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青春之光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抓住小标题和提示性的句子,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人公形象。
2.体会和学习文章使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的多种写作手法。
3.学习黄文秀的精神品质,体会其时代意义。
重点: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形象。
2.学习文章的多种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黄文秀的精神品质,体会其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全国有300多万名干部奔赴农村和山区,1800多人牺牲在一线。黄文秀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去缅怀这位楷模,了解她用青春的热血点亮万家灯火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祝红蕾,山东潍坊人,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在《大家》《青年文学》等期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已出版散文集《清欢过红尘》《在一只碗里过一生》和中短篇小说集《金波的星期九》等。被评为山东省十佳青年散文家、齐鲁文化之星等。
三、写作背景
黄文秀乐观豁达、勇于付出、心中有爱、乐于助人,祝红蕾被黄文秀身上的优秀品质所感动,从而萌发出了创作《青春之光》的想法并付诸行动。祝红蕾希望用文字的力量再现黄文秀的“青春之光”,带大家重走一遍黄文秀走过的“长征路”,让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照亮更多的人。
四、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瓢泼(pō) 静谧(mì) 憋屈(biē)
熟络(luò) 心扉(fēi) 执拗(niù)
崎岖(qí) 噩耗(è) 毛坯(pī)
心急如焚(fén) 直言不讳(huì)
2.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第1—4段):写黄文秀不幸遇险。
第二部分(第5—38段):详细叙述黄文秀的事迹。
第一层(第5—14段):“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写黄文秀走访百坭村贫困户。
第二层(第15—27段):“我心中的长征”——写黄文秀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第三层(第28—38段):“仿佛她还在一样”——写黄文秀因公殉职,村民们对她的思念。
第三部分(第39—40段):表达了对黄文秀和同黄文秀一样奔赴一线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敬佩和赞扬。
(二)问题探究
1.分析1—4段。
文章前4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主要写了黄文秀回家探病,返回防洪,不幸遇险。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黄文秀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同时也为后文的发展做铺垫。
2.分析“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部分。
(1)黄文秀进村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明确:到贫困户家摸底。
(2)黄文秀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困难:①屯子分散在山坳里,山高路陡,上门不易。②村民的不信任语排斥。克服方法:①写日记给自己鼓劲。②请教村里的老支书。③坚持不懈地上门,帮村民干活儿,学桂柳话。
(3)在黄文秀的努力下,扶贫工作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明确:①逐一走访村里的贫困户,汇成了一份贫困户分布图。②因地制宜,找到适合百坭村发展的产业——砂糖橘产业。
3.分析“我心中的长征”部分。
(1)“驻村满一年那天,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正好增加了25000公里。黄文秀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黄文秀心中的“长征”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的是百坭村崎岖的山路,这山路既是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道路,也是她攻坚克难的奋斗之路。
(2)为了百坭村能够脱贫,黄文秀做了哪些工作?
明确:①产业发展方面:劝说班统茂做砂糖橘产业带头人;请农业技术员给果农指导果树管理;联系外地果商上门收购,建电商服务站。②党组织建设方面: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建百坭村新时代讲习所;村干部坐班值班常态化;办理新农合新农保。③基础建设方面:遇阻修路,逢水架桥,遇暗装灯。
2.分析“仿佛她还在一样”部分。
(1)黄文秀因公殉职后,村民们无比难过,为什么却说“仿佛她还在一样”?
明确:因为黄文秀在这里倾注了很多,这片土地上处处留着她的足迹和身影,这里的巨大变化都有着她工作的印记。所以,虽然她走了,但村民们睹物思人,还觉得她就在身边。她的青春之光照亮了这里,照亮了大家的心。
(2)从黄文秀常背的双肩包里装的物品可以看出黄文秀的什么品质?
明确:从“黄文秀常背的双肩包里装有村民需要的创可贴、感冒药、农业技术资料,给孩子们的糖块和鞋袜,给孤寡老人的毛巾等日用品”,可以看出黄文秀细腻周到、心系群众、尽职尽责的优秀品质。
4.分析39—40段(最后两段)。
读完文章的最后两段,你有什么样的感触?
明确:黄文秀以及那300多万名奔赴农村和山区的干部,他们的行为让我看到了责任与担当的力量。他们选择离开繁华的城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贫困地区带去希望与改变。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对“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这些优秀干部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了解黄文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的主要事迹,深深地被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着!
六、课后作业
2021年,黄文秀被授予“七一勋章”。如果要给她写一段颁奖词,你会怎么写?(不少于80字)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春之光》这篇课文,了解了黄文秀的感人事迹,体会了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品味文章的多种写作手法。
二、新课讲授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在塑造黄文秀的形象时,既有概括性的叙述,又有对外貌、行为、语言等的具体描写。请找出这样的例子,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1)概括叙述
①此后,黄文秀一有空就往村屯跑,不让她进门的,她就去两次、三次……有了它,黄文秀心里有底了。
②黄文秀说到做到。她从县里请来农业技术员给果农指导果树管理……在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站。
③在她的带动下,百坭村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村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强,村民的心气干劲也越来越高。
表达效果:这些内容,概括叙述了黄文秀在百坭村身先士卒,并且带领党员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所做出的诸多努力,让读者能较全面地理解黄文秀的工作和精神世界。
(2)具体描写
①“灌溉200多亩农田的水渠被洪水冲断了!”这个消息让周末回家看望病重父亲的黄文秀坐立不安。她决定立即驱车返回百坭村,那里离她家所在的田阳县田州镇有180多公里。
表达效果:虽然是“周末”,且自己的父亲也“病重”,但黄文秀听到汛情却“坐立不安”“立即驱车返回”,反映了她心系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质。
②她打开了驻村日记,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我觉得心里憋屈,搞不懂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
表达效果:运用神态、心理描写,如实反映黄文秀走访遇阻时“憋屈”的内心世界,使黄文秀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地、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③“班大哥,你只要认真种好你家的果,再领着乡亲们扩大种植面积,其他问题我来解决。”来不及擦去身上的泥水,黄文秀诚挚地说。
表达效果: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写黄文秀三顾茅庐,终于在雨天将班大哥“围追堵截”在家里,她绝不能放弃这难得的机会,急不可耐地做班大哥的思想工作,反映了黄文秀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
④那用屯通路那天,一位大娘顶着烈日将热乎乎的熟鸡蛋塞到文秀手里……她眼睛一红,眼泪就下来了。她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表达效果:运用神态、心理描写。写出了黄文秀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此刻她认识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真实而又形象地表现了黄文秀的激动心情。
2.本文在塑造黄文秀的形象时,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找出这样的例子,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1)正面描写
她和村民一起采摘茶叶,浇灌蔬菜,盘算一年的收成。她和村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遇阻修路,逢水架桥,遇暗装灯。一天,她忙完回到宿舍,鞋都没脱就睡着了。天蒙蒙亮时醒来,浑身散架一般。要不休息一天?她摇摇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她呢。
表达效果:通过描写黄文秀与村民一起进行农活和带领村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场景,生动地刻画了黄文秀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与村民同甘共苦的形象,体现了她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侧面描写
①周昌战至今记得2018年3月26日第一次在镇政府见到黄文秀的情形。清秀的圆脸,个头不高,扎马尾辫,戴一副黑框近视眼镜,这位新来的百坭村第一书记“看上去文文弱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样子”。她能担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吗?周昌战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表达效果:黄文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文弱女子”,欲扬先抑。周昌战内心的疑虑,从侧面反映了黄文秀面临的困难之大,为后文做铺垫。
②慢慢地,村民们对她打开了家门,敞开了心扉:“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
表达效果:村民们由遇到黄文秀“要么推说有事,要么闭门不见”,到“打开了家门,敞开了心扉”,变化是巨大的、可喜的。背后原因是“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从侧面突出了黄文秀的执着精神。
③班氏会呆呆地站着,五雷轰顶一样,……百坭村最南端者乐屯的韦乃情伤心地哭了。
班统茂泪如泉涌:“没有文秀书记,我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
孩子们蹲在文秀宿舍门口,抱着膝盖,久久不肯离去。
表达效果:描写百坭村的村民们听闻黄文秀因公殉职消息后的种种痛苦表现,从侧面反映了黄文秀工作到位,深深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3.本文在记叙黄文秀的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还穿插了真挚的抒情、精短的议论,并进行了适当的环境描写。请找出这样的例子,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饱含感情的叙述
这长征没有风雪载途的夹金山,没有不见人烟的大草地,有的只是百坭村的一条条山路。25000公里啊!黄文秀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崎岖的山路既是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道路,也是她攻坚克难的奋斗之路。在这没有硝烟的长征路上,她铆足了劲儿与时间争分夺秒地赛跑,一刻不曾停息。
表达效果:盛赞黄文秀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只争朝夕、勤奋不辍、义无反顾的崇高精神,极富艺术感染力。
(2)饱含感情的议论
①路灯的光洞穿了山村暗夜,正如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希望。
②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有300多万名干部奔赴农村和山区,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1800多人牺牲在一线。和黄文秀一样,他们把自己火热的心、赤诚的爱,交付给了自己驻守的土地。和黄文秀一样,他们在最穷苦的地方坚守初心,扎根奋斗,用青春的热血点亮了万家灯火,让这点点火光连接成了新时代光的海洋。
表达效果:照应标题,由黄文秀转向全国的扶贫工作者,盛赞他们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既为读者理解黄文秀的精神品质提供了丰富的角度和深广的背景,也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拓展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3)环境描写
①宿舍窗外青山含黛,静谧的夜里传来声声虫鸣,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却无法入眠。
②整个村庄都沉睡了,十平米的宿舍就像茫茫夜色中的一叶小舟,仿佛要被孤独和无助的海洋吞没。
表达效果:描写了环境的静谧,渲染了孤独的氛围,烘托了黄文秀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为下文黄文秀自我鼓劲、战胜困难做铺垫。
(二)写作特点
1.多种手法,塑造形象。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倒叙与顺叙结合,概括性叙述与细节描写并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配合,使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同时,适当摘引黄文秀的日记和入党申请书,让读者直接聆听人物的心声,感受人物精神。
2.多种表达,情深意浓。
本文记述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与生活。在记叙中,作者还穿插真挚的抒情和精短的议论,并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既深化了主旨,又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抒情气息,感人至深。
三、课堂小结
本文深情追忆了黄文秀扎根大山,带领百坭村村民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展现了黄文秀对党忠诚、对事业热忱、对群众真诚的青年党员风采,抒发了对以黄文秀为代表的全国干部在脱贫攻坚战线上追随光、成为光、发出光的优秀品质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启发读者:青春只有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才能显现出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
1.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黄文秀的文章,尝试从党组织的教育、家教家风的影响,以及个人理想追求等角度,思考她精神品质的来源,体会其时代意义,与同学交流。
2.预习《有为有不为》。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