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8 06:41:46

文档简介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一、自然地理概况★★★
1.范围: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①长城,南至② ,西抵③乌鞘岭,东到④ ;主要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⑤ 、⑥ 、⑦宁夏回族自治区、⑧甘肃省。
2.环境
地表形态
地貌类型       
原 因 自然 原因 黄土结构 ,裂隙较多,易被冲刷;缺乏植被保护; 集中,且多暴雨
人为 原因 滥垦乱伐,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年代 传统 现在
经济 状况 半农半牧状态,经济发展 ,工业落后 经济有所好转
生活 条件 生活 长期植树造林、种草,山变青了,水变绿了, 显著改善
主食、 佐食 主食是 和杂粮,咸菜和辣椒佐食 食物日趋丰富,鱼肉蔬菜四季不断
住房 宽敞明亮的新窑洞,整洁舒适的高楼房
交通 、驴车 、公路出行方便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治理措施: 、 以保持水土;将 ;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 ;等等。
2.能源基地及城市化建设: 煤炭基地、 煤炭与油气基地、关中-天水经济重点开发区、西安咸阳高新区、兰州新区。
自然地理概况
1.黄土高原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长期的过垦过牧 ②黄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③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④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下图示意我国陕北地区局部等高线分布及该地的窑洞。读图,完成2~3题。
2.窑洞成为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黄土具有直立性 B.黄土具有防侵蚀性
C.地形以平原为主 D.经济落后实用性强
3.窑洞多开建在向阳背风(冬季风)处,同时它多避开了流水冲刷剧烈的山谷。图中修建窑洞的最佳地点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2024·河池二模)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始披上绿装,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读黄土高原治理后的景观图,完成4~5题。
4.下列措施符合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是(   )
A.缓坡植树种草 B.陡坡修建梯田 C.沟谷打坝淤地 D.过度放牧
5.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绿化面积增加 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C.农业种植面积增加 D.加强生态建设,人地矛盾缓解
  跨学科·语文 “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无边的山峦全都赤身裸体,如巨大无比的黄铜雕像,所有的河流都被坚冰封冻,背阴的山坡上积着白皑皑的雪,博大、荒凉、一个说不清道不尽的世界。”这是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对下图黄土高原地区景色的描述。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该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黄河的泥沙90%来自该地
B.地貌主要是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
C.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悠久的历史,为这里留下众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7.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②黄土高原土壤肥沃,水田成片 ③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丰富 ④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问题已不复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教材变式 “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内陆地区吹来的。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黄土颗粒越来越细。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破碎,形成了塬、墚、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图1为黄土颗粒大小分带示意图,图2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有关黄土高原“风成说”的证据,错误的是(   )
A.黄土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各种地形上
B.自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C.黄土的矿物成分和下面的基岩成分不同
D.黄土是由当地的岩石风化形成
9.形成黄土高原塬、土墚、峁、川等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地壳运动 C.风力吹送 D.乱砍滥伐
  人地协调观 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地区陡坡地植树造林的整治工程。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读鱼鳞坑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鱼鳞坑的主要作用是(   )
A.汇集雨水 B.减少沟壑 C.增大温差 D.增大降水
11.修筑鱼鳞坑的主要目的是(   )
A.抵御寒潮灾害 B.美化乡村环境 C.增加光照强度 D.加强水土保持
12.(2024·菏泽中考)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平均海拔约1 200米。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延安的区域发展开展探究活动。图1为延安位置图,图2为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下表为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 -5.5 -1.8 4.5 12.2 17.6 21.4
降水量/mm 3.0 5.0 17.6 26.3 41.7 67.7
月份 7 8 9 10 11 12
气温/℃ 23.1 21.6 16.3 10.0 2.0 -3.5
降水量/mm 112.1 117.5 68.0 35.0 13.5 3.2
探究一 生态环境科学治理
(1)延安曾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现在的延安实现了色调由“黄”到“绿”的转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请将下列结构图(下图)补充完整。
① ;② ;
③ 。
探究二 因地制宜绿色发展
  苹果喜光怕涝、喜温凉,适合在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生长。在“绿色革命”中,延安率先开辟梯田台地种植“山地苹果”获得成功,并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苹果种植、储存、销售等产业链条,推进苹果产业持续发展。如今的苹果园成了延安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2)简述延安种植苹果的有利气候条件。
(3)结合图②,推测果农需重点关注的气象灾害。
(4)列举科学技术在延安苹果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13.学习主题·区域发展一条气候分界线,决定了秦长城的走向,今天的环县又有怎样的发展?下面为环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的黄土高原区,东北、西面分别与 和 (省区名称)接壤。
  秦汉时期,环县是中原王朝与塞北游牧部落竞相争夺的区域,秦长城即位于环县古城的北部。在古代,从环县出发一路南下,就能抵达秦、西汉、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关中平原。
(2)一条气候分界线,为何决定了秦长城的走向?请完成下列框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
  自秦代以来环县城区范围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3)根据环县所处地形区,推测环县古城传统民居名称,说明其与自然环境关系。
(4)与环县古城相比,说出环县现代城区规模和空间分布的变化。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一、自然地理概况★★★
1.范围: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①长城,南至② 秦岭 ,西抵③乌鞘岭,东到④ 太行山脉 ;主要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⑤ 山西省 、⑥ 陕西省 、⑦宁夏回族自治区、⑧甘肃省。
2.环境
地表形态  沟壑纵横 
地貌类型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原 因 自然 原因 黄土结构 疏松 ,裂隙较多,易被冲刷;缺乏植被保护; 降水 集中,且多暴雨
人为 原因 滥垦乱伐, 过度放牧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年代 传统 现在
经济 状况 半农半牧状态,经济发展 缓慢 ,工业落后 经济有所好转
生活 条件 生活 简朴  长期植树造林、种草,山变青了,水变绿了, 人居环境 显著改善
主食、 佐食 主食是 小麦 和杂粮,咸菜和辣椒佐食 食物日趋丰富,鱼肉蔬菜四季不断
住房  窑洞  宽敞明亮的新窑洞,整洁舒适的高楼房
交通  马车 、驴车  铁路 、公路出行方便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治理措施: 植树造林 、 种草 以保持水土;将 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 ;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 打坝淤地 ;等等。
2.能源基地及城市化建设: 山西 煤炭基地、 陕北 煤炭与油气基地、关中-天水经济重点开发区、西安咸阳高新区、兰州新区。
自然地理概况
1.黄土高原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D )
①长期的过垦过牧 ②黄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③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④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下图示意我国陕北地区局部等高线分布及该地的窑洞。读图,完成2~3题。
2.窑洞成为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主要自然原因是( A )
A.黄土具有直立性 B.黄土具有防侵蚀性
C.地形以平原为主 D.经济落后实用性强
3.窑洞多开建在向阳背风(冬季风)处,同时它多避开了流水冲刷剧烈的山谷。图中修建窑洞的最佳地点是( B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2024·河池二模)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始披上绿装,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读黄土高原治理后的景观图,完成4~5题。
4.下列措施符合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是( C )
A.缓坡植树种草 B.陡坡修建梯田 C.沟谷打坝淤地 D.过度放牧
5.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主要原因是( D )
A.城市绿化面积增加 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C.农业种植面积增加 D.加强生态建设,人地矛盾缓解
  跨学科·语文 “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脸……无边的山峦全都赤身裸体,如巨大无比的黄铜雕像,所有的河流都被坚冰封冻,背阴的山坡上积着白皑皑的雪,博大、荒凉、一个说不清道不尽的世界。”这是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对下图黄土高原地区景色的描述。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该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黄河的泥沙90%来自该地
B.地貌主要是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
C.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悠久的历史,为这里留下众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7.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有( B )
①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②黄土高原土壤肥沃,水田成片 ③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丰富 ④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问题已不复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教材变式 “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内陆地区吹来的。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黄土颗粒越来越细。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破碎,形成了塬、墚、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图1为黄土颗粒大小分带示意图,图2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有关黄土高原“风成说”的证据,错误的是( D )
A.黄土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各种地形上
B.自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C.黄土的矿物成分和下面的基岩成分不同
D.黄土是由当地的岩石风化形成
9.形成黄土高原塬、土墚、峁、川等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A )
A.流水侵蚀 B.地壳运动 C.风力吹送 D.乱砍滥伐
  人地协调观 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地区陡坡地植树造林的整治工程。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读鱼鳞坑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鱼鳞坑的主要作用是( A )
A.汇集雨水 B.减少沟壑 C.增大温差 D.增大降水
11.修筑鱼鳞坑的主要目的是( D )
A.抵御寒潮灾害 B.美化乡村环境 C.增加光照强度 D.加强水土保持
12.(2024·菏泽中考)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平均海拔约1 200米。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延安的区域发展开展探究活动。图1为延安位置图,图2为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下表为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 -5.5 -1.8 4.5 12.2 17.6 21.4
降水量/mm 3.0 5.0 17.6 26.3 41.7 67.7
月份 7 8 9 10 11 12
气温/℃ 23.1 21.6 16.3 10.0 2.0 -3.5
降水量/mm 112.1 117.5 68.0 35.0 13.5 3.2
探究一 生态环境科学治理
(1)延安曾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现在的延安实现了色调由“黄”到“绿”的转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请将下列结构图(下图)补充完整。
①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② 水土流失 ;
③ 退耕还林、还草 。
探究二 因地制宜绿色发展
  苹果喜光怕涝、喜温凉,适合在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生长。在“绿色革命”中,延安率先开辟梯田台地种植“山地苹果”获得成功,并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苹果种植、储存、销售等产业链条,推进苹果产业持续发展。如今的苹果园成了延安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2)简述延安种植苹果的有利气候条件。
黄土高原海拔较高,生长周期长,利于有机质积累;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果实积累糖分;等等。
(3)结合图②,推测果农需重点关注的气象灾害。
低温冻害、干旱、霜冻、大风和连阴雨等。
(4)列举科学技术在延安苹果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①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水果的品质;②生产效率不断提高;③保证了苹果的品质;④增加了销售渠道,扩大了销量。
13.学习主题·区域发展一条气候分界线,决定了秦长城的走向,今天的环县又有怎样的发展?下面为环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的黄土高原区,东北、西面分别与 陕西省 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 (省区名称)接壤。
  秦汉时期,环县是中原王朝与塞北游牧部落竞相争夺的区域,秦长城即位于环县古城的北部。在古代,从环县出发一路南下,就能抵达秦、西汉、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关中平原。
(2)一条气候分界线,为何决定了秦长城的走向?请完成下列框图。
① 400 ;② 季风区 ;③ 半干旱区 ;④ 温带大陆性气候 ;⑤ 畜牧业 ;⑥ 种植业 ;⑦ 东北-西南走向 。
  自秦代以来环县城区范围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3)根据环县所处地形区,推测环县古城传统民居名称,说明其与自然环境关系。
民居:窑洞。关系:窑洞是当地居民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当地黄土广布,且黄土直立性强,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冬季寒冷,窑洞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窑洞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农田。
(4)与环县古城相比,说出环县现代城区规模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与环县古城相比,环县现代城区规模扩大,且主要向河流的下游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