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02 20:3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 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上册 历史课标要求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一、轮船、火车、电报的出现1、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轿子独轮车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早期火车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早期电报机1880年贝尔电话 1872年诞生的
《申报》,在当时影响较大。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二、电报和商务印书馆1、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近代的不同阶层是怎样利用报刊和杂志来宣传自己的思想的?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外纪闻》《民报》《新青年》 维新变法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 民主、科学时间出版的报纸宣传的思想早期的照相机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三、照相与电影事业小故事: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影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既有标准特写照,又有日常生活照,还有化装娱乐照。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定军山渔光曲电影《歌女红牡丹》四、社会习俗的变化英国人伶俐曾这样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猪尾巴、奇装异服以及女人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清朝梳辫图溥仪剪辫装 你 知 道 吗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清末民女民国时期时髦的少女现代的“三寸金莲”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变礼仪易服饰废缠足改称呼 从这些变化体现民国初年的社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课堂小结
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2、辛亥革命的冲击
评价1、变化是有限的
2、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是淞沪铁路《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申报》商务印书馆练一练:思考对待新生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怎样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1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1.轮船: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开始;
2.火车:1881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3.电报: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有线电报。
4.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5.戊戌变法时创办的商务印书馆近代最著名的出版机构。
6.1844年,西方摄影技术传人我国; 1896年,电影正式传人我国。
7.辛亥革命后,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