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中考历史专项复习
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
1.《黄帝内经》记载: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说明中医重视( )
A.诊疗方式多种多样 B.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因人而异预防疾病 D.临床实践不断探索
2.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反映的史实是( )
历史典故 出处
揭竿而起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鸿鹄之志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 · 陈涉世家》
A.国人暴动 B.项羽、刘邦起义
C.巨 鹿 之 战 D.陈胜、吴广起义
3.如图货币是藏于文山州民族博物馆的五铢钱,它出土于广南县黑支果牡宜M5号墓葬。请你推测这座墓葬的主人最早可能生活的年代是( )
五铢钱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西汉
4.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动植物品种,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桃、大黄、茶树、桑蚕、方竹等也随之传向西方。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促进了物种交流 B.实现了贸易互惠
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提升了汉朝军力
5.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他们都具备( )
A.家国天下的情怀 B.耕读传家的理想
C.勤劳勇敢的品质 D.无为而治的理念
6.某同学整理了一节历史课的学习内容,他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是( )
第一部分:主父偃——“推恩” 第二部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第三部分:桑弘羊——盐铁专卖 第四部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A.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巩固大一统王朝 D.政权分立
7.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字”;西汉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这些举措共同目的是( )
A.发展文化教育 B.维护国家统一
C.推广儒家思想 D.加强交通管理
8.秦汉时期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科技成就是( )
A.“麻沸散” B.佛教
C.造纸术 D.《伤寒杂病论》
9.钱穆先生在对某一政令的实施条件进行阐释时曾说∶"诸侯之嫡长继为诸侯,而其支庶亦各有觊觎侯位之心。有父母者同爱其子,不愿专传重于嫡子,而亲视其支庶为庶人。"颁发这一政令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唐太宗
10.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
A.秦统一六国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立 D.漠北战役的胜利
11.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新质生产力”,推动了( )
A.农业发展 B.手工业发展
C.商业繁荣 D.海外贸易兴盛
12.东汉政权走向衰亡的原因有……………………………………………( )
①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②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③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④匈奴频繁南下侵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我国封建社会有重要影响力的四位皇帝,下列与之相关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皇帝 史实
A 秦始皇 确立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派兵开凿灵渠
B 汉武帝 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行盐铁专卖
C 唐太宗 开创科举制;完善三省六部制;虚心纳谏
D 宋太祖 削弱相权;采用重文轻武政策;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A.A B.B C.C D.D
14.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作用,坚决惩治腐败是历史上有作为的统治者采取的重要治国方略。秦始皇建立的中央行政机构中起到监察作用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枢密使
15.“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诗词中提到的汉武帝 (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16.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其用意是(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保证政权长治久安
C.树立王位继承规范 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17.“纸的发明首先使当时的书籍更加便宜……当这种材料流向社会后,没有多少财富和得不到朝廷支持的私家学者们著书的风气开始了,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蓬勃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
A.造纸术的发明背景 B.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C.造纸术的工艺流程 D.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18.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立 B.北庭都元帅府的设立
C.宣政院的设立 D.澎湖巡检司的设立
19.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强化经济管理 B.实行思想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外戚专权
20.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文字的演进历程 B.书写材料的变化
C.造纸技术的进步 D.手工业技术高超
二、材料分析题
21.从古至今,各民族、各国家之间不断交流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商贸文化交流与共同发展。现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历史上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除了以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了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主要参与者。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丝绸之路“商业”“文化”功能的表现。
【民族交流】
材料二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在什么方面的表现?这种现象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
(4)综上所述,你是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的交流与发展的?
22.阅读下列秦汉时期的大事年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文景之治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
(1)商鞅变法与秦统一中国有什么内在联系?完成了这一统一大业的人是谁?为巩固统一,他在治理地方的政策上有什么除旧布新的措施?
(2)西汉的建立者是谁?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了主父偃的什么建议?
(4)秦汉的兴衰史,对当今我国的治国理政有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B
2.D
3.D
4.A
5.A
6.C
7.B
8.C
9.C
10.C
11.A
12.C
13.B
14.C
15.C
16.D
17.D
18.A
19.C
20.B
21.(1) 以商为主的商人、僧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流;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意思对即可)
(2) 秦始皇(或嬴政)。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3) 社会生活上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意思对即可)
22.(1)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政策。
(3)“推恩”建议。
(4)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