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 造型·美术 年级 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3课 创造奇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仿生的概念,能运用仿生的功能展开想象,设计大国重器;运用对折、剪折、粘贴等方式制作有丰富造型的大国重器(创意实践)。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观察、对比、思考、游戏互动等活动,了解大国重器中蕴含的仿生原理;知道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进行创作的方法(审美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对大国重器设计灵感的了解,初步领略人与自然间的密切的联系,感受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与卓越的创造力,提升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文化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仿生的概念,感受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运用对折、剪折、粘贴等方法制作立体造型。 教学难点 运用仿生的方法,创作心中的“大国重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工具材料 画纸、铅笔、彩笔、彩纸、手工剪刀、胶水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同学们的“救援设计”得到了设计公司的认可,他们寄来一封邀请函,请同学们去参观“大国重器”。 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一 1.跟随机器人进入“公司大门”,观看介绍视频。 提问:什么是大国重器?大国重器都有些什么呢?大国重器对我国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小结:“大国重器”是一个国家独立研制和生产的大型工业机器装备,如商用大型客机、航空母舰、深海开采平台等,这些神器对于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对国家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2.机器人带领来到“展示大厅”。 教师选择几样神器进行介绍。(显示屏显示“盾构机”“军用大型运输机”“航空母舰”“贵州天眼”等图片) 知道什么是大国重器,大国重器对我们的重要作用。 欣赏“盾构机”“军用大型运输机”“航空母舰”“贵州天眼”等重器,了解神器的用途,观察神器的具体造型。 感受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感受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 通过观察初步建立功能与造型间的联系。 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智慧星”集星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学习。
环节二 机器人带领来到“设计大厅”。 1.观察神器 启发思考:穿山打洞的利器,翱翔天际的飞机,探索深海的潜水艇,它们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 2.连线活动 连一连,找出大国重器中藏着哪些生物的影子? (教师提供“盾构机”“军用大型运输机”“航空母舰”“架桥机”与蚯蚓、飞鸟、海豚、蛇形象图片,请同学对应连线。) 说一说:你是如何将它们联系到一起的呢? 小结:人类向大自然学习,通过观察模仿动物、植物的特征进行创造发明,这样的现象叫作“仿生”。 3.发现动植物的本领 出示图片树蛙、蜻蜓、鱼、蝙蝠、苍耳等动植物的真实照片。(放大其特征部位作为提示) 提问:你知道这些动物或植物的哪些本领吗?(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 小结:树蛙脚的吸附能力、鱼类身体的流线型、蝙蝠的回声定位、苍耳的钩子结构…… 4.生活中的仿生设计 出示图片(电子树蛙、鲨鱼潜艇) 提问:看一看,图片里的机器像什么?猜一猜,它是用来做什么的?说一说,设计师是如何想到这样设计的? 总结:生物为设计师提供了无穷的灵感,我们可以借助大自然中动植物独特的功能与造型,设计出既美观又高效的神器。 学生观察图片,用连线的方式将大国重器与生物配对,感受两者间形状、功能的相似处,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生物的特殊能力,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观察图片、分析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通过对比观察引导学生探寻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来源,初步感知“仿生”设计。 通过讨论交流,对生物的特征进行了解,知道可以从生物身上寻找灵感运用于生活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为设计做准备。 通过图像识读能从生物的功能、形态、色彩等方面的特性展开联想。进一步了解仿生设计。
环节三 机器人带领同学进入“生产车间”。工作机器人临时出现故障,请你帮助工作机器人组装神器。 1.小游戏:组装可上天入海的神器。 (教师可提供鱼造型、飞鸟造型的图片碎片。学生将打乱的碎片进行组合。) 比一比:哪组的组合的造型最美观? 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组合神器?组合的神器有哪些功能? 小结:设计时可以将生物的特性进行合理的组合,创作出形状美观功能多样的神器。 2.作品欣赏:仿生鱼设计草图。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结合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造型进行组合。 欣赏分析图片。 通过组合游戏,了解神器创作方式,探究既美观又实用的组合。 回顾设计草图的表现方法。
环节四 机器人带领进入“神器创作车间”儿童创作区。 创作要求:结合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特殊本领,画一幅心目中的“大国重器”。 (可为学生提供多种生物的素材图片) 学生创作。 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结合生物特点初步体验仿生设计。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工具材料 画纸、铅笔、彩笔、彩纸、手工剪刀、胶水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过程性评价
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智能机器人将学生设计的作品投放到大屏幕上,设计非常成功,现在我们要将这些大国重器生产出来。 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一 1.技能回顾 提问:还记得我们是如何将一张纸立起来的吗? 小结:对折,构成三角形支架。 提问:如果要获得一个立起来的鱼形状的神器,需要如何制作呢? 2.新知探究 比一比,昆虫的身体与机器人的身体在制作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昆虫) 3.小练习 试一试,用剪刀和纸尝试对折、剪折制作丰富造型。(出示仿生昆虫分解图身体部分) 回忆之前学习的技能——对折。 学生在对折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探究对折剪的方法获得对称的形状。 学生对比观察图片,发现昆虫身体的造型更加丰富。 尝试在对折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剪折,制作出更丰富的造型。 回顾本单元课程内容。用情境任务驱动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知识融会贯通。 以个人为单位,采用“智慧星”集星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学习。
环节二 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大国重器设计图。 说一说,你准备如何将自己设计的神器制作成具有丰富造型的立体机器人。 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如用到对称折、剪折等方式。 分享创意,拓展思维。
作业与 拓展学习 1.作业要求:结合自己设计的神器造型,运用对折、剪折等方法,制作具有丰富造型的立体机器人。 2.拓展学习:与同学和家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向家人了解中国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有目的地创作作品。 欣赏自己与他人的作品。了解更多中国人用智慧创造的奇迹。 掌握剪折纸技法。 增强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结果性评价
我能拿到几颗星
板书设计
创造奇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