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自读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
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叙述)生字学习略辩奉违磅拴省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l?èbiànfèng wéibàngshuān拖释宣萨妄执拖住解释宣布拉萨胆大妄为固执tuōxuānsàwàngzhíshì我会读: 辩论 信奉 违背 拖住 解释 宣布 固执 十磅 比萨城 胆大妄为?
1564年2月15日生于意大利比萨,卒于 1642年1月8日。 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 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亚里斯多德默读目标: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
2、你觉得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1、伽利略是一个( )科学家。善于思考的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亚里士多德这句话说明:
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 )关系,物体越( ),落下的速度越( ) 。有重快伽利略的思考过程: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重的铁球 。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重的铁球 。慢快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 ,铁球往下落的 与铁球的 没有关系。说错了同时着地速度轻重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试验成功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胆大妄为、固执,
会让他丢尽脸 忍不住惊讶地叫了起来 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 明白: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让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科学小故事。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四年级
学习目标:
认识“违、妄、执”3个生字,会写“略、辩、奉、违、镑、拴、拖、释、宣、萨、妄、执”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习重点: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
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学法提示:亲爱的同学们,想完成以上学习目标,我们要多读几遍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黄色泡泡、课后习题,思考:伽利略为什么会那么想、那么做?为什么能那么想那么做?
【知识链接】:
伽利略的经典名言:
科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业。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
生命如铁钻,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自主学习】
1.把你知道的关于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听一听好吗?课前做一下准备啊!
2.字词.
①听写下列字词,争取写正确,写美观.
②在写“释”这个字时应注意左边共( )笔;
“执”是(zhí)、还是(zhǐ)
③请注意本课的多音字并标注拼音:
着( )地 更( )正 的( )确 胆大妄为( )
④你打算怎样区分这三个字:
辨 辩 辫
2.把你认为不理解的词语写在下面.
_ _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探究】
阅读第一段思考,“辩论家”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朗读第三自然段,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能否用简单的数学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并请解释一下。
哪些词句能够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的,为什么?
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又可能回答什么问题呢?(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6.伽利略是个 的科学家,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拓展延伸】
随文练笔: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堂小结】
课文的 、 两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 、 ;从
到 自然段讲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由怀疑——反复验证——公开试验的过程,并说明了道理是:
【课堂检测】
1、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
思考一下:句子里带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句子“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是什么句式?
改称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2
4、课前准备:
学生:
1、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4、标画出自然段,将句子读通顺。
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通过用大小两个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伽利略思考和试验的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过程。
教学难点:
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进行联系与比较,理解伽利略身上可贵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在百度中搜索《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并对其进行精心的筛选、整理,制作成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相关教学材料,查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资料进行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个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在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从而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的精神。
教学方法
本文写得较为通俗易懂,这可以从课题入手,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伽利略认为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大一小的铁球同时落下,重的会先落地,而伽利略则认为这句话不对,通过反复实验,最终伽利略证明了两个铁球不管大小,从空中同时落下总是同时着地。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一边听朗读,一边采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以及侧面描写来解读一个人物的特点。本文在介绍伽利略时,重点在于伽利略的心理、行动及侧面描写。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伽利略的所想、所做及其背景与环境,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去体会伽利略的人物特点,在学习伽利略怎么想,怎么做时,还用“ 描写可见伽利略 ”的句式让学生写写批注。对于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在全文学习得差不多的时候,问:你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地谈谈体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简介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1.教师出示学生搜集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让学生进行介绍。(出示课件并配乐)
师:老师这儿有同学们搜集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孩子们想不想了解一下?我看谁坐得最好!你们知道他们是一个什么人吗?他们对什么有不同的看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百度图片】
伽利略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06516.htm#1
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4482.htm
课文插图(简介斜塔)
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
http://baike.baidu.com/view/37918.htm
2.读课题。
师:谁想来读读课题?(指名读)
师:读得多么有力啊,让我们也一起来大声地读一读吧!
3、听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百度搜索】《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文朗读。
http://www.56.com/u11/v_NDM1OTM5NDE.html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词。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师:昨天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相信大家把课文读了好多遍了吧?会读了呢?
生:会。
师:真棒!同桌之间互相认读一下要求会认的生字,看谁读得又准又快,好吗?(同桌之间认读生字。)
(2)集体反馈。
师:各位同学,会读了吗?
生:会了。
师:让老师来检查检查,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课件)
【百度搜索】《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8235935.html中的词语部分。
(3)理解词语:
【百度搜索】http://www.yuwenchaoshi.com/do/bencandy.php?fid=364&id=1435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1、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是哪句话把他们联系起来的?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引起了争议?
出示幻灯,齐读这一句话。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3、速读课文 ,联系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想一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4、师生总结。
5、质疑:在题目上加上哪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加上哪三个字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的先”)
6、过渡:人们当初是怎么看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的?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引起了争议?学生背诵,再出示课件:
幻灯出示句子: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质疑:这句话说明铁球落地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3、过渡: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用波浪线画出伽利略产生怀疑的句子。
二、细讲第三自然段,感悟伽利略大胆质疑、崇尚科学的精神。
1、幻灯出示句子: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伽利略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1)小组讨论,用不同的方法分析理解。(用实物试验一下。)
(2)师生交流汇报。
3、再读句子,他得出了哪两个结论?
在当时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怀疑,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伽利略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
4、过渡:他的怀疑是否正确呢?他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试验)试验分几步?
三、分析第四自然段,感悟伽利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1、自读课文,想一想: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的?
2、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
3、小组讨论:他为什么这样做?说明什么呢?
4、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用横线划出来。
幻灯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5、齐读句子。
板书:速度与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
6、自由朗读课文: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读出了什么?(让学生读完后接着结合自己的朗读,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7、师:他向学生做了试验,为什么还要做公开的试验呢?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8、品味朗读全段,体会伽利略的胆量和魄力。
四、讲读五、六自然段,感受伽利略坚持真理的勇气。
1、【百度搜索】课件再次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37918.htm
2、师:大家看,来看公开试验的人真多,大家是怎样议论的?请用“ ”画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3、感情朗读,品味人们的责备、嘲讽和讥笑的语气。
4、师:孩子们,面对这一切,伽利略登上了比萨斜塔,实验的结果怎么样?
【百度搜索】(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图片)
http://www.jpcai.com/html/changjing_101_1412.html
5、师:看着眼前的结果,人们的表现怎样?
6、小组说:人们会有怎样的神态?做出哪些动作?又会说些什么呢?
7、人们为什么会这么惊讶?他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幻灯出示这句话:
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8、老师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啊!
9、师:齐读。大家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10、师小结:经过了两千多年,绝对权威的结论被年轻的伽利略用事实证明了,这对人类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贡献!这其中,为了追求真理,伽利略又付出了多少艰辛和代价!
11、师: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事实的真相——师生齐读: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12、师:他还要告诉人们科学的真理——生齐读:
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五、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最后,老师想把伽利略的一句真理送给大家:幻灯出示:齐读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伽利略
六、拓展: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假如老师有错,你敢质疑吗?
作业超市:
请大家把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神态、动作、语言描绘下来。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试验)-------善于思考
试验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六、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学。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孩子们课前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课堂上能让学生展现个性: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结果,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如:1、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2、图文结合。3、画出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讨论。4、利用资料。搜集的资料不但是孩子感兴趣的,有的还是学生难懂的问题,也有我的精心策划,目的是为了拓宽学习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敢于质疑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尊重孩子的多元感受,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资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自主探究精神的体现。
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我会说,我会学的喜悦。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处处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贴近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自主的火花时时闪现,但自主的同时也不忘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好地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 。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广东省 学校: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溶洲小学 姓名: 简毅庆
职称: 小学语文高级
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溶洲小学
邮政编码:528061
联系电话:0757-85388759
我热爱教育事业,从教十六年以来都能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服从领导的安排,在工作中任劳任怨,积极认真、负责任。在教学中,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创新,“百度”搜索,让我更轻松地上好每一节课,也方便了我学习更多的东西,做到活学活用。在教育中,我注重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和创造能力,从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多次辅导的学生参加征文大赛获得区的奖励,本人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多次评为学校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禅城区优秀班主任。成绩代表过去,凭着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我相信我的明天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