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17 17:46:20

文档简介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1.(2025五上·华蓥期末)下列不利于保护大脑的是(  )。
A.开窗透气 B.戴头盔
C.不吃早饭 D.有充足的睡眠
【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不吃早饭会导致身体在上午没有足够的能量供应,大脑也会因为缺乏营养物质和能量而影响其正常功能。长期不吃早饭还可能影响大脑的发育和记忆力等,对大脑健康不利,所以不吃早饭不利于保护大脑,C选项符合题意。
2.(2025五上·华蓥期末)下列词语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一叶障目 B.凿壁偷光 C.小孔成像 D.猴子捞月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猴子捞月” 中,水中的 “月亮” 是天上月亮的像。这是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月亮的光照射到水面上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猴子的眼睛,猴子就看到了水中月亮的像,这属于光的反射现象,D选项正确。
3.(2025五上·华蓥期末)同学们排成一列纵队时,如果队尾的同学只能看到前一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站直了.这其中的科学原理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传播得很快
C.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D.光可以反射
【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同学们排成一列纵队时,如果队伍站直了,那么队尾的同学和前面所有同学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队尾同学的视线只能沿着直线传播,所以就只能看到前一名同学的后脑勺。如果队伍没有站直,同学之间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队尾同学的视线就不会只被前一名同学挡住,就会看到其他同学的身体部位等情况。所以 “队尾的同学只能看到前一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站直了” 这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A选项正确。
4.(2025五上·华蓥期末)天晴时,阳光透过圆形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光斑”,这些光斑是(  )。
A.不规则的 B.方形的 C.三角形的 D.圆形的
【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天晴时,阳光透过圆形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光斑”,这些光斑是光通过圆形树叶间隙照射的,所以圆形的。故选D。
5.(2025五上·华蓥期末)制作潜望镜时,两块平面镜应该面对面摆放,并且做到(  )。
A.互相平行 B.互相垂直 C.互相重叠 D.任意角度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当制作潜望镜时,两块平面镜应该面对面摆放且互相平行。因为只有当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时,光线从上方进入潜望镜,照射到第一块平面镜上,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光线会以一定角度反射到第二块平行的平面镜上,然后再经过第二次反射从潜望镜的下方射出,这样观察者就能通过潜望镜看到上方的物体。如果两块平面镜不平行,光线的反射路径就会改变,无法正常实现潜望镜观察的功能,所以A选项正确。
6.(2025五上·华蓥期末)绿灯亮了,学生过马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过马路是反应 B.绿灯亮是反应
C.过马路是刺激 D.学生是刺激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当绿灯亮这个外界因素出现时,学生做出了过马路的行为,学生过马路这个行为是对绿灯亮这个刺激的一种回应,属于反应。所以 “过马路是反应”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A选项正确。
7.(2025五上·华蓥期末)下列人体部位中,触觉最敏感的是(  )。
A.手背的皮肤 B.指尖的皮肤
C.膝盖处的皮肤 D.肘关节外侧皮肤
【答案】B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指尖的皮肤触觉感受器分布非常密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指尖去触摸、感受物体的质地、形状、温度等细节,这正是因为指尖的皮肤触觉敏感,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外界的刺激和变化,所以指尖的皮肤触觉是很敏感的,B选项正确。
8.(2025五上·华蓥期末)烧水和走马灯的转动都是利用了(  )原理。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热混流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对流:是指流体(液体或气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的过程。烧水和走马灯的转动都是利用了热对流原理。
9.(2025五上·华蓥期末)如果你是设计师,要设计一款传热非常快的产品,你会选择(  )材料制作。
A.木头 B.陶瓷 C.不锈钢 D.铜
【答案】D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铜是一种优良的热导体。铜原子的外层电子比较活跃,在受热时,电子能够快速地传递能量,从而使热量能够迅速传导,铜的导热性能在常见材料中是比较好的,适合用来制作传热非常快的产品。
10.(2025五上·华蓥期末)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较大区域的地形是(  )。
A.平原 B.盆地 C.山地 D.丘陵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平原的地形特点是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且通常是面积较大的区域。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开阔,海拔一般较低,相对高差较小,符合 “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较大区域” 这一描述,所以A选项正确。
11.(2025五上·华蓥期末)我们在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时,番茄酱模拟的是(  )。
A.岩层 B.岩浆 C.地热 D.山体
【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岩浆是火山喷发时从火山口喷出的高温、粘稠的物质。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番茄酱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当对实验装置进行加热等操作时,番茄酱会像岩浆一样从 “火山口” 喷出,所以番茄酱模拟的是岩浆,B选项正确。
12.(2025五上·华蓥期末)下列现象或行为中,因为热辐射让物体温度升高的是(  )。
A.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 B.太阳灶
C.量体温 D.用暖手宝暖手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太阳灶” 是利用抛物面的聚光原理,将太阳光(太阳辐射的电磁波)聚集到一个焦点上,使焦点处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温度升高。这里物体温度升高是因为吸收了太阳的热辐射,属于热辐射使物体温度升高的情况,B选项正确。
13.(2025五上·华蓥期末)科学家把地球内部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分成了(  )三个不同的圆层。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壳、地核、地幔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核、地壳、地幔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是由不同物质和物理性质的层次组成的,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
14.(2025五上·华蓥期末)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人工智能在未来不能完成的是(  )。
A.踢球 B.下棋 C.送餐 D.吃米饭生长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吃米饭生长是生物的一种生命活动,是通过生物体内复杂的生理和生化过程来实现的,涉及到新陈代谢、细胞生长和分化等生命现象。而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算法,由程序和硬件组成的系统,它不具备生物的生命特征和生理机制,无法进行像吃米饭生长这样的生命活动,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15.(2025五上·华蓥期末)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下列(  )的形成主要是由风造成的。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岩石女王头像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多,磨蚀强烈,而高空的气流含沙量少,磨蚀较弱,从而使得突起的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的侵蚀,上部侵蚀较弱,逐渐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外形,这是风蚀作用的典型结果。
16.(2025五上·华蓥期末)从地球表面上蒸发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  )。
A.云 B.雾 C.露 D.霜
【答案】A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从地球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由于高空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所以A选项正确。
17.(2025五上·华蓥期末)下列属于人的本能反应的是(  )。
A.听到上课铃声,马上跑回教室
B.做错了事,马上道歉
C.手碰到仙人掌的刺,马上缩了回去
D.放学进家门,马上换拖鞋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手碰到仙人掌的刺,马上缩了回去” ,这是一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也就是本能反应。当手接触到仙人掌的刺时,皮肤中的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脊髓再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传达到手臂的肌肉,使肌肉收缩,手迅速缩回。这种反射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能够保护身体免受伤害,所以C选项正确。
18.(2025五上·华蓥期末)我们在做“人造雾”实验时,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  )。
A.提供低温环境 B.提供更多水蒸气
C.隔绝空气 D.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
【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人造雾” 的形成原理是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而水蒸气凝结需要有凝结核(固体微粒等)。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让线香燃烧产生的烟雾中的固体微粒飘散在空气中,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这些固体微粒可以作为水蒸气凝结的凝结核,使水蒸气更容易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 “人造雾”,所以D选项正确。
19.(2025五上·华蓥期末)“模拟大自然的水循环”实验中,在罩子上放冰块的主要目的是(  )。
A.压住罩子
B.为了美观
C.模拟低温的大气层,使水蒸气凝结
D.使冰块融化模拟降水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在大自然的水循环中,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会遇到低温的大气层,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在实验中,在罩子上放冰块可以降低罩子附近的温度,模拟低温的大气层环境,使得从下方蒸发上来的水蒸气遇冷能够凝结成小水滴,这符合水循环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过程,所以C选项正确。
20.(2025五上·华蓥期末)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都迅速回到教室准备上课。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如何产生信号指挥我们的行为 下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大脑做出回教室的指令 ②信号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 ③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给脚 ④耳朵受到铃声刺激后产生信号 ⑤脚做出回到教室的反应
A.②④⑤①③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①③⑤ D.①③⑤④②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在 “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准备上课” 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耳朵受到铃声刺激后产生信号,接着信号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然后大脑做出回教室的指令,再之后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给脚,最后脚做出回到教室的反应。
21.(2025五上·华蓥期末)白光、红光通过三棱镜后都能分解成七色光。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三棱镜中折射的程度不同(即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使得各种颜色的光分散开来,从而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一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红光是单色光,它本身只含有一种颜色的光,其频率是单一的。当红光通过三棱镜时,虽然也会发生折射,但因为它只有一种频率的光,所以不会再分解成其他颜色的光 ,即不会出现色散现象。
22.(2025五上·华蓥期末)反光效果好的物体很光滑。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当物体表面很光滑时,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镜面反射能使大量的光线按照一定规律反射出去,反射光比较集中,看起来反光效果就好。例如镜子,其表面非常光滑,反光效果就极佳。
23.(2025五上·华蓥期末)我们能看见书上的字是因为字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像太阳、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灯泡等,这些物体自身能够发光,它们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书上的字本身不能发光,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书上的字,是因为有其他光源(如太阳光、灯光等)照射到书上,字会反射这些光源发出的光,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字。
24.(2025五上·华蓥期末)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镜中物体的数量不发生改变。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变化,我们会发现镜子中物体的数量与两面镜子间的夹角有关,夹角越小,成像越多,因为两面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结果。
25.(2025五上·华蓥期末)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高空中的水晶下落在物体表面就成了霜。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霜是在寒冷的夜晚,当气温降到 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而形成的。
26.(2025五上·华蓥期末)我们的大脑是淡粉色的,表面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类的大脑从外观上看呈现淡粉色。大脑表面并不是光滑平整的,而是存在着许多凹陷的沟(也叫脑沟)和隆起的回(也叫脑回)。这些沟和回极大地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使得大脑在有限的颅腔内能够容纳更多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从而提高了大脑的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27.(2025五上·华蓥期末)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等化石,可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是海洋。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鱼龙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菊石类是生活在远古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等化石,这些化石是曾经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的遗迹。 根据生物的生存环境特点,既然在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发现了只能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化石,那么可以合理推测出在很久以前,喜马拉雅山所处的地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使得该地区的地壳抬升,海洋逐渐变成了陆地,形成了如今的喜马拉雅山脉。
28.(2025五上·华蓥期末)冬天要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高处。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热气球;对流
【解析】【分析】取暖器是用于提高室内温度的设备,其工作原理与热空气的流动特性有关。热空气的密度比冷空气小,会自然上升,冷空气则会下沉。 如果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高处,热空气本来就有上升的趋势,安装在高处的取暖器产生的热空气会继续向上运动,难以在室内下方的空间形成有效的热量循环,导致下方空间温度难以快速升高,人活动的区域(通常在房间下方)就无法很好地感受到温暖,取暖效果不佳。
29.(2025五上·华蓥期末)工程实践活动的六个环节包括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和展示交流。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在工程实践活动中: 明确问题:这是工程实践活动的起点,需要清晰地界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明确问题的目标和要求,确定问题的范围和边界等。前期研究:在明确问题后,需要进行相关的前期研究。设计方案: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制作模型:按照设计方案,制作出产品的模型。测试改进:对制作好的模型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发现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然后对设计方案和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展示交流:将最终的成果进行展示,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0.(2025五上·华蓥期末)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有着不同的形成过程。变质岩的形成是由于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如岩浆活动带来的热量)、高压(地壳的挤压等)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作用,使得岩石原来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变质岩。例如,石灰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变质成大理岩(变质岩)。
31.(2025五上·华蓥期末)没有光,我们就看不到任何物体。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看到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被视神经感受到才看到的 ,该题描述准确。
32.(2025五上·华蓥期末)羽绒服产生的热量比较多,所以冬天大家都穿羽绒服。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羽绒服本身并不会产生热量。冬天大家穿羽绒服主要是因为羽绒服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羽绒服内填充的羽绒是一种动物纤维,其结构蓬松,纤维之间存在大量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够有效地阻止身体产生的热量向外散发,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使人体保持温暖,而不是羽绒服自身产生热量。
33.(2025五上·华蓥期末)冬季我们可以通过晒太阳的方式使自己的身体热起来,这样的传热方式属于热辐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比如用手摸热的杯子,热量从杯子传递到手上。 热对流是指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例如烧开水时,水的上下循环流动使整壶水变热。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源,它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热量),当我们在冬季晒太阳时,太阳的热量通过热辐射的方式穿过太空和地球的大气层传递到我们身上,使我们身体热起来,不需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流体的流动来传递热量。
34.(2025五上·华蓥期末)地震和火山主要发生在地壳板块的边缘。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称为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即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板块边缘,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拉伸等作用,使得岩石变形、破裂,能量积聚并突然释放,从而引发地震。
35.(2025五上·华蓥期末)地震带来的危害很多,如房屋倒塌、引发海啸冲毁港口等。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的危害性非常大,能在几秒到十几秒内使城市变成废墟,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人身伤亡,大量社会物质损失,造成山体崩塌、泥石流、水灾、火灾、瘟疫等。
36.(2025五上·华蓥期末)霜降为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天气现象;气候
【解析】【分析】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但并不是固定在10月23日或24日,具体日期会因年份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2025年的霜降就在10月23日 ,而2025年10月24日已经过了霜降节气。
37.(2025五上·华蓥期末)地下水没有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实质是水的三种不同的状态之间的转化,即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循环。水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地球表面的雪、冰、霜等固态的水、液态的水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及小水滴和小冰晶之间因为温度的变化使它们物态状态发生循环变化,这就是水的循环。
38.(2025五上·华蓥期末)我们的大脑表面十分光滑。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人类的大脑表面并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满了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些沟回极大地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皮层是大脑中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承担着感觉、运动、语言、思维等众多重要的功能。 如果大脑表面是光滑的,那么大脑皮层的面积会相对较小,所能容纳的神经元数量也会减少,从而影响大脑的功能。沟回的存在使得在有限的颅腔内,大脑能够拥有更大的表面积,进而容纳更多的神经元,提高大脑处理信息和执行各种复杂功能的能力。
39.(2025五上·华蓥期末)大脑越用越发达,因此我们要经常熬夜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虽然大脑确实遵循 “用进废退” 的原则,适当的学习、思考和训练等活动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促进神经可塑性,使大脑功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让大脑越用越灵活、越发达。 但是,经常熬夜学习对身体和大脑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一方面,睡眠对于大脑的恢复和记忆巩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对白天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存储和巩固,缺乏充足的睡眠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反而不利于学习和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长期熬夜还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40.(2025五上·华蓥期末)只有镜子能反射光,其他物体如黑板不能反射光。(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不同,光滑的物体和浅色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更强。题目说法错误。
41.(2025五上·华蓥期末)请把下面的光源与它所属的类型进行连线。
太阳
萤火虫 自然光源
绽放的烟花
闪电 人造光源
点燃的蜡烛
【答案】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自然光源是自然界中本身就能发光的物体,太阳是恒星,能自行发光;萤火虫通过自身的生理机制发光;闪电是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的光。 人造光源则是人类制造出来用于发光的物体,绽放的烟花是利用火药等物质燃烧发光,点燃的蜡烛是通过蜡烛燃烧发光,它们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发光体。
42.(2025五上·华蓥期末)将大脑的分工连一连。
音乐
数学 左脑
书写
绘画 右脑
情感
【答案】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左脑: 数学: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推理、计算等功能,数学的运算、公式推导等过程大多依赖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 书写:书写涉及到语言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而左脑通常是语言中枢的主要所在区域,负责对语言符号的处理和输出,所以书写功能与左脑密切相关。
右脑: 音乐:右脑在对音乐的旋律、节奏、情感感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更敏锐地感受音乐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绘画:绘画需要对色彩、形状、空间等有较强的感知和创造力,这些能力主要由右脑来主导,右脑能帮助人们进行空间想象和艺术创作。 情感:虽然左右脑都参与情感的调节和表达,但右脑在情感的感知、表达和理解上相对更占优势,比如对他人情绪的直观感受等。
43.(2025五上·华蓥期末)如图所示,小辰同学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观察传热的现象。
(1)点燃酒精灯时不可以用____(填字母序号)。
A.燃着的小木条
B.火柴
C.另一个点燃的酒精灯
(2)实验中选用蜡粘火柴的主要原因是____(填字母序号)。
A.蜡遇火不会燃烧 B.蜡是热的不良导体 C.蜡遇热会熔化
(3)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火柴掉落的现象是____(填字母序号)。
A.同时掉下来
B.离酒精灯最近的先掉下来
C.离酒精灯最远的先掉下来
(4)实验结束时,应先   再   。(均选填“熄灭酒精灯”或“拿下铁丝”)
(5)熄灭酒精灯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填字母序号)。
A.用嘴吹灭 B.用灯罩盖灭 C.用手掐灭
(6)这个实验说明: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   的地方传到温度   的地方。
(7)下列不属于应用热传导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风的形成 B.烧锅炒菜 C.电烙铁作画
【答案】(1)C
(2)C
(3)B
(4)熄灭酒精灯;拿下铁丝
(5)B
(6)高;低
(7)A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在实验室中,使用酒精灯时,为了保证安全,点燃酒精灯的正确操作是用燃着的小木条或者火柴来点燃酒精灯。 如果用另一个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可能会在倾斜酒精灯时,使里面的酒精洒出,一旦酒精洒出并遇到明火,就很容易引发火灾等危险情况,这种操作是非常不安全且不被允许的。 而选项A燃着的小木条和选项B火柴都可以安全地用来点燃酒精灯。
(2)在这个实验中,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热量会沿着铁丝传递。由于蜡遇热会熔化,当铁丝上某一处的温度升高到使蜡达到熔点时,蜡就会熔化,从而无法再粘住火柴,火柴就会掉落。通过观察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就能直观地看到热在铁丝上的传递方向和过程,所以选项 C “蜡遇热会熔化” 是选用蜡粘火柴的主要原因。
(3)热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热传递的方向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在该实验中,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这一端的温度会升高,而铁丝其他部分温度相对较低。热量会沿着铁丝从温度高(即离酒精灯近)的一端逐渐向温度低(离酒精灯远)的一端传递。
(4)在该实验中,用酒精灯给铁丝加热,铁丝会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如果先拿下铁丝,此时铁丝温度较高,可能会烫伤实验人员,并且高温的铁丝随意放置也可能会损坏桌面等物品。 而先熄灭酒精灯,让铁丝在铁架台上自然冷却,待铁丝温度降低到安全范围后,再拿下铁丝,这样可以避免烫伤等危险情况的发生,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环境的安全。
(5)用灯罩盖灭酒精灯是正确的操作方法。当用灯罩盖在酒精灯火焰上时,会隔绝空气,使火焰因缺少氧气而熄灭。而且盖灭后,要再盖一次,以避免下次使用时,因灯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导致灯罩难以打开。所以选项B正确。
(6)在该实验中,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这一端的温度较高,而铁丝的另一端温度相对较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观察到离酒精灯近(即温度高)的一端的火柴先因蜡的熔化而掉落,然后离酒精灯远(即温度低)的一端的火柴依次掉落。 这一现象表明,热量在铁丝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的。 所以,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7)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匀,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空气的流动。这是空气的流动导致的热量传递,属于热对流,而不是热传导。热对流是指流体(液体或气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风的形成符合热对流的特点,所以选项 A 不属于应用热传导。
44.(2025五上·华蓥期末)探究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
(1)上面三张图中的实验均为   (选填“模拟”或“对比”)实验。
(2)图1中把多层海绵平放在桌上,把手放在海绵上,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海绵的中间会形成   。
(3)图2中掰断木片,体验的是“岩层”   的感觉。
(4)图3中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泡沫板会   ;泡沫板模拟的是   。
(5)从该实验可以分析地震产生的原因:当地壳深处的岩石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   ,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
(6)当我们遇到地震时,哪些方法可以保护我们自己 请写出两条:   、   。
【答案】(1)模拟
(2)褶皱
(3)断裂
(4)变形;岩层
(5)断裂
(6)寻找安全角落躲避;寻找安全角落躲避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在探究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实验中,通常是用一些材料来模拟岩层,通过对这些模拟材料施加压力等操作,来模拟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等作用时发生褶皱和引发类似地震的现象。
(2)在该实验中,用多层海绵模拟岩层,当把手放在海绵上,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时,由于海绵受到来自两侧的压力,就如同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一样。 在压力的作用下,海绵的中间部分会向上隆起变形,形成类似褶皱的形状。
(3)在模拟地震的实验中,用木片来模拟岩层。当用力掰断木片时,木片承受的压力超过了它的承受限度,从而发生断裂。 在真实的地质环境中,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应力作用在岩层上,当应力积累到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
(4)当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时,由于受到压力,泡沫板会发生变形,比如向上隆起、错位等情况,就如同真实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断裂等变形一样,所以泡沫板会变形。在这个实验中,是为了模拟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作用时的变化情况,用泡沫板来代表真实的岩层,通过对泡沫板施加压力观察其变化,来类比岩层在相应受力情况下的变化,所以泡沫板模拟的是岩层。
(5)在前面的模拟实验中,掰断木片模拟了岩层的断裂,用力挤压泡沫板模拟了岩层受到挤压变形。 在真实的地壳深处,岩石层受到地壳运动等各种力的作用,当这些力使得岩石层受到过度挤压时,岩石层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其自身的强度极限。 此时,岩石层就会像实验中的木片一样突然断裂,岩石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从而引起大地剧烈震动,这就是地震产生的原因之一。
(6)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45.(2025五上·华蓥期末)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名称: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器材:陶土网、酒精灯、三脚架、烧杯、火柴、培养皿、冰块、水。
实验步骤:
①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
②将培养皿放入热水中,取出后擦干底部,再盖住烧杯,观察培养皿底部有什么现象。
③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有什么现象。
实验分析:
(1)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会在烧杯上方观察到“白雾”,这是   态水凝结成的   。
(2)当放上热的培养皿时,培养皿底部   (选填“会”或“不会”)聚集大量水珠。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此时培养皿的温度会快速   (选填“升高”或“降低”),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   ,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起时就会掉下来,这就是模拟   的形成。
(4)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就成了雨。
【答案】(1)气;小水滴
(2)不会
(3)降低;增多;雨
(4)熔化
【知识点】凝结;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当加热烧杯里的水时,水会发生汽化现象,由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而这些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周围空气,会发生液化现象。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此时水蒸气就会凝结成许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微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我们就看到了烧杯上方的 “白雾”。
(2)在该实验中,烧杯里的水被加热至沸腾后,会产生大量水蒸气。当放上热的培养皿时,培养皿底部温度较高,从烧杯中上升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高的培养皿底部,由于没有明显的温度差(或者说温度差较小),水蒸气无法放热液化成小水珠。 只有当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时,才会放出热量,由气态变为液态,形成小水珠聚集在物体表面。所以当放上热的培养皿时,培养皿底部不会聚集大量水珠。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因为冰块熔化会吸收热量,所以此时培养皿的温度会快速降低。 当培养皿温度降低后,烧杯中上升的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培养皿底部,会发生液化现象,大量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增多。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因为冰块熔化会吸收热量,所以此时培养皿的温度会快速降低。 当培养皿温度降低后,烧杯中上升的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培养皿底部,会发生液化现象,大量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增多。
(4)水滴直接落下就形成了雨;而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由于受到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会吸收热量,从而发生熔化现象,由固态的冰晶变成液态的水,这些液态的水和原本的水滴一起下落,也就形成了雨。 所以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就成了雨。
46.(2025五上·华蓥期末)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协调指挥人体各系统分工配合,究究同学用自制的“反应速度尺”来测爸爸的反应速度,究究用手捏住反应尺的上端,爸爸的手在反应尺的下端,当究究松开手中的尺子时,爸爸开始抓尺子。
(1)图中这种测试方法中,爸爸抓到的数字越小,说明____(填字母序号)。
A.爸爸的反应越快 B.爸爸的反应越慢 C.究究的反应越快
(2)在测试时,没有用到的身体部位是____(填字母序号)。
A.鼻子 B.眼睛 C.手
(3)当爸爸没有喝酒时,究究测得爸爸抓到了6,如果在爸爸喝酒后再次进行测试,爸爸最有可能会抓到____(填字母序号)。
A.2 B.6 C.10
(4)经常玩这样的测试,可以____(填字母序号)。
A.强健体魄 B.提高睡眠质量 C.加快反应能力
(5)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脑呢 请举例说明:   、   。
【答案】(1)A
(2)A
(3)A
(4)C
(5)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锻炼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1)在这个测试中,究究松开尺子后,尺子做自由落体运动。爸爸看到尺子下落开始做出抓尺子的反应动作。 尺子下落的过程中,爸爸反应速度越快,从看到尺子下落到做出抓尺子动作的时间就越短,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尺子下落的距离也就越短。 而反应速度尺上的数字是从下往上逐渐增大的,尺子下落距离越短,爸爸抓到尺子时对应的尺子上的数字就越小。
(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鼻子主要的功能是呼吸和嗅觉,而该测试是通过视觉观察尺子下落并做出用手抓尺子的反应动作,鼻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参与到观察和反应的环节,所以在测试时没有用到鼻子,选项A符合题意。
(3)酒精不仅直接影响肝、胃,还会损害神经系统,会使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所以当爸爸未喝酒时,小明测得爸爸抓到了6,当爸爸醉酒后再次进行相同的实验,比喝酒前抓住的次数要少,爸爸可能会抓到2。
(4)经常玩这样的测试,人体的神经系统会不断地接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经过多次训练,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会逐渐加快,从而提高人的反应能力。就像运动员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反应速度和运动技能一样,经常进行这种反应速度的测试也能加快反应能力,所以选项C符合。
(5)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保护脑对维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脑自我修复和整理记忆的重要时段。适度运动锻炼: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脑输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脑功能。
1 / 1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1.(2025五上·华蓥期末)下列不利于保护大脑的是(  )。
A.开窗透气 B.戴头盔
C.不吃早饭 D.有充足的睡眠
2.(2025五上·华蓥期末)下列词语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一叶障目 B.凿壁偷光 C.小孔成像 D.猴子捞月
3.(2025五上·华蓥期末)同学们排成一列纵队时,如果队尾的同学只能看到前一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站直了.这其中的科学原理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传播得很快
C.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D.光可以反射
4.(2025五上·华蓥期末)天晴时,阳光透过圆形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光斑”,这些光斑是(  )。
A.不规则的 B.方形的 C.三角形的 D.圆形的
5.(2025五上·华蓥期末)制作潜望镜时,两块平面镜应该面对面摆放,并且做到(  )。
A.互相平行 B.互相垂直 C.互相重叠 D.任意角度
6.(2025五上·华蓥期末)绿灯亮了,学生过马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过马路是反应 B.绿灯亮是反应
C.过马路是刺激 D.学生是刺激
7.(2025五上·华蓥期末)下列人体部位中,触觉最敏感的是(  )。
A.手背的皮肤 B.指尖的皮肤
C.膝盖处的皮肤 D.肘关节外侧皮肤
8.(2025五上·华蓥期末)烧水和走马灯的转动都是利用了(  )原理。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热混流
9.(2025五上·华蓥期末)如果你是设计师,要设计一款传热非常快的产品,你会选择(  )材料制作。
A.木头 B.陶瓷 C.不锈钢 D.铜
10.(2025五上·华蓥期末)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较大区域的地形是(  )。
A.平原 B.盆地 C.山地 D.丘陵
11.(2025五上·华蓥期末)我们在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时,番茄酱模拟的是(  )。
A.岩层 B.岩浆 C.地热 D.山体
12.(2025五上·华蓥期末)下列现象或行为中,因为热辐射让物体温度升高的是(  )。
A.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 B.太阳灶
C.量体温 D.用暖手宝暖手
13.(2025五上·华蓥期末)科学家把地球内部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分成了(  )三个不同的圆层。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壳、地核、地幔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核、地壳、地幔
14.(2025五上·华蓥期末)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人工智能在未来不能完成的是(  )。
A.踢球 B.下棋 C.送餐 D.吃米饭生长
15.(2025五上·华蓥期末)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下列(  )的形成主要是由风造成的。
A. B.
C. D.
16.(2025五上·华蓥期末)从地球表面上蒸发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  )。
A.云 B.雾 C.露 D.霜
17.(2025五上·华蓥期末)下列属于人的本能反应的是(  )。
A.听到上课铃声,马上跑回教室
B.做错了事,马上道歉
C.手碰到仙人掌的刺,马上缩了回去
D.放学进家门,马上换拖鞋
18.(2025五上·华蓥期末)我们在做“人造雾”实验时,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  )。
A.提供低温环境 B.提供更多水蒸气
C.隔绝空气 D.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
19.(2025五上·华蓥期末)“模拟大自然的水循环”实验中,在罩子上放冰块的主要目的是(  )。
A.压住罩子
B.为了美观
C.模拟低温的大气层,使水蒸气凝结
D.使冰块融化模拟降水
20.(2025五上·华蓥期末)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都迅速回到教室准备上课。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如何产生信号指挥我们的行为 下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大脑做出回教室的指令 ②信号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 ③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给脚 ④耳朵受到铃声刺激后产生信号 ⑤脚做出回到教室的反应
A.②④⑤①③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①③⑤ D.①③⑤④②
21.(2025五上·华蓥期末)白光、红光通过三棱镜后都能分解成七色光。 (  )
22.(2025五上·华蓥期末)反光效果好的物体很光滑。 (  )
23.(2025五上·华蓥期末)我们能看见书上的字是因为字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  )
24.(2025五上·华蓥期末)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镜中物体的数量不发生改变。 (  )
25.(2025五上·华蓥期末)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高空中的水晶下落在物体表面就成了霜。 (  )
26.(2025五上·华蓥期末)我们的大脑是淡粉色的,表面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 (  )
27.(2025五上·华蓥期末)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等化石,可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是海洋。 (  )
28.(2025五上·华蓥期末)冬天要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高处。 (  )
29.(2025五上·华蓥期末)工程实践活动的六个环节包括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和展示交流。 (  )
30.(2025五上·华蓥期末)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  )
31.(2025五上·华蓥期末)没有光,我们就看不到任何物体。
32.(2025五上·华蓥期末)羽绒服产生的热量比较多,所以冬天大家都穿羽绒服。 (  )
33.(2025五上·华蓥期末)冬季我们可以通过晒太阳的方式使自己的身体热起来,这样的传热方式属于热辐射。(  )
34.(2025五上·华蓥期末)地震和火山主要发生在地壳板块的边缘。 (  )
35.(2025五上·华蓥期末)地震带来的危害很多,如房屋倒塌、引发海啸冲毁港口等。 (  )
36.(2025五上·华蓥期末)霜降为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  )
37.(2025五上·华蓥期末)地下水没有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
38.(2025五上·华蓥期末)我们的大脑表面十分光滑。 (  )
39.(2025五上·华蓥期末)大脑越用越发达,因此我们要经常熬夜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  )
40.(2025五上·华蓥期末)只有镜子能反射光,其他物体如黑板不能反射光。(  )
41.(2025五上·华蓥期末)请把下面的光源与它所属的类型进行连线。
太阳
萤火虫 自然光源
绽放的烟花
闪电 人造光源
点燃的蜡烛
42.(2025五上·华蓥期末)将大脑的分工连一连。
音乐
数学 左脑
书写
绘画 右脑
情感
43.(2025五上·华蓥期末)如图所示,小辰同学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观察传热的现象。
(1)点燃酒精灯时不可以用____(填字母序号)。
A.燃着的小木条
B.火柴
C.另一个点燃的酒精灯
(2)实验中选用蜡粘火柴的主要原因是____(填字母序号)。
A.蜡遇火不会燃烧 B.蜡是热的不良导体 C.蜡遇热会熔化
(3)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火柴掉落的现象是____(填字母序号)。
A.同时掉下来
B.离酒精灯最近的先掉下来
C.离酒精灯最远的先掉下来
(4)实验结束时,应先   再   。(均选填“熄灭酒精灯”或“拿下铁丝”)
(5)熄灭酒精灯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填字母序号)。
A.用嘴吹灭 B.用灯罩盖灭 C.用手掐灭
(6)这个实验说明: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   的地方传到温度   的地方。
(7)下列不属于应用热传导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风的形成 B.烧锅炒菜 C.电烙铁作画
44.(2025五上·华蓥期末)探究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
(1)上面三张图中的实验均为   (选填“模拟”或“对比”)实验。
(2)图1中把多层海绵平放在桌上,把手放在海绵上,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海绵的中间会形成   。
(3)图2中掰断木片,体验的是“岩层”   的感觉。
(4)图3中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泡沫板会   ;泡沫板模拟的是   。
(5)从该实验可以分析地震产生的原因:当地壳深处的岩石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   ,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
(6)当我们遇到地震时,哪些方法可以保护我们自己 请写出两条:   、   。
45.(2025五上·华蓥期末)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名称: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器材:陶土网、酒精灯、三脚架、烧杯、火柴、培养皿、冰块、水。
实验步骤:
①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
②将培养皿放入热水中,取出后擦干底部,再盖住烧杯,观察培养皿底部有什么现象。
③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有什么现象。
实验分析:
(1)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会在烧杯上方观察到“白雾”,这是   态水凝结成的   。
(2)当放上热的培养皿时,培养皿底部   (选填“会”或“不会”)聚集大量水珠。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此时培养皿的温度会快速   (选填“升高”或“降低”),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   ,一旦大到上升气流托不起时就会掉下来,这就是模拟   的形成。
(4)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就成了雨。
46.(2025五上·华蓥期末)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协调指挥人体各系统分工配合,究究同学用自制的“反应速度尺”来测爸爸的反应速度,究究用手捏住反应尺的上端,爸爸的手在反应尺的下端,当究究松开手中的尺子时,爸爸开始抓尺子。
(1)图中这种测试方法中,爸爸抓到的数字越小,说明____(填字母序号)。
A.爸爸的反应越快 B.爸爸的反应越慢 C.究究的反应越快
(2)在测试时,没有用到的身体部位是____(填字母序号)。
A.鼻子 B.眼睛 C.手
(3)当爸爸没有喝酒时,究究测得爸爸抓到了6,如果在爸爸喝酒后再次进行测试,爸爸最有可能会抓到____(填字母序号)。
A.2 B.6 C.10
(4)经常玩这样的测试,可以____(填字母序号)。
A.强健体魄 B.提高睡眠质量 C.加快反应能力
(5)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脑呢 请举例说明: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不吃早饭会导致身体在上午没有足够的能量供应,大脑也会因为缺乏营养物质和能量而影响其正常功能。长期不吃早饭还可能影响大脑的发育和记忆力等,对大脑健康不利,所以不吃早饭不利于保护大脑,C选项符合题意。
2.【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猴子捞月” 中,水中的 “月亮” 是天上月亮的像。这是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月亮的光照射到水面上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猴子的眼睛,猴子就看到了水中月亮的像,这属于光的反射现象,D选项正确。
3.【答案】A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同学们排成一列纵队时,如果队伍站直了,那么队尾的同学和前面所有同学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队尾同学的视线只能沿着直线传播,所以就只能看到前一名同学的后脑勺。如果队伍没有站直,同学之间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队尾同学的视线就不会只被前一名同学挡住,就会看到其他同学的身体部位等情况。所以 “队尾的同学只能看到前一名同学的后脑勺就表示队伍站直了” 这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A选项正确。
4.【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天晴时,阳光透过圆形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光斑”,这些光斑是光通过圆形树叶间隙照射的,所以圆形的。故选D。
5.【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当制作潜望镜时,两块平面镜应该面对面摆放且互相平行。因为只有当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时,光线从上方进入潜望镜,照射到第一块平面镜上,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光线会以一定角度反射到第二块平行的平面镜上,然后再经过第二次反射从潜望镜的下方射出,这样观察者就能通过潜望镜看到上方的物体。如果两块平面镜不平行,光线的反射路径就会改变,无法正常实现潜望镜观察的功能,所以A选项正确。
6.【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当绿灯亮这个外界因素出现时,学生做出了过马路的行为,学生过马路这个行为是对绿灯亮这个刺激的一种回应,属于反应。所以 “过马路是反应”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A选项正确。
7.【答案】B
【知识点】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
【解析】【分析】指尖的皮肤触觉感受器分布非常密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指尖去触摸、感受物体的质地、形状、温度等细节,这正是因为指尖的皮肤触觉敏感,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外界的刺激和变化,所以指尖的皮肤触觉是很敏感的,B选项正确。
8.【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对流:是指流体(液体或气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的过程。烧水和走马灯的转动都是利用了热对流原理。
9.【答案】D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铜是一种优良的热导体。铜原子的外层电子比较活跃,在受热时,电子能够快速地传递能量,从而使热量能够迅速传导,铜的导热性能在常见材料中是比较好的,适合用来制作传热非常快的产品。
10.【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平原的地形特点是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且通常是面积较大的区域。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开阔,海拔一般较低,相对高差较小,符合 “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较大区域” 这一描述,所以A选项正确。
11.【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岩浆是火山喷发时从火山口喷出的高温、粘稠的物质。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番茄酱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当对实验装置进行加热等操作时,番茄酱会像岩浆一样从 “火山口” 喷出,所以番茄酱模拟的是岩浆,B选项正确。
12.【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太阳灶” 是利用抛物面的聚光原理,将太阳光(太阳辐射的电磁波)聚集到一个焦点上,使焦点处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温度升高。这里物体温度升高是因为吸收了太阳的热辐射,属于热辐射使物体温度升高的情况,B选项正确。
13.【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是由不同物质和物理性质的层次组成的,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
14.【答案】D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吃米饭生长是生物的一种生命活动,是通过生物体内复杂的生理和生化过程来实现的,涉及到新陈代谢、细胞生长和分化等生命现象。而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算法,由程序和硬件组成的系统,它不具备生物的生命特征和生理机制,无法进行像吃米饭生长这样的生命活动,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15.【答案】B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岩石女王头像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多,磨蚀强烈,而高空的气流含沙量少,磨蚀较弱,从而使得突起的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的侵蚀,上部侵蚀较弱,逐渐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外形,这是风蚀作用的典型结果。
16.【答案】A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从地球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由于高空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所以A选项正确。
17.【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手碰到仙人掌的刺,马上缩了回去” ,这是一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也就是本能反应。当手接触到仙人掌的刺时,皮肤中的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脊髓再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传达到手臂的肌肉,使肌肉收缩,手迅速缩回。这种反射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能够保护身体免受伤害,所以C选项正确。
18.【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人造雾” 的形成原理是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而水蒸气凝结需要有凝结核(固体微粒等)。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让线香燃烧产生的烟雾中的固体微粒飘散在空气中,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这些固体微粒可以作为水蒸气凝结的凝结核,使水蒸气更容易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 “人造雾”,所以D选项正确。
19.【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在大自然的水循环中,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后,会遇到低温的大气层,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在实验中,在罩子上放冰块可以降低罩子附近的温度,模拟低温的大气层环境,使得从下方蒸发上来的水蒸气遇冷能够凝结成小水滴,这符合水循环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过程,所以C选项正确。
20.【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在 “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准备上课” 这一过程中:首先是耳朵受到铃声刺激后产生信号,接着信号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然后大脑做出回教室的指令,再之后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传递给脚,最后脚做出回到教室的反应。
21.【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三棱镜中折射的程度不同(即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使得各种颜色的光分散开来,从而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一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红光是单色光,它本身只含有一种颜色的光,其频率是单一的。当红光通过三棱镜时,虽然也会发生折射,但因为它只有一种频率的光,所以不会再分解成其他颜色的光 ,即不会出现色散现象。
22.【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当物体表面很光滑时,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镜面反射能使大量的光线按照一定规律反射出去,反射光比较集中,看起来反光效果就好。例如镜子,其表面非常光滑,反光效果就极佳。
23.【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像太阳、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灯泡等,这些物体自身能够发光,它们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书上的字本身不能发光,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书上的字,是因为有其他光源(如太阳光、灯光等)照射到书上,字会反射这些光源发出的光,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字。
24.【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变化,我们会发现镜子中物体的数量与两面镜子间的夹角有关,夹角越小,成像越多,因为两面镜子互相映照产生的结果。
25.【答案】错误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霜是在寒冷的夜晚,当气温降到 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态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而形成的。
26.【答案】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类的大脑从外观上看呈现淡粉色。大脑表面并不是光滑平整的,而是存在着许多凹陷的沟(也叫脑沟)和隆起的回(也叫脑回)。这些沟和回极大地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使得大脑在有限的颅腔内能够容纳更多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从而提高了大脑的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27.【答案】正确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鱼龙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菊石类是生活在远古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等化石,这些化石是曾经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的遗迹。 根据生物的生存环境特点,既然在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发现了只能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化石,那么可以合理推测出在很久以前,喜马拉雅山所处的地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使得该地区的地壳抬升,海洋逐渐变成了陆地,形成了如今的喜马拉雅山脉。
28.【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热气球;对流
【解析】【分析】取暖器是用于提高室内温度的设备,其工作原理与热空气的流动特性有关。热空气的密度比冷空气小,会自然上升,冷空气则会下沉。 如果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高处,热空气本来就有上升的趋势,安装在高处的取暖器产生的热空气会继续向上运动,难以在室内下方的空间形成有效的热量循环,导致下方空间温度难以快速升高,人活动的区域(通常在房间下方)就无法很好地感受到温暖,取暖效果不佳。
29.【答案】正确
【知识点】认识工程
【解析】【分析】在工程实践活动中: 明确问题:这是工程实践活动的起点,需要清晰地界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明确问题的目标和要求,确定问题的范围和边界等。前期研究:在明确问题后,需要进行相关的前期研究。设计方案:根据前期研究的结果,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制作模型:按照设计方案,制作出产品的模型。测试改进:对制作好的模型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发现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然后对设计方案和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展示交流:将最终的成果进行展示,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0.【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有着不同的形成过程。变质岩的形成是由于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如岩浆活动带来的热量)、高压(地壳的挤压等)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作用,使得岩石原来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变质岩。例如,石灰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变质成大理岩(变质岩)。
31.【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我们看到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被视神经感受到才看到的 ,该题描述准确。
32.【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羽绒服本身并不会产生热量。冬天大家穿羽绒服主要是因为羽绒服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羽绒服内填充的羽绒是一种动物纤维,其结构蓬松,纤维之间存在大量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够有效地阻止身体产生的热量向外散发,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使人体保持温暖,而不是羽绒服自身产生热量。
33.【答案】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比如用手摸热的杯子,热量从杯子传递到手上。 热对流是指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例如烧开水时,水的上下循环流动使整壶水变热。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源,它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热量),当我们在冬季晒太阳时,太阳的热量通过热辐射的方式穿过太空和地球的大气层传递到我们身上,使我们身体热起来,不需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流体的流动来传递热量。
34.【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称为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即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板块边缘,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拉伸等作用,使得岩石变形、破裂,能量积聚并突然释放,从而引发地震。
35.【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的危害性非常大,能在几秒到十几秒内使城市变成废墟,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人身伤亡,大量社会物质损失,造成山体崩塌、泥石流、水灾、火灾、瘟疫等。
36.【答案】错误
【知识点】天气现象;气候
【解析】【分析】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但并不是固定在10月23日或24日,具体日期会因年份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2025年的霜降就在10月23日 ,而2025年10月24日已经过了霜降节气。
37.【答案】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实质是水的三种不同的状态之间的转化,即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循环。水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地球表面的雪、冰、霜等固态的水、液态的水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及小水滴和小冰晶之间因为温度的变化使它们物态状态发生循环变化,这就是水的循环。
38.【答案】错误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人类的大脑表面并不是光滑的,而是布满了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些沟回极大地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皮层是大脑中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承担着感觉、运动、语言、思维等众多重要的功能。 如果大脑表面是光滑的,那么大脑皮层的面积会相对较小,所能容纳的神经元数量也会减少,从而影响大脑的功能。沟回的存在使得在有限的颅腔内,大脑能够拥有更大的表面积,进而容纳更多的神经元,提高大脑处理信息和执行各种复杂功能的能力。
39.【答案】错误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虽然大脑确实遵循 “用进废退” 的原则,适当的学习、思考和训练等活动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促进神经可塑性,使大脑功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让大脑越用越灵活、越发达。 但是,经常熬夜学习对身体和大脑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一方面,睡眠对于大脑的恢复和记忆巩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对白天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存储和巩固,缺乏充足的睡眠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反而不利于学习和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长期熬夜还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40.【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不同,光滑的物体和浅色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更强。题目说法错误。
41.【答案】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自然光源是自然界中本身就能发光的物体,太阳是恒星,能自行发光;萤火虫通过自身的生理机制发光;闪电是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的光。 人造光源则是人类制造出来用于发光的物体,绽放的烟花是利用火药等物质燃烧发光,点燃的蜡烛是通过蜡烛燃烧发光,它们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发光体。
42.【答案】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左脑: 数学: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推理、计算等功能,数学的运算、公式推导等过程大多依赖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 书写:书写涉及到语言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而左脑通常是语言中枢的主要所在区域,负责对语言符号的处理和输出,所以书写功能与左脑密切相关。
右脑: 音乐:右脑在对音乐的旋律、节奏、情感感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更敏锐地感受音乐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绘画:绘画需要对色彩、形状、空间等有较强的感知和创造力,这些能力主要由右脑来主导,右脑能帮助人们进行空间想象和艺术创作。 情感:虽然左右脑都参与情感的调节和表达,但右脑在情感的感知、表达和理解上相对更占优势,比如对他人情绪的直观感受等。
43.【答案】(1)C
(2)C
(3)B
(4)熄灭酒精灯;拿下铁丝
(5)B
(6)高;低
(7)A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在实验室中,使用酒精灯时,为了保证安全,点燃酒精灯的正确操作是用燃着的小木条或者火柴来点燃酒精灯。 如果用另一个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可能会在倾斜酒精灯时,使里面的酒精洒出,一旦酒精洒出并遇到明火,就很容易引发火灾等危险情况,这种操作是非常不安全且不被允许的。 而选项A燃着的小木条和选项B火柴都可以安全地用来点燃酒精灯。
(2)在这个实验中,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热量会沿着铁丝传递。由于蜡遇热会熔化,当铁丝上某一处的温度升高到使蜡达到熔点时,蜡就会熔化,从而无法再粘住火柴,火柴就会掉落。通过观察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就能直观地看到热在铁丝上的传递方向和过程,所以选项 C “蜡遇热会熔化” 是选用蜡粘火柴的主要原因。
(3)热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热传递的方向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在该实验中,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这一端的温度会升高,而铁丝其他部分温度相对较低。热量会沿着铁丝从温度高(即离酒精灯近)的一端逐渐向温度低(离酒精灯远)的一端传递。
(4)在该实验中,用酒精灯给铁丝加热,铁丝会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如果先拿下铁丝,此时铁丝温度较高,可能会烫伤实验人员,并且高温的铁丝随意放置也可能会损坏桌面等物品。 而先熄灭酒精灯,让铁丝在铁架台上自然冷却,待铁丝温度降低到安全范围后,再拿下铁丝,这样可以避免烫伤等危险情况的发生,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环境的安全。
(5)用灯罩盖灭酒精灯是正确的操作方法。当用灯罩盖在酒精灯火焰上时,会隔绝空气,使火焰因缺少氧气而熄灭。而且盖灭后,要再盖一次,以避免下次使用时,因灯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导致灯罩难以打开。所以选项B正确。
(6)在该实验中,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这一端的温度较高,而铁丝的另一端温度相对较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观察到离酒精灯近(即温度高)的一端的火柴先因蜡的熔化而掉落,然后离酒精灯远(即温度低)的一端的火柴依次掉落。 这一现象表明,热量在铁丝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的。 所以,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7)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匀,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空气的流动。这是空气的流动导致的热量传递,属于热对流,而不是热传导。热对流是指流体(液体或气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风的形成符合热对流的特点,所以选项 A 不属于应用热传导。
44.【答案】(1)模拟
(2)褶皱
(3)断裂
(4)变形;岩层
(5)断裂
(6)寻找安全角落躲避;寻找安全角落躲避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1)在探究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实验中,通常是用一些材料来模拟岩层,通过对这些模拟材料施加压力等操作,来模拟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等作用时发生褶皱和引发类似地震的现象。
(2)在该实验中,用多层海绵模拟岩层,当把手放在海绵上,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时,由于海绵受到来自两侧的压力,就如同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一样。 在压力的作用下,海绵的中间部分会向上隆起变形,形成类似褶皱的形状。
(3)在模拟地震的实验中,用木片来模拟岩层。当用力掰断木片时,木片承受的压力超过了它的承受限度,从而发生断裂。 在真实的地质环境中,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应力作用在岩层上,当应力积累到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
(4)当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时,由于受到压力,泡沫板会发生变形,比如向上隆起、错位等情况,就如同真实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断裂等变形一样,所以泡沫板会变形。在这个实验中,是为了模拟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作用时的变化情况,用泡沫板来代表真实的岩层,通过对泡沫板施加压力观察其变化,来类比岩层在相应受力情况下的变化,所以泡沫板模拟的是岩层。
(5)在前面的模拟实验中,掰断木片模拟了岩层的断裂,用力挤压泡沫板模拟了岩层受到挤压变形。 在真实的地壳深处,岩石层受到地壳运动等各种力的作用,当这些力使得岩石层受到过度挤压时,岩石层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其自身的强度极限。 此时,岩石层就会像实验中的木片一样突然断裂,岩石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从而引起大地剧烈震动,这就是地震产生的原因之一。
(6)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45.【答案】(1)气;小水滴
(2)不会
(3)降低;增多;雨
(4)熔化
【知识点】凝结;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当加热烧杯里的水时,水会发生汽化现象,由液态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而这些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周围空气,会发生液化现象。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此时水蒸气就会凝结成许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微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我们就看到了烧杯上方的 “白雾”。
(2)在该实验中,烧杯里的水被加热至沸腾后,会产生大量水蒸气。当放上热的培养皿时,培养皿底部温度较高,从烧杯中上升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高的培养皿底部,由于没有明显的温度差(或者说温度差较小),水蒸气无法放热液化成小水珠。 只有当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时,才会放出热量,由气态变为液态,形成小水珠聚集在物体表面。所以当放上热的培养皿时,培养皿底部不会聚集大量水珠。
(3)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因为冰块熔化会吸收热量,所以此时培养皿的温度会快速降低。 当培养皿温度降低后,烧杯中上升的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培养皿底部,会发生液化现象,大量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增多。在培养皿中加冰块,因为冰块熔化会吸收热量,所以此时培养皿的温度会快速降低。 当培养皿温度降低后,烧杯中上升的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培养皿底部,会发生液化现象,大量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增多。
(4)水滴直接落下就形成了雨;而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由于受到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会吸收热量,从而发生熔化现象,由固态的冰晶变成液态的水,这些液态的水和原本的水滴一起下落,也就形成了雨。 所以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就成了雨。
46.【答案】(1)A
(2)A
(3)A
(4)C
(5)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锻炼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1)在这个测试中,究究松开尺子后,尺子做自由落体运动。爸爸看到尺子下落开始做出抓尺子的反应动作。 尺子下落的过程中,爸爸反应速度越快,从看到尺子下落到做出抓尺子动作的时间就越短,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尺子下落的距离也就越短。 而反应速度尺上的数字是从下往上逐渐增大的,尺子下落距离越短,爸爸抓到尺子时对应的尺子上的数字就越小。
(2)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鼻子主要的功能是呼吸和嗅觉,而该测试是通过视觉观察尺子下落并做出用手抓尺子的反应动作,鼻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参与到观察和反应的环节,所以在测试时没有用到鼻子,选项A符合题意。
(3)酒精不仅直接影响肝、胃,还会损害神经系统,会使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所以当爸爸未喝酒时,小明测得爸爸抓到了6,当爸爸醉酒后再次进行相同的实验,比喝酒前抓住的次数要少,爸爸可能会抓到2。
(4)经常玩这样的测试,人体的神经系统会不断地接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经过多次训练,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会逐渐加快,从而提高人的反应能力。就像运动员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反应速度和运动技能一样,经常进行这种反应速度的测试也能加快反应能力,所以选项C符合。
(5)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保护脑对维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脑自我修复和整理记忆的重要时段。适度运动锻炼: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脑输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脑功能。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