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被称为“诗豪”。其著名的诗作有《陋室铭》《竹枝词》《秋词》《乌衣巷》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永贞元年,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之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和州知县欺刘禹锡被贬而来,令他半年内连搬三次家,住房也越来越小、越来越简陋。因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此文。
四、文体知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五、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朗读欣赏(播放朗读音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
德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rú)
调素琴(tiáo) 案牍(dú) 西蜀(shǔ)
(2)读准节奏。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知识积累。
(1)重点字词。
①名:出名,有名。 ②灵:神异。
③斯:这。 ④惟:语气词。
⑤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⑥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
⑦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⑧调:调弄,弹奏。
⑨丝:指弦乐器。 ⑩竹:指管乐器。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2)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苔痕上阶绿(名词用作动词,登上,由低处到高处)
(二)问题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本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惟”字加强语气。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居室简陋;另一层意思是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3.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哪些方面表明“陋室不陋”?相对应的语句分别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品德高尚,有远大抱负。
5.“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进一步说明了“陋室不陋”,突出了主题,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问句作结,简短有力,引人深思。
(三)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结尾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把“惟吾德馨”推向极致。作者借“陋室”抒发了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串全篇,层层铺垫,主题突出。
2.骈散结合,音韵谐美。
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分明,音律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体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
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都在偶句押韵。同是骈句,有对偶句,有排比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结尾的三言、四言句,是全篇仅有的散句,不押韵,并且是反问句,与全篇的句式、节奏、韵律、语气全然相违,给人一语千钧的突兀语感,这种“错综”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旨。
六、课堂小结
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心志和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仿照本文的形式和写法,写一篇铭。
3.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一、新课导入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万紫千红的花为我们渲染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有一位古人,他百花不爱,却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周敦颐品德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四、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五、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朗读欣赏(播放朗读音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
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亵玩(xiè) 鲜有闻(xiǎn)
(2)读准节奏。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知识积累。
(1)重点字词。
①蕃:多。
②独:只。
③濯:洗。
④涟:水波。
⑤妖:艳丽。
⑥益:更加。
⑦亭亭:耸立的样子。
⑧亵:亲近而不庄重。
⑨鲜:少。
⑩宜:应当。
(2)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清
香远益清(清芬)
香远益清(远播)
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3)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4)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二)问题探究
1.《爱莲说》写莲,同时还写到了什么花?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菊花和牡丹。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洁品质。
2.这些花分别有哪些人喜爱?
明确:爱菊之人: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爱莲花之人:周敦颐。
3.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①生长环境方面: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庄重。②体态、香气方面: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而且“香远益清”。③风度方面:莲具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作者感慨世上像自己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6.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请举例说明。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这是运用了托物喻人的手法。如:“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7.比较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明确: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本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操守。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均有所见。开篇记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出了世态人情;继而描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突出了莲高洁、单纯、雅致的形象;最后议论,赞赏莲的君子风范;抒情贯串全篇,意在明志。
3.语言精练,骈散结合。
全篇仅119个字,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心。其中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三、课堂小结
托物言志,是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做一名君子。
四、课后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他事物。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