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默写。
(1)古诗文中寄托着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独特情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表达了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样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是受到朋友宽慰之后的哲理醒悟;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则抒发了无私奉献的心愿。
(2)古诗文如同照亮我们生活的明灯,常常给予我们独特的启示。孔子以“,”(《<论语>十二章》)告诉我们做学问应有好学和乐学的精神;孟子以“,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畏惧犯错,发现并改正过失的过程也是磨炼自我的过程。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公孙看那马二先生时,身长八尺,形容甚伟,头戴方巾,身穿蓝直裰,脚下粉底皂靴,面皮深黑,不多几根胡子。相见作yī让坐。马二先生看了帖子,说道:“尊名向在诗上见过,久仰久仰!”公孙道:“先生来操选政,乃文章山斗,小弟仰慕,晋谒已迟。”店里捧出茶来吃了。公孙又道:“先生便是处州学,想是高补过的。”马二先生道:“小弟补廪二十四年,蒙历任宗师的青目,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只是科场不利,不胜cán愧!”公孙道:“遇合有时,下科一定是抡元无疑的了。”说了一会,公孙告别。马二先生问明了住处,明日就来回拜。公孙回家向鲁小姐说:“马二先生明日来拜。他是个举业当行,要备个饭留他。”小姐欣然备下。
(节选自《儒林外史》)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皂靴( ) 作yī( ) 晋谒 ( ) cán( )愧
(2)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伸着两个手指头”不肯咽气的 (人名):“从不晓得占人半丝半粟的便宜”却拦劫别人家猪的 (人名);当然也有为了躲避朝廷征辟而逃入会稽山,,深藏功与名的(人名)。在书中,作者除对科举制度和整个社会“儒林”进行鞭挞外,也表达了对的追求。
(3)以上文段中的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他既有缺点,也有优点,请联系整部名著简析。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3.复兴学校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张明搜集了以下三幅传统节日徽标,请你依照示例,简要说说“春节”或“中秋”的主体图案内容和寓意。
示例:端午徽标,主体图案利用粽子、龙舟这两个标志性符号,构成一幅山川连绵、龙舟竞渡的画面,舟中嵌入“端午”二字,加强标识的整体感。寓意生活满载希望,蒸蒸日上。
(2)根据内容,给下面三个地方选出相应的对联,将正确选项填入括号中。
地方名称:万涧古戏楼( ) 滁州醉翁亭( ) 亳州钓鱼台( )
对联:A.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年,醉意犹存。
B.凭栏垂钓,山远水宽对屏嶂;倚槛招凉,风轻月淡入楼台。
C.万涧戏台腾紫气,千秋角色人黄梅。
(3)“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专题讲座定于星期三上午九点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星期一小雨对小梅说:“我朋友小琳一直想听这个讲座。请你转告她,请她后天来听。”第二天,小梅见到了小琳,她该怎样说
(4)李华搜集了《典籍里的中国》的有关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帮他修改。
【甲】《典籍里的中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但创造性转化既需要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支撑,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加持。节目组从电视节目的表达优势出发,【乙】综合运用环幕投屏、AR(增强现实)、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两个板块,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
②【乙】处画线句的标点有问题,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陪母亲逛菜场
毛其莹
①年少时,每当母亲说“走,陪我去趟菜场”,我总是先不吭声,心里等着母亲的下一句——“顺便吃点东西。”话一落地,“好的,妈妈,走吧。”母亲每次笑笑,也每次有这个停顿。
②天下美食,不可辜负也,这也是我逛菜场的盼头。毕竟嘛,在我看来,逛菜场是件事情,并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③常去的菜场倒是不远,从小区过马路,穿过小桥和一条弄堂窄道,再拐两个弯就到。只是拐弯的沿途路边就开始有卖菜、卖鱼的散户,免不了踩上菜叶和鱼池流下的水,一路左闪右避地“打怪”,还没走到菜场,鞋子就湿腻腻的了;去菜场总是一不小心就会买多,左右换手,好不狰狞。为此,我会提前换上防滑耐脏的鞋子,再揣上两个布包。
④正式开始逛菜场了,心依旧提得高高的。周六早上9点左右,掀开门帘,鱼腥味、菜叶味、生鲜肉味,吆喝声、剁肉声、抽风机声,以及远处生鲜灯的光芒一股脑儿裹挟着撞进鼻腔、眼内,着实生猛,我总是要先适应一二。铺子前立着的菜贩们两手开工,一手抓着敞口的袋子等着给客人,一手不忘给蔬菜喷喷水,整理仪表;一边顾着当前的客人不要左挑右拣的,一边眼睛还能抓人似的锁定路过的客人,嘴里中气十足地吆喝着“新鲜的,便宜卖喽”。卖肉的摊铺前,总是盘踞着一个膀大腰圆的大叔,气定神闲,也不吆喝,你要买的时候,才问你想要哪个部位的肉,是想要肥点的,还是瘦点的,确定后,咔咔几声,手起刀落,干净利索,行云流水。虽说有电子秤,但你若是和卖家禽、卖粮油的大叔大婶说,来个“十斤的米”,要个“五斤的鸡”,他们基本上随手一提溜,一抓一个准,一称一个刚刚好。
⑤菜场弯弯绕绕的,宛若迷宫。母亲则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从没见她列什么清单,但心中仿佛存有一张菜谱和“一杆秤”,对价位也“门儿清”,买东西一点儿不忸怩犹豫。摊主见到她,脸上的皱纹都爽朗起来:“今天来得早嘛。”母亲说:“是的,今早天气好。”聊着家常的间隙,三下五除二把菜价谈好,临了摊主总是抓一把小葱塞进袋子。
⑥母亲好像总有种魔力,和谁都能说上几句,别人也愿意和她多说。那时我想,如果隐士有段位,母亲应该是顶高级别的那种。可云淡风轻,不谈过往;也可主持大局,谈笑风生;一切潇洒自如,大大方方。
⑦买完全部食材后,就是我最期待的环节——去菜市场旁的小吃摊逛逛。我最喜欢的是山东煎饼摊。看着白色的面糊缓缓流动,转成一个饱满的圆,再轻轻铲起,刷上蛋液,撒上葱花、生菜碎,刷酱,夹上脆饼,装袋……这过程,看着就觉得挺美的,更不用说吃在嘴里。在秋天的街头,手里捧着热乎乎、刚出锅的煎饼,一口咬下去,感受着满嘴酥脆与软糯的酱香味,不由感慨:美好的一天,就是从扎实又可口的煎饼生发出来的!
⑧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也搬家了,平时工作比较忙,总是习惯在网上买菜。今年过年回家比较早,问母亲:“要不直接在网上买些年前的菜 ”“你那网上买的生菜多少钱 ”我刚回答完,母亲就道:“哎呀,买贵了,买贵了!要什么还是妈妈给你买吧。”我笑笑,摇摇头,又点点头:“要吃煎饼。”“好的,买完菜,妈妈给你买。”
⑨说走就走!母亲打趣提醒说现在无须提前换“装备”了。沿途看到,以前卖菜、卖鱼的散户摊子和地上的凌乱无章都不见了。菜场也变了,变得干净整洁、标准化了,生鲜灯也没有了,有些陌生。不过,当菜叶味、小孩啼哭声等向我扑来时,又倍感亲切。母亲还是老样子,走到哪儿都有摊主和她打招呼,就是这次我被“惦记”了。“这是你女儿啊 ”“是的,她来看我啦。”“好久没见,长这么大了。”“是啊,日子过得真快呢。”说话间,摊主往袋子里塞了把小葱,“祝你们全家新年快乐!”
⑩陪母亲买完菜,看煎饼摊还驻扎在那儿,氤氲着的热气在空气中蔓延升腾,我咬了一口煎饼,嗯,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和与母亲一起逛菜场的感觉一样,有滋有味。
(摘编自《新民晚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当母亲说“走,陪我去趟菜场”,作者总是期待着“顺便吃点东西”,这反映了母女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交流。
B.提前换上防滑耐脏的鞋子、揣上两个布包等细节,展现了母亲日常生活中的细心和有准备,从中可以感受到母爱。
C.文章生动地描写了菜场的热闹场景,如描述鱼腥味、菜叶味、生鲜肉味等扑面而来的感觉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D.长大后陪母亲逛菜场,感受到菜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见了年少时的凌乱无章,但摊主对母亲的热情还没有改变。
5.文中菜场摊主各具特色,请根据第④段内容,在下表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摊主 特点 表现
卖菜的 ① 他们两手开工,边给客人装菜,边给蔬菜喷水保鲜,同时还不忘吆喝吸引顾客
卖肉的 专业且高效 ②
卖家禽、粮油的 ③ 卖家禽、粮油的大叔大婶能随手准确估算出重量
6.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看着白色的面糊缓缓流动,转成一个饱满的圆,再轻轻铲起,刷上蛋液,撒上葱花、生菜碎,刷酱,夹上脆饼,装袋……
7.文中详细描写了母亲在菜场中的各种表现,有什么作用?
8.“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和与母亲一起逛菜场的感觉一样,有滋有味”具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青年当仁不让。在单位食堂,适量取餐的人群中可见越来越多青年的身影;在饭店餐馆,将剩余食物打包的顾客中青年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外卖订餐时,选择小份餐品;在储存食材时按需采买;在朋友圈分享美食图片时不忘顺手晒一晒“光盘”,也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日常。从80后、90后到00后,理性、适度的健康消费文化正潜移默化融入他们的头脑,并不断转化为实际行动。越来越多的青年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为节约粮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以勤俭节约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正确导向。
(摘编自《青年要做节俭“新食尚”的引领者》,《北京青年报》)
材料二
当前,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任务繁重。《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经济损失1.88万亿元。粮食和食物浪费问题令人惊心!也要看到,制止餐饮浪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之以恒、持续用劲。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施治,把全链条制止餐饮浪费的要求落实落细,才能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摘编自《全链条制止餐饮浪费》,《人民日报》)
材料三
时代在进步,生活更美好,一些人认为浪费行为是个人权利和自由,只要已经买单,他人无须多言。但稍作回顾便可知,在今日美好生活还未实现之前,我们的父辈祖辈们曾在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的艰苦岁月中度过。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中国人自古就懂得“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的生活哲理,以“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这样的做事原则教育下一代。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以身相传的美好品德,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提倡都不过时。面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更要恒念物力维艰,懂得细水长流,用崇俭尚俭的精神力量助推社会进步。
(摘编自《厉行节约,让美好生活细水长流》,黄河新闻网)
材料四
①义务与自由的关系。好好的食物浪费掉,不仅从情感上、道义上说不过去,在法律上也不允许。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在遵规守法问题上,容不得犯糊涂、装糊涂。反对浪费不仅是道德倡导,更是法律义务。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都有明文规定。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道德的力量在于践行。人人以法律为遵循、以美德为指引,才能获得高尚的生活和真正的自由。
②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的关系。无论有没有外界的督促和监管,我们都应当自觉养成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在食堂当着众人不浪费,在家里吃不完就扔掉;为图优惠多凑单多消费,超出实际需求只能浪费……摒弃“少我一个没关系”“浪费一点不要紧”的念头,提前谋划好实际需求,才能让节约上升为理念、外化为习惯、熔铸为自觉。
(摘编自《把牢反对浪费的思想关》,《人民日报》)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在朋友圈晒“光盘”,表明他们以崇尚节俭、反对浪费为荣。
B.反对浪费要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施治,把全链条制止餐饮浪费的要求落实落细。
C.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极大丰富,但仍然需要细水长流,反对浪费。
D.在反对浪费上,外部约束比内生动力更为重要,有了外界的督促和监管,才能自觉。
10.为什么要“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1.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12.请结合上述材料,就“崇尚节俭、反对浪费”提出三条建议。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3)孔子布衣也 布衣: (4)取舍不苟也夫 苟: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16.【甲】文中的乞人和【乙】文中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别人的赠予?请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来。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光阴穿行,三年美好的初中生活即将落幕。亲爱的同学,待我们回味自己的青涩岁月,其中一定有你起初不理解,但随着阅历的增加,最终理解了的人、事、物。一定有一个成长的故事,被你一直珍藏着,故事中或饱含人生的感悟、或藏有为人处世的智慧。
请你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联系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和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安徽省淮北市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和译文
1.(10 分)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恒过然后能改
2.(10 分)
(1) xuē;揖;yè;惭
(2) 严监生;严贡生;王冕;理想社会
(3) 缺点:马二先生是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思想迂腐、僵化:劝匡超人以文章举业为主,认为人生在世,除了这事,没有第二件事可以出头。优点:仗义疏财,重情重义:资助匡超人回家探亲,把自己身上的银子全部拿了出来,从差人那里帮蓬公孙要回旧枕箱,并销了案。
3.(15 分)
(1) 示例一:春节徽标,主体图案用灯笼、毛笔书写的 “春” 字作为标志性符号,构成灯笼高挂、喜迎新春的画面;寓意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示例二:中秋微标,主体图案用飞舞的嫦娥、月亮作为标志性符号,构成圆月高挂、嫦娥逐月的画面;寓意中秋月圆人团圆。
(2)C;A;B
(3) 小琳,你的朋友小雨说你一直想听 “传统文化,你我共享” 专题讲座,她让我转告你,明天上午九点到学校学术报告厅听讲座。
(4)①“创新性发展” 和 “创造性转化” 调换位置 ②两个书名号都改为引号
4.(20 分)
(1)B
(2)①忙碌且热情 ②卖肉的大叔不急于吆喝,而是在顾客选购时精准确定其需求,迅速准确地切割肉类,手法干净利索 ③熟练、准确估算
(3) 动作描写。通过 “缓缓流动”“转成一个饱满的圆”“轻轻铲起” 等一系列动词,不仅描绘了面糊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还传达了制作者熟练而轻柔的手法,给人以流畅和谐的美感。“刷上蛋液”“撒上葱花、生菜碎”“刷酱” 等细节,不仅展示了制作步骤的精细,也暗示了食物口感的丰富层次。
(4)①展现母亲的生活技能:母亲在菜场中胸有成竹、熟练挑选食材,展现了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购物技能。②体现母亲的社交能力:母亲与摊主们熟络交谈,体现了她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亲和力。③塑造母亲形象:通过母亲在菜场中的表现,塑造了一个勤劳、能干、善于交际的母亲形象。④增添浓郁的生活气息:母亲在菜场中的活动,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气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质朴的生活场景。
(5)①熟悉的味道:指的是煎饼满嘴酥脆与软糯的酱香味。②生活的滋味:逛菜场不仅是购买食材的过程,更是体验生活、感受人间烟火气的方式。“我” 与母亲的互动、母亲与摊主的交流,都让生活充满了乐趣。③亲情的滋味:与母亲一起逛菜场,增进了母女间的感情,让这段时光变得温馨而难忘。
5.(15 分)
(1)D
(2)①当前粮食和食物浪费问题令人惊心,制止餐饮浪费,需要持之以恒、持续用劲。②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以身相传的美好品德,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提倡都不过时。
(3)①首先,提出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青年当仁不让” 的观点。②接着列举青年在单位食堂、饭店餐馆和外卖订餐时的表现来证明。③最后,得出 “越来越多的青年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为节约粮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的结论。
(4)①深刻认识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把牢反对浪费的思想关,自觉养成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②加强督促和监管,以法律为遵循、以美德为指引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粮食安全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③每个人积极参与,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把 “崇尚节俭、反对浪费” 融入个人日常生活中。
6.(10 分)
(1) 益处;通 “向”,从前;平民;苟且
(2) 君子之自行也 / 动必缘义 / 行必诚义
(3)①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②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禄。
(4) 甲文中的乞人虽然饥饿,但是仍将 “义” 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乙文中孔子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 “义”,在取舍上更应该做到 “义”。
7.(50 分)略(根据作文实际质量,按照评分标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甲】《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让所认识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乙】《吕氏春秋》(节选)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给他作为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回来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如今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赏赐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孔子)让弟子赶快驾车,告辞后就走了。孔子是平民,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