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雷震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村晚
导入诗题
同学还知道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
导入诗题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景色。
《村晚》
解读诗题
雷震
南宋诗人,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作者简介
初读古诗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 晚
[宋] 雷震
bēi
yī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学习提示
初读古诗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 晚
[宋] 雷震
bēi
yī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学习提示
感知诗意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 晚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诗意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 晚
【陂】池岸。 【衔】含着,叼住。
【浸】淹没。 【漪】水中的波纹。
注释
想象诗境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 晚
小草生机勃勃的景象
池水满塘的美景
想象诗境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 晚
想象诗境
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动态景象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想象诗境
山既能衔日,也能吐月,古人用字非常精准、传神。这就是中国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杜甫《月》
想象诗境
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 晚
“牧童”指什么人?
“归去”是去哪?
“横牛背”“横”可换成什么字?
想象诗境
学习提示
躺
撑
骑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想象诗境
“横”比“骑”更加自由,更能体现牧童活泼可爱。
——袁枚《所见》
坐
撑
跪
趴
骑
牧童姿态不一样,但是一样的天真可爱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 晚
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
想象诗境
学习提示
信
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
想象诗境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你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诗情
村晚在山衔落日中,
村晚在牧童归途中,
在昼出耘田的忙碌中,
在滚滚麦浪中,
在飞鸟投林中,
在村子的小巷深处犬吠中,
在悠扬无腔的笛声中,
妈妈对孩子呼唤声中,
村晚在落日余晖中,
在炊烟袅袅中,
在声声蛙鸣中,
在金色的田间小路上……
“村晚”在哪里?
背诵古诗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 晚
[宋] 雷震
想要读出这首诗的恬静悠远,在读前两句的时候,语速稍慢一些,两个“满”字要重读。
学习提示
找出本课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对比阅读
学习提示
对比阅读
古诗 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 共同点
四时田园杂兴
稚子弄冰 村晚 学种瓜
纯真可爱、招人喜欢
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脱晓冰
横牛背
改写古诗
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改写古诗
示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被父母耳濡目染,也都热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正在忙着学习种瓜呢!
课堂小结
宁静美好
闲适自在
村 晚
景美
草、水、山、日
人乐
归、横、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三首 《村晚》 分层作业
1.填空。
读课文中三首诗,你眼前一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三首诗都描述了古代乡村的_____________生活,都描写了儿童的纯真、可爱,但诗中儿童活动的环境不同,第一首是_____________的村庄,第二首是_____________的村庄,第三首是黄昏时的池塘边。范成大对“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____”的乡村儿童表达了赞赏之意。杨万里看到幼童在寒冬的清晨弄冰玩耍,小心翼翼地把“_____________”,轻轻敲打,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雷震在日落之时不仅看见绿草、碧水、青山,还看见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只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么调皮天真、悠闲自在。
村 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山衔落日浸寒漪。( )
A.用嘴含 B.接受 C.相连接
(2)牧童归去横牛背。( )
A.地理上东西向的,与“纵”相对
B.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相对
C.跟物体长的一边垂直的,横坐着
3.“山衔落日浸寒漪”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的情态
4.诗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下面诗句属于静态描写的是( ),属于动态描写的是( )
A.草满池塘水满陂 B.短笛无腔信口吹
5.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___________图,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儿童 农忙时 寒冬时 也傍桑阴学种瓜 彩丝穿取当银钲 短笛无腔信口吹
2. A C 3. 拟人 青山、落日一起倒映在水中 4. A B 5. 田园风光 赞美和向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三首《村晚》学习任务单
一、回忆同类,导入古诗
1.同学还知道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
我们曾经怀念过这样一种指路——
我们曾经欣赏过这样一种垂钓——
我们曾经笑看过这样一种玩耍——
我们也曾经看过这样一种劳动——
我们也曾经记得这样一种放飞——
2.了解作者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朗读情况
3.全班交流汇报诗意的理解情况
三、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1.体会炼字,想象画面。
(1)古人作诗,在一首诗中,同一个字往往不会再用第二次。但第一句七个字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两次?你能说说这个字的好处吗?
(2)第二句,还有哪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牧童”指什么人?“归去”是去哪?“横牛背”“横”可换成什么字?
(2)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信口”体会到?
3.拓展想象,感悟诗情
(1)引导想象:这首古诗描写了乡村傍晚时的景色,诗中有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题是村晚,想一想:村晚在哪?说一说。
村晚在_______________中,村晚在_______________中,在_______________中……
(2)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朗读提示:想要读出这首诗的恬静悠远,在读前两句的时候,语速稍慢一些,两个“满”字要重读。
四、对比阅读,改写古诗
1.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情景,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课堂练笔,改写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要点提示:
①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②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2)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3)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 1 古诗三首《村晚》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又都与儿童有关,反映儿童生活,学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亲身经历,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 目标 1.会认“漪”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3.理解《村晚》诗意,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2.理解《村晚》诗意,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回忆同类,导入古诗 1.导入新课 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给我们又增加了两首有关童趣的古诗,同学还知道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 2.解读诗题 看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3.了解作者 这首诗描绘的是宋代乡村傍晚的美景,这段美景是一位叫雷霆的诗人带给我们的,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诗人。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过渡:乡村的傍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又有着怎样的乐趣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陂”和“漪”的读音。 (2)古诗讲究韵律美,除了停顿和节奏,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读出什么呢?(重音、语调) (3)指读(读出陂,浸,横,背,信口)学生评议。注意把这首诗的韵脚“陂、背”读得清晰、响亮。 (4)学生练读,指名读,学生评议,全班齐诵古诗。 3.全班交流汇报诗意的理解情况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教师小结:诗人抓住了对景物和人的描写。(板书 景:草、水、山、日;人:归、横、吹)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晚归图。 三、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1.体会炼字,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结合注释说一说“陂”“漪”分别是什么意思。(池岸;水中的波纹) (3)古人作诗,在一首诗中,同一个字往往不会再用第二次。但第一句七个字中,有一个字,却出现了两次?你能说说这个字的好处吗? (4)第二句,还有哪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 “山衔落日”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衔”写出了太阳落山时,两山像一张嘴一样,把太阳叼住了。把夕阳落山一刹那的动态景象形象的表现出来。 ①教师简笔画画两座山,让学生画太阳位置。指出太阳可以落在这里,也可以落在那里,都是衔。 ②出示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的吐字。 小结:山既能衔日,也能吐月,古人用字非常精准、传神。这就是中国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5)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画面) 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牧童”指什么人?“归去”是去哪?“横牛背”“横”可换成什么字? (3)牛背上的牧童形象,是表现乡村儿童生活古诗中的典型意向,在后代画家的笔下也曾多次出现。他们姿态各异,充满童趣。在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笔下,更是出现了牛背上多种姿态的牧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4)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信口”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 如果你是这个小孩,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信口吹?(疲劳,放松,吃饱) (5)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拓展想象,感悟诗情 (1)引导想象:这首古诗描写了乡村傍晚时的景色,诗中有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题是村晚,想一想:村晚在哪?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补充) 村晚在山衔落日中,村晚在牧童归途中,在昼出耘田的忙碌中,在滚滚麦浪中,在飞鸟投林中,在村子的小巷深处犬吠中,在悠扬无腔的笛声中,妈妈对孩子呼唤声中…… (2)继续引导:还在哪里?大家写一写。(相机出示,齐读:村晚在落日余晖中,在炊烟袅袅中,在声声蛙鸣中,在金色的田间小路上) (3)教师小结:“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乡村的晚景多么宁静美好!“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呀。同学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那作者呢?(这样的乡村美景,就是诗人喜爱的,向往的) (4)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朗读提示:想要读出这首诗的恬静悠远,在读前两句的时候,语速稍慢一些,两个“满”字要重读。 四、对比阅读,改写古诗 1.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这三首古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情景,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组织学生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小结:这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都很美,都体现了古代儿童的有趣可爱,古代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只是写的事情不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夏天孩子们学着大人在桑树下种瓜的事情;《稚子弄冰》写了冬天孩子们剜冰,用彩线将冰穿起来当打击乐器,冰块摔碎了孩子们失落沮丧的事情;《村晚》写了傍晚,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归来的事情。 三位诗人都善于捕捉儿童在做某件事时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来体现田园生活的美好。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留心观察,捕捉某件事中的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掌握由面到点的写法。 2.课堂练笔,改写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要点提示: ①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②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2)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3)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示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被父母耳濡目染,也都热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正在忙着学习种瓜呢!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