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教学目标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和观看视频,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时空观念: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心态变化和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玄宗前后期不同的政策造成的不同结果,认识君主专制下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唯物史观:通过对黄巢起义的学习,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各地各族交往交融和周世宗柴荣改革的学习,知道五代十国时期国家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展示杜甫《忆昔》《无家别》诗句摘选。 提问:“开元”“天宝”是唐朝哪个皇帝的年号?杜甫的这两首诗反映出这位皇帝在位期间唐朝国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以杜甫不同的两首诗句摘选对比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过渡:那么又是什么事件导致了这一变化呢?
知识讲解一、安史之乱 1.背景 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 步骤一:展示唐朝郑綮《开天传信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和《霓裳羽衣曲》想象图。设问: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晚年的唐玄宗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的心态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步骤二:展示杨贵妃、杨国忠画像。设问:结合教材,通过唐玄宗晚年重用的人物,说一说他的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步骤三:出示两段材料。设问:唐玄宗在位末年的生活是怎样的?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回答问题。 这一部分内容为本课重难点,教师可以采取引用大量图表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2)连年战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出示两段材料让学生总结概括安史之乱前有哪些尖锐的社会矛盾。
(3)节度使制度导致“外重内轻” 出示节度使制度概念、地图、安禄山和史思明简介及评价,让学生了解节度使制度导致“外重内轻”。
2.经过(755—763) 出示安史之乱地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讲一讲安史之乱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老师应重点讲一下郭子仪的平叛中兴之功。 阅读教材,结合地图讲解安史之乱过程。
3.影响 出示文字和图表材料,让学生总结概括安史之乱的影响。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评一评:我们该如何评价唐玄宗呢?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对比唐玄宗统治前后期采取的不同措施和造成的不同结果,分组评价唐玄宗。过程中,教师给予唯物主义史观辨证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点拨。 学生填写表格,分组讨论评价。
【知识拓展】唐后期的宦官专权 出示图文材料。 学生阅读了解。 这一部分,教材讲得很少,但又是唐朝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需要学生整体了解。
提问过渡:因为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但是唐朝并没有灭亡,又经过了100多年,即907年唐朝才灭亡。那么唐朝是怎样灭亡的呢?
知识讲解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步骤一:出示黄巢图像和黄巢《不第后赋菊》,让学生了解黄巢的抱负。 步骤二:播放《黄巢起义》的视频,让学生整体了解黄巢起义的背景和起义过程。 步骤三:通过上面的视频和地图材料,师生共同总结黄巢起义的相关事项。 学生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事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提升。 本部分不是本课重点内容,学生结合视频等材料简单了解即可。
2.唐朝灭亡(907年) 结合《朱温的传奇人生》时间轴,讲解唐朝的灭亡。 学生观看听讲了解。
提问过渡:唐朝灭亡后,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
知识讲解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时期:907—960年 步骤一:强调时间段。 步骤二:展示《五代的更替》地图和《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讲解五代十国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五代十国局面的特点。 学生听讲,看图分析五代十国局面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为课标要求的另一个要点。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加重了这部分内容的比例,增加了正文和材料研读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表格和文字材料等引导学生总结五代十国局面的特点,探究其实质,总结五代武将专权的危害,认识五代十国的发展趋势是统一。
2.实质 步骤一:出示五代十国部分开国君主在开创新的王朝前担任的官职表格,设问:根据材料,思考五代十国局面的实质是什么? 步骤二:分析课本材料研读中的材料,总结五代武将专权的危害。 学生阅读表格、文字等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3.发展趋势 步骤一:通过思维导图和文字、表格等材料,让学生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步骤二: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一下周世宗柴荣改革的措施和影响,认识后周周世宗柴荣改革为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探究活动 唐朝灭亡的原因和唐末五代的共同社会危机是什么。 出示唐朝—五代十国时间轴图,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唐朝灭亡的原因和唐末五代的共同社会危机是什么。 学生看时间轴图,思考总结。
随堂练习
1.“前前后后长达八年之久,这么长时间的叛乱,这带给国家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史学家们都认为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文评述的是( C )
A.楚汉之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D )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杜甫(712—770年)
唐代大诗人杜甫经历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在安史之乱前后写了很多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例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北征》《登高》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请你找找这些诗,选一两首读一读,跟老师和同学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吧!(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和观看视频,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心态变化和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玄宗前后期不同的政策造成的不同结果,认识君主专制下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黄巢起义的学习,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各地各族交往交融和周世宗柴荣改革的学习,知道五代十国时期国家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增长。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课程引入
“开元”“天宝”是唐朝哪个皇帝的年号?
忆昔
唐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唐 杜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繁 盛
衰 败
这两首诗反映出这位皇帝在位期间唐朝国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是什么事件导致了这一变化呢?
开元初,上(唐玄宗)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唐]郑綮《开天传信记》
从后一组材料中,说一说晚年的唐玄宗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唐玄宗)晚年自恃承平, 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霓裳羽衣曲》想象图
励精图治
无复可忧
1.背景
一、安史之乱
他的心态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结合教材,说一说唐玄宗在位末年的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重用外戚
杨国忠
宠幸
杨贵妃
(1)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
1.背景
一、安史之乱
任人唯亲
材料一 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食货志一》
材料二 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溶造,又数百人。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因致擢居显位。
——刘昫《旧唐书 杨贵妃传》
奢侈之风日盛
唐玄宗在位末年的生活是怎样的?
朝政日趋腐败
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连年战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材料一 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奚用兵2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材料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选自杜甫《兵车行》(约创作于751年)
1.背景
一、安史之乱
社会矛盾尖锐
连年战争,边疆形势紧张
安西 唐中期十大节度使
节度使制度
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随着边疆形势的发展,唐睿宗时期始设。唐玄宗年间,在北方的平卢、范阳、河东等十边镇设立节度使或经略使,他们逐渐掌握地方财政、军事以及行政大权。
边镇兵:约49万
中央军:约9万
(3)节度使制度导致“外重内轻”
1.背景
一、安史之乱
安禄山(703—757年)
今辽宁人,粟特族。精通六蕃语言,骁勇多机智,因平定奚、契丹叛乱而获唐玄宗赏识,赞他为“万里长城”。精通升官诀窍,贿赂权相李林甫,认杨贵妃为干妈,博得唐玄宗的信任。后身兼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封东平郡王,兵力接近20万,占全国兵力的1/3多。
史思明(703—761年)
今辽宁人,突厥族。史思明骁勇,通六蕃语。为安禄山部下,因累立战功,官至将军、平卢兵马使。明朝史学家王世贞评价说:“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
(3)节度使制度导致“外重内轻”
1.背景
一、安史之乱
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讲一讲安史之乱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经过
一、安史之乱
郭子仪(697-781年)
唐肃宗评价:道备文武,衷怀忠亮。唐朝中后期名相、史臣裴垍评价: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材料一 东至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县一带),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人口
户数
5291万
1699万
891万
193万
755年
760年
全国人口统计表
——据杜佑《通典·食货七》整理
3.影响
一、安史之乱
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
人口锐减
北方人民南迁
3.影响
一、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贻害无穷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820年)
安西 唐中期十大节度使
唐朝中期十大节度使图(天宝年间)
数量变多
分布范围扩大
由边疆延伸到内地
我们该如何评价唐玄宗呢?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开元年间(713—741年)
天宝年间(742—756年)
时期
统治措施
结果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红颜祸水”是导致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吗?结合上表内容,分组对唐玄宗进行评价。
评一评
重用贤能,励精图治。
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沉湎享乐,怠理朝政;任人唯亲,朝政腐败;奢侈成风
唐朝鼎盛,“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唐玄宗,作为封建帝王,他统治前期为唐朝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统治末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重要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一)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唐后期的宦官专权
唐朝后期,统治极端腐朽的表现是宦官专权。
唐玄宗后期,高力士受宠,四方奏章都要先经过高力士审阅,小事就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当政,宦官李辅国开始掌握禁军。唐德宗时,宦官掌握禁军成为定例。
后来,宦官权力越来越大,连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决定。其中,唐宪宗和唐敬宗被宦官杀害。唐宪宗以后的穆、文、武、宣、懿、僖、昭七个皇帝都由宦官所立,皇帝成为宦官手中的傀儡。
宦官集团对于政事管理并不专业,朝廷政治混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剧了唐朝的衰落。
唐文宗:“赧(东周赧王)、献(东汉献帝)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
——摘编自《资治通鉴》
知识拓展
宦官专权加剧唐朝衰落
想一想,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抱负?
不第后赋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884年)
1.黄巢起义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等待时机,改天换地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说一下黄巢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1.黄巢起义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背景:
时间:
领袖:
结果:
失败原因:
影响:
唐后期统治腐朽,民众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874—884年
黄巢
失败
流动作战,给养不
足;藩镇联合镇压
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
唐末黄巢起义形势图
1.黄巢起义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朱温(852—912年)
朱温的传奇人生
参加
起义军
875年
同州
防御使
882年
投降唐军
882年
篡位
建后梁
907年
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2.唐朝灭亡(907年)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南方九国+北汉——十国(先后并存)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黄河流域:五代(相继建立)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1.时期:907—960年
二、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特征:政权更迭与分立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2.实质
二、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据表格,思考五代十国局面的实质是什么?
国号 开国君主 称帝前身份
后梁 朱温 唐宣武军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唐河东节度使
前蜀 王建 唐西川节度使
吴国 杨行密 唐淮南节度使
吴越 钱镠 唐镇东、镇海节度使
闽 王审知 唐威武军节度使
南汉 刘隐 唐静海、清海节度使
楚 马殷 唐武安军节度使
整理自戴显群、高学钦《五代十国格局形态的特征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
武将专权,唐末藩镇
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
——赵翼《廿(niàn)二史札记》卷二十二
中央无力控制地方
藩镇守将抢掠财物,滥杀无辜,百姓生活艰难
五代时期武将掌权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3.发展趋势
二、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北方战事不断
南方相对稳定
人口向南方迁移
殷(马殷)始修贡京师,然岁贡不过所产茶茗而已。乃自京师至襄、唐、郢、复等州,置邸务以卖茶,其利十倍。
——《新五代史·楚世家 马殷》
各地经济、文化发展联系密切
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
国号 开国君主 民族
后唐 李存勖 沙陀族
后晋 石敬瑭 沙陀族
后汉 刘知远 沙陀族
汉族国号
少数民族
统一
趋势
阅读教材,总结一下周世宗柴荣改革的措施是怎样的?影响是什么?
3.发展趋势
二、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周世宗柴荣改革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
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
整编中央禁军,削弱
地方兵权;南征北战
后周政权强大起来,为北宋统一打下基础
周世宗柴荣(921—959年)
907年
唐朝灭亡
960年
北宋建立
五代十国
唐高祖
唐朝建立
(618年)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武则天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唐玄宗
开元盛世
黄巢起义
通过本节课所学,总结一下唐朝灭亡的原因。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755—763)
宦官专权
农民起义
唐末五代的共同社会危机是什么?
1. “前前后后长达八年之久,这么长时间的叛乱,这带给国家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史学家们都认为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文评述的是 ( )
A.楚汉之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C
A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南北朝 D.五代十国
隋朝
唐朝
宋朝
D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影响:唐朝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时间:755—763年
时期:907—960年 特征:政权更迭与分立
实质: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背景:唐玄宗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战争连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节度使制度导致“外重内轻”
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
763年,唐朝平叛成功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后梁,标志唐朝灭亡
发展趋势: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后周周世宗柴荣改革为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唐代大诗人杜甫经历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在安史之乱前后写了很多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例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北征》《登高》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请你找找这些诗,选一两首读一读,跟老师和同学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吧!
杜甫(712—770年)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