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2 13:2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夸父逐日
一、情境导入
毛泽东同志在其七律《长征》中写下了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毛泽东的笔下只不过像是细浪翻腾;雄伟的乌蒙山高大陡峭,在毛泽东的笔下只不过像是泥丸滚动。我们不禁感叹:“毛泽东的脚真大!”其实,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广阔,脚步就有多豪迈,人生的舞台就有多精彩。在我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也有这样一位巨人,他曾经徒步追赶太阳。同学们能猜出他是谁吗?这位巨人就是夸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二、资料助读
1、神话
神话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艺术创作。神话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看见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如电闪雷鸣、暴风骤雨、日月运行、云霞聚散等自然现象,惊奇而无法解释,便以为它们都是“神”或者是有“神”在那里支配着。于是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斗争的故事,我们就称之为神话。神话体现了远古先民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精神。
2、《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富含神话传说的先秦古籍。全书共18篇,主要记述古代地理、民族、物产、巫术、宗教、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准确翻译,积累字词。
(1)重点词语
逐走: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得饮:水。
饮于河渭:喝水。
河:专属名词,黄河。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2)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四、全文赏析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部展现出来了,且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从写作技巧上分析,这些画面运用了怎样的技巧?
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丰富神话内涵,丰富了夸父形象,英勇无畏,死而后已,造福人类。
3、夸父敢与太阳竞逐,你怎么看待夸父“与日逐走”的行为?(如何理解失败的英雄这种看法?)
消极方面:自不量力
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及英勇的气概。
4、从夸父这个神话人物身上,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不断努力奋斗!
5、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五、课堂小结:
神话故事的特点,一是奇思幻想,二是浓厚的烂漫主义色彩。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谁都不可能徒步追上太阳、征服太阳。神话中的夸父志向宏大,气魄非凡。他虽渴死,但已“入日”。从追寻光明的意义上讲,他成功了。肉体的死亡并不能磨灭精神的价值,尸身的腐烂并不能沦陷追寻的意义。这在文章的结尾也有体现。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杖化邓林”的结局?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为后来的光明和真理的寻求者及大自然的竞胜者解除口渴,以完成他未竟的宏愿。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死而不已、造福后人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史书中的夸父。
据《山海经》记载,夸父国是个巨人的国度,他们的耳朵上各穿一条黄蛇作为耳珰,左右两只手也各握一条黄蛇。
另据《朝野载》说:“辰州的东面有三座山,鼎足直上,各有几十丈高,是夸父曾在这里煮饭支锅用过的三块石头。”
(《夸父逐日》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第二课时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有谁来介绍一下《淮南子》这本书,上学期学过的《塞翁失马》也选自它。事实上,《淮南子》里不仅保留了许多寓言故事,也保留了许多上古神话,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就是一篇神话
二、资料助读
1、《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翻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向西北方向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往东南方向汇集。
2、颛顼与共工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3、何谓“五帝”?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五帝”。
4、“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准确翻译,积累字词。
(1)重点词语
触:碰、撞。
昔者:从前。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焉:文中译为“于是,于此,兼词”。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为:做,动词。
移:移动。词类活用  
天倾西北:“西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北。  
(2)古今异义  
维:古,绳子。  今,维持。  
绝:古,断。  今,停止。 
(3)特殊句式  
倒装句:“天倾西北”-“天西北倾”,状语后置。  
省略句:“(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省略主语)。
(4)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系着地的绳子也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流水的泥沙都向东南角这里流去。
四、课文赏析
1、再读课文,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山
结果:星辰移位,地倾
2、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
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
3、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4“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于是《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主题思想
《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五、拓展延伸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