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是华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等式、未知数及方程的基本概念后,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所给的数值是不是一个方程的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审题分析并找出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寻找等量关系从而深化知识点.
学生到七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方程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中存在理解偏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1.理解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等概念.
2.学会寻找问题中的未知量和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了解尝试法、代入法寻找方程的解.
重点:理解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等概念.
难点:学会寻找问题中的未知量和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本章引入
学校运动队沿校园周边的步道晨跑,甲、乙两队员同时出发,跑完一圈乙比甲多用时1 min.已知甲、乙队员跑步的平均速度分别是4 m/s、3.5 m/s.这一圈步道有多长?
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以现有的知识水平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情境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例如下面的问题:
经典例题: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这个问题用数学中的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解:
(辆)
答: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6辆.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里还学过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
复习回顾
1.(1)什么叫代数式?
(2)什么叫等式?
(3)什么叫方程?
2.下列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等式?
3 、
探究新知
活动一:根据题意列代数式
问题1:完成下列问题:
1.一本笔记本1.2元,买x本需要________元.
2.一支铅笔a元,一支钢笔b元,小强买两支铅笔和三支钢笔,一共需要________元.
3.长方形的宽为a,长比宽长3,则该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
4.x辆44座的汽车加上2辆23座的汽车最多可以坐________人.
活动二:判断什么是方程
问题2: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活动三:探究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问题3:讲解情景导入中的经典例题:
根据小学所学的列方程,按照问题问“什么”就设这个“什么”为未知数x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设需租用客车x辆,则客车可以乘坐44x人,加上校车上的64人,就是328人.
列方程为.
解:设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x辆,则共可乘坐44x人.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设问:你们谁会解这个方程?请大家自己试一试.
设计意图:初步建立方程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问题4:教材例题:学校运动队沿校园周边的步道晨跑,甲、乙两队员同时出发,跑完一圈乙比甲多用时1 min.已知甲、乙队员跑步的平均速度分别是4 m/s、3.5 m/s.这一圈步道有多长?
分析:审题找出未知量为:步道一圈的长度,
等量关系为:乙跑一圈的用时=甲跑一圈的用时+1 min(60 s)(注意单位统一),
解:设步道一圈的长为x m,由题意得:.
【归纳结论】
设未知数x;找出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活动四:方程的解
问题5:教材例题: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猜年龄”游戏,她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年的年龄是13岁,我今年的年龄是45岁,经过几年后我年龄正好是你们的年龄是的3倍?
方法一:我们可以按年龄的增长依次去试.
1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4岁,老师的年龄是46岁,不是学生年龄的3倍;
2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5岁,老师的年龄是47岁,也不是学生年龄的3倍;
3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6岁,老师的年龄是48岁,恰好是学生年龄的3倍.
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来解.
解:设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x年后同学的年龄是岁,老师年龄是岁.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
这个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它的解,即只要将,2,3,4,…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哪个数能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样得到方程的解为.
【归纳结论】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
问题6:上面的两个问题,你能总结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
1.设未知数x;
2.找出相等关系;
3.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应用新知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 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未知量:正方形的边长.
等量关系:4×边长=周长24.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预计每月再使用150 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
未知量: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
等量关系:已用时间+再用时间=检修时间.
解: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 h.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未知量:学校总人数.
等量关系:女生人数-男生人数=80.
解:设这个学校的学生数为x,则女生数为0.52x, 男生数为.
.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是方程的解
B.是方程的解
C.是方程的解
D.是方程的解
课堂练习
【教材练习】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班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第一组26人,第二组22人.现根据学校活动器材的数量,要将第一组的人数调整为第二组的一半,应从第一组调多少人到第二组去?
分析:未知量:应从第一组调到第二组去的人数.
等量关系:第一组人数-调走的人数(第二组人数+调来的人数).
解:设应从第一组调x人到第二组去,根据题意得:.
(2)加工某种零件,师傅平均每小时做5个,徒弟平均每小时做4个,加工一盒零件,师傅比徒弟少用2 h.问:一盒零件有多少个?
分析:未知量:一盒零件有多少个.
等量关系:徒弟加工一盒零件的时间-师傅加工一盒零件的时间=2.
解:设一盒零件有x个,根据题意得:
.
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代表展示问题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加深对等量关系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的魅力.
【课堂检测】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
A. B.
C. D.
答:A.
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2.下列方程中,解为的是( )
A. B.
C. D.
答:B.
3.下列四个数中,是方程x+2=0的解为( )
A.2 B. C.4 D.
答:B.
4.“x的3倍比y的大7”用方程表示为:________.
答:.
5.一根细铁丝用去后还剩2 m,若设铁丝的原长为x m,可列方程为________.
答:.
6.甲、乙两车间共生产电视机120台,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乙车间的3倍少16,求甲、乙两车间各生产电视机多少台?(列出方程,不解方程)
分析:
等量关系是:甲车间生产的台数+乙车间生产的台数=电视机总台数.
解:设乙车间生产的台数为x台,则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台,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7.检验下面方程后面括号内所列各数是否为这个方程的解:
,.
解:将代入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
右边,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是方程的解;
将代入方程的两边得,
左边,
右边,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不是方程的解.
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化知识重难点.
归纳总结
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方程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
3.怎么找出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实践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方程还可以运用到哪些情况中?快跟小伙伴们去一起去探索吧!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本课从探究到应用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三个注重: ①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乐趣. ②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③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