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7 15:1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课文回顾
①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从内容上看,讲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但是他们仍然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感动,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定的追求。
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其实就是“我们”,阅读这些“小人物”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的过程,那种虽平淡却绵长的温暖,萦绕在我们心头,久久不散。
②《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粗俗好事、愚昧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阿
工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特点,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体现了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时的感受两种视角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③《山地回忆》小说通过对“山地蓝”的回忆,以一双粗布袜子为线索,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新中国新气象、开拓创新精神。孙犁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
④《台阶》是一篇小说,讲了“父亲”建新屋修高台阶的故事,以丰富的细节塑造了小人物“父亲”的形象,引发了读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⑤《卖油翁》是文言笔记体小说,语言简洁,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的精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小故事中蕴含大智慧,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含蓄地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不能骄傲自满。
教材试题
一.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普通人物的身上也往往闪现着人性的光芒,蕴含着民族的品格。回顾课文中所写的人物,用“人+事+品格”的格式进行概括,在班上交流。
示例: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普通叉平凡的女工,却帮助童年的“我”买到了绘围的《山海经》,做成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以至让“我”感受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其实,这不是“神力”,而是长妈妈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然呈现。
【答案】
妞儿:阜平乡下一个普通农家的姑娘,在自家的房子被鬼子“烧过两三回”后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在看到十月严冬“我”光着脚后,主动提出给“我”做袜子,拿出她那点“纺了半年线赚的”,准备给她爹做袜子的布来给
“我”做袜子,支持“我们”抗日,而且勤劳要强将纺织的全套手艺都学会了。其实,她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像千百万劳动妇女一样,具有勤劳聪明、顽强乐观、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等品质。
从妞儿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坚强乐观的伟大品格。
父亲: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自尊要强、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坚韧不拔。
①为了能自立于受尊重的行列,立志要建有高台阶的新屋,体现了父亲要强、不甘于人后、有志气的特点。
②立下造屋目标后,为此付出了长时间的辛苦劳作,体现了父亲勤劳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③父亲用诚实的劳动兴家主业,体现了父亲的老实厚道。
④建成新屋后局促、不自在,体现其纯朴、善良、谦卑。
⑤建成新屋累垮身体,却仍不服老,体现其倔强。
从父亲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的自尊要强和坚韧不拔。
卖油翁:卖油翁不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匠人,更是一位大隐于市井的智者。
技艺高超 :他能够通过将油通过铜钱的小孔准确地倒入油葫芦中,显示出他精湛的技艺 。
谦虚谨慎 :面对陈尧咨的质疑,卖油翁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多言,显示出他的谦虚和谨慎 。
心态平和 :在面对陈尧咨的傲慢时,卖油翁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与之争辩,显示出他的豁达和超然 。
通过这些情节和描写,卖油翁的形象被生动地展现出来,成为了一个技艺高超、心态平和、谦虚谨慎的劳动者代表。
从卖油翁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智慧。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叙事作品往往要讲究一点儿“曲折”。阅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梳理故事的内容,看看文章在事件的选择、详略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曲折”味道的。课外可以搜集一些名家关于“曲折”的论述,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围绕文章的“曲折”之美,整理一份读书笔记。
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得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鳅心寻其起尽,以自容与其间,斯真天下之至乐也。
一全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朱子尝言:“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
一一梁章钜《退庵随笔》
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紧张。总得有错综变化,迂回曲折。
一茅盾《怎样阅读文艺作品》
解题指导
什么是“曲折”之美
概念:情节曲折指的是故事情节在发展中遇到障碍和难题,以及这些障碍和难题如何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使得故事不仅仅是直线前进,而是充满了起伏和变化。
作用:情节曲折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还能有效地传达主题,深化角色刻画,使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
情节曲折的手法
①欲扬先抑:在故事开始时,先展示角色的负面特质或面临的困境,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转折,最终揭示角色的真实性格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情节突变: 在故事的关键节点,突然改变情节的方向或结果,这种手法常见于“欧·亨利式”的结尾,如在故事即将结束时,角色的命运发生大逆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③插叙:通过插入与当前情节相关的历史或回忆,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动机和故事的背景。
④细节描写:通过详细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紧张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投入到故事中,感受到每一个转折带来的情感波动。
⑤一波三折:在叙述一个故事时,故意设置多个转折点,每个转折点都带来不同的结果和挑战,使得故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探索的乐趣。
【答案】
①《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抑:对阿长不好的习惯,我是充满了憎恶、讨厌、不耐烦;
扬:听到她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
抑:当得知阿长踩死隐鼠后,我的敬意消失,产生怨恨;
扬:当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②《山地回忆》:倒叙手法--回顾式的叙事结构
现实:想给农民代表送布,粗布衣服引出回忆;
回忆:河边洗脸偶遇妞儿,争论卫生引出袜子;
妞儿制作粗布袜子,我帮大伯曲阳贩枣;
妞儿决定买织布机,学会全套织布手艺;
穿上袜子抗战三年,黄河洗澡丢失袜子;
现实:买布送给大伯全家,妞儿用红布做红旗。
③《台阶》:情节反转+细节描写
情节反转:反转1--台阶建成,父亲衰老。反转2--台阶建成,父亲失落。
细节描写:青石板的反复出现,父亲的头发,扁担的叫声
④《卖油翁》:情节反转+细节描写
在人物对比和细节描写中设置悬念。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围绕文章的“曲折”之美整理一份读书笔记
[示例]“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一定是一波三折,曲折多姿的,这样的文章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中学生的写作中最常用的是这三种方法:
1.误会冲突推情节。误会法是因误会引起矛盾,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情节发展,吸引读者抑制不住地往下阅读。可以将其归纳为误会四部曲:发生误会一一加深误会一一解除误会一一反思误会。
2.意外穿插起伏多。也就是在行文中对意外进行大量铺垫,结局故事情节急转直下,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层层深入,达到出人意料,意味深长的效果。
3.悬念设置扣人心。精心设置疑问和矛盾,在文章开头用超乎寻常的语气去叙述或交代一种异于常人的思维,以引起读者探究其究竟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设置悬念既要有“悬”也应有“释”,切记故弄玄虚,留有漏洞。
三.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记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日‘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人’,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是古人善于“炼字”的一段佳话。其实,词语的选择、锤炼在语言运用中始终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运用,常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并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词语加以品昧。
1.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2.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蹬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
3.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4.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答案】
①运用了动作的细节描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人物的典型特征:说话的声音和动作,表现了阿长粗俗多事的特点,表达了鲁迅一开始对她的厌烦。
②“挺”在这里的意思是直挺挺的,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从细节上写出了山地环境的恶劣,为妞儿给战士做袜子的情节做铺垫。
③“摇不散”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目光的专注,父亲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对自家的台阶低难以释怀,“摇不散”的目光表达了父亲的梦想不可动摇。
④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山润泽,春水涣涣,春日暖人的特点。
其他举例: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莫怀威《散步》)
赏析:“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艰难,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2.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陆定一(老山界》)
赏析:“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又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