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复试试题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开学复试试题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7 18:1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开学复试试题 2024--2025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一、读拼音,准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1.在那个炎热的kù shǔ 时节,父亲严厉地fēn fù 我不可变得lǎn duò ,他要我铭记历史,特别是那段qīn lüè 带来的伤痛与āi chóu ,并鼓励我未来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huī huáng 。他的话语如同líng lóng 的艺术品,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当我回望过去,那些优异的成绩令我难以zhì xìn ,每一个细节都精彩fēn chéng ,让人yìng jiē 不暇。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悠然 协调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B.照耀 称赞 不可估量 理所当然
C.慢游 玲珑 应接不瑕 奇珍异宝
D.境界 黎明 举世闻名 政通人和
3.将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到了雨季,这种树就生出一些枝条和心形的叶片。
②所以,人们叫它瓶子树。
③在南美洲的高原上,生长着一种高大、奇特的树。
④雨季一过,绿叶纷纷败落,红花纷纷开放。
⑤这时,一棵棵树就像插满红花的大花瓶。
A.③①⑤④② B.①④⑤②③ C.①④⑤②③ D.③①④⑤②
三、填空题
4.诗词大会开始了,快来参与吧!
(1)一切景语皆情语:“ ,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夜泊枫桥时描写的清冷夜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杜牧笔下的深秋山景:“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 的早晨……”是清少纳言眼中的闲逸冬景。
(2)学无止境,《论语》告诫我们:“ ,学而不厌。”宋代学者朱熹也用“问渠那得清如许? 。”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
(3)愿得此身长报国:清代诗人龚自珍担忧社会现状,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 。”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提出:“ ,而全在我少年。”
四、句子训练
5.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缩句)
6.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改成陈述句)
7.松鼠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松鼠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用合适的关联词合并句子)
8.夕阳西下,乌鸦归巢。→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照样子,把画面写具体)
月亮慢慢升高了。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材料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9.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默而识之: 谓:
10.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我认为书籍是
11.从以上两篇材料中,你得到了哪些关于读书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至少写两点)
六、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鸟的天堂(节选)
[选段一]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选段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2.[选段一]写的是作者在 (时间)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场景,主要运用了 (静态 动态)描写的手法;[选段二]写的是作者在 (时间)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场景,主要运用了 (静态 动态)描写的手法。
13.[选段一]中加点的“堆”字用得很好,原因是: 。
14.从[选段二]“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中的“到处”,我们能够感受到 。
15.再读选段,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波浪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写绿叶的颤动表现了大榕树的美。
B.画横线句子分别从大小、颜色、姿态三个方面描写了鸟儿。
C.[选段二]展现了“鸟的天堂”由静寂到热闹的变化过程,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鸟在这里自由生活的样子。
路灯
①亲爱的朋友,当你在清晨骑着自行车,匆匆奔往工作岗位的时候;当你在夜色未尽的晨曦中向学校走去的时候;当你与家人在月星隐耀的时候……朋友,你是否会意识到陪伴你身旁的夜之神——路灯呢?大的、小的、长方形的、椭圆形的,有的像蝴蝶,有的像花朵……亮晶晶的,美丽极了。你也许会很惊讶:“路灯很平凡啊!”可是当你站在路灯下深思一会儿,你就会发现路灯并不平凡,甚至很伟大,称它为夜之神一点也不假。
②路灯,它们生来就很朴实。因为它们不如彩灯那般五彩缤纷,也不如壁灯那样引人注目。
③每当黑夜来到时,它总是把光明洒向人间,在它的照射下,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富有诗意起来,整个环境都显得安逸、和谐。尽管它的光不够大,不够亮,但是它能竭尽自己的所有,把光亮毫不保留地献给人类,纵然有时阴云密布,却不能把它蒙上面纱,它仍能够劈开风雨,将自己的光亮透射给人类,照亮漆黑的角落。朴素无华的路灯,世间有哪种事物能和你比美呢?春天的花吗?不能,它只能在风和日丽中开放,稍有风霜就枯萎了;夏日的水吗?不能,虽然它给人柔顺的印象,却会大发雷霆;冬天的太阳吗?不能,它虽然给人温暖,但是遇到乌云却会逃避。
④路灯,它们甘愿用自己的光在黑夜里照亮人们前行。这不正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吗?
⑤老师才能与路灯相比,因为老师的事业像路灯那样崇高,老师的心灵也同路灯那般高洁。也许我是学生,从小接触了不少老师,对老师有一些了解;也许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作为一名未来的老师,对老师这个职业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荣誉感;也许……总之我在老师与路灯之间看到了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路灯不像流星的光只存在于一瞬间,也不像恒星的光那般微弱,路灯像一颗与众不同的星,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永恒,请选择做夜之神——路灯吧。
16.这篇文章需要你提高阅读速度,下列方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遇到不懂的词语赶紧查词典 B.可以连词成句地阅读
C.不要回读 D.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
17.文中用横线划出的句子是 ,它起着 作用。
18.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19.课文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葫芦
①既当菜吃又当物使的蔬菜,我知道的,只有葫芦。正因如此,我母亲喜欢种葫芦。
②清明一过,母亲便在我家院墙旁、院内树下种葫芦。葫芦开始伸藤放蔓时,母亲砍来树枝给葫芦搭架。一根根毛茸茸的葫芦藤,伸长曲爪,抓住架枝,向上攀爬。不多久,院墙下的葫芦藤爬上了院墙,渐渐给院墙披上一张绿网;树下的葫芦藤爬上了树干枝丫,渐渐给树穿上了绿色长袍。
③立夏一过,葫芦开花。葫芦花雌雄同株,清白无瑕,或呈喇叭形,或呈五角形。青青的花萼、金黄的花蕊、雪白的花瓣,似团团冰雪,藏在枝叶之间。
④葫芦花黄了、蔫了,藤叶丛中,一只只小葫芦像珍珠般闪闪发光。院墙上的葫芦长大了,将树枝压得弯弯的,清风徐来,葫芦摇晃不定。
⑤葫芦的美,母亲无闲心欣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葫芦一出产,便充当“瓜菜代”的主角。一日三餐都是葫芦“当家”。早餐,母亲用葫芦煮粥。炖好的葫芦粥,葫芦块煮碎了、炖化了,与米汤浑然一色,洁白黏稠。中餐,母亲用葫芦焖饭。一半葫芦,一半饭粒,混成一团。晚餐,母亲用葫芦煮疙瘩粑,多的是葫芦,少的是疙瘩粑。
⑥随着光景一天天变好,葫芦做的菜也越来越丰富。端午时节,母亲用葫芦炒腊肉。块块葫芦,冰清玉润,片片腊肉,色泽暗红。绿的葱、黄的姜、白的蒜点缀其间,简直就是一幅秋景图。母亲还用葫芦炖肉。先将葫芦块与肉块小炒一会儿,然后将其盛进陶罐,放进灶膛中煨炖。陶罐在灶火中咕咕地叫,罐盖像蟾蜍嘴巴不停张合,灶房里弥漫着一股香气。
⑦采摘葫芦中,母亲很留意蓄葫芦做瓢。任那又大又圆、有模有样且饱经风雨的葫芦,从容变老、变结实。立秋之后,母亲才将其摘下来。用指甲掐几下,不见痕迹,用小棍敲一敲,咚咚作响,如敲小鼓。接着,母亲将其挂在屋檐下晾晒,与晾晒的红高粱、红辣椒、黄色的老丝瓜、紫色的种茄等一起,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
⑧葫芦晾干了,母亲请木匠师傅将其锯成葫芦瓢。家里尽管铁舀胶瓢不少,但母亲习惯用葫芦瓢。母亲说,用葫芦瓢浇园润地轻便好使,用葫芦瓢舀谷盛麦、铲糠打水都方便,还容易把握多与少。葫芦瓢经久耐用,水浸不糜,暴晒不裂,碰撞不缺,跌摔不破。
⑨葫芦是良肴美食,饱我口福食囊;葫芦为瓢,给母亲带来便利。我现在种葫芦、写葫芦、颂葫芦,同时仿学先贤,挑选一只葫芦,悬挂于老屋门楼之下,让其像熠熠发光的门灯一样,闪烁吉祥光芒,照耀家人乡邻。
20.读这篇文章时我用到了 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1.文中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葫芦藤 ,属于 描写。
22.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有模有样”中“模”的读音是 。
23.文中第⑥段写了 的场景,饱含着作者 之情。
24.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B.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依次介绍了葫芦的种法、藤蔓、花朵、果实及葫芦的作用等。
C.母亲喜欢种葫芦是因为葫芦既能当菜吃又能当物使用。
D.母亲用葫芦做瓢是因为葫芦瓢经久耐用。
25.文中细节描写很多,请结合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从修辞手法、蕴含的感情等角度写一写好在哪里。
七、书面表达
26.作文
在你眼里什么是最美的?是那个人、那件物、那片景还是那本书?请以“__________最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把重要的部分写具体。
③不出现本人的真实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参考答案
1. 酷暑 吩咐 懒惰 侵略 哀愁 辉煌 玲珑 置信 纷呈 应接
2.C
C.慢游——漫游,应接不瑕——应接不暇。
3.D
读一读几个句子,“在南美洲的高原上,生长着一种高大、奇特的树”是总起句,下面的内容是围绕“高大、奇特的树”来写,所以这个句子排在第一位;“到了雨季,这种树就生出一些枝条和心形的叶片”中的“这种树”承接“一种高大、奇特的树”,因此排在第二位;“雨季一过,绿叶纷纷败落,红花纷纷开放”中的“绿叶”承接“心形的叶片”,因此这句话排在第三位;“这时,一棵棵树就像插满红花的大花瓶”中的“这时”指的是“雨季一过”,因此,这句话排在第四位;“所以,人们叫它瓶子树”是对上面内容的总结,因此放在最后一位。这段话的排列顺序是③①④⑤②。
故选D。
4. 月落乌啼霜满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 铺满白霜 默而识之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拘一格降人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5.图书吸引着我。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去掉修饰语“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和“像磁石一样”。即:图书吸引着我。
6.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没有什么关系。
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般遵循以下步骤:①去掉反问词:常见的反问词有:难道、怎么、怎能等。②有否定词的去掉,没有否定词的加上,比如原句中有“不”“没”“无”等否定词,要去掉;原句中没有否定词,要加上“不”“没”“无”等否定词。③去掉句末的疑问助词,通常是“吗”“呢”等。④将问号改为句号。
分析此句,句子中“有”改为否定词“没有”,句末问号改为句号。
改为: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没有什么关系。
7.因为松鼠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所以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为一句。“松鼠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是“松鼠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的原因,两个分句为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是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故可改为:因为松鼠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所以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8.月亮悄悄地升起来了,它慢慢地爬上了树梢,过些时候又穿过几缕微云,悬挂在半空中。
例句把“夕阳西下”和“乌鸦归巢”进行联想,写出了一幅具体的画面。我们仿写时,可以根据“月亮”“慢慢升高”展开联想,想象是怎样的月亮,怎样慢慢地升高。把句子的画面写具体。
示例:夜幕降临的时候,那一轮明月慢悠悠地从天边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9. 记住 就是 10.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 11.①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②读书要勤勉好学;③广泛地向他人学习;④要“学”与“思”相结合;⑤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最重要……
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默而识之”的意思是默默记住所学的知识,“识”在这里的意思是“记住”。“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谓”在这里的意思是“就是”。
10.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根据莎士比亚的比喻,书籍被称为“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意味着书籍对人的精神和心灵有着重要的滋养作用。因此,可以将书籍比作“心灵的食粮”,表达书籍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滋养。
示例:我认为书籍是人类心灵的食粮。
1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材料谈谈自己对读书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①我们在学习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态度。②我们要有上进心,要勤于积累。③读书要用心。
材料一参考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聪敏而好学,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默默地记住它,学习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疲倦。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的,而是喜欢古代的知识,勤奋地去追求它。学习就像追赶不上似的,还怕失去它。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思考,但没有益处,不如学习。
材料二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这里,那么眼睛看得就不仔细,心和眼睛既然不专一,只是随便诵读,肯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在这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心既然到了,眼睛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12. 傍晚 静态 早晨 动态 13.“堆”字描绘出叶子多而密的样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榕树的繁茂。 14.鸟儿的数量非常多。 15.A
1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描写的手法。
[选段一]:
从选段内容来看,没有直接明确给出具体时间,但结合《鸟的天堂》原文可知,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傍晚,因为傍晚时分鸟儿都归巢休息了,所以此时看到的主要是大榕树,没有看到很多鸟活动的场景。
故[选段一]写的是作者在傍晚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场景。
文段中重点描写了榕树的绿叶,“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等语句,都是对榕树静止状态下的描写,通过对榕树的枝叶、颜色等方面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榕树茂盛、充满生机的静态美。
故[选段一]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的手法。
[选段二]:
根据《鸟的天堂》原文及选段二的内容可以判断,这里写的是作者第二天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场景。早晨是鸟儿活动的时间,所以能听到鸟叫,看到鸟儿到处飞的热闹景象。
故[选段二]写的是作者在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场景。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些语句通过对鸟儿的动作、声音等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鸟儿在树上欢快活动的场景,是典型的动态描写,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热闹与生机。
故[选段二]主要运用了动态描写的手法。
13.本题考查的是对字的理解。
[选段一]中描写榕树的绿叶时说“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堆”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榕树叶的繁茂程度。它描绘出了树叶不是稀疏地、随意地生长,而是一层一层、密密麻麻地相互叠加在一起,仿佛是有人特意将它们堆积起来一样,这种状态充分体现了榕树叶子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把榕树那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榕树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长态势,所以这个字用得非常精准、巧妙。
14.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选段二]“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中“到处”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了鸟儿数量多的场景,它们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翔、鸣叫。我们能够感受到鸟的数量众多以及鸟的活动范围极广,整个“鸟的天堂”都充满了鸟儿的踪迹和声音。
15.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A.[选段一]中画波浪线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并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没有将绿叶或其他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而是通过对树叶翠绿颜色以及给人视觉上的感受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仿佛每片叶子都充满了生命力,是一种对榕树生命力的直观描写,而非运用比喻修辞。
故选A。
16.A 17. 过渡句 承上启下 18.本段主要描写路灯在黑夜来到时,它总是把光明洒向人间。它对人类的奉献没有哪种事物能相比。 19.表达了对老师崇敬和赞美之情。
16.本题考查的是阅读方法的识记。
A.在阅读文章时遇到不懂的词语,要赶紧查词典解决,会减缓阅读的速度,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词语。
故选A。
17.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
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个句子就是过渡句。“老师才能与路灯相比,因为老师的事业像路灯那样崇高,老师的心灵也同路灯那般高洁。”句子承接上文路灯的奉献,下文写老师写的事业像路灯,是过渡句。它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18.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
通读短文,从“每当夜黑来到时,它总是把光明洒向人间,在它的照射下,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富有诗意起来,整个环境都显得安逸,和谐。”和“纵然有时阴云密布,却不能把它蒙上面纱,它仍能够劈开风雨,将自己的光亮透射给人类,照亮漆黑的角落。”可知,第三自然段主要描写路灯在夜黑来到时,它总是把光明洒向人间。它对人类的奉献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与之相比。
19.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感情的理解。
通读短文,结合“老师才能与路灯相比,因为老师的事业像路灯那样崇高,老师的心灵也同路灯那般高洁”可知,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老师崇敬和赞美之情。
20.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尽量连词成句,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1. 四处攀爬的情景 动态 22. 拟人 mú 23. 母亲用葫芦为我们做菜 对母亲深深的思念、感恩 24.B 25.这两句话分别描写了葫芦花不同的形状和多彩的颜色,第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葫芦花比喻为团团冰雪,写出了葫芦花洁白的特点,饱含对葫芦花的喜爱之情。
20.本题考查阅读速度的方法。
思考阅读本文时运用的加快阅读速度的常见方法,如集中注意力、不回读、提取关键信息、跳过无关内容等,结合自身阅读实际情况作答。
示例:提取关键信息。
2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伸长曲爪,抓住架枝,向上攀爬”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葫芦藤当作有生命的个体,生动展现其努力向上生长、四处攀爬的动态过程,让人直观感受到葫芦藤生长时的活力与积极。
“不多久”表明时间短暂,在这期间葫芦藤就完成了从开始攀爬至“给院墙披上一张绿网”“给树穿上绿色长袍”的变化,突出其生长迅速,快速覆盖院墙和树枝的态势。
故第一空可写:动态生长过程和态势。
整句话围绕葫芦藤的生长动作展开,通过“伸长”“抓住”“攀爬”等动词,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葫芦藤位置和状态的变化,展现其动态,所以属于动态描写。这种描写使画面充满动感,为后文葫芦的生长、开花、结果等情节做了生动的铺垫 。
故第二空可写:动态。
2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字音辨析。
“任那又大又圆、有模有样且饱经风雨的葫芦,从容变老、变结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容变老”把葫芦当作人来写,赋予了葫芦人的行为和状态,使葫芦具有了人的特征,形象地写出了葫芦自然生长、成熟的状态。
“模”读“mú”时,意思是“模样、形状”,通常用于表示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以及某些器物的形状。读“mó”时,有“法式、规范、标准”“仿效”“模范”等意思。
在“有模有样”这个词语中,“模”的意思是“样子”,故选“mú”。
23.本题考查文章表达的情感。
第⑥段围绕端午时节母亲做菜展开,先写母亲用葫芦炒腊肉,描绘了食材搭配与菜品色泽;又写母亲用葫芦炖肉,讲述烹饪步骤与灶房情景。所以此段写的是母亲在端午用葫芦制作美食的场景。
作者细致描绘葫芦菜的色香味,如“冰清玉润”“色泽暗红”“弥漫着一股香气”,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葫芦美食的喜爱。同时,对母亲做菜过程的描述,也饱含着对母亲的怀念。
2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B.本文是一篇散文,不是说明文。文章围绕葫芦展开,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以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为主,并非主要采用说明方法来介绍葫芦,该项错误。
故选B。
2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先判断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再分析其对描写葫芦花的作用,比如使描写更生动形象等。再思考作者对葫芦花的描写体现了对葫芦怎样的情感,以及通过葫芦花表达了对与之相关的人、事怎样的情感。
示例: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葫芦花比作团团冰雪,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葫芦花清白无瑕的特点。作者对葫芦花形态、颜色的细致描绘,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葫芦花的喜爱之情,也借对葫芦花的描写,抒发了对母亲种葫芦以及那段与葫芦相伴生活的深切怀念。
26.
例文:
母爱最美
世间的美有千万种,而在我心中,母爱是最美的。它如春日暖阳,温暖着我的心房;又似涓涓细流,默默滋润着我的成长。
小时候,我体质较弱,常常生病。记得有一次深夜,我突然发起高烧,整个人昏昏沉沉,难受得直哼哼。妈妈听到动静,迅速来到我的房间,她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呀,这么烫!”妈妈的声音里满是焦急。那一刻,她顾不上自己的疲惫,急忙穿好衣服,背着我就往医院赶。漆黑的夜晚,街道上寂静无声,只有妈妈急促的脚步声和沉重的喘息声。我趴在妈妈的背上,感受着她的体温,心里却满是愧疚,要是我不生病,妈妈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到了医院,妈妈又忙着挂号、缴费、带我看病,等打上点滴,她才稍微松了口气,坐在我的床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眼睛一刻也不离开我。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我的病很快就好了,可妈妈却憔悴了许多。
随着我渐渐长大,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一次数学考试,我考得很不理想,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回到家,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试卷默默流泪。妈妈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样,她轻轻敲了敲门,然后走进来,坐在我身边,温柔地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把试卷递给她,低着头,不敢看她的眼睛。妈妈看完试卷后,并没有责备我,而是耐心地帮我分析每一道错题,告诉我错误的原因,还鼓励我说:“孩子,一次考试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只要你努力,下次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妈妈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黑暗的角落,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母爱,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以最平凡的方式展现出最伟大的力量。它是妈妈深夜里为我盖好的被子,是餐桌上我最爱吃的饭菜,是我遇到困难时那温暖的鼓励。在我心中,母爱最美,它将永远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