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级下册第二单元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级下册第二单元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8 15:5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主题情境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1题;共6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在陕甘一带,由于酸雨的腐蚀,山体表层____(逐步 逐个)出现沙砾(  ),经过常年的雨水冲刷,山与山之间慢慢形成了深深的沟 hè(  )。
(1)(4分)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沙砾    沟 hè   
(2)(2分) 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二、综合性学习(共3题;共9分)
下面是两幅恐龙的图片,左边是化石,右边是复原图,请结合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2.(3分)任务型写作。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你所了解的信息,描述一下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50—80字)
3.(3分)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假设和推理,除课文提到的以外,请你也提出一种假设,探讨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
4.(3分)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三、现代文阅读(共8题;共45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①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②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③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阳光烘烤着它,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各种酸类腐蚀着它。水和空气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开山炸石,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④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在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⑤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⑥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⑦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⑧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便是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另外,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⑨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有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出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删改)
5.(5分)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泥沙就会胶结得更紧密。
B.粗糙的砾岩里面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C.石头颜色常表明地球上的变化,红色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寒冷,灰黑色常表示炎热。
D.想了解生物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认识地球历史发展的过程,可以研究化石。
6.(5分)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篇自问自答,点明在大自然中保存有时间的记录,从而引出地质学上的“时间”。
B.第⑤段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岩石形成缓慢,岩层顺序往往会被打乱。
C.第⑦段加点词“很可能”是对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表示猜测,体现用词准确、严谨。
D.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运用逻辑顺序,详尽解析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脉络清晰。
7.(5分)人类用二十四节气、岩石、铜壶滴漏、钟表、日历等观察记录时间踪迹,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的方法,请写出一个,说说人们是如何用它来观察记录时间的。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③北京的物候记录,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⑤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着,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8.(6分)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几个方面的内容。
C.选文最后一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D.“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9.(6分) 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许多”的表达作用。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10.(6分)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1.(6分)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择其一简析其作用。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2.(6分) 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
四、写作题(共1题;共60分)
13.(60分)请你以导游的口吻介绍一处山水景观,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温馨提醒:任务中的“山水”可以是“山和水”,也可以是“山”或“水”。
要求:⑴确定说明对象,抓住景观的主要特征;⑵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楚;⑶恰当运用说明方法,也可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增强说明的效果。⑷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⑸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
1.【答案】(1)lì;壑
(2)逐步
【解析】⑴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沙砾 ”读作“ lì ”;“ 沟 hè ”写作“ 壑 ”。
⑵ “逐步”表示事情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有步骤的过程,强调的是过程;“逐个”表示一个一个地,强调的是数量。在语境中强调的是山体表层出现沙砾的过程,所以应该用“逐步”。
故答案为:⑴ lì ; 壑
⑵ 逐步
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答案】2.恐龙生活的时代,地面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植物,高大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穿行。此时的恐龙有十几种,有带翅膀的翼龙在天上飞,有大型食肉、食草恐龙在地上活动,地面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可能是一场大瘟疫造成地球上的恐龙灭绝,因为那时候的生物免疫力很差,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有了瘟疫无法控制,自然可能导致种族灭亡了。
4.①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②加强群众监督。
【解析】(1)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2.仔细观察图画信息,根据对课文的了解,发挥想像描述即可,开放性试题,要求符合题意,合理表述。
故答案为:恐龙生活的时代,地面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植物,高大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穿行。此时的恐龙有十几种,有带翅膀的翼龙在天上飞,有大型食肉、食草恐龙在地上活动,地面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故答案为:可能是一场大瘟疫造成地球上的恐龙灭绝,因为那时候的生物免疫力很差,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有了瘟疫无法控制,自然可能导致种族灭亡了。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针对“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提出保护恐龙化石的合理的建议即可。 比如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管理和执法;其次是从群众的监督角度思考,即发动群众的力量等。
故答案为:①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②加强群众监督。
【答案】5.C
6.B
7.【示例1】圭表测时。方法很简单,就是直接拿一个柱子,垂直立于大地之上,称为表,而水平放置于地面上、上面有刻度如同量尺一般用来测量影长的标尺是圭。圭表所立之处,四周视野需要开阔,能被太阳照得到。可以通过观察正午时分表的影子长度的变化,从而判断四季的变迁,因为四季不同,太阳直射点也不同。圭表利用了太阳射影长短及方向的变化来记录时间。
【示例2】漏刻就是以漏壶盛水,装满水的漏壶中,水慢慢滴落,下面的漏壶中水越来越多,这时候古人就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壶中刻箭上留下的数据,从而知道时间。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选项陈述内容相关的段落、句子进行对照分析概括。
5.C.结合第⑦段“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分析,可知选项“红色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寒冷,灰黑色常表示炎热”错误;
故答案为:C。
6.B.结合第⑤段“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分析,可知选项“岩层顺序往往会被打乱”这一说法错误。第⑤段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岩石形成缓慢,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故答案为: B。
7.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除了题干中一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外,古人记录时间的方式还有燃香、日晷、漏刻等。答案不唯一,写出人们观察记录时间的传统方法即可。
示例一:日晷是过去用来观察和记录时间的东西。它是一种计时仪器,由一根针和一个面组成,通过使用不同时间太阳阴影的方向来测量当前时间。
示例二:漏刻,也叫破釜酒吧,用滴水来测量时间。早期,水通常从水壶的孔中流出,漏水的水壶中有一个漂浮的箭头,随着水面下降,可以通过浮动箭头指示的刻度来查看当前时间。
故答案为: 【示例1】圭表测时。方法很简单,就是直接拿一个柱子,垂直立于大地之上,称为表,而水平放置于地面上、上面有刻度如同量尺一般用来测量影长的标尺是圭。圭表所立之处,四周视野需要开阔,能被太阳照得到。可以通过观察正午时分表的影子长度的变化,从而判断四季的变迁,因为四季不同,太阳直射点也不同。圭表利用了太阳射影长短及方向的变化来记录时间。 【示例2】漏刻就是以漏壶盛水,装满水的漏壶中,水慢慢滴落,下面的漏壶中水越来越多,这时候古人就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壶中刻箭上留下的数据,从而知道时间。
【答案】8.C
9.“许多”表示大多数,说明了并不是所有,而是大多数的农谚就包含了物候知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逻辑顺序;这样安排是考虑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按照决定因素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依次排列。
11.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经度差异对物候来临的影响。
12.从物候方面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
本文先介绍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然后介绍物候观测的工具;其次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介绍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的顺序可以从内容、找重点词句的角度入手。
(4)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
(5)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8.ABD.正确。
C.在 “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这句话中,“后者” 指的是 “1921 到 1930 年十年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的平均值”,“前者” 指的是 “1741 到 1750 年十年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的平均值”,并非单纯的 “开花日期” 和 “抽青日期”,该选项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C
9.要求分析 “许多” 一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许多” 是一个数量限定词,表明古代流传下来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数量众多,但并非全部农谚都包含物候知识。如果去掉 “许多”,就变成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物候知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 “许多” 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使表述更严谨。故答案为:“许多”表示大多数,说明了并不是所有,而是大多数的农谚就包含了物候知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及其作用,需要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阐述这样安排的好处。文章在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按照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顺序进行说明。这四个因素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程度不同,纬度影响最大,是主要因素,其次是经度、高下,古今差异相对影响较小。这种按照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安排,属于逻辑顺序。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故答案为: 逻辑顺序;这样安排是考虑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按照决定因素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依次排列。
11.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选择其中一种分析其作用,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这句话,列举了济南和烟台苹果开花时间不同的例子,同时将济南和烟台进行对比,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经度差异对物候来临的影响。
12.结合课文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诗句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所描述现象的原因。从物候学角度,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差异。诗句中 “五月” 在中原地区已是春暖花开时节,但 “天山” 却 “雪”“寒” 无花,结合地理知识可知,天山海拔较高,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导致。海拔高,气温偏低,所以在五月时天山仍寒冷多雪,不见花开。故答案为:从物候方面来讲,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本文先介绍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然后介绍物候观测的工具;其次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介绍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13.【答案】例文:
大美白云山
云山锦绣,珠水悠悠……各位游客,大家好!人们常用“云山珠水"来赞誉广州,“云山"指的就是素有“羊城第一秀”之称的白云山风景区。俗话也说:“不登白云山,不算到广州城”,欢迎大家来到白云山风景区。
白云山坐落在广州市东北部,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是广州市最高峰。每当雨过天晴,朵朵白云缭绕在群峰之间,蔚为壮观。曾有诗人形容为“名山无处不生云,此处白云独占春”,“白云山”由此而得名。
白云山景色秀丽,从宋代以来,白云山的景泰僧归、蒲润濂泉、白云晚望、白云松涛、云山叠翠等多处景点入选历代的“羊城八景”。如今的白云山是新羊城八景之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更由于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调节着城市的生态环境,故被誉为广州市的“市肺”。现白云山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雕塑公园、麓湖公园、云溪生态公园等三个景区已免费向公众开放。
白云山有着浓厚的文化沉淀,最早可追溯到山北黄婆洞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战国已有名士出入,秦未隐士郑安期在白云山采药济世,并在这里成仙而去;晋代葛洪曾在白云山讲道、炼丹和赠医施药;南朝景泰禅师到白云山兴建了最早的寺庙景泰寺,留下羊城日八景之一的“景泰僧归”;唐宋以来,文人墨客更是对其钟爱有加,苏轼、韩愈等诗人在此留下墨宝。解放后,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等也为白云山风景区留下不少墨迹瑰宝。
白云山风景区分为七个游览区,从南到北分别是:麓湖游览区、三台岭游览区、鸣春谷游览区、摩星岭游览区、明珠楼游览区、飞鹅岭游览区、荷依岭游览区。景区内有三个全国之最的景点,它们是全国最大的园林式花园-云台花园,全国最大的天然式鸟笼鸣春谷,全国最大的主题式雕塑专类公园——雕塑公园。接下来的时间,有兴趣的朋友可前往全国最大的艺术主题公园、华南艺术殿堂——广州雕塑公园,将会有更多的领悟和收获。
白云山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祝各位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再见!
【解析】材料的关键词是“山水景观”“说明性文章”,中心话题是通过导游的口吻介绍一处山水景观。
①材料要求确定一处山水景观作为说明对象,并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介绍。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该景观的特点,如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来展现其独特之处。
②写作思路方面,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组织文章结构,使条理清晰。在介绍景观时,可以恰当运用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增强说明效果。同时,也可以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如描写、修辞等,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神奇的张家界》:通过导游的视角,详细介绍张家界的奇特地貌、丰富植被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导游的身份,带领读者领略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丰富的水上活动。《泰山:壮丽的自然奇观》:从导游的角度出发,描述泰山的雄伟壮观、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水之韵:西湖美景》:以导游的口吻,讲述西湖的湖水特点、周围的景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黄山奇景:大自然的杰作》:借助导游的身份,介绍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日出等奇特景观。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