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哈尔滨——重庆 近三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历史试题 难题分析与教学对策胡冬梅
哈师大附中历史教师
曾获黑龙江省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东北三省中学教学研讨论文一等奖;东北三省四校第二十五届青年教师研究课优胜奖;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学百花奖优胜奖;黑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说课大赛一等奖;哈尔滨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胜奖。
联系方式:微信xcr801223宏 观 特 征1. 体现当代史学家的观点,材料的选取多是当代学者的经典之作,在中国史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或者是学术前沿。
体现当代史学家的观点,材料的选取多是当代学者的经典之作,在中国史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或者是学术前沿。2015年课标Ⅱ卷:
材料一选自《孟子》
材料二选自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2014年课标Ⅱ卷:
材料一选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选自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
2013年课标Ⅱ卷:
材料一选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
材料二选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宏 观 特 征1.体现当代史学家的观点,材料的选取多是当代学者的经典之作,在中国史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或者是学术前沿。
2.注重考查学科素养,以及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
一点:立德树人
四面:核心价值、传统文化、
依法治国、创新精神 1.法律与人情
2.人格的成长
3.法治社会的传统文化土壤 40.(2015全国课标Ⅱ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命题立意失分原因1.审题不认真
2.材料信息提取不充分
3.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精练
4.习惯性思维,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马虎一 般 策 略1.审清题干
(1)宏观上,明确题的主旨,与所给时代的阶段特征。 40.(2015全国课标Ⅱ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主旨: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法制观念。
特征:中国社会转型,各国变法;西方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一 般 策 略1.审清题干
(1)宏观上,明确题的主旨,与所给时代的阶段特征。
(2)微观上,审清问题的题型和具体要求,明确问题数量。 40.(2015全国课标Ⅱ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1)问归纳概括类试题,答案基本都在材料中。
(2)问因果论证类试题,以材料角度为切入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一 般 策 略1.审清题干
(1)宏观上,明确题的主旨,与所给时代的阶段特征。
(2)微观上,审清问题的题型和具体要求。
2.处理材料:40题的答案70%左右都在材料中 40.(2015全国课标Ⅱ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
(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一 般 策 略1.审清题干
(1)宏观上,明确题的主旨,与所给时代的阶段特征。
(2)微观上,审清问题的题型和具体要求。
2.处理材料:40题的答案70%左右都在材料中
逐句的分析,找出信息句,划出核心词。然后调动
相关的所学知识,根据材料角度和题干要求进行整合。
3.整理答案:语言高度精炼。
信息句的描述对象,按照材料逻辑进行表述,语言
要把具象信息上升到它所代表的阶级、行为、空间、
角度等概括性词语。40.(2015全国课标Ⅱ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对象:舜——国家管理者;其父杀人——违法行为;
逻辑:如何对待
语言精练:治国需要法制一 般 策 略1.审清题干
(1)宏观上,明确题的主旨,与所给时代的阶段特征。
(2)微观上,审清问题的题型和具体要求。
2.处理材料:40题的答案70%都在材料中
逐句的分析,找出信息句,划出核心词。然后调动相关的所学知识,根据材料角度和题干要求进行整合。
3.整理答案:语言高度精炼。
信息句的描述对象,按照材料逻辑进行表述,语言要把具象信息上升到它所代表的阶级、行为、空间、角度等概括性词语。
4.宏观把握:表述要紧扣题的主旨;符合阶段特征。
5.基本原则:论从史出,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复习建议 1.认真研究教育部对考试招生制度的具体
要求与部署,关注当代著名学者的重点
学术研究成果
2.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补充史料,培养
学生论从史出等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3.积累学科语言
4.多练习高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