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静夜思(核心素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静夜思(核心素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8 12: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7 静夜思 课时 2
内容 分析 这首古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成功地刻画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学习古诗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初步体会诗人因看到月亮而思念家乡的情感,对于诗句的意思,只需要大致了解,不必要求字字落实。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语言运用:能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联系诗句、动作示意等方法理解字义。 审美创造:想象画面,体会思乡古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归属感。
重点 难点 1. 掌握 8 个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学会正确书写 6 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并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
课前 准备 1. 预习提纲:(1)预习古诗,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尝试认读。(2)了解李白的相关资料。 2.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 认识“夜、思”等8个生字,会写“思、床”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环节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1. (出示明月图)“同学们,看这张图片,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看到这明月,大家能想起我们学过哪些和月亮有关的诗呢?” 引导学生回忆李白的《古朗月行 (节选)》《赠汪伦》等诗。 2. 诗人介绍:请学生交流对李白的了解,教师补充介绍李白的生平、诗歌风格等,“李白是唐代非常著名的诗人,他写了很多流传千古的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 3. 板书课题: “静夜思”,“大家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目。我们先来认识这两个生字‘静’和‘思’。” 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讲解 “静” 可组词识记,“思” 是心字底,和思想、思考有关,引导学生理解诗题含义是在静寂的夜晚思念故乡,随后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回忆学过的古诗,积极举手背诵并简单说说诗的大意。 2. 认真倾听同学和老师对李白的介绍,对李白这位诗人产生浓厚兴趣。 3. 认真认读 “静” 和 “思” 两个生字,理解诗题含义,跟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介绍诗人和讲解诗题,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背景,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古诗,识字学词
【教师活动】 1. 圈字听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圈出这首古诗里的生字。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古诗朗诵音频,大家要认真听生字的读音,同时感受诗句的停顿。” 2. 自主拼读:“听完音频,大家自己试着拼读诗句,要多读几遍哦。读完后,和同桌互相读一读,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互相纠正。” 巡视学生自读和互读情况,适时正音。之后再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尝试跟着读出节奏感。 3. 小老师领读:(课件出示生字)“哪位同学已经会读这些生字啦?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请小老师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4. 交流识字:“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呢?等会儿全班一起分享。” 参与小组交流,适时引导。组织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各种识字方法,如熟字加偏旁(争 + 青 = 静;木 + 广 = 床;田 + 心 = 思;古 + 攵 = 故 )、形近字比较(低 -- 底;光 -- 先 )、利用生活经验组词(举 -- 举手、举例、举动;光 -- 光亮、月光、灯光 )、创编字谜(古文反着写 -- 故;心上一块田 -- 思;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木旁 -- 床 )。 5. 巩固认读:组织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如小老师领读、齐读、接读、师生共读等,“我们用这些有趣的方式来读一读生字,看看谁记得最牢。”
【学生活动】 1. 圈出古诗中的生字,认真听音频里生字的读音,感受诗句停顿。 2. 自主拼读诗句,与同桌互读互纠;听音频,跟着读出节奏感。 3. 积极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其他同学认真跟读。 4. 与同桌交流识字方法,积极参与全班汇报,学习不同的识字技巧。 5. 参与多种方式的生字认读活动,努力记住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将识字与读诗相结合,让学生在语境中巩固生字,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环节三:指导书写,规范练习
【教师活动】 1. (出示会写字的动漫笔顺)“同学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笔顺规则,都有哪些呢?” 引导学生回忆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规则。 2. 讲解示范:“现在我们来学习写这几个字。” 讲解每个字的书写要点并示范书写,“思” 字,“田” 的第二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床” 字,“广” 的点和 “木” 的竖都在竖中线上,“广” 的横不宜过长;“前” 字,下部竖向笔画平行,“月” 的撇变成竖;“地” 字,左边第三笔是提,右边第二笔起笔较高;“故” 字,注意笔画间的穿插,区分反文与折文,最后一笔捺要舒展;“乡” 字,两个撇折转折处基本对齐,第一个撇折在竖中线上起笔,第二个撇折微微上扬,长撇舒展。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学生练习:让学生描红、临摹,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坐姿和执笔姿势,提醒学生 “一看二写三对照”,观察范字、认真书写、写完对照检查。 4. 作品展示:“我们来展示几位同学的作品,大家一起看看,找找优点和不足。”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从笔画规范、结构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 1. 回忆笔顺规则,积极回答问题。 2. 认真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书空练习。 3. 进行描红、临摹,注意坐姿和执笔姿势,按照 “一看二写三对照” 的方法书写。 4. 观察同学作品,参与评价,学习他人优点,反思自己的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规则、示范书写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提高书写能力;展示评价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评价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环节四:配乐朗读,拓展练习
【教师活动】 1. (播放配乐朗读《静夜思》)“同学们,现在我们跟着音乐,小声地朗读这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朗读。 2.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学生活动】 1. 跟着音乐小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2. 课后认真完成对应训练。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加深对古诗的印象;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图片导入和多种识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识字环节参与度较高,对生字的掌握较好。在书写指导方面,通过动画演示和教师示范,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书写规范度有所提高。在初读古诗时,通过听音频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识字教学时,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字的记忆不够牢固,尤其对于通过创编字谜等方法识记的生字,理解和记忆存在困难,可能是因为讲解方式不够生动形象,学生难以建立联系。在小组交流识字方法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不够到位,没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有些仓促,对作业要求的讲解不够细致,学生可能对作业的完成方式和要求理解不够清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对于创编字谜等方法,可以结合具体的动画或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组织小组活动前,明确小组分工和活动规则,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为每个教学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对作业要求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生字复习游戏:(出示生字卡片)“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开火车认读生字的游戏,看谁读得又快又准!读完后,同桌合作,一人读生字,另一人组词语。” 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巡视并观察学生的认读和组词情况。 2. 词语听写活动:“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合作,用会写字与熟字组词,然后互相听写词语。全写对了,就在听写本上画上一朵小红花;要是有错误,就帮助同桌纠正。” 3. 古诗接力读:“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进行古诗接力读,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是否准确。” 指几名学生接力读古诗,对读得准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对出现错误的及时纠正。
【学生活动】 1. 积极参与开火车认读生字游戏,快速准确读出字音,认真与同桌合作组词。 2. 与同桌配合进行词语听写,仔细书写,认真检查并纠正错误,争取获得小红花。 3. 认真倾听接力读的同学朗读,关注字音,对读错的地方及时指出。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复习生字词,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成果,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接力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教师活动】 1. 自由朗读与指导:“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然后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指名学生朗读,针对朗读情况进行指导,“读古诗首先要读正确,做到一字不差。大家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像这样(示范朗读正确停顿)。” 2. 节奏引导与意境想象:“我们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大家可以借助插图,初步了解诗意,然后想象画面来朗读。比如第二句诗,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大家想象这个画面,试着读出那种感觉。第四句诗中,诗人借明月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朗读时可以放慢节奏。” 引导学生感受节奏和意境。 3. 熟读成诵指导:“现在我们来进行熟读成诵。老师先范读,或者请班上的‘朗读小能手’来给大家读一读。” 范读或请学生朗读后,播放轻柔的音乐,展示相关图画,“大家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诗中之景,注意古诗的第一、二、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带有‘ɑnɡ’韵,我们要读出这个韵味。” 4. 朗读比赛:“我们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看看谁能成为今天的‘朗读之星’。可以同桌对读、小组比赛读等。” 组织比赛,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出 “朗读之星” 并给予奖励。 5. 情感体会引导:“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经验,比如当你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用这种感受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以己情感悟诗情。
【学生活动】 1. 自由朗读古诗,积极参与指名朗读,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指导,学习正确停顿。 2. 观察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按照老师的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感受意境。 3. 认真倾听老师范读或同学的朗读,在音乐和图画的烘托下感受诗韵,尝试读出韵味;积极参与朗读比赛,努力展现自己的朗读水平。 4. 回忆自己思念亲人或故乡的经历,将这种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朗读和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情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
环节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1. 学习第一、二句诗: 引导思考:指名朗读第一句诗,“大家结合插图想一想,这句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月亮?” 引导学生回答。 字词理解:“‘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呢?” 引导学生理解 “明月光” 的含义。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明亮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床前的情景)“大家看这个情景,说说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感受氛围。 自主探究:“请大家齐读第二句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同桌交流一下。” 重点讲解:“我们来理解‘疑’和‘霜’的意思。‘疑’就是好像、好似的意思;‘霜’呢,在秋冬季节,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课件出示霜和月光的图片)“大家对比一下霜和月光,看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诗意表述:“现在,大家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表述诗意。 深入思考:“月光如霜,这写出了月光怎样的特点呢?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点明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朗读指导:“我们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注意读出节奏和停顿。” 2. 学习第三、四句诗: 自主学习:指名读这两句诗,“请大家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动作理解:“大家画出诗句中的动词,像‘举头’‘望’‘低头’‘思’,‘举头’和‘低头’是一组反义词,我们可以用动作来示意理解。” 示范动作,让学生模仿。 结合图片理解:(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大家结合图片及诗句,说一说对诗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情感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诗人为什么望着明月会思念故乡?” 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诗人借月思乡的情感。 3. 整体理解:“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然后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学生活动】 1. 朗读第一句诗,观察插图,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 “明月光” 的意思;观看多媒体情境,分享自己的感受;齐读第二句诗,圈出不懂的字词与同桌交流;理解 “疑”“霜” 的意思,对比霜和月光的相似之处;用指定句式表述诗意;思考月光的特点和点明诗人心理活动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2. 朗读第三、四句诗,圈出字词与同桌交流;画出动词,用动作理解 “举头” 和 “低头”;结合图片理解诗意;思考并回答诗句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人望明月思乡的原因;参与整体诗意的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逐句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四:想象意境,背诵积累
【教师活动】 1. 情境创设:(出示插图,播放柔和音乐)“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静寂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带着你的心情、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诗吧。”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 背诵指导:“我们来练习背诵古诗。大家可以配乐、配动作加强记忆,也可以用定位填空法来帮助背诵,比如‘床前( ),疑是( )’。” 3. 背诵展示:“现在请会背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也可以几位同学进行比赛背诵。不会背的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加深理解与记忆,然后再练习背诵。” 组织背诵展示活动,对学生的背诵进行鼓励和指导。 4. 作业布置:“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课后大家还可以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和他们分享你对古诗的理解。”
【学生活动】 1. 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李白,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加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 2.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如配乐背诵、配动作背诵或定位填空背诵。 3. 积极参与背诵展示,认真倾听其他同学背诵,学习借鉴;不会背的同学认真听,想象画面,努力背诵。 4. 课后认真完成对应训练,将古诗背给家人听,分享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古诗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多种背诵方法指导和背诵展示,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和自信心;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促进亲子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能够较好地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并且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理解诗意方面,通过逐句引导和情境创设,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古诗的意境。 在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时,部分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古诗意境的感受不够深刻,可能是因为提供的情境和引导不够细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生活体验。在背诵展示环节,个别学生因为紧张或准备不充分,背诵效果不理想,可能是在平时的练习中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机会和心理支持。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有些仓促,对作业要求的讲解不够细致,学生可能对作业的完成方式和要求理解不够清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情境创设的细节和引导的深度,例如可以通过播放更具感染力的音乐、展示更丰富的画面,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古诗意境;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展示背诵的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紧张情绪;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为每个教学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对作业要求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