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 说课稿)-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 说课稿)-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7 17:35:00

文档简介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说课稿
一、说教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人文主题是“时代的脉搏”。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一首爱国之歌。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选取了极具个性的意象,从祖国的落后出发,以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书写了自己和那一代青年的迷惘与希望,表达了诗人及那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感与赤子之情。通过学习本诗可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小诗。
二、说学情
初三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重音、停留等表达情感的朗读方法,初步具备解读诗歌的能力。然而在本诗中,诗人用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表达个人情感,这给学生的解读增加了困难,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的方式走进诗歌情境,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学生距离诗人的时代较为久远,没有经历过诗人的心路历程,需要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体悟。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上述分析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
1.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语句。
四、说教法
  1、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诵读法。因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讨论归纳法。对诗歌中选取的众多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及主题的表达采用讨论法来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归纳、小结,得出诗歌是要用形象来说话的。
  3、写作训练法。本诗之所以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此饱满是因为她选择了恰当的意象,在欣赏作者写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作小诗。
五、说学法
  1、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初中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抛售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诗人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而新课标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审美情趣。所以学习本诗的主要方法则是诵读、品味、悟情。
  3、诗歌中情感的表达,都借助了许多准确恰当的意象。因此理解诗的情感一定要揣摩好诗的意象。于是在鉴赏本首诗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时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高涨的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播放歌曲《国家》,营造气氛,从而点出爱国是个古老的话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交待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和文体知识,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让学生介绍预习信息,对于学生没介绍到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完全诗后,接着学生自由读,然后谈对整首诗的感受并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窗口,为后面的鉴赏奠定基础。
4、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清楚诗歌中意象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诗人在诗的四个小节中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第二个问题:是作者为表达这种情感都选取了哪些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情感,都要选择恰当的意象。第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及各节诗后“祖国啊”国句话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情感,自由朗读诗歌。这中间我则用小黑板以诗的第三节为例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因为朗读是理解文学作品的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新课标》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即使是初三,但在读这个环节上也不能放松。
5、研读细节,把握内涵 
本环节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各自的理解,汇报总结,更清晰地呈现大家的思考,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思。因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每节最后一句诗“——祖国啊”的作用。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舒婷的写作技法进行探讨,锻炼鉴赏诗歌的能力。第二个问题: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此题的目的在于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我”和祖国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小结
起立,朗诵诗歌结束。如今距离舒婷写作已过去40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学生没有经历过舒婷那个时代的苦难、挣扎,但他们也一定对这个崭新的时代有着新的体会,激发学生表达对祖国的情感。
随堂作业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所学为所用。在鉴赏诗歌得出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关键所在之后,也让学生试着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进行诗歌仿写,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再次印证本课的难点所在。
  
说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回溯历史,贫困落后 悲哀低沉
人民的痛苦与希望
“我”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
献身祖国的热望 欣喜高昂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在学生概括完各小节诗的内容之后,总结作者情感脉络变化标出“悲哀低沉”“欣喜高昂”两个词语。板书精简,有助于学生梳理课文,理解记忆。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加深对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情感主旨的理解,了解诗歌中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去探寻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奋斗历程的意识。
语言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审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语句。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基础知识】
1.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ǎn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2.词语解释。﹙A级﹚
疲惫:非常疲乏。
簇新:极新(多指服装)。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课内精读】﹙B级﹚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3.第三诗节的感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第三诗节中的感彩由悲哀愁苦——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
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合作释疑】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
“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射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虽然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学习反思】﹙B级﹚
如何诵读这首诗?
答案:(略)。
【作业布置】﹙C级﹚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 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 挂图 、 代数 、 琴 和 桨橹 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 茫然 、 苦恼 、 惆怅 和 焦灼 等情思。
2.在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时间缓慢。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距离遥远。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拓展阅读】
双桅杆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并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
(学生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加深对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情感主旨的理解,了解诗歌中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去探寻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奋斗历程的意识。
语言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审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语句。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基础知识】
1.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
2.词语解释。﹙A级﹚
疲惫:
簇新:
绯红:
喷薄:
迷惘:
【课内精读】﹙B级﹚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3.第三诗节的感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合作释疑】
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


【学习反思】﹙B级﹚
如何诵读这首诗?
【作业布置】﹙C级﹚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 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 、 、 和 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 、 、 和 等情思。
2.在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拓展阅读】
双桅杆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赏析: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并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