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7 21: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8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松花江上》这首歌唱出了辽阔的东北沃野的富饶美丽。
导入新课
驰名中外的 东北三宝”
鹿茸
人参
貂皮
导入新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背景链接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作者名片

誓言
胸膛
嗥鸣
山涧
高粱
斑斓
缠绕
亘古
默契
田垄
埋葬
镐头
土壤
(niǎn)
(háo)
(jiàn)
(lán)
(gèn)
(qì)
(lǒng)
(gǎo)
(rǎng)
读读写写
课本40页
禾稻
丰饶
污秽
耻辱
挚痛
谰语
泛滥
怪诞
蚱蜢
辘辘

(huì)
(zhì)
(lán)
(làn)
(dàn)
(zhà měng)
(lù)
(hóng)
读读写写
课本40页
补充
词语解释
挚痛:诚恳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课本注释
词语解释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斑斓:灿烂多彩。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补充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说说听后的感受。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回忆故乡。
第二段:发出誓言。
文本解读
一、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
1.作者在这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2.本段中描绘了一些东北地区所特有的景物,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
3.第一句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文本解读
1.作者在这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白桦林、红高粱、马群、蒙古驹、黑土地等。
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文本解读
2.本段中描绘了一些东北地区所特有的景物,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
文本解读
3.第一句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文本解读
4.“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无时无刻”说明这种感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故乡一直念念不忘。
文本解读
5.如何理解下面句中的“泛滥”?
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这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之意。表现出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奔流。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了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7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第二课时
文本解读
二、朗读第二段,思考:
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语?
2.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后面却用“你”,为什么?
3.标题“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
文本解读
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语?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文本解读
2.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后面却用“你”,为什么?
人称的变化其实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激动,他有一种倾吐的欲望,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种修辞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文本解读
3.标题“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
不是。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文本解读
4.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5.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
综合探究
1.两段所选景物有什么不同?为何选不同的景物?
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感情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春秋两季的景物,抒情较舒缓,在深情怀念中暗含忧伤、愤怒。
综合探究
1.两段所选景物有什么不同?为何选不同的景物?
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感情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春秋两季的景物,抒情较舒缓,在深情怀念中暗含忧伤、愤怒。
疑难探究
2.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思念家乡。
热爱、赞美家乡。
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对故乡惨遭蹂躏(róulìn)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疑难探究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1)运用拟人的手法。如: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这几句表达了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到底的感情。
疑难探究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
运用排比,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时刻怀念故乡、迷恋故乡的深情。
疑难探究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请举例说明。
(3)比喻,如: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静。”
把“土地”比作“母亲”,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突出思乡之情。
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集萃
①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②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③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集萃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⑤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陆游
⑥爱祖国高于一切。 ——(波兰)肖邦
⑦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苏联)巴甫洛夫
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语言,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土地发出的眈眈誓言,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土地的誓言
思忆故乡
挚痛的热爱
激情的赞美
深切的怀念
热血沸腾
发出誓言
与土地关系密切
回忆成长的足迹
面对土地发誓
忧伤愤怒
眷念故土
爱国情深
结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