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20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 )
A.徘徊(huí)絮叨(xù)沁凉(qìn)咄咄逼人(duō)
B.寻觅(mì)确凿(záo)捷报(jié)喜出望外(wài)
C.质朴(pǔ)衡量(liàng)派遣(qiǎn)人迹罕至(hān)
D.纯粹(cuì)周济(jì)遮弊(bì)茫然无措(cùo)
2.(3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雨絮絮下个不停。在门廊里等得不,且顺着游廊走吧,到尽头处再等雨停。心里盘算着,脚下没有停。左一弯,右一转,这廓似乎没了头,,曲回通达,走一步有一步的。廊檐上挂着断断续续的雨,比起那晓晴丽日,竟别有韵致。方才恍悟这廊子竟是没有尽头的,当日建这回廊的用意便是为了雨天游园可免淋漓之苦,顺着它便可游遍了整个园子,不得不佩服前人之匠心。
A.耐心却高低错落意味
B.耐烦却高低不平趣味
C.耐心便高低不平趣味
D.耐烦便高低错落意味
3.(3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种类繁多、各富特色。②跨界融合成为了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③把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也激发了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④比如,“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呼应时代审美,让戏曲触达更多人群。⑤戏曲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
A.①句中的“戏曲”“瑰宝”都是名词,“瑰宝”还是褒义词,可用“珍宝”替换。
B.句②有语病,应改为“跨界融合成为了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
C.句④中“共鸣”的语境义指人们对戏曲产生了相同的情绪而共同唱戏。
D.“是”“激发”“审美”是动词:“独特”“全新”“喜爱”是形容词。
4.(2分)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D.《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原本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后来他在希望多次破灭之后,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5.(3分)名著阅读。
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名著《朝花夕拾》,班级将举行读书交流会。你们小组将围绕“鲁迅对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来展开交流。请你结合下面三篇文章中的一篇说说你的阅读收获。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6.(6分)默写填空。
(1)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2)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子曰:“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
(4)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5)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之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的不舍与思念。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7.(3分)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②。
【注释】①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②凫(fú)雁:凫,野鸭: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A.甲诗前三句全是写景,一连抓住九个意象,渲染出衰败、荒凉的氛围,让人自然生出悲凉、凄切之情。可说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
B.乙诗中“凫雁满回塘”写出了“杜陵梦”里春天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
C.甲诗运用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铺陈画面,从枯藤老树到小桥流水,再到古道……空间层层延伸,视野逐渐扩大,作者的情感也随之有了微妙的变化,耐人寻味。
D.乙诗颔联中的意象鸡声、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不仅写出了旅人出行之早,更将早行的情景描绘得生动具体。
8.(15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傅永发愤读书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③。永乃发愤读书,涉猎④经史,兼有才干。帝每⑤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⑥,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 傅永列传》)
【注释】①寻:不久。②让:责备。③报:回复,回答。④涉猎:粗略地阅读。⑤每:经常⑥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择其善者而从之 场主积薪其中《狼》
C.清河人也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D.永乃发愤读书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6分)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分)
②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3分)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4)选文甲中第二章孔子谈论了有关 问题;选文乙中“帝”对傅永的评价,则从侧面强调了 。(4分)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9.(14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春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的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的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的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的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1)阅读选文,梳理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异同。(3分)
(2)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4分)
①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体会加点词语的妙处)
②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品析修辞手法的妙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春风的特点。(3分)
(4)文章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③④段的内容加以简析。(4分)
10.(18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我也是偶然成为你父亲
南在南方
①薯片和牛肉干是儿子所喜欢的,他百吃不厌,经常藏起来,或抱在怀里。他说,要想起来就能吃到,一醒来就能吃到。我跟他说,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说,他喜欢自个儿吃,谁谁谁吃东西都不给他吃……我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依然不改。正好那阵子换牙,我告诉他一句老话:众人吃,喷喷香;一人吃,烂牙床。把他掉牙与吃独食联系起来,这一招起了作用,因为他觉得牙齿掉了很难看。
②可换牙继续,他委屈地说:“我没有偷吃呀!”看他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就把换牙的真相告诉他了,并表扬他是个大方的孩子,说懂得分享的孩子人见人爱。
③有一天,我在家里招待朋友,酒过三巡,儿子忽然跑进房间抱出来一瓶酒。那是一瓶放了近十年的酒,此前我跟他说过,这瓶酒很珍贵。他把酒放在桌子上说:“爸,这是一瓶好酒吧?”我说:“是啊。”他说:“好东西要和朋友分享。”这让我有点脸红。朋友一开始不肯让我打开这瓶酒,当听了我和儿子有关分享的故事后,不再阻止……
④想一想,当我们要求孩子不自私时,自己是否做到了真正的慷慨?
⑤儿子在草坪上奔跑,我喊他回来,说:“小草有生命,你这样会把小草踩痛的。”他问:“那草怎么不喊痛啊?”我说:“小草不会说话。不仅小草,小鱼也不会说话,但它们都是生命,不要伤害它们。”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⑥家里的下水道堵了,我用了各种法子都没有通好。后来就去菜场买了几条泥鳅,准备派它们去疏通下水道。儿子见了泥鳅,要我把它们养起来。我哄他说,先让泥鳅去办事,等它们把水管弄通了,就给他养着。他想了想,答应了。后来,下水道通了,当然泥鳅也一去不复返了。儿子就站在下水道那里,等泥鳅出来。他问我:“爸爸,泥鳅还没有下班?”我说:“没呢。”他说:“几点下班?”我说:“7点。”他想了想,就玩别的去了。晚上新闻联播开始时,他一下就冲到下水道那里,说:“泥鳅下班了!”等了很久,泥鳅没有回来,他就哭了,说:“天黑了它看得见吗?”我说:“泥鳅不会回来了。”他问:“泥鳅去哪里了?”
⑦我的心就那么一动。我知道泥鳅去了哪里,可我没有像他一样关心泥鳅的命运。后来我告诉他这些泥鳅的确切去处,他问:“那你为什么不爱惜?它们是有生命的啊!”我无言以对。
⑧孩子一天天长大,问题也一天天多了。有一回,放在桌子上的50块钱不见了,我们到处找都没有找到,就问儿子是不是他把钱拿走了。他吞吞吐吐地说偷偷拿过一次钱,是5块的,买零食吃了,但桌子上的那50块绝对没拿。我当时不相信,朝着他的屁股来了几巴掌,再问他是不是拿了。他还是说没拿,真的没拿。虽然他没再遭皮肉之苦,但我心里想,这事一定是他干的。
⑨没几天,却在狗窝里找到了50块钱,这让我不安。于是,给他“平反”,向他道歉。他说:“光道歉是不行的,我得打你的屁股啊。”我想了想,趴在沙发上,让他打。这让他高兴坏了,打一巴掌,傻笑一阵。
⑩那一刻,他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在他眼里,爸爸是个庞然大物,但现在他可以打爸爸的屁股,也许这就是平等。
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的父亲,是那样的偶然,但他的一生因此而改变。他死心塌地像石头铺在地上那样,垫起孩子愿望的脚尖。
我们陪伴孩子、滋养孩子,他们同样陪伴、滋养我们。我们教育他们,更需要接受他们的教育,因为他们拥有世上最美好的心灵!
(1)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3分)
事件 “我”的教育与行为 儿子的行为
1 “我”教育儿子要懂得分享。 ①
2 ② 儿子却想把泥鳅养起来,并急切等待他们回来。
3 ③ 儿子不承认,儿子开心地打了“我”的屁股。
(2)结合每件事情发生之后父亲的情绪体验和行为,简析父亲的人物形象。(3分)
(3)比较下面这组句子,分析原句好在哪里?(3分)
原句:晚上新闻联播开始时,他一下就冲到下水道那里。
改句:晚上新闻联播开始时,他一下就走到下水道那里。
(4)简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4分)
(5)仿照选文第①段中的句子写一句话,表现你的父母在你成长路上的托举。(4分)
他死心塌地像石头铺在地上那样,垫起孩子愿望的脚尖。
仿句: 。
四、作文,任选其一(50分)
11.(50分)按要求作文。
请以“写给我的朋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12.按要求作文。
十几载春华秋实,寒来暑往,有数不尽的自然美景,道不完的人生故事,使我们的生活与记忆美好而又趣味无穷。请从你丰富的记忆中选取一个或几个画面,记录你的生活吧。
请以“日常拾趣”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答案和译文
一、积累运用(20 分)
1.(3 分)B
2.(3 分)D
3.(3 分)B
4.(2 分)B
5.(3 分)
示例一:选择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收获:这篇文章描述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如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拔何首乌等,那是充满自由与快乐的天地;而在三味书屋读书则是枯燥乏味的,只能读一些晦涩难懂的经书,还要遵守严格的规矩。鲁迅借此表达了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和玩耍,而不是一味地束缚和灌输,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示例二:选择 B.《五猖会》。阅读收获:文中鲁迅满心欢喜地准备去看五猖会,父亲却突然要求他背书,背不出就不许去。这一情节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和摧残,鲁迅通过自身的经历,批判了这种不顾儿童感受、强制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让我们明白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情感,不能以成人的意志去扼杀孩子的快乐和对生活的热情。
示例三:选择 C.《二十四孝图》。阅读收获:鲁迅在文中对封建孝道故事进行了批判,如 “郭巨埋儿” 等故事的残酷和虚伪。他认为这些封建礼教的内容不应该作为儿童教育的素材,会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伤害,扭曲他们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在儿童教育中,应该摒弃那些封建糟粕,给予孩子正确的、符合人性的教育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6.(6 分)
(1)百草丰茂
(2)潮平两岸阔
(3)可以为师矣
(4)巴山夜雨涨秋池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古诗文阅读(18 分)
1.(3 分)C
2.(15 分)
(1)C(3 分)
(2)①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3 分)②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写)文书,只有傅修期了。(3 分)
(3)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 请洪仲 / 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2 分)
(4)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的重要(学习使人成长)(4 分)
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经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三、现代文阅读(32 分)
1.(14 分)
(1)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暖。(3 分)
(2)①“点” 写出了小岛的小,也写出了秋天青岛的海空清明澄澈,人的视线可以看得很远的特征。“点” 字化静为动,赋予青岛秋天的大海以动感(画面感)。(2 分)②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花儿和海浪在粗猛的春风中的胆怯与忧愁。(2 分)
(3)太粗猛,整天整夜地刮,风大,风声响,寒冷。济南的沙土多,青岛的狡猾,没有规律。(3 分)
(4)作者先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好,表达了对两地秋天的赞美,再引出春风的诸多不好,强调了作者对两地春风的无奈,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表达了对舒适春风的向往。(4 分)
2.(18 分)
(1)①儿子在我宴请朋友时把我的好酒抱出来,让我与朋友分享;②我告诉儿子要爱惜生命,而我自己却用泥鳅来疏通下水道;③桌子上的 50 块钱不见了,我怀疑是儿子拿去的。后来我发现是被狗叼走的,我向儿子道歉。(3 分)
(2)①从 “我” 利用儿子换牙的契机引导他学会分享,当儿子质疑时能坦诚告知真相,可见 “我” 是个善于引导且较为诚实的父亲。②在泥鳅事件中,“我” 虽哄骗了儿子,但当儿子质问时,能无言以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体现 “我” 内心有反思精神,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③在误认儿子偷钱事件中,“我” 发现冤枉儿子后,能向他道歉并接受儿子的 “惩罚”,表明 “我” 能承认错误,愿意给予儿子平等的对待,是个尊重孩子的父亲。(3 分)
(3)原句运用动作描写,“冲” 字写出了儿子的动作之快,表现了他对泥鳅的牵挂和希望泥鳅回来的急切心理。“走” 字虽然也是动作描写,但在急切心理的表现上没有 “冲” 更强烈。(3 分)
(4)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中心,歌颂赞美孩子们的美好心灵。(4 分)
(5)示例:她心甘情愿地像航标灯挺立在大海上那样,导引我梦想彼岸的方向。(4 分)
四、作文(50 分)
11.(50 分)略(需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创作文章)
12.(50 分)略(需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创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