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课外文言文类文阅读 专项练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偓,字致光,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以疾解。宰相崔胤判度支,表以自副。王溥荐为翰林学士。偓尝与胤定策诛刘季述,昭宗反正,为功臣。帝疾宦人骄横,欲尽去之。偓曰:“陛下诛季述时,余皆赦不问,今又诛之,谁不惧死?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党,蔑有不济。今食度支者乃八千人,虽诛六七巨魁,未见有益,适固其逆心耳。”帝前膝曰:“此一事终始属卿。”
中书舍人令狐涣任机巧,帝尝欲以当国,俄又悔曰:“涣作宰相或误国,朕当先用卿。”辞曰:“涣再世宰相,练故事,陛下业已许之。若许涣可改,许臣独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尝面命,亦何惮?”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帝知偓,崇门生也,叹其能让。
宰相韦贻范母丧,诏还位,偓当草制,上言:“贻范处丧未数月,遽使视事,伤孝子心。今中书事,一相可办。陛下诚惜贻范才,俟变缞而召可也。”学士使马从皓逼偓求草,偓曰:“腕可断,麻不可草!”从皓曰:“君求死邪?”偓曰:“吾职内署,可默默乎?”姚洎闻曰:“使我当直,亦继以死。”自是宦党怒偓甚。
帝反正,励精政事,偓处可机密,率与帝意合,欲相者三四,让不敢当。初,偓侍宴,与京兆郑元规、威远使陈班并席,辞曰:“学士不与外班接。”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全忠见帝,斥偓罪,帝数顾胤,胤不为解。全忠至中书,欲召偓杀之。郑元规曰:“偓位侍郎、学士承旨,公无遽。”全忠乃止,贬濮州司马。帝执其手流涕曰:“我左右无人矣。”天祐二年,复召为学士,还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王审知而卒。
(选自《新唐书·韩偓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拜左拾遗,以疾解 解:离职
B.欲尽去之 去:离开
C.适固其逆心耳 固:使之固
D.涣再世宰相,练故事 练:熟悉,通晓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B.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C.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D.主席者固请/乃坐/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偓受到宰相崔胤的举荐,也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崔胤上表请求让韩偓做自己的副手;皇上因韩偓表达对宦官的处理意见而把处理宦官的事交托给他。
B.韩偓做事讲原则,懂得谦让。皇上曾想让令狐涣掌管国事,不久又想任用韩偓,韩偓不同意;韩偓推荐赵崇,皇上知道他因是赵崇的门生而谦让。
C.韩偓恪尽职守,受到同行效仿。宰相韦贻范服丧期未满,皇上下诏让他复职,韩偓坚决不草诏,姚洎听说后说:“假使轮到我值班,也要以死相继。”
D.韩偓受到皇上的重用,也受到权臣的排挤。韩偓参与机要,与皇帝心意相合,皇上三四次想要让他任宰相,而朱全忠、崔胤却因私怨想要杀了韩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翦其党,蔑有不济。
(2)偓因荐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 ”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如刘邦被称为汉高祖、李渊被称为唐高祖。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C.禁中,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D.陛下,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陛下”后来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出身低微,以杀狗为生,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跟从沛公攻打沛县、胡陵、方与。
B.樊哙有勇有谋。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威胁沛公安全时,樊哙毅然闯入军帐,面对项羽慷慨陈词,明为责备项羽,实则为沛公开解。
C.樊哙生性豪爽。在项羽帐中,大口喝酒,生食猪腿,不仅没有被项羽治罪,反而赢得了项羽的称赞。
D.樊哙胆识不凡,忠心为君。高祖一度病重,不肯见人,樊哙率众闯入,以赵高作乱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9.本文与《鸿门宴》相比,在人物刻画描写方面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人召之A则亡B遂求其所C在D闻其入绵上山中E于是文公表绵F上山中G而封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不同。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与“文过饰非”的“文”含义不同。
C.悬书,指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缣帛上悬挂出来,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后发展成为“揭帖”。
D.表,指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文中“表”则不同,为立石碑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又赞美晋文公爱贤改过的品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14.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19.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 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侯,古代爵位的一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为彻侯,后改称列侯。
B.朕,第一人称代词,解释为“我”。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D.太史公,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为汉武帝所设,第一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B.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C.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虽有与舜一样的双瞳子,但可惜为人过于残暴。
D.司马迁辩证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2)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
24.根据所选语段,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立顺则罚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25.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
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文中同“无”,意思是“没有”,与《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意思相同。
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成语“自以为是”中“是”的意思相同。
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
2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
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29.“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
参考答案
1.B 2.D 3.B 4.(1)对忠诚老实可以重用的宦官,给他们恩宠,让他们自己去剪除同党,这个办法绝不会失败。(定语后置句1分,“假”1分,“翦”1分,“蔑”1分,大意1分) (2)韩偓乘机举荐御史大夫赵崇说他刚正稳重,可以统领朝廷内外。(“因”1分,“准绳”1分,“中外”1分,大意2分)
1.试题分析:去:铲除,消灭。
2.试题分析:“固请”作前句的谓语,“全忠”“胤临”并列人名,断开,“去席”一个词语不要断开,“偓薄己”作前句的宾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
3.试题分析:“他因是赵崇的门生而谦让”错。
4.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假”“翦”“蔑”“因”“准绳”“中外”和定语后置的翻译。
参考译文:
韩偓字致光,是京兆万年人。考中进士科,在河中节度使幕府里任职。召入朝拜授为左拾遗,因患病而去职。宰相崔胤掌管度支,上表朝廷让韩偓担任自己的副手。王溥举荐他做翰林学士。韩偓曾与崔胤定计诛杀了刘季述,昭宗复位之事,他是功臣。皇帝痛恨宦官骄横跋扈,打算将他们全部铲除,韩偓说:“陛下诛杀刘季述时,对其余的人不予追究,如今又要处死他们,谁不害怕被杀?对忠诚老实可以重用的宦官,加以恩宠,让他们自己去剪除同党,这个办法绝不会失败。如今宦官依赖度支供给的人有八千,虽然杀掉六七个为首的,不见得会有什么好处,正好坚定了这些人的反叛之心。”皇帝向前移膝道:“这件事就完全托付给你了。”
中书舍人令狐涣玩弄机巧,皇帝曾准备让他执政,不久又反悔说:“令狐涣做宰相可能会误国,朕要先用你。”韩偓辞让道:“令狐涣世代为相,通晓熟悉朝廷的旧例,陛下已经答应了他。假如对令狐涣的允诺可以更改,为什么对臣的允诺偏偏不可更改呢?”皇帝说:“我并没有当面任命,这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韩偓乘机举荐御史大夫赵崇说他刚正稳重,可以统领朝廷内外。皇帝知道韩偓是赵崇的门生,感叹他能够谦让。
宰相韦贻范为母亲服丧,皇帝准备下诏让他复职,应当由韩偓草拟诏书,韩偓进言道:“韦贻范守丧还没几个月,突然就会伤孝了之心。如今中书省的事务,有一位宰相就能办理。陛下如果确实爱惜韦贻范的才能,等到脱去丧服再如入也可以。学士使马从皓强迫韩偓让他起草诏书,韩偓说:“手腕可断,诏书绝不能起草!”马从皓说:“你找死吗?”韩偓说:“我在翰林院任职,怎能一言不发呢?”姚洎听后说道:“假使轮到我值班,也要接着去死。”从此宦官们极度痛恨韩偓。
皇帝复位以后,励精图治,韩偓身处参预机要之位,常常与皇帝的意图相符合,皇帝三四次想要任用他做宰相,他一再辞让而不敢担当。当初,韩偓在陪侍天子的宴席时,与京兆尹郑元规、威远使陈班同坐一席,他推辞说:“翰林学士不能与朝官接触。”主持宴席的人一再请求他,他才入席。朱全忠、崔胤到陛前宣布事情,在座的人都离开了自己的坐席,韩偓安坐不动,朱全忠恼怒韩偓蔑视自己,忿然而去。朱全忠觐见皇帝时,指斥韩偓的罪状,皇帝多次用目光示意崔胤,崔胤不作解释。朱全忠来到中书省,打算将韩偓召来杀掉,郑元规说:“韩偓位居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你不要太急于行动。”朱全忠这才作罢,韩偓被贬为濮州司马。皇帝握着他的手流泪说道:“我的身边没有人了。”天祐二年,重新召入朝任翰林学士,官复原职,韩偓不敢入朝,带着家人南下投靠了王审知,后来死去。
5.C 6.D 7.A 8.(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2)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9.《鸿门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显得比本文更胜一筹,如写樊哙闯帐一节,《鸿门宴》详细描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而本文却在言辞上比《鸿门宴》显得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高祖”“人”“禁中”“户者”“群臣”“哙”“大臣”“之”“上”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恶”意思是“厌恶”“讨厌”,此处是说高祖讨厌见人,“见人”属于动宾短语做“恶”的宾语,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上”意思是“皇上”,是“独枕……”的主语,且前一句中,“随”是动词,主语是“大臣”,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应在“之”和“上”之间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6.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陛,原指帝王的宫殿”错误,“陛”应该指殿前的台阶。
故选D。
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当初和高祖在丰县起兵,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错误,时间和事件不一致,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由此可知,刘邦称沛公,樊哙为舍人,是在攻下沛县之后。
故选A。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中得分点:“从”,动词使动,使……跟从,或“率领”;“骑”,骑兵;“因”,介词,通过;“面见”,当面拜见,“面”,名词做状语;“谢”,谢罪。
第二句得分点:“是日”,这一天;“微”,(如果)没有;“谯让”,责备;“几”,几乎;“殆”,危险。
9.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探究文言文内容的能力。《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以项羽这一人物为中心而展开描写;而本文是以描写樊哙为主。两篇文章中都有关于樊哙闯帐的情节,相比之下,很容易看出《鸿门宴》中对樊哙的刻画非常详细,既有详尽的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窃为大王不取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又有生动的动作描写:“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而本文中描写樊哙比较简单,略去了很多动作、细节描写。鸿门宴是楚汉相争,项羽由强转弱的一个关键事件,所以司马迁倾注笔墨写得特别精彩,而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生动形象方面,就明显不及《鸿门宴》一文。
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哈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 ”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 ”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10.BDE 11.B 12.C 13.(1)下面的人把他们的罪过当作合乎道义的事情,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2)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 14.参考要点:①淡泊名利,正直清高: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去请求爵禄而选择退隐,淡泊世禄,清高自持。②居功不做,固守节操:介子推把文公的即位归于天命使然,而非己功,介母劝说他告之于众,介子推仍固守节操。③言出必行的高洁之士: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文公便派人去召见介子推,但他已经出走,又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进绵上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
“遂”有承接之意,其前B处断开;
动词“求”和“闻”引导两个不同的句子,应在“闻”前D处断开;
“于是”有承接之意,其前E断开。
综上应在BDE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只有;希望。句意: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希望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
B.“‘身之文也’的‘文’为文饰、修饰之意”错误。“身之文也”的“文”为“装饰品”;“文过饰非”的“文”为“文饰、修饰”。句意:是身上的装饰品。/指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有误,材料一并未赞文公,最后一句“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并非赞文公之意。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义”,意动,把……作为合乎道义的事;“蒙”,欺骗;“难与处矣”,省略句,应为“难与之(他们)处”。
(2)“尤”,责备;“效”,效仿;第一个“食”,动词,吃。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来看,介子推淡泊名利,正直清高: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去请求爵禄而选择退隐,淡泊世禄,清高自持;
从原文“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来看,他居功不做,固守节操:介子推把文公的即位归于天命使然,而非己功;
从原文“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来看,介母劝说他告之于众,介子推仍固守节操;
从原文“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来看,他是言出必行的高洁之士:隐居山林,直到死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赏赐爵禄,(晋文公)赏赐爵禄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不让晋国灭绝,就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罔吗?偷窃别人的财物,都称之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他们的罪过当作合乎道义的事情,上面的人对奸邪行为给予赏赐,上下相互欺骗,难以和(他们)相处啊。”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又能怨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去求显露了。”他的母亲说:“你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材料二:
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公子您还活着。老天不灭绝晋国,晋国一定会有君主的。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只是那几个随从流亡的人以为您复国是他们的力量,这不是胡说吗?”文公即位后,赏赐功臣,没有赏到介子推。介子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介子推说:“谴责别人的罪过而又效仿他们,罪过就更重了。况且我说出埋怨的话,(以后)更不应吃国君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思。”介子推说:“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呢?”他的母亲说:“能像这样,我和你一道去隐居。”一直到死,介子推母子再没有露过面。曾经与介子推一起跟随文公流亡的人很同情他们,于是就写了文章挂在宫门上,说:“有一条龙英姿勃勃,忽然丧失了生活场所,五条蛇跟随着它,游遍了天下。龙饿了没有吃的,一条蛇割下大腿肉给龙充饥,龙回到自己的深渊,对它的生活土壤感到满意。四条蛇进入洞穴,也都有了生活场所,只剩下一条蛇没有自己的洞穴,在野外哀号。”文公出来,看见文章,说:“这条蛇就是介子推了。我正在担忧王族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文公便派人去召见介子推,但他已经出走,又派人寻求他隐居的地方,听说他已经住进绵上的山里。于是文公就在绵上立起界石,把整个绵山封给他,作为介子推的田地,叫作介山。
15.D 16.[A][C][F] 17.C 18.(1)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怎样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暑仪,人民是影子;日暑仪摆放得正,影子就会正。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9.①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②文本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③文本三则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丈量。/估计,考虑。含义不同。句意: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D“社是谷神,稷是土神”有误,应是: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
“彼其人者”,是句子的主语,“者”后A处断开;
“生乎今之世”“志乎古之道”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以“而”连接为一句,中间不断开,C处断开;
“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省略主语,“晓然”“独”都是状语,“明”是谓语,“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是后置状语,后面断开;此外“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F处断开。
故选ACF三处需要断句。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误,从“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可知,文本强调的是君主的导向作用,即君主对人民的影响,故应是“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治理;“君者,仪也;民者,景也”判断句;“景”,同“影”,影子。
(2)“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这么大的天下;“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例,先例。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文本一,根据“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概括为: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
文本二,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概括为: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
文本三,根据“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概括为: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被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文本二: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请您考虑一下吧!
文本三:
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去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晷仪;人民是影子;日晷仪摆放得正,那么影子也就正。君主,就像是盘子;民众,就像是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圆形。君主,就像是盂;民众就像是盂中的水;盂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楚庄王(《荀子》原文有误,此处应为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
君主,就像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不受人民亲近、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衰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用等多久就会衰败灭亡。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想要使臣下归附、使人民与自己一条心,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政事上来;想要治理好政事、使风俗淳美,没有什么比得上寻觅善于治国的人。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他了解国家的安危、政治的好坏就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如果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被统一,诸侯就会来称臣;如果君主一般地任用他,那么威势也能扩展到邻邦敌国;即使君主不能任用他,但如果能使他不离开自己的国土,那么国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就不会有什么变故。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爱护人民、喜欢有才德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繁荣,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
20.B 21.D 22.C 23.(1)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
(2)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 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 24.不能知人善用(妒贤嫉能):刚愎自用;贪功好利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三年”,意思是过了三年。独立成句,所以在“年”后断开。据此可排除AD项;“位”在这里指项羽的帝位,作“虽不终”的主语,所以在“位”前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故选B。
译文: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
21.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第一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曾担任该职务,所以司马迁不是第一任太史公。
故选D。
2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错,依据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可知司马迁只是怀疑项羽是舜的后代,并不肯定。
故选C。
23.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连”:联合;“必”:一定;“攻”:进攻,攻城;“不如”,比不上。
(2)“及”:等到;“背”:离开,在这里可译为放弃;“怀”:怀恋;“自立”:自立为王。
24.本题考查筛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如本题要求“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
依据原文“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项羽不能知人善用,妒贤嫉能;
依据原文“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可知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贪功好利,打了胜仗不给将士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属下好处。
依据原文“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可知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他刚愎自用。
参考译文:
文一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文二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周先生说:“舜的眼睛好象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苗族(舜) 的后裔吗?(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等到项羽怀念楚国离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了楚怀王而立自己为王,(却要)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难啦。(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彰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25.ACE 26.C 27.C 28.(1)(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他的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给他。
(2)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 29.①韩非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②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
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古之善用人者……赏罚”为“闻”的宾语,“者”后断开,对主语“古之善用人者”进行强调,“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共同陈述主语,B处不断开,A处断开;
“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和“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句式结构对称,前后分别断开,应在CE处断开。
故选ACE。
2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没有德没有才称之为愚人。/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应答。
B.正确。句意: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
C.“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代词,这、此/形容词,正确。句意: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自己认为自己正确。
D.正确。句意:所以治国治家者。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错误,不是类比论证,而是比喻论证。司马光用“云梦之竹”“棠溪之金”作比喻,说明德才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修养和努力。“云梦之竹”之所以能“入坚”,作为利剑穿透坚物,是“矫揉”“羽括”的结果;“棠溪之金”之所以能“击强”,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是“熔范”“砥砺”的结果。比喻没有后天的矫正、塑造、磨炼、打造,不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习”,熟练;“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奏”,献。
(2)“莫之能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莫能辨之”;“通”,一概;“所以”,……的原因;“此其所以失人也”,判断句。
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文中韩非说到“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他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还说到“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文中司马光说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清楚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承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当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轻松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争吵平静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犹如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没有人相互损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辞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上他。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臣司马光曰: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辅助自己,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来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做恶事。持有才干作善事,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这就是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次序,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