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主题情境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1题;共8分)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推 sǎng( )般涌上来,盖过了____(吵吵嚷嚷 人喧马嘶),天地间只留下一片喧 xiāo( )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我们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那“哗哗”的水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未形成漩涡,反而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____(誉满全球 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1)(4分) 根据拼音写汉字。
推 sǎng 喧 xiāo
(2)(2分) 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3)(2分)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改正。
二、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6分)
2.(16分)你,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无论多么壮丽的词汇,都无法表达你的峰回路转,你的豪迈磅礴;无论多么神奇的画笔,都无法描绘你的汹涌,澎湃你的浩浩荡荡。你,一条伟大的河流,流淌出一个不屈的民族;你,一位坚强的母亲,成就了一群勇往直前的中国人。黄河,九曲黄河,让我们走进你璀璨的文化,去感受自豪与伟大吧!
(1)(4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根据你对“黄河精神”的理解,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对偶句。
例句:耸峙的奇峰,曾经阻挡过你决胜千里的蹄踏,是你挥舞怒涛的巨斧,凿开通往天堑的道路。
(2)(4分)认真观察漫画《黄河纤夫》,描述漫画的内容,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3)(4分)东营,立志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在黄河三角洲走出一条独特的绿色发展道路,把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建设成为一片宜居乐业的净土。为此,你将给当地政府提出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
(4)(4分)保护黄河母亲河是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请针对黄河污染严重这一生态危机,写一则公益广告,并说明创作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3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吸了两吸,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注],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地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处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支灵签,仿佛是完全应了。签诗的语文,是《诗经·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地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 ”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支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注] 下船:方言,从岸上到船上。下文第⑤段“下船”同此意。
3.(6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西湖湖光山色太整齐小巧,不够味儿,为下文写西溪的野趣作铺垫。
B.第④段的“俗益”指坐车前往西溪可以欣赏到微雨朦胧中一路空明青翠之景。
C.第⑥段写“仿佛是完全应了”源宁求得的“那支灵签”是一种迷信的思想。
D.本文记叙了两次赏游西溪的经过,第一次以写景为主,第二次侧重写人记事。
4.(12分)本文与《一滴水经过丽江》都是游记,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文章 地点 相同点
《一滴水经过丽江》 玉龙雪山、丽江坝、四方街等 都以② 为线索展现了优美的风光。
《西溪的晴雨》 ① 古墓、静莲庵堂、沿山大道、芦花浅水里、交芦庵等
晴暖之日 秋雪庵、楼下河畔
5.(6分)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地别了。(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只是一味地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请从用词角度赏析)
6.(6分)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在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了哪些“野趣”。(3分)
7.(6分)文人多雅兴。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说说你对“雅兴”的理解和思考。
【链接材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摘自刘禹锡《陋室铭》)
四、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8.(60分)江山如此多娇。壮观的壶口瀑布,奇幻的各拉丹冬……这些景色让人印象深刻。你游览过哪些令人难忘的地方呢?请以 《▲之旅》为题,写一篇游记。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解析
1.【答案】(1)搡;嚣
(2)人喧马嘶;远近闻名
(3)在“水”后面添加“声”
【解析】(1)” 推搡 “是使劲推的意思。所以” 推 sǎng “的“ sǎng”应写为“搡”“ 喧嚣 ”是 吵闹;喧哗 。
(2) 人喧马嘶:喧指的是大声的说话;嘶指的是马的嘶叫声。 整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人在喊叫,马在嘶鸣。 吵吵嚷嚷: 热闹的大声喊叫。这里是指潮水的湍急和声音之大杂,应该填” 人喧马嘶 “,“誉满全球 : 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形容好名声及其影响很大。 远近闻名 : 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都听过这个名字,形容很有名。这里的瀑布是个有名的景点,但还没有达到” 誉满全球 “的影响力。
(3)主宾搭配不当,把水的声音比作大合奏,不是水。
故答案为:⑴第1空、搡;第2空、嚣 ⑵ 人喧马嘶;远近闻名 ⑶在“水”后面添加“声”
⑴此题考查汉字的书写。 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⑵此题考查词语的辨析。 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⑶此题考查语病的辨析。做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2.【答案】(1)逶迤的峻岭,曾经阻挡过你震天撼地的嘶鸣,是你扬起飞瀑的利刃,劈开锁住关峡的门闸。
(2)黄河的河床完全干涸龟裂,纤夫们把圆木放在船下,在河床里拉着船前行。感受:漫画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黄河断流的忧思,告诉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3)开展环保行动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上下齐动,达成共识;加强“水气”治理,打造碧水蓝天工程。
(4)广告呈现:请不要让我们的母亲河再受到伤害,像关爱母亲一样关爱我们的母亲河吧!
创意呈现: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激发亲情意识,从而让人们更关爱黄河。
【解析】(1)本题要求根据对“黄河精神”的理解,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对偶句。注意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字数要与上句一样;②相同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短语结构类型一样、句式一样;③内容是对“黄河精神”的理解;④句中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符合要求即可,如耸峙的奇峰,曾经阻挡过你决胜千里的蹄踏,是你挥舞怒涛的巨斧,凿开通往天堑的道路。
(2)首先要认真观察漫画,看漫画上画的都有什么,这是黄河的河床,但里面没有水,而是完全干涸开裂,干涸的河床上有一条大船,但船下面却垫着一些圆木,纤夫们在前面卖劲的往前拉穿。黄河河床龟裂成那个样子,现在来说确实是夸张,但是黄河断流却是事实,这都是因为我们不注意保护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如果现在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这也会变成事实。因此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3)本题要求给当地政府提出建议,如何能把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建设成为一片宜居乐业的净土。答题时要结合现实情况,比如要思考宜居乐业的标准是什么,环境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知道题既然放到这里,出题者的用意也应该要求从环保方面答题。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扣住环保这个主题答题即可。如:开展环保行动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上下齐动,达成共识;加强“水气”治理,打造碧水蓝天工程。
(4)本题要求针对黄河污染严重这一生态危机,写一则公益广告,并说明创作理由。这个标语的主旨很明确,就是环保,扣住主题拟写,语言要简洁,最好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这样更能打动人,最好还要好读好记,易于传播。说明创作理由是可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说明。广告呈现:请不要让我们的母亲河再受到伤害,像关爱母亲一样关爱我们的母亲河吧!创意呈现: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激发亲情意识,从而让人们更关爱黄河。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它的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1)此题考查仿写能力,但要求仿写的句子要与上句构成对偶句,因此也是考查拟写对偶句的能力,拟写对对偶句的基本原则有:①对仗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但有时这条也可稍微放宽一些。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以及依据材料谈感受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必须认真观察漫画内容,然后依据画面内容思考漫画表达的寓意,最后再根据寓意谈自己的感受。
(3)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语言表达能力。此类题属于展示个性与创新意识的题目。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语的能力。拟写的广告语要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用其它的修辞手法,力争吸引读者。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
【答案】3.C
4.①微雨之日;②游踪
5.①运用拟人修辞,赋予青山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青山景色的变幻莫测和水路的回环曲折,表现了作者游览时愉悦、稀奇的心境。
②“飘飘然”“浑浑然”这两个叠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陶醉,从侧面表现了晴日下的西溪景色的美丽,令人沉醉。
6.参观古墓的“恐怖、不安和畏缩”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7.理解:文中作者和朋友相约去西溪赏芦花、喝酒题词、夜下吹箫,《陋室铭》中刘禹锡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陋室里论道弹琴、品读佛经,都是有雅兴的表现。思考:雅兴可以丰富生活的内涵,让人体会到物外之趣。
【解析】(1)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2)①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②本题考查分析记叙文线索的能力。一般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⑥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
(3)①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表达的感情。②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干胸,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该题的题目和文章结星语句的作用内涵,都与文音中心联系密切相关。
3.ABD正确。C.结合第⑥段的“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地应了”可知,“仿佛是完全地应了”源宁求得的“那枝灵签”,增添了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不是“一种迷信的思想”;故选C。
故答案为:C
4.①结合第⑧段的“前天星期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几时”可以概括出答案:秋雪庵。②结合“玉龙雪山、丽江坝、四方街等”各个地点可以看出,文章是以游览的顺序为线索写优美的风光,因此应填入:游踪。
故答案为:①微雨之日
②游踪
5.①结合“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将青山人格化;结合“忽而移上你的面前”“又匆匆的别了”可知,句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青山突然出现又快速消失的景象,从侧面表现了游船之轻快,风景之宜人,心情之愉悦。
②结合“洞贯了我们的肠腑”可知,“飘飘然,浑浑然”是指作者感觉有点陶醉的样子。用了叠词和夸张,能将读者带入西溪那种晴明浩荡的情境中,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故答案为:①运用拟人修辞,赋予青山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青山景色的变幻莫测和水路的回环曲折,表现了作者游览时愉悦、稀奇的心境。②“飘飘然”“浑浑然”这两个叠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陶醉,从侧面表现了晴日下的西溪景色的美丽,令人沉醉。
6.结合第②段“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怪,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压抑,方才洗涤了个干干净净”可知,这一段写参观古墓和静莲庵堂,前者阴森恐怖,后者佛门净地,二者相映成趣。故可概括:参观古墓的“恐怖、不安”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
结合第③段“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解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等句子可知,这一段描写了乘车去西溪的所见,突出了景物的“空明”“绿意”,故可概括: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
结合第④段“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可知,这一段描写了在西溪游船上所见,“打圈圈”等词写出了西溪的回环,“圆桥茅舍,桑树蓼花”则突出景物的秀美,故概括: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
结合第⑤段“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奖,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可知,这一段具体描写了摇船上的少女的动作、身姿,突出了“闲情”,故概括: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故答案为:参观古墓的“恐怖、不安和畏缩”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7.理解:结合文章第⑧段的“又来约去西溪……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地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⑨段的“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和链接材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看出,无论是作者和友人的西溪赏芦花、喝酒题词、夜下吹箫,还是刘禹锡与“鸿儒”在陋室里论道弹琴、品读佛经,他们都谈吐高雅,有文士之风,因此“雅兴”应该指的高雅的情趣。
思考:言之有理即可。示例:雅兴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培养雅兴,就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故答案为: 理解:文中作者和朋友相约去西溪赏芦花、喝酒题词、夜下吹箫,《陋室铭》中刘禹锡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陋室里论道弹琴、品读佛经,都是有雅兴的表现。思考:雅兴可以丰富生活的内涵,让人体会到物外之趣。
8.【答案】【参考例文】
瑶寨之旅
说起旅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次去瑶寨的经历了。
暑假时,我们一家一起去了瑶寨旅行。据说寨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依然保留着瑶族人的传统风俗。在瑶寨所在的大山里面还长着稀有的红杉树,这些大树见证着瑶寨的过往。
我们到瑶寨的时候已是傍晚了。在朦胧的夜色中,有着千年历史的瑶寨散发着神秘又亲切的气息,让我十分着迷。山上偶尔响起几声清脆的鸟鸣,隐隐约约的灯光散落在崎岖的山道旁。兜了几圈,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家客栈。客栈主人是当地的一位老爷爷,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做了晚饭,然后将我们安顿下来。
第二天黎明,我们被公鸡的啼叫声唤醒。打开门,抬眼望去,青绿色的高山环绕着这个小山村,空气是那么清新。院子的栅栏边,一朵又一朵的牵牛花顶着晶莹的露珠沐浴在晨光下,花朵阵阵的清香被我一股脑儿地吸进了鼻子。远处干活的人们笑声朗朗,声音充满了整个山谷。
我走出院子抬头向上看去,一些吊脚屋映入我的眼帘。它们由木质结构的房屋组成,寨房中间有100余平方米的空坪。这种传统的瑶族民居,运用自称“千根柱头落地”的吊脚式建筑设计,在不改变地形地貌的情况下,建起宽大平敞且通风舒适的木楼,使楼与山水融为一体。我深吸了一口气,感叹着吊脚楼的雄伟传奇。
门口有一棵大树,树上结着一个个红透了的果子。我心想:这果子该有多好吃啊,真想摘一串。树下的老爷爷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立即摘了一大串红果子递给我。他告诉我,这是红杉树的果子,这棵红杉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红杉树能净化空气,这儿的空气这么好,或许就是因为那满山的红杉树吧!我轻轻咬了一口果子,甘甜的果汁立刻流到了我的嘴里,一种说不出的清香充满了我的口腔。
很快,夜晚降临了,村子里面反而更加热闹了起来。瑶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姑娘们头戴闪亮的银饰,身穿五彩的百褶裙;小伙子们穿上传统的黑色褂子,好几十人围着一大团篝火唱着山歌,跳着舞蹈,最让人称奇的是他们的舞蹈道具居然是平日里的农具。他们舞动着脚步,举起一杯又一杯的米酒,把晚会推向了高潮。这欢乐的歌声打破了山中的寂静。欢乐的不只是村里的人们,还有游客们。我们也跟着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圈跳起舞来。透过篝火,那一张张欢乐的脸庞,印在了我的心中。
晚会结束后,我们一起走下山去,在月光的清辉中,我们漫步在幽静的小路上。树叶散发的清香扑鼻而来,皎洁的月光洒在这片大地上,啾啾的虫鸣伴随着山间的清风。这一刻我真想让山路再长些,让这美好永远留住。
【解析】本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同学们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提炼出材料中的“写作点”,也就是根据这个题目确定与之相关的写作思路,这是写好本文的关键。首先要求本文的人物必须是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间、所感。 关键词“令人难忘的地方”,要求是记一次难忘的旅游活动,并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感谢。另外写作时要注意记叙文文体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对半命题作文及记叙文等掌握能力。写作时。要在认真观察和记记游览的景物的基础上,技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写所看到的景物,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一次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我们不能记流水帐。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方可以写得简路些。对于我们看到的特别好的景物,我们要进行具体地描写,突出重点。对于重点的景物,要注意详细描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小、动态、静态。颜色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