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诵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一.原文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写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长安东南蓝田县辋川时期。王维一生仕途坎坷,早年也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加之他早年就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宁静、淡泊的情怀。
(二)注释
《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三)诗意
独自闲坐幽深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四)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诵读时想象一下,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并不感到孤独。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独坐幽篁里,
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
古代文人们,大都喜欢竹子,认为竹子是节气的象征,仿佛和竹子同时出现,骨气就有了,文气也有了。
弹琴复长啸。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有裹挟着花草香的清风,还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如此清爽脱俗的环境,如果没了琴声,便少了几分雅致。好吧,那就焚香摆琴,抚弦长啸以乐。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深林人不知,
在野外玩音乐,除了环境幽静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扰民。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呢。可没人欣赏的才华,也确实寂寞!
明月来相照。
虽然“人不知”,但明月好像了解我的心思,独来相照。
有明月相伴,所以也并不感到孤独。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五)、问题探究
(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请赏析“独坐幽篁里”这句中的“独”字。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体现了作者的与众不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2)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人。
(3)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
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有他陪伴,向他倾述,所以就不觉得孤独。
(4)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澄净,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5)请谈谈全诗的写作特点。
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六)、诗歌主旨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全诗虽只有二十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遣词造句,简朴清丽,描写了清幽宁静的美景,高雅绝俗的雅趣,抒发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
二.学以致用
(一)诗词默写
1、 ,弹琴复长啸。
2、深林人不知, 。
3.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 。
4.王维 ( https: / / www. / s wd=%E7%8E%8B%E7%BB%B4&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duHb3uymLP1wbmHmkuWm4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HbzPW63PHT3rHf4nHTvPHmzPs" \t "https: / / zhidao. / question / _blank )《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 。
5.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 , 。
6.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 。
【答案】1、独坐幽篁里2、明月来相照
【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篁”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答案】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4.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篁” “啸”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解释词语
幽篁:__________ 啸:_________
【答案】 幽篁:幽深的竹林。 啸:长常的口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其中“幽篁”意思是“又深又静的竹林”,“啸”意思是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魏晋时期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
【答案】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意思是: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发挥想象描摹画面内容即可。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
【答案】 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弹琴、长啸,体现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答:
【答案】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描绘画线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
【答案】 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我的身上,也洒在我的琴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中所展现的画面的能力。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绝,表现了诗人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独坐”、“弹琴”、“长啸”,便使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C.“明月来相照”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全诗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答案】 A
【解析】 A项有误。 这首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三。中考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2019·湖北中考真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答案】 D
【解析】 D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对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简述理由。
答:
【答案】 示例:赞同。 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 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这首诗所具有的“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基础。 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以弹琴长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这是“以声写静”。而“弹琴”“长啸”又属于“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这叫“以动衬静”。作答时,首先要肯定题干的说法,然后分析具体诗句,一一说明这手法的使用效果。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2019·贵州中考真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景
答:
【答案】 描绘出一幅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静、寂图景,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解析】 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描绘出一幅清幽澄净的图景。
8.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
答:
【答案】 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有他陪伴,向他倾述,所以就不觉得孤独。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一.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注释
《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即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二)、诗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幽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又能不萌生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三)、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这里“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 ;“满”字从“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
整体赏析: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五)、问题探究
(1)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一字的妙处。
“飞”一词巧妙地把被人吹出来的笛声这一客体变成了自己到处飞扬的主体,仿佛笛声也知道人的心思,所以专门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他们的离愁别绪。
(2)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
示例1:
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
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5)前人评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认为其中 “折柳”是全诗关键,为什么?
用典,“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折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故园情“一词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意。
(七)、诗歌主旨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二.学以致用
(一)诗词默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 。
2、 ,何人不起故园情。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 。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 。
5.《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 。
6.《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7.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 , 。
8.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 , 。
9.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 , 。
【答案】
1、散入春风满洛城
2、此夜曲中闻折柳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5.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9.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洛”“折”等字词的正确书写。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洛”“折”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①。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①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1.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飞”一词的妙处。
答:
【答案】 “飞”一词巧妙地把被人吹出来的笛声这一客体变成了自己到处飞扬的主体,仿佛笛声也知道人的心思,所以专门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他们的离愁别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即可。 首句,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寻找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笛声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他们的离愁别绪。
2.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写道:“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结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句,说说“折柳”指的是什么曲?《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折杨柳》曲 思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根据全诗的意思,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用反问语气写因闻笛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折柳”指的是《折柳曲》。所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揭示思乡、思念亲人这一主题的句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示例:“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解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这里“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做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满”字是充满的意思,“满”字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描写出其城之静,其夜之静,其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
【答案】 示例: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折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故园情“一词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意。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 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答:
【答案】 洛阳。
【解析】 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
【答案】 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 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艺术手法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三。中考体验
(2020年山东临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答案】《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一.原文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注释
《逢入京使》:选自《岑参集校注》。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二)、诗意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烦劳你捎个口信,给我家里报个平安。
(三)、赏析
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然而,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这里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回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书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故园东望路漫漫,
“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双袖龙钟泪不干。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 ,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字点出了题目。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四)写作背景
唐天宝八载(749),岑参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于赴任途中。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五)、问题探究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情景。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2)“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3)“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意境。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 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6)请从诗句的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回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7)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指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念的信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诗歌主旨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
二.学以致用
(一)诗词默写
1、故园东望路漫漫, 。
2、 ,凭君传语报平安。
3、《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 。
4、《逢入京使》中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5、 《逢入京使》中诗人借故人捎口信表达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6、在《逢入京使》中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的句子是:
, 。
【答案】
1、双袖龙钟泪不干
2、马上相逢无纸笔
3、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4、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5、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6、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袖”“逢”等字词的正确书写。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漫”“袖”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漫漫”、“龙钟”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
【答案】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解析】 考查诗句重要词语的表现力。 “故园东望路漫漫”中的“漫漫”是路途遥远的样子。 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泪流纵横的样子。 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 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要分析好具体诗句,也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答。 这首诗写于诗人赴安西途中。 恰遇入京使者,因而捎带口信。 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反映了作者怀乡思亲的凄苦心情。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情景。
答:
【答案】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解析】 阅读诗歌,根据其中描写的景象,发挥想像,从声、色、形等方面描摹诗中所写景色,可运用修辞手法对景物的状态加以形容修饰。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 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根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中诗句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如本诗中“望”“漫漫“”无“等字词理解。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表现的画面。
答:
【答案】 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不禁泪雨滂沱,打湿双袖。
【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故园”“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力求突出景物特点。
(2)请从诗句的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答:
【答案】 诗人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回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 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 诗人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三。中考体验
(2021贵州遵义)7.按要求默写句子
②《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
【答案】双袖龙钟泪不干
(2021浙江温州)【板块二】家书难达
⑤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点评:战事频频,亲人离散,生死不明,忧虑无限。
⑥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点评:诗人赴边途中,偶遇返京使者,托其传口信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安慰。
【答案】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013年湖南省永州市】二(一)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因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细节很有意味。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把这一细节描写出来。要求写出人物当时的神态、对话。(3分)
【答案】14.(3分)(开放题,神态、语言、现场感各1分)示例:“嗨!回京城呀”,我掩饰不住惊喜,“请给我带封信回去吧!”可怎么跟家人说,又跟家人说些什么呢?我寻思着,算了吧,还是捎个口信,报个平安吧。“请告诉我家人,我一路还平安好了。”声音有些低沉。“好吧,一定带到。”我拱拱手,转身策马,“驾!”
【2010年四川省乐山市】诗歌鉴赏。
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分)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3分)
【答案】①(2分)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②(3分)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上述3点,答到1点给2分,答到
一.原文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一)、注释
《晚春》: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不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花草的芳香。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二)、诗意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三)、赏析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在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面对即将离去的春天,无论是华丽的歌唱,还是朴实的表演,都会令人感动。诵读时想一想,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是不是更深层次的赞许呢?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以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启示: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四)、写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五)、问题探究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用得好?请赏析。
开头两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一个“知”字,一个“斗”字,采用拟人手法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3)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4)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无才思”和“惟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六)、诗歌主旨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二.学以致用
(一)诗词默写:
1、 ,百般红紫斗芳菲。
2、杨花榆荚无才思, 。
3、《晚春》中写花儿珍惜最后的美好春光争芳斗艳,尽显生命本色的诗句是:
。
4、《晚春》一诗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的诗句是:
, 。
5、《晚春》中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的句子是: , 。
6、韩愈《晚春》一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两句是: , 。
7、写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行列的是:
, (韩愈《晚春》)
8.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 。
9.(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句子是: , 。
【答案】
1、草树知春不久归
2、惟解漫天作雪飞
3、百般红紫斗芳菲
4、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5、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6、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7、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8,。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惟”“漫”等字词的正确书写。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芳菲”“榆荚”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诗歌鉴赏
阅读《晚春》,完成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之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①扬花:指柳絮。②榆荚:指榆钱,榆树的果实。③才思:才气、才华。④解:懂得,知道。
1.本诗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答:
【答案】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或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写景特点的理解。 一二句意思是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表现了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2.这首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这首诗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喜爱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阅读《晚春》,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答:
【答案】 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竟相争妍斗艳。 所以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
【答案】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主要是拟人、比喻修辞手法。 两句意思是: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人的才华和思想,却知道(“解”是懂得、知道的意思,这是个描写人的比拟词)化作飞雪,来展示自己的魅力。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风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
【答案】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田野里的草,岸边的树似乎探到了春天即将回去的消息,盛开着各色各样的花,趁着这温暖的春天争芳斗艳。
2.诗的后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
【答案】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句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杨花榆荚漫天飞舞的情景,抒发了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三。中考体验
(2019 攀枝花)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答: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拟人;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解析】(1)本题考查拟人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