地挥动船桨,两岸观众如何呐喊助威,让读者身临其境。
结尾:可以抒发对家乡风俗的情感,“家乡的这些风俗,就像一首悠扬的歌,永远在我心中传唱,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深深眷恋着家乡”;也可以呼吁大家传承和保护家乡风俗,“这些珍贵的风俗,是家乡的瑰宝,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让它们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五、习作技法
1.细致描写:描写人物动作时,像写包饺子,“妈妈熟练地拿起一张饺子皮,用勺子挖一勺馅料放在中间,然后轻轻对折,灵巧地捏出一个个褶子,一个饱满的饺子就诞生了”;描写场景,写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各种摊位琳琅满目。卖糖人的师傅用小勺子舀起一勺糖稀,手腕轻轻抖动,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糖人就出现在眼前,周围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通过细致描写,让风俗画面更生动。
2.引用传说故事:很多风俗都有传说,像七夕节,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只有每年七夕,喜鹊们会搭起鹊桥,让他们相聚。所以每到七夕,家乡的姑娘们都会在月下乞巧,希望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这样能增添风俗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
3.对比衬托:可以把家乡的风俗和其他地方的对比,突出独特性。比如写家乡元宵节的花灯,“别的地方花灯可能多以动物造型为主,而我们家乡的花灯,更多融入了历史故事元素,每一盏灯都像是在讲述一段精彩的过往,别具一格”。
六、家乡的风俗都有哪些呢?
端午节包粽子
端午节,家乡的空气里总是弥漫着粽叶的清香。每年这个时候,家里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妈妈会提前一天泡好糯米,粽叶也要一片片洗干净,晾在竹篮里。我最喜欢的是咸蛋黄馅的粽子,每次看到妈妈准备咸蛋黄时,我都会偷偷用手指蘸一点蛋黄,咸香的味道在舌尖化开,仿佛已经尝到了粽子的美味。
端午节那天,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妈妈手法娴熟,粽叶在她手中翻飞,不一会儿,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诞生了。我总想学她的样子,但每次包出来的粽子都歪歪扭扭,像个“小胖子”。妈妈笑着说:“没关系,自己包的粽子最香。”煮粽子的时候,厨房里蒸汽腾腾,香气四溢。等到粽子出锅,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剥开一个,咬上一口,糯米的软糯和咸蛋黄的香味在口中交织,幸福感瞬间爆棚。
春节包饺子
春节的早晨,家里总是热闹非凡。爸爸负责揉面,妈妈调馅,我和弟弟则在一旁帮忙擀饺子皮。虽然我擀的皮总是厚薄不均,但妈妈从不嫌弃,反而夸我“进步了”。包饺子时,爸爸总是捏出各种花样,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而我包的饺子总是“站”不起来,像个懒洋洋的小胖子。
煮饺子时,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饺子的香味飘满整个屋子。等到饺子出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蘸着醋和蒜泥,一口咬下去,鲜美的汤汁在口中迸发,仿佛整个春节的温暖都凝聚在这一口饺子里。
中秋节赏月
中秋节,家乡的夜晚总是格外明亮。月亮像一个大银盘,高高挂在天上,洒下柔和的月光。家里的阳台上摆满了月饼和水果,我最喜欢的是豆沙月饼,甜而不腻,咬上一口,仿佛能尝到秋天的味道。
吃完月饼,我和弟弟会提着灯笼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灯笼的光影在地上跳跃,仿佛在和我们捉迷藏。爸爸妈妈则坐在一旁,聊着家常,偶尔抬头看看月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我总觉得,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仿佛能把所有的烦恼都照亮。
春节的饺子
春节的饺子,总是让我想起家的温暖。每年除夕,家里都会包饺子,妈妈调的馅总是特别香,尤其是猪肉白菜馅,鲜美多汁。包饺子时,我总是笨手笨脚,捏出来的饺子形状各异,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妈妈却总是笑着说:“自己包的饺子最香。”
煮饺子时,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饺子的香味飘满整个屋子。等到饺子出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蘸着醋和蒜泥,一口咬下去,鲜美的汤汁在口中迸发,仿佛整个春节的温暖都凝聚在这一口饺子里。
七、例文分析
《家乡的春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心中,家乡的春节是最热闹、最有味道的。
开头:引用俗语,直接点明家乡春节在自己心中的独特地位,简洁明了地引出下文。
春节前几天,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奶奶会精心准备各种年货,炸丸子、蒸年糕,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诱人的香味。爸爸则忙着打扫房间,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贴上红红的春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瞬间就有了浓浓的年味。
中间部分对准备过程的描写:通过描写奶奶准备年货、爸爸打扫房间贴春联等场景,抓住了春节前准备阶段的典型活动,用“弥漫着诱人的香味”“红红的春联”等细节,从嗅觉和视觉角度,展现出春节前忙碌又喜庆的氛围,还引用诗句,增添文化气息。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每一道都寓意深刻。鱼代表着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象征着招财进宝。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吃完年夜饭,我们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跑到院子里放烟花。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美丽极了。
对除夕夜的描写:详细描述团圆饭上菜肴的寓意,展现了春节饮食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描写放烟花的情景,“五彩斑斓”“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烟花的美丽,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大年初一,我们都穿上新衣,挨家挨户去拜年。长辈们会给我们发红包,祝福我们健康成长。走在村子里,到处都是拜年的人们,一声声“新年好”,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对初一拜年的描写:简洁描写初一拜年的场景,突出“发红包”“声声‘新年好’”等细节,体现出春节拜年风俗中蕴含的亲情和乡情。
家乡的春节,充满了欢乐和温馨,那些独特的风俗,是家乡给予我最珍贵的礼物,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结尾:直接抒情,表达对家乡春节及独特风俗的喜爱与难忘之情,点明主旨,使情感得到升华。
八、优秀范文
1、家乡的风俗:社火
在广袤无垠、沟壑纵横的西北黄土地上,岁月的风如一把刻刀,雕琢出独特的地貌,也孕育了热闹非凡的社火风俗,那是黄土地的灵魂之歌,是乡亲们心中炽热的火焰。
每当春节的脚步临近,整个村子就像被敲响的锣鼓,瞬间沸腾起来。筹备社火的人们穿梭在大街小巷,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老人们聚在村口,一边吧嗒着旱烟袋,一边仔细商讨社火的节目安排;妇女们则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为社火表演的服装绣上精美的图案,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社火表演那天,天还未亮透,村子中央的广场上就已人山人海。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响起,社火队伍如一条五彩斑斓的巨龙,浩浩荡荡地登场了。走在最前面的是威风凛凛的高跷队,演员们脚踩高跷,身形瞬间拔高数尺,却如履平地。他们装扮成神话故事中的各路神仙,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一个筋斗云仿佛要翻出天际;二郎神三眼怒睁,威风八面。那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眼睛瞪得像铜铃,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紧随其后的是锣鼓队,鼓手们个个身强力壮,手中的鼓槌如雨点般落下,敲出的节奏震撼人心。牛皮大鼓“咚咚咚”地响着,仿佛是黄土地的心跳;铙钹“锵锵锵”地和鸣,好似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在这激昂的鼓乐声中,舞龙舞狮队闪亮登场。巨龙在舞者的操控下,时而蜿蜒游动,时而昂首腾飞,龙身上的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狮子则憨态可掬,上蹿下跳,一会儿向观众作揖,一会儿又调皮地眨眨眼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社火,是黄土地上的狂欢史诗,它以独特的魅力,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凝聚着乡亲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那震天的锣鼓、绚烂的色彩、鲜活的表演,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2、家乡的风俗:冬至包饺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当凛冽的寒风奏响冬的乐章,家乡便迎来了热闹的冬至。在我们这儿,冬至有个雷打不动的风俗——包饺子。
传说医圣张仲景在冬天看到百姓耳朵被冻伤,就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包在面皮里,做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给百姓吃,治好了他们的冻伤。后来,每到冬至,大家就模仿着做“娇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包饺子。
冬至这天,奶奶一大早就忙活起来。她先去菜市场挑选新鲜的猪肉和水灵灵的韭菜。回到家,奶奶把猪肉切成小块,放在案板上“哒哒哒”地剁成肉馅,那声音就像欢快的鼓点。韭菜洗净切碎后和肉馅混合,再加入各种调料搅拌均匀,鲜香的味道瞬间在厨房里弥漫开来,引得我直咽口水。
接着,奶奶开始和面。她把面粉倒进盆里,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然后用手反复揉搓,面团渐渐变得光滑细腻。我在一旁跃跃欲试,奶奶笑着把面团分成小块,教我包饺子。我拿起一张饺子皮,用勺子舀了一勺馅放在中间,学着奶奶的样子把皮对折,捏出一个个褶子。可我的饺子不是馅放多了撑破了“肚皮”,就是褶子捏得歪歪扭扭,活像一个个小怪物。再看看奶奶包的饺子,整整齐齐,像一排排精神抖擞的士兵。
包好饺子,水也烧开了。奶奶把饺子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饺子像一群欢快的小鸭子,“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不一会儿,饺子就浮了起来,奶奶往锅里加了几次凉水后,饺子就煮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放进嘴里,咬上一口,鲜嫩的肉馅和清香的韭菜在舌尖上舞动,温暖瞬间传遍全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家乡冬至包饺子的风俗,就像一杯暖茶,驱散了冬日的寒冷,让亲情在热气中愈发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