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有为有不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有为有不为”是说人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要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作者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并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文章最后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回扣题目,观点鲜明。
读完后想一想: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善和恶,你应该怎么做 文章篇幅短小,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阅读时,注意把握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说
“有为有不为”是一个并列短语,意思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标题体现了文章的论证内容。
作家作品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主题归纳
文章围绕“有为有不为”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通过对“应该”做与“不应该”做的事的探讨,阐明了善恶有大小之别,以及大善大恶在社会中的体现。最后提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有联系,并以贪污行为为例,警示人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一旦犯错要毅然回头,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季羡林全集》第八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有改动。季羡林的章中多理性哲思,其中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理性的判断,也有思想的光芒,还有智慧的闪现,特别是对国家、民族、时代、社会、人民、人生、哲学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担当。本文阐述了作者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性思考,意在引导众人“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学法导读
首先,略读全文,勾画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每段所写的内容;其次,再读课文,找出作者论证观点的材料,学习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最后,结合现实生活,深入理解“有为有不为”的含义。
字词归纳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屈膝xī 诉诸 zhū 轮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大逆不道:指罪孽深重,严重破坏固有秩序的行为
迷途知返: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贰臣:指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又做官的人
结构图示
原文 批注
“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 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皮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 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面,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人“贰臣传和”,“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千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席面已。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责于蚊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责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遇,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速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故!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2001年2月23日 开篇解释“为”和“有不为”。直截了当为什么“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 第一部分(1——2段)解释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并指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应该”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宜”,就是“合适”,就是能分辨清是非善悉,它是“做"和“不做”的前提;如果没有“应该”,“做”和“不做”就没有区别了。这里自然引出“为”与“不为”的前提。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悉小而为之”,进一步表达观点。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第二部分(3-7):具体论证观点。善恶有大小之别,应该不应该也有大小之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论证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这一观点,使用文章具有说服力。大小善”和“大小恶”有什么样的联系 第三部分(8):回扣题目,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为”错了就回头。言简意赅,收束全文,巧妙回扣标题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交流点拨}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2.简要分析第③—⑦段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首先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然后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并得出结论;最后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3..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②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4.第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引用论证。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5.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这一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举例论证。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6.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对比论证。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和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进行对比,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7.第⑦段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哪些作用?
【交流点拨】用了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形象地证明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8.讨论: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
【交流点拨】不离题。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因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1 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说服力强。
文中举日常生活中在公共汽车上能否给老人和病人让座,来指明小善和小恶;举历史上宋代的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例子来指明什么是大善,假想文天祥想活下去,屈膝投敌,来指明什么是大恶,让我们在今古正反的对比中明白什么是小善小恶、大善大恶。文中还大量引用名言警句进行道理论证,如引用“行而宜之之谓义”来阐述什么是“应该”;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引用“千里之是,溃于蚁穴”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2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先是阐释“为”与“不为”的含义,紧接着加以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表明观点。中间部分的论证过程,层层深人,逻辑严密,首先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出对善恶大小的思考。然后列举公共汽车上有人假装闭目养神逃避让座的事例和文天祥从容就义的事例,提出两个分论点,并归纳出什么是大小善,什么是大小恶;最后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狡黠(xiá) 慰藉(jiè) 跻身(jī) 惬意(qiè)省悟(xǐng) 呜咽(yè) 附和(hè) 倔强(jué jiàng)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防 yù( ) 荣 yù( ) 渊 bó( ) 不言而 yù( )通 xiāo( )达旦 张 huáng( )失措 千钧一 fà(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进行思考,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B. 李老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关怀备至。
C. 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地吸引了听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D. 对于不良行为,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能无动于衷。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结构匀称,在众多参赛作品中显得______。
②在那______的岁月里,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未放弃。
③我们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______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A. 别具匠心 艰苦卓绝 完善 B. 别具一格 坚苦卓绝 完善
C. 别具匠心 坚苦卓绝 完备 D. 别具一格 艰苦卓绝 完备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 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D. 我们要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6.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她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删去 “由于”)
B. 我国古代白话小说都有着引人入胜的人物。(“人物” 改为 “情节”)
C. 孔乙己一来,许多酒店的客人便都看着他笑。(“许多” 与 “酒店的” 位置互换)
D. 杜小康能否在这里接受磨难,是他战胜孤独的关键。(删去 “否”)
【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狡黠(xiá);慰藉(jiè);跻身(jī);惬意(qiè);省悟(xǐng);呜咽(yè);附和(hè);倔强(jué jiàng)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防御;荣誉;渊博;不言而喻;通宵达旦;张皇失措;千钧一发
3.答案:C。解析:“目空一切” 是贬义词,形容高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与语境中 “赢得掌声” 不符。
4.答案:B。解析:“别具一格” 侧重于风格独特;“艰苦卓绝” 侧重于坚韧刻苦的精神;“完善” 侧重于使完备美好,“完备” 侧重于齐全。根据语境,B 选项最合适。
5.答案:D。解析:A 选项,“通过…… 使”,句子缺少主语,删去 “通过” 或 “使”;B 选项,“品质” 与 “浮现” 搭配不当,可改为 “形象”;C 选项,“水平” 与 “改进” 搭配不当,应是 “提高”。
6.答案:B。解析:应是 “我国古代白话小说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同时也可能存在人物形象不鲜明等其他问题,B 选项修改不全面。
①“为”,就是 “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 “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 “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 “应该” 二字。什么叫 “应该” 呢?这有点像仁义的 “义” 字。韩愈给 “义” 字下的定义是 “行而宜之之谓义”。“义” 就是 “宜”,而 “宜” 就是 “合适”,也就是 “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 “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 “为” 错了,就毅然回头。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2.文中在论述何为大小恶和大小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
3.这篇文章引用了许多名言和警句,请摘出其中一句,并说出它的作用。
答:
4.简要分析③—⑦段的论证思路。
答:
5.本文题是 “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 “善” 与 “恶” 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 “为” 错了,就毅然回头。
2.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特点是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小善小恶(如公交让座)和历史上的大善大恶(如文天祥就义)的例子,进行鲜明对比,使善恶大小的概念更加清晰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例如引用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用是引出善恶有大小之别的观点,同时也为后文对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具体论述做铺垫,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
4.首先引用古语引出善恶有大小之别;接着通过公交让座的例子阐述小善小恶的现象及从中体现的社会道德;然后以文天祥为例说明大善大恶,尤其是在历史中更能看清;再阐述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有联系,以贪污行为为例说明小恶可能发展为大恶;最后总结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只是大体轮廓。
5.不离题。因为 “善” 与 “恶” 的大小之分是理解 “有为有不为” 的关键。知道什么是大善大恶、小善小恶,才能明白应该做什么(有为),不应该做什么(有不为),是对 “有为有不为” 观点的具体阐释,从而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请你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表达一个观点吧。(100字左右)
我能创写
100
提文
示线文题
习惠
预题文
在文
线线文题
慧惠
智题文
批文
注线文题
文惠
课题文
研读文
读线文题
题惠
问题文
特文
色线文题
作惠
写题文
积文
累线文题
础惠
基题文
阅文
读线文题
内惠
课题文
微微文
写线文题
新惠
创题文
作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