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社 戏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蕴藻(zǎo) 惧惮(dàn) 怠慢(dài)
B.踱步(duó) 潺潺(chán) 皎洁(jiāo)
C.絮叨(xù) 归省(xǐnɡ) 筋斗(jīnɡ)
D.舟楫(jí) 旺相(xiānɡ) 礼数(shù)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销夏。
B.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
C.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桨喝。
D.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辟的,临河的小村庄。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却……由于……因为……如果……而
B、但……却……因为……然而……即使……而
C、但……却……由于……然而……即使……可
D、可……但……因为……由于……因此……而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某种负担,如“思想包根”。——这是通过比喻产生的意义,叫比喻义。(此句中标点符号没有错误,)
B.“流水鸣溅溅”“涓涓细流”“莲叶田田”中都运用了叠词。(叠词的运用,不只是字词的简单重复,还可产生节奏韵律之美,突出事物特征,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C.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该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香味化为有形的颜色,将人带入了梦幻般的境界。)
D.李老师对小涵说:“请你明天告诉语文科代表,叫她把今天布置的作文收齐后,交到我的办公室。”第二天,小涵对语文科代表说:“李老师让我告诉你,叫你明天把今天布置的作文收齐后,交到他的办公室。”(小涵转述的内容是准确的、完整的。)
5.文段中四处标点符号(见角标①②③④)使用错误的一项( )
夏天属于谁呢?①属于澄清的湖水和花团锦簇的原野;属于烂曼天真和欢笑嬉闹的孩童;更属于朝气蓬勃,②青春年少的我们。 ③绿茵场上,犹如野马脱缰,我们挥撒着激情和汗水。课堂里,老师诲人不倦,我们不耻下问。夏天,我们心中充满阳光,脚下更有力量;④我们怀怀揣梦想,奔向远方。
① B.② C.③ D.④
6.根据下面内容,仿照加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各接写一句话。
例句: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放着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 ;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 。
体会下面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8.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保护非遗的重要讲话,三秦中学特举办“走进秦腔 体验非遗”系列主题活动,带领全体同学在参与活动中深入体验非遗的
魅力。
(1)【活动一:书写汉字】请你写出“戏”的第四画和第六画的笔画名称。
第四画是 ,第六画是 。
(2)【活动二:说文解“戏”】“戏”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为古代宫中的残酷娱乐,即让死囚或奴隶手持戈戟,在鼓号声中与虎豹猛兽搏斗,后引申为有鼓乐伴奏的舞台表演,又引申为逗乐、开玩笑、娱乐。
根据以上资料可知,“戏”运用的是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一常见的造字法。
(3)【活动三:我来组织】中国秦腔艺术节之“名团进校园”活动本周走进你们学校,请根据
情境,补全对话。
小陕:
志愿者:你好!每位同学都可以通过政教处来预约秦腔志愿者进行学唱指导,我们还可以应约进班级课堂,利用选修课为大家选唱或指导学唱。
阅读理解
(一)阅读《社戏》选段,完成各题。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 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9.“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比喻有什么特点?
10.“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 ,说明了 。
11.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1)“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那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2)“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很多呢。”
12.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又为什么要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 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也干过。干不成。”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他爸是个硬熊。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他说。
“弓硬断弦。人硬了……没好下场。”她说。
“这话倒对。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硬熊——”
他很坦率又不无迷津地悄声对我说,他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偏偏注意女人的腰,一定要娶一个腰好的媳妇,脸蛋嘛倒在其次,能看过去就行了。
他大声慨叹着,不无讨好女人的意思:“农村太苦太累,再好的腰都给糟践了。”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
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
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没来。”
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
我瞬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来。
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钩上。
他对我淡淡地笑笑。
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
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下头。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
我的眼睛模糊了。
13、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夹以简洁的叙事,对话语言不仅极富个性,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那位硬熊呢”等。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对女儿考试没考好这件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女人是一个通情达理而又乐观的人,而那个白认为“硬”的男人却被打垮了。
C.小说写男人的爷爷宁愿被杀害也不说出银圆的下落,他父亲昏死也不承认“反党”,是为了说明他的“硬”受到家族影响,与下文他的转变形成对比。
D.“我”之所以反复劝男人“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是因为他是个高中生,也因为“我”和他谈得很投机,更因为“我”有能力帮他。
E.小说开头详细描述劳作的场景并且突出描写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意在表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14、小说中的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5、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小说结尾说“我的眼睛模糊了”,请结合全文探究“模糊”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旗手
刘建超
①爷爷悄悄地回到村里时,已经是半夜了。鬼子封锁了村子,不许村民外出,怕给山里的游击队送衣送粮。几个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被鬼子抓住,被吊死在村口的两棵大槐树下。村子里阴森森的,死一般寂静,连狗都不敢叫了。
②爷爷端着一碗凉水,大口嚼着菜糠窝窝说,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我要做一面旗子,以后集中力量打击小日本鬼子。奶奶看看家徒四壁的屋子说,哪有可以做旗子的布料啊。爷爷挠着头,环顾了一下,指着炕上的被子说,被面,妮子,就用这个被面做旗子吧,图样我都带来了。奶奶赶紧把被子抱在怀里,摇摇头。这红色的丝绸被面,是奶奶的嫁妆。是奶奶的姑父费尽千辛万苦从杭州讨回来的,路上遇到土匪,还差点搭上性命,家里也就剩下这一条被子了。爷爷搂着奶奶的肩膀,说,妮子,我知道你舍不得。我保证,等打走了日本鬼子,我给你买十条比这还好看的被面,十条,妮子,你信不信?奶奶看着爷爷坚毅的眼神和自信的神态,相信了。
③那晚,爷爷用被子把窗户遮挡住,奶奶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旗子。爷爷兴奋地给奶奶规划着赶走小日本鬼子以后的幸福生活,奶奶就在爷爷规划的美好蓝图中,做好了这面旗子。天已擦亮,鬼子和白狗子随时都可能来搜查。爷爷身轻如燕,爬上了院子里的槐树,把做好的旗子藏在了树上的喜鹊窝里。等到傍晚,爷爷怀里揣着旗子,悄悄地从后山走了。可还是被鬼子的暗哨发现了。十几个鬼子、白狗子,开枪扫射,穷追不舍。爷爷身上多处负伤,跑到老鹰嘴,已无路可走,下面就是万丈悬崖。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爷爷咬着牙毫不犹豫纵身跳下山崖。等爷爷醒来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是浓密的树枝挂住了他。伤痕遍体的爷爷,艰难地挪动着,走不动就爬,终于把浸渍着鲜血的旗子送到了游击队。
④爷爷成为游击队中的一名旗手。辽沈战役,爷爷所在部队的任务是攻城。团长问爷爷,准备好了吗?爷爷说,报告团长,准备好了,冲锋号一响,我保证把红旗插上城头,人在,旗在!城墙上的敌军居高临下,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爆破组把城墙炸开了豁口,云梯组架上了梯子,冲锋号再次响起。爷爷握着旗杆冲上了城头,侧面的暗堡里射来子弹,前面的几名战士倒下了。爷爷也手臂负伤,他转身把红旗贴在城墙上,用胸膛紧紧压住旗杆,高喊着,冲啊!后面的几名战士都扑在爷爷的身上,护住了红旗。
⑤那场战役,爷爷的部队被授予“英雄团”的称号。
⑥爷爷是在抗美原朝的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爷爷奔赴朝鲜战场时已经是营长,那时奶奶已经怀了身孕,爷爷对奶奶说: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都叫他抗美!爷爷和战友们打光了子弹,拼弯了刺刀,砸光了石头,是没有让美国鬼子爬上山头。
⑦老山的总攻即将开始,父亲带领的突击队却遇到了敌军布下的地雷阵。排雷,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父亲说,我们用双脚蹚也要为大部队蹚出一条通道。共产党员站出来!变击队全体人员都站了出来。如同接力一般,战士们呐喊着祖国万岁、爸爸妈妈再见,举着军旗冲向雷区。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接过军旗继续向前冲击。
⑧父亲被炸飞了一条腿,失去了双眼,被炸成筛子般的“英雄团”旗子依然牢牢地攥在父亲血迹斑斑的手中。
⑨今天,我站在受阅部队的方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大阅兵,我是一名光荣的军旗手。爷爷,父亲:_________________
⑩蓝天下,我手中的军旗格外鲜红!(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7.选文讲述了一家三代的故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爷爷用奶奶的嫁妆做旗子—爷爷冒着生命危险护送旗子—(1)________________—爷爷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的句子,你认为它放在选文哪一段后最恰当,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父亲是在南疆的战场上,接过了“英雄团”的旗子。
19.品味第②段划线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奶奶赶紧把被子抱在怀里,摇摇头。
20.“家风无言,润物无声”家风能体现一个家庭传承的优良品德。学校学生会将开展“家风故事汇”展演活动,你准备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五个恩赐 马克·吐温
一
在生命的黎明时分,一位善美的仙女带着她的篮子跑来,说:“这些都是礼物。挑一样吧,把其余的留下。小心些,做出明智的抉择;哦,要做出明智的抉择啊!因为,这些礼物当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
礼物有五种:名望,爱情,财富,欢乐,死亡。少年人迫不及待地说:“无需考虑了。”他挑了欢乐。
他踏进社会,寻欢作乐,沉湎其中。可是,每一次欢乐到头来都是短暂、沮丧、虚妄的。它们在行将消逝时都嘲笑他。最后,他说:“这些年都白过了。假如我能重新挑选,我一定会做出明智的抉择。”
二
仙女出现了,说:“还剩四样礼物。再挑一样吧;哦,记住——光阴似箭。这些礼物当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
这个男人沉思良久,然后挑选了爱情。他没有觉察到仙女的眼里涌出了泪花。
好多好多年以后,这个男人坐在一间空屋里守着一口棺材。他喃喃自忖道:“她们一个个抛下我走了。如今,她——最亲密的,最后一个——躺在这儿了。一阵阵孤寂朝我袭来。为了那个滑头商人——爱情——卖给我的每小时欢娱,我付出了一千小时的悲伤。我从心底里诅咒它呀。”
三
“重新挑吧,”仙女道,“岁月无疑把你教聪明了。还剩三样礼物。记住——他们当中只有一样是有价值的,小心选择。”
这个男人沉吟良久,然后挑了名望。仙女叹了一口气,扬长而去。
好些年过去后,仙女又回来了。她站在那个在暮色中独坐冥想的男人身后。她明白他的心思:“我名扬全球,有口皆碑。对我来说,虽有一时之喜,但毕竟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是忌妒,诽谤,中伤,嫉恨,迫害。然后便是嘲笑,这是收场的开端。一切的末了,则是怜悯。它是名望的葬礼。哦,出名的辛酸和悲伤啊!声名卓著时遭人唾骂,声名狼藉时受人轻蔑和怜悯。”
四
“再挑吧。”这是仙女的声音,“还剩两样礼物。别绝望。从一开始起,便只有一样东西是宝贵的。它还在这儿呢。”
“财富——即是权力!我真瞎了眼呀!”那个男人道,“现在,生命终于变得有价值了。我要挥金如土,大肆炫耀。那些惯于嘲笑和蔑视的人将匍匐在我的脚前的污泥中。我要用他们的忌妒来喂饱我饥饿的心魂。我要享受一切奢华,一切快乐,以及精神上的一切陶醉,肉体上的一切满足。这个肉体人们都视为珍宝。我要买,买!尊从,崇敬——一个庸碌的人间商场所能提供的人生种种虚荣享受。我已经失去了许多时间,在这之前,都做了糊涂的选择。那时我懵然无知,尽挑那些貌似最好的东西。”
短暂的三年过去了。一天,那个男人坐在一间简陋的顶楼里瑟瑟直抖。他憔悴,苍白,双眼凹陷,衣衫褴褛。他一边咬嚼一块干面包皮,一边嘀咕道:“为了那种种卑劣的事端和镀金的谎言,我要诅咒人间的一切礼物,以及一切徒有虚名的东西!它们不是礼物,只是些暂借的东西罢了。欢乐,爱情,名望,财富,都只是些暂时的伪装。它们永恒的真相是——痛苦,悲伤,羞辱,贫穷。仙女说得对。她的礼物之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只有一样是有价值的。现在我知道,这些东西跟那无价之宝相比是多么可怜卑贱啊!那珍贵、甜蜜、仁厚的礼物呀!沉浸在无梦的永久的酣睡之中,折磨肉体的痛苦和咬啮心灵的羞辱、悲伤,便一了百了。给我吧!我倦了;我要安息。”
五
仙女来了,又带来了四样礼物,独缺死亡。她说:“我把它给了一个母亲的爱儿——一个小孩子。他虽然懵然无知,却信任我,求我代他挑选。你没要求我替你选择啊。”
“哦,我真惨啊!那么留给我的是什么啊?”
“你应得而尚未得到的:恣意亵渎的老年。”(选自2007年第7期《杂文选刊》,有改动)
【注】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历经苦难,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本文是其晚期的作品。
21.作者为什么认为选择欢乐、爱情、名望、财富都不是“明智的抉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以文学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历史人物为例,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122.本文是一篇以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的寓言体小说,具有借小喻大、结构简短、情节奇幻、结尾出人意料、语言精练等特点。请选择其中的两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3.作者认为死亡才是“宝贵的”“有价值的”恩赐。有人认为这是消极厌世的人生态度,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A 2.B 3.B 4.D 5.B 6.例如:白云如同点点风帆;团旗犹如我们庄严的誓言。
7.加点词都是动词,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熟练的驾船技巧,表现了小伙伴们的聪明能干。
8.(1)斜钩 点 (2) 会意 (3)请问同学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秦腔
9.生动形象,抓住了颜色和动态的特点,表现少年驾船技术的娴熟。
10.侧面描写 孩子们能干、机灵
11.(1)朴实 (2)大方、热情
12.表现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
13.A
14、小说中的男人是一个被生活磨掉了棱角的普通劳动者。起初,他个性鲜明,刚直硬气,情愿在家吃亏劳累也不屈从于不良业主的欺压;但女儿考试失利,女儿实现他的大学梦的这根精神支柱倒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终于屈服于生活现实并产生了让女儿回家务农的想法。
15、①表明时间的推移,照应前文关于“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的描写。②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衬托主人翁与我相见后的兴奋心情。③交代季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写“我”再来感受小麦吐穗扬花埋下伏笔。
16、示例:①“我”为男人因为女儿考试失利就改变“硬”的个性而感动。②“我”为女人听到男人的话后如此强烈的反应而惊讶。③“我”为这个家庭在未来的日子找不到生活目标感到担忧。④“我”为残酷的生活现实磨去人们刚直个性的现象感到担忧。⑤同情这一家人的命运。
17. 爷爷在辽沈战役中英勇护红旗 父亲在战斗中牢牢攥紧军旗 我成为军旗手参加建国70周年大阅兵
18.放在第⑥自然段之后最恰当。内容上,写父亲在战场上接过“英雄团”的旗子,成为“英雄团”的一员;结构上,有过渡作用,第⑥自然段是爷爷在战场上牺牲,第⑦自然段叙述视角转向父亲,衔接第⑥自然段和第⑦自然段。
19. “抱在怀里”“摇摇头”是对奶奶的动作描写,侧面烘托出被面的珍贵,也表现了爷爷要做旗子的坚定信念。
20. 选材上:选文围绕旗子,叙写了一家三代做旗手保家护国,感人至深的故事,祖孙三人在不同时代做旗手,这是一种传承。主题上:祖孙三人做旗手的故事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这种情怀正是一种优良的家风,祖孙三人身上共有的坚毅品格是融入在上一辈的行动中,潜移默化地指引下一代前行与成长。
21.①享乐转瞬即逝,徒劳一场而荡然无存;②爱情充满奸诈和欺骗,短暂的幸福(欢娱)换来长期的悲痛(孤寂);③名望招致妒忌、贬损、诽谤、仇恨、迫害和嘲笑;④富贵也只能买来虚伪和“荣耀”。
或者①欢乐、爱情、名望、财富不过是现实中一时遮掩痛苦、悲伤、羞愧、贫穷的假面(徒有虚名的东西或只是些暂借的东西),②都不能给人以真正的幸福与安宁。
举例:和珅、葛朗台、夏洛克,因为追求财富而遗臭万年。于连,因为追求名望而走向毁灭。(答宋江因追求名望而葬送梁山好汉前途也可,)周萍,因为追求爱情而始乱终弃最后毁灭。(答林黛玉因追求爱情而走向死亡也可。)李煜、唐玄宗李隆基,寻欢作乐,最后丢了江山而毁灭。(答西门庆寻欢作乐而死也行。)
22、语言精练:
如:“那个男人坐在一间简陋的顶楼里瑟瑟直抖。他憔悴,苍白,双眼凹陷,衣衫褴褛。他一边咬嚼一块干面包皮,一边嘀咕道”这些动作、神态描写,语言简练,准确描写这个男人在多次作出不明智的抉择之后被命运所愚弄后的遭遇。
结尾出人意料:
根据小说的脉络,那个人本来可以进行第五次选择的,但是,当男人醒悟后仙女来到他身边时,最后一个礼物“死亡”却没得选择,“应得而尚未得到的是恣意亵渎的老年。”在作出几次不明智的抉择后,最后连选择死亡的权力都没有,因而给人深思。
借小喻大:
在故事中,主人公选择过享乐、爱情、名望、富贵,但这些美好都只是昙花一现。享受后感到虚度,拥有爱情又会面临别离,名望的结局是怜悯,诽谤和嫉妒,获得富贵的同时也在失去。不管他选择什么,最终都会走向痛苦。而最“珍贵”的死亡,他都无法获得。仙女把“死亡”恩赐给了一个小孩,或许,这能帮助小孩不受尘世间的痛苦的折磨,带着孩童纯洁的心离开世界。仙女是不忍心让孩童走上追名逐利的道路而用“死亡”来保全孩童对生命美好的幻想与心灵的纯洁。
许多人,都未发现生命的真谛,而只是停留于表层与物质的满足。人生真正永恒的价值无法从那些东西当中找到答案,属于物质生命的东西永远只能见证一个有限的时空。
结构简短:
本文故事平铺直叙,结构简短。每个故事都是用最少的文字讲述一件事,没有过多的铺叙,没有波澜起伏,没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情节奇幻:
本文采用的是寓言式的构思方式,把自己对生命、人生、社会的思考依托一个奇幻的寓言故事来表述。不仅每一个故事的走向一反常规,而且所有的思考都一反生活常规。本来主人公的这些选择无可厚非,但作者安排的结局就是反常规的。本来按照行文思路,主人公应该选择最后一个礼物的,但情节一转,主人公没有权利选择,只能一个人享受孤单的老年生活,从而把寓意更深一层展示给读者。
23.观点一: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①由注释可知,作者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本文是其晚期的作品,其思想和创作也打上了悲观厌世的烙印。②作者一生历经苦难,故事中的男主角饱受种种人生磨难,其实也渗透着马克·吐温对人生的求索和反思,表达的正是作者在历经人间万象后的感慨。③在作者看来,人生道路上一些所谓的“恩赐”往往是一种诱惑,选择不慎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人生苦苦追寻和奋斗往往毫无意义。④人们苦苦追求的享乐、爱情、名望和富贵,都是外在的虚幻的和暂时的,追求不到痛苦,追求到了又会厌倦,追求过程伴随着痛苦和失望,伴随着焦虑、空虚、幻灭和恐惧感。⑤于是,作者得出悲观的结论:人生只能使人痛苦,死亡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观点二: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①消极是一种表象,作者要表达的其实是对生命意义的充分肯定的积极人生态度。②小说中的仙女一再提醒人们要当心,“要用智慧挑拣”,但人们一错再错,未能得到最有价值的礼物——死亡,只能得到一个 “恣意亵渎的老年”。隐含的人生寓意是,只有懂得了死,才能懂得生。③在追逐名望、爱情、财富、快乐的过程中,人生更像一场玩世不恭的游戏,最终只能收获虚无和痛苦。而死亡才是最可宝贵的礼物,直视死亡,我们会发现浮生若蚁,人生短暂,从而更好地把握、珍惜今天,作一番真正有价值的事业。④作者是想让我们明白, 不要对虚幻的东西太有执著之心, 越是执著地想要得到, 越是容易事与愿违。反而, 当我们正视必然到来的死亡——会带走一切浮华表象的死亡, 进而对世事都淡然处之时, 那些欢乐、爱情、名望和财富才有可能带给我们纯粹的幸福。⑤现实中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选择机会,每个人生阶段的梦想不可能都能实现然后又都以失败告终,每个人不可能每次都能对自己的错误选择幡然醒悟,这个寓言显然是对生活进行了精心的修饰和极度的夸张。集大幸与大不幸于一身,越是戏剧化的遭遇,越是容易让我们领悟生活的本质。
观点三:应辩证地看待。①有消极的一面。仙女的立场就是作者的立场,作者的文风经历了三个阶段:轻松调侃――辛辣讽刺――悲观厌世。此文即是他处于最后阶段的作品,流露出的也有消极厌世思想,这是不可取的。②但也有积极的一面。作者这种人生态度是对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迅速发展,物欲膨胀的时代的批判和“矫枉”。③作者告诫人们,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和自然规律,只有死亡才能带给生命以安宁和永恒。明白生命的这一归宿和本质,就会懂得人生:贪婪,妄想,纵欲和虚荣只能使人痛苦,淡泊和从容地度过一生才是人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