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中考历史专项复习
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它们的调整是基于( )
A.经济体制的改革 B.土地所有权变更
C.革命性质的变化 D.革命形势的需要
2.下表是广东省和平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部分)。据此分析,导致这些革命先烈牺牲的是哪一场战争( )
表一广东省和平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部分)
周宝珊(1912~1948) 陈水喜(1920~1947) 凌海金(1924~1948) 肖琴书(1917~1947)
肖丙章(1920~1948) 罗羿(1923~1947) 吴干恒(1925~1948) 张觉青(1906~1945)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3.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经控制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正规军和民兵共有100万人。国民党军队共55万人,但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沈阳、长春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这反映了( )
A.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B.东北地区具备决战条件
C.国民政府忽视东北的地位 D.东北地区实现和平解放
4.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面的年代尺你认为其探究的主题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全民族的抗战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5.以下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人民解放战争的( )
党、政、军干部之自私、无能、散漫、腐败不可救药。 ——《蒋介石日记》1948.11.24 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A.爆发背景 B.主要进程 C.胜利原因 D.历史影响
6.有评论说:“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是比较成功的。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军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策,林彪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攻打锦州。”该评论针对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下侧这件革命文物见证了华东野战军( )
华东野战军 一等功臣 辛界思的 淮海功臣服
华东野战军
一等功臣
辛界思的淮海功臣服
A.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
B.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C.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得到解放
D.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8.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的是( )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开展大生产运动
9.老照片能从一个侧面见证历史的变迁。下面两幅老照片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C.解放军的作战原则 D.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10.口号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口号中属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反对华北自治”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1.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这段材料表明蒋介石
A.谋求政局稳定 B.阴谋发动内战
C.坚持独裁统治 D.破坏国共合作
12.“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加解放军,山东有5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运弹药……”这说明( )
A.解放军武器比国民党先进 B.解放军采取了正确的战术
C.解放军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 D.国民党的后勤补给不足
13.下图为国共双方兵力增减对比图表,从战略态势上看,人民解放军即将进入( )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反攻 D.战略决战
14.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 )
A.经济体制的改革 B.土地所有权变更
C.革命性质的变化 D.革命形势的需要
15.如图所示战役(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解放了华北全境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6.1948年,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如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整个淮海战役,动员了民工543万人,向前线运送粮食、弹药等大量军需物资,转运伤员。这主要是因为( )
A.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B.减租减息政策得到农民的拥护
C.人民解放军取得不断胜利
D.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17.“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且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8.1947年,毛泽东认为只有让主力部队进入外线作战,将战火引到“国统区”,才能将敌人兵力吸引到外线并释放内线压力,解放区才能有空间和时间向外扩张。为此,共产党( )
A.转战陕北 B.跃进大别山
C.发动淮海战役 D.发动平津战役
19.如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示意图。此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0.下图中战役的胜利对中共的战略意义是( )
A.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B.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C.摧毁国民党军事主力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大事记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分析,1924年至1927年初,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在此期间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2)依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30年代,国共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图一中的历史事件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4)材料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被誉为“谈判桌上的较量”,它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5)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2.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丰功伟绩的历程,也是不断培育形成其伟大精神的历程。结合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精神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革命精神】
具体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艰苦创业精神】
具体为:大庆精神及铁人精神、劳模及英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改革开放精神】
具体为:小岗精神、特区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
【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
具体为:宪法和法治精神、工匠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
(1)分别写出与“红船精神”和“长征精神”直接相关的会议名称。
(2)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写出这条道路的起点。
(3)写出一例体现“抗战精神”的战役。
(4)写出一位体现“艰苦创业精神”的模范人物及一项体“两弹一星精神”的科技成就。
(5)“特区精神”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写出一个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名称。
(6)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将以什么方式来宣传和弘扬这些精神?
答案解析部分
1.D
2.C
3.B
4.D
5.C
6.B
7.C
8.C
9.B
10.D
11.C
12.C
13.D
14.D
15.D
16.D
17.C
18.B
19.A
20.C
21.(1)关系: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或国共合作)。成果:建立黄埔军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变化:由对抗(反蒋抗日)到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原因:日本侵华(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
(3)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4)重庆谈判
(5)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22.(1)红船:中共一大。长征:遵义会议
(2)起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立。
(3)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4)模范人物:焦裕禄,邓稼先,雷锋,王进喜。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5)名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6)方式:在学校里做好宣传工作,在家里,也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家人支持改革开放事业;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目标;适当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如学校、村(社区)、街道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