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春天在哪里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美术一年级下册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春天在哪里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美术一年级下册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2-17 17: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 造型·美术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课 春天在哪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点、线、面色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审美感知),尝试用中国画用具表现对春天的感受,会运用基本的平面设计方法制作计划表(艺术表现);知道春天的活动、节日以及文化内涵(文化理解)。 过程与方法:在五感体验、工具运用、技法探索、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经济了解中国画绘画和平面设计的基本方法,提升感受美的能力(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感受春天的美,通过对中国画的认识和运用,提升学生参与度与美术学习兴趣。通过制作计划表,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形成惜时爱物的态度(文化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用五感体验感知春天,尝试用中国画表现春天,以计划表的方式规划春天。 教学难点 运用中国画技法,结合点、线、面、色的造型语言表现春天。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工具材料 课件、毛笔、墨汁、笔洗、国画颜料、宣纸、毛毡、画纸、铅笔、水彩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情境介绍 教师吟诵古诗: 杜甫《春夜喜雨》 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请你来背一背。 听老师吟诵古诗,尝试背一背与春天有关的诗句。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调动学生跨学科的知识技能,从古诗中初步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古诗中的韵律美,为后面的视觉分析做好铺垫。 对背诵诗句的学生给予正面反馈。用奖励“迎春花”的形式鼓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环节一 教师结合古诗内容,引导学生从摸、闻、听、看、尝五方面感受春天。揭示课题:春天在哪里? 教师引导:孩子们吟诵出的春天多美啊!刚刚我们在古诗中感受了春天的美,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感受春天。 小结:美丽的春天摸得了、闻得到、听得见、看得着,甚至还能尝得到,春的气息来自四面八方。 说一说摸到、闻到、听到、看到、尝到的春天,发现春天的美。 运用摸、闻、听、看等多种知觉来感知春天,发现春天的美,激发学生五感力,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用奖励“迎春花”的形式鼓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环节二 欣赏关于春天的艺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用点、线、面和色彩来表现春天的。 教师提问:感受春天之美的方式是多样的,在五感中,视觉是最敏锐、获得信息最多的方式。所以,艺术家们把他们感受到的春天画下来,让我们都能看到他眼中春天的美景。这是一幅关于春天的画作,你能从点、线、面和色彩的角度,感受画家笔下的春天吗?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点、线、面和色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春天。 小结:彩色的点和各式各样的线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 欣赏艺术作品,评述画家是如何表现春天的。 根据艺术作品中的点、线、面和色彩进行分析。 欣赏描绘春天的艺术作品,感受画面中点、线、面、色交织的韵律美。 用奖励“迎春花”的形式鼓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环节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所画,绘制中国画需要用到特有的工具。 教师介绍中国画工具材料,如笔、墨、纸、砚。 教师示范蘸墨、调墨、调色。如:墨加不同的水画出不同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用中国画工具,以点、线、面色的组合表现春天之美。 认识中国画工具和材料。 运用点、线、面和色彩大胆画出对春天的感受。 学生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画出点、线、面色,来表达对春天的感受,体验中国画工具的独特魅力。(笔墨交织与墨色浸润产生的丰富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奖励能大胆表现出春天的小朋友一朵“迎春花”。
环节四 出示一些采用其他材料模仿笔、墨、纸、砚来创作中国画的作品,请学生猜猜可能是用什么材料来画的,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模仿中国画笔墨交织与墨色浸润产生的丰富变化。 课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能够表现出跟中国画类似的效果?尝试不同的材料画出点、线、面和色彩,来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举一反三,不同的工具材料都可以画点、线、面和色彩,都可以用来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探究。奖励积极发言的同学“迎春花”。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工具材料 课件、毛笔、墨汁、笔洗、国画颜料、宣纸、毛毡、画纸、铅笔、水彩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情境介绍 一起在好时节种下春天的一份绿意。 教师介绍:植树节快到了,今天我们来分小组进行植树比赛,表现优秀、积极参与都可以为小组赢得一棵小树苗,比比哪一组能在植树比赛中获胜。 做好学习准备。 通过植树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用奖励“迎春花”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环节一 教师提问:为什么3月12日会被定为植树节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原因1:大地母亲孕育着所有生灵,在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教师从科学的角度介绍春天植树的优势。 原因2:中国的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这一天也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希望通过植树改善中国的环境。 了解植树节的由来。 融合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 从人文的角度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 用奖励“迎春花”的形式鼓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环节二 教师提问:春天除了有植树节,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和习俗。引导学生以清明节为例,谈谈这个节气的人文习俗,以及自然特点。如:扫墓,缅怀祖先,缅怀先烈;天气适宜,适合春耕。 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春天里的其他节日与习俗。 说一说春天的节日与习俗。 人们用辛勤的汗水谱写生活的乐章,了解春天的节日与习俗。 用奖励“迎春花”的形式鼓励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
环节三 教师介绍:既然一年之计在于春,抓住春天的好时节,做好计划,办事有条理,才会有收获。提出制作《春天活动计划表》的任务。 教师以《植树计划表》为例,介绍计划表的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完成《春天活动计划表》草图,注意实用性和美观性。 观察、讨论,了解计划表由图像和文字合理搭配而成。 绘制《春天活动计划表》草图。 为自己构思一个《春天活动计划表》,学习计划表平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第3课时
工具材料 课件、毛笔、墨汁、笔洗、国画颜料、宣纸、毛毡、画纸、铅笔、水彩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环节一 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重难点,挑选一两件《春天活动计划表》草图进行分享展示。 欣赏其他同学的《春天活动计划表》草图。 回顾旧知。
环节二 教师强调计划表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完成作品。 完成设计作业,将美术知识与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理解渗透到计划表中。 奖励完成活动计划表的同学一棵大树。
环节三 分享展示学生作品。 欣赏其他同学的《春天活动计划表》。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说说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学习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互评与自评。
结果性评价
评价建议:教师参考评价要点,组织学生参与互评与自评。引导学生完成“迎春树”,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板书设计
春天在哪里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