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文言文基础知识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一、文言小题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偏远
B.晋军函陵:军队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何厌之有:厌恶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与郑人盟:结盟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居则曰:平日、平时 今也制民之产:规定 以御于家邦:治理
B.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构怨于诸侯:结怨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统治
C.乃中《经首》之会:合乎 彼节者有间:间隙 善刀而藏之:揩拭
D.批大郤,导大窾:疏通 俯不足以蓄妻子:养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说道) 保民而王(安、安抚)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伤痛、哀怜)
C.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度,然后知长短(估量,考虑)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通达)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吾得兄事之 (2)刑人如恐不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5)沛公军霸上
(6)沛公欲王关中 (7)范增数目项王 (8)道芷阳间行
(9)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10)此其志不在小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12)籍吏民,封府库 (13)素善留侯张良
A.(1)(2)(3)/(4)(5)(6)(7)(8)(9)/(11)(12)/(10)(13)
B.(1)(2)(4)(5)/(6)(7)(12)(8)(3)(9)/(10)(11)/(13)
C.(1)(2)(3)/(4)(5)(6)(7)(8)(9)/(10)(11)(12)/(13)
D.(1)(3)(9)/(2)(5)(6)(7)(8)(12)/(4)(11)/(10)/(13)
5.下面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的是( )
A.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轻暖不足于体与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弱固不可以敌强
C.欲辟土地,朝秦楚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D.权,然后知轻重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6.下列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约为婚姻 ②臣战河南 ③沛公居山东时 ④项伯许诺
⑤所以谴将守关者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⑦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君王为人不忍
A.①④⑧ B.②③⑥ C.②⑤⑦ D.④⑥⑧
7.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 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令将军与臣有郤
C.范增数目项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距关,毋内诸侯
9.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
B.对曰:将以衅钟 衅:通“釁”,取牲血涂钟行祭。
C.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路途。
10.对下列加点“为”字的词性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 ②为击破沛公军 ③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君王为人不忍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军中无以为乐 ⑨何辞为
A.①③⑤⑥⑧⑨/②④⑦ B.①③⑤⑥⑧/②④⑦/⑨
C.①③④⑤⑥⑧/②⑦/⑨ D.①③⑤⑥/②④⑦⑧/⑨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夫晋,何厌之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吾其还也
D.子亦有不利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2.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使有勇 ②加之以师旅 ③不吾知也 ④何厌之有
⑤是乃仁术也 ⑥良庖岁更刀,割也 ⑦敢以烦执事 ⑧构怨于诸侯
⑨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A.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 B.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
C.①⑦\③④\⑤⑥\②⑧\⑨ D.①④⑦\③\⑤⑥\②⑧⑨
13.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舆薪之不见/莫之能御也
B.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大王来何操/未之有也
1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编写
D.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1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足之所履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良庖岁更刀,割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臣未之闻也。
D.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指大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了。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
B.子路轻率,冉有谦虚,公西华礼让,曾皙高雅,给人印象深刻。
C.文段运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D.文章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
2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1.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寡人,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为“寡人”。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由诸侯国之间国力不同而定。
C.执事,常见义项是做事情,主持工作。还有一种是敬称。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D.《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诠释《春秋》的,其他两传则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诠释《春秋》的。
2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寥寥数语,既说明战事原因,也点出力量对比,为“退秦师”埋下伏笔。
B.第二段烛之武被举荐而“辞”,郑伯因烛之武的“辞”而自责,使本文突生波澜。
C.第三段烛之武站在郑伯立场,先用害动摇秦伯,再用利引诱秦伯,最后离间秦晋。
D.第四段晋侯拒绝子犯进攻秦伯的请求,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其清醒头脑和理智判断。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6.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拒”后“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D
A.“远”,形作名,远地。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B.“军”,名作动,驻军。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
C.“厌”,满足。句意:有什么满足的呢?
2.D
D.“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
故选D。
3.C
C.“足以察秋毫之末”是说“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察”,看清;“度,然后知长短”是说“量一量,这样才能知道是长还是短”。“度”,丈量。
故选C。
4.D
(1)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句意: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2)刑:名词作动词,施加刑罚。句意: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3)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那样。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
(4)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率领。句意: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
(5)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刘邦驻军霸上。
(6)王:名词作动词,称王。句意: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
(7)目:名词作动词,递眼色或向……使眼色。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8)道:名词作动词,取道、经过。句意: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9)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10)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小处。句意: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11)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12)籍:名词作动词,给……登记户口。句意: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
(13)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1)(3)(9)名词作状语,(2)(5)(6)(7)(8)(12)名词作动词,(4)(11)使动用法,(10)形容词作名词,(13)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选D。
5.B
A.①形作名,小的动物,句意: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②形作名,轻暖的衣着,句意: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
B.①形作动,敬爱,句意: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
②形作名,弱者,句意:弱者本来就打不过强者。活用现象不相同。
C.①使动用法,使……朝拜,句意: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②使动用法,使……自危,句意:抑制大王发动起武装的军队,使贵族和朝廷大臣人人自危。
D.①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句意:用秤称一称,这样才能知道是轻还是重。
②名词用作动词,作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
故选B。
6.D
①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句意: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②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句意:在黄河以南作战。
③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句意: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
④许诺:古今同义,承诺。句意:项伯承诺。
⑤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句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⑥戮力:古今同义,合力。句意: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
⑦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很。句意: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⑧不忍:古今同义,不忍心。句意:君王对待他人仁慈。
故选D。
7.D
D.“盖”通“盍”,何不。句意: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故选D。
8.C
A.“要”通“邀”;“戮”通“勠”。
B.“倍”通“背”;“郤”通“隙”。
D.“蚤”通“早”;“距”通“拒”,“内”通“纳”。
故选C。
9.B
B.衅,不是通假字,血祭的意思。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句意:(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故选B。
10.B
①动词,做。句意:让子婴做丞相。
②介词,替,给。句意: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③动词,是、成。句意:都是龙虎的形状。
④介词,替,给。句意: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⑤动词,做。句意:君王为人心地不狠。
⑥动词,认为。句意:我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⑦介词,被。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⑧动词,作为。句意: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
⑨句末语气助词,呢。句意:还告辞什么呢。
①③⑤⑥⑧动词,②④⑦介词,⑨助词。
故选B。
11.A
A.均为介词,对。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C.代词,晋国;语气词,表示祈使商量语气。句意: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我们还是回去吧!
D.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兼词,从哪里。句意:您也有不利的一面啊。/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12.C
①省略句,正常语序“可使(之)有勇”,句意:可以让(百姓)勇敢起来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师旅加之”,句意: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犯它。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句意:人们不了解我啊。
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⑤判断句,以“也”为标志,句意:这是行仁政的途径。
⑥判断句,以“也”为标志,句意: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
⑦省略句,正常语序是“敢以(之)烦执事”,句意: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构怨”,句意:与各诸侯国结怨。
⑨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故选C。
13.C
A.前一句:宾语前置句,将名词“舆薪”,放在动词“不见”之前了。句意:看不见整车的柴草。
后一句:宾语前置句,将宾语“之”,放在了动词“御”的前面。句意:没有人可以抵挡。
B.前一句:状语后置句,即“于诸侯构怨”。句意:与各诸侯国结怨。
后一句:状语后置句,即“于王道相合”。句意: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C.前一句:状语后置句,即“王于百姓之以王为爱无异也”。句意:您不要对百姓认为你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后一句: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宜”是吝啬的意思。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D.前一句:宾语前置句,“何由”,宾语前置,“凭什么”。句意:大王来的时候拿的什么?
后一句:宾语前置句,“之有”,即“有之”之前了。句意:从来没有这种事。
故选C。
14.C
C项,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整句译文: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陈述的才能不同。
故选C。
15.A
A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译文:好厨子每年换一次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
B项,“王”,使动用法,“让……称王”。译文: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就让他称王。
C项,“履”,名词作动词,“踩、踏”。译文:脚所踩着的地方。
D项,“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译文: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故选A。
16.A
本题,例句是判断句,判断标志是“……者……也”;句意:我所喜好的,是道。
A.与例句都是判断句,判断标志是“也”;句意:好厨子每年换一次刀,是因为他用刀割肉。
B.状语后置句,“于君”是“有益”的状语,后置了,应调整为“于君有益”;句意: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
C.宾语前置句,“之”是“闻”的宾语,被前置了,应调整为“未闻之”;句意:我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
D.被动句,“为所”字表被动;句意: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
故选A。
17.B 18.A 19.C 20.(1)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21.①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苦闷之人。②孔子是一个既热情可亲又严格的老师。③孔子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后面应断开,排除C;
“成”为“春服”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为定语后置句,“五六人”“六七人”为后置定语,不能断开,排除A;
“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沂”是“浴”的地点状语,不能断开;“风乎舞雩”是状语后置句,“舞雩”是“风”的地点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D。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春秋时期指大诸侯国”错误,春秋时期大国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诸侯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是中等诸侯国。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运用典故”“富丽华美”错误。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各言己志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结束,没有运用典故,语言朴实。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如”,如果;“或”,有人;“知”,了解;“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
(2)“乘”,兵车;“摄乎”,夹在;“因”,接续。
2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短短数字不但传神地表现了身为师长的孔子的谦和以及与学生平等关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顾虑、营造融洽气氛的作用。他认为子路本身不谦虚谨慎,不可能做到“为国以礼”,这从他的神态“哂”可以看出。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既热情可亲又严格的老师。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孔子循循善诱,找出话题,引导学生,体现孔子善于启发和诱导。
孔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这也是他内心的叹息,因为自己有志向不得施展,内心苦闷。冉有和公西华虽然说话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诸侯国的大小,职位的高低难以释怀,也难以一心治国,因而孔子在他们说完之后未置一词。而曾皙勾勒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人们生活得悠闲自在,摆脱了种种的精神压力,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正是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观点和儒家以礼义治国理想的体现,所以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由孔子的语言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苦闷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22.D 23.B 24.C 25.(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26.交待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能接受规劝,诚恳认错;点名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
2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子”在句中是谓语动词“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第二句中,“子”同样是谓语动词“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最后一句中,“子”是“亦有不利焉”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说法错误,爵位在待遇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方面。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烛之武站在郑伯立场”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可知,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来游说秦伯。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焉”,哪里,怎么;“陪”,增加。
(2)“东道主”,东边大道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句中表示出使的人;“共”,供给;“乏困”,缺少的东西。
2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文中,根据烛之武拒绝的原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可以看出,烛之武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这也交代了烛之武的开场身份。
从后文能发现,烛之武是个很有外交才华的能臣,但一开始他却不受重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郑伯不能用人的委婉批评。而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身为一国之君的郑伯,能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也可以看出他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能接受规劝,诚恳认错。
从烛之武先“拒”后“受”的反转来看,他虽不满郑伯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临危受命,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是爱国志士。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