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蟹xiè 杈chà 憔悴qiáo cuì
嫌恶wù 可鄙bǐ 什shí物
虐nvè杀 苦心孤诣yì
2、释词。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 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 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
惊惶:惊慌。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三、资料助读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文坛领袖。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为什么叫“鲁迅”呢?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四、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事件:文章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
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风筝)
3.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悲哀)
五、重点品读、深入研讨
朗读第3、4段完成下列问题
1、3、4哪些描写表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哪些描写表现了“我”嫌恶风筝
弟弟: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我:动作描写
2、“我”为什么这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我”认为管得对,弟弟应该认真读书,做有出息的事。弟弟认为管得正当,自己做风筝犯了错,自认该罚。一个认为管得对,一个认为应该管,他们都默认封建礼教下的“长幼有序”的教育方式。
3、做风筝真的有错误吗?作者为何要这么详细地加以描写?
(更能突出“我”对弟弟精神虐杀的残酷,同时也流露出深刻的自责与忏悔。)
4、结合以上的分析,说说弟弟和“我”各是怎么样的人?
弟弟:瘦弱多病喜欢风筝天真活泼心灵手巧胆小怕事
我:蛮横、粗暴、受封建家长制传统影响,但爱弟弟,有自省精神
六、小结:
做风筝是儿童正当的游戏,却遭到兄长肆意的虐杀,这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精神虐杀,以致二十年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这样详写更能突出“我”对弟弟精神虐杀的残酷,同时也流露出深刻的自责与忏悔。)
七、作业布置
分析课文5至11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重点品读、深入研讨
默读5到11段完成下列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后悔和自责。
2、精神虐杀的这一幕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虐杀?
指“我”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放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当年自己的脚不仅是践踏了一只风筝,而且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是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
3、我的心情沉重,想补过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
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4、弟弟为什么不记得了?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这点尤其令人悲哀沉重。
朗读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躲到肃杀的严冬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含义
弟弟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几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文章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鲁迅的名言、诗句
2、介绍一种你所喜欢的儿童游戏,并描绘出玩游戏的过程中给你带来的乐趣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