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月联考试卷
“今用”和“出新”是新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新事物不昕
产生,旧事物不断诮亡,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种辨证运动的客观规律。
语
文
恩格斯在谈到理论发展时就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
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一种新的
考生注意:
文化思想体系的产生总是要以继承其前人的文化思想为基础,同时又要极据自身最新的实际状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况,对原有体系进行变革和取舍,在辩证否定中创断发展。回质中华民族文化最近百年的发展
2.请将各題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史,的经历过由论争、反思、翻身、改造到自信的曲折历程。我们党把拯符合中国苹命、建设和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改苹开放发展实际的文化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始终坚
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贯彻“取其新华、去共糟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百花开放、百家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鸣”“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等方针。正在此意义上,“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更有条件政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的文化成果”。抽象地看,“今用”以“此在”为原点,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张开两个螺旋切面,
材料一:
延仲到古代和近代、历史与现实、中国和外国、东方和西方等多个方向,进行筛查、甄选、提取后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吸收文化的有益因子,以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文化。“出新”必须扎根于“今用”的丰厚土
馋
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斯民主
娘,从中汉取生长壮大的养分,如果制裂历史般地凭空创造或不经甄别地胡乱嫁接,只会造就无
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
源之水、无花之采。
啟
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苹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
长
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耕,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
代新的文化使命。”履行这一文化使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
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几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今时代,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物质财富变得极其丰裕,为进一步丰富人
为
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
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在巩因文化建设成果的
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
基础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国家在由盆向强的发展历程中,面对外部的纷扰和威胁,应不听深
部
糟粕,吸收其新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
化强化文化的内涵、底蕴、新随与定力,走好走实举旗识、聚民心、育新人、增自信的文化高质亚
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
发展之道,切实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对全人类共
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苹
同迈向未来高度文明的诉求,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做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样板,通过中华文
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
明的新神标识和文化标识、中国叙事体系和中国话语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文
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
化的张力和影响力,以大国气度和大国担当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此,毛泽东文化建设
开玩笑,在中国苹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思想中的核心元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一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摘编自马枫、姜延博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指向与时代意义)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材料二:
A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反对帝国主
随着时代前进,民族和国家发展建设面临的形势在变,人民群众的新神需要在变,但文化兴
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盛作为民族和国家强盛的支撑这一普遍规律不变,“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一主题不变。习
B.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实践证明,只有马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
思主义理论才是适用于中国社会的皆遍真理。
文明新形态。希望大家把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务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
C,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不同时
华民族现代文明!”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对于创造新时代文化的启示,可以浓缩为“今用”和“出
代的理论思维的形式和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新”,即利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一切有益的成分,尤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
D.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中的核心元素指导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国都要不断深化强化文化
新性发展,建设能够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文化。
的内涵,走好走实文化高质量发展之道。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高三2月联考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A(B项,“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适用于中国社会的普遍真理”错误,表述绝对化。C项,
“马克思认为”错误,应该是“恩格斯认为”。D项,“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中的核心元素指导我
们”错误,原文是“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中的核心元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何时何地”
的说法也不正确)
2.D(“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土壤”错误,原文是“‘出新'必须扎根于‘今用’的丰厚土壤,从中汲
取生长壮大的养分)
3.B(B项强调的是故宫文创开发出了新产品,没有体现出“对原有体系进行变革和取舍”,也没
有体现出“在辩证否定中创新发展”)
4.①“决不能”“必须”等词语表示强烈的语气,斩钉截铁,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观点、态度和立场,
体现了作者的自信。②“决不能”“必须”等词语体现了作者对形成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严格要
求,使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
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5.①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中国文化必须有自己的形式,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②材料一和材
料二都主张吸收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将之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③材料一和材料二
都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符合时代要求
的新文化。(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6.B(A项,“当年生活的艰难让‘我'难以承受,感到痛苦”于文无据。C项,“原因是‘我’觉得教
师的称谓很神圣,自己配不上”分析不当,原因主要是对方的年纪“比‘我”父亲还大”,“我”不
敢在他面前以“老师”自居。D项,“这是他在‘我'面前显露出一些自卑的表现”不合文意,“教
办主任讲话时失去了往日的条理和稳重”,他是为“我”考上了大学而惊喜,也有为学校失去一
位优秀教师而惋惜)
7.D(“心理等直接描写”错误,这几段文字没有描写母亲的心理)
8.①人的身份是“在一个瞬间”转换的。“我”高中毕业后在渔业码头的工地打工,突然就成了镇
小学的老师,很快就有人叫“我”老师。②人只有承担一定的责任,才会明确自己的角色,才会
“长大”。“我”成了老师,要到新华书店买书并运回学校,“我”担负起这份责任,“长大”了。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①伟大的母爱。“我”的母亲白天要干农活,晚上做家务,还要关心督促“我”的学习和休息。
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尽职尽责。“我”的老师白天教学,晚上家访,见煤油灯亮度不够,要求
家长更换:“我”传承老师的敬业精神,关怀爱护学生,担负贵任,工作认真。③同事之间的关
爱。“我”考取大学,教办主任亲自送来通知书,关怀之情溢于言表;“我”主张把转正的名额留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