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省中考历史专项复习(含答案)——史前时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四川省中考历史专项复习(含答案)——史前时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8 08:1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四川省中考历史专项复习
史前时期
一、选择题
1.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
A.带领人们治理了黄河水患 B.建立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部落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2.符合“远古的声音”这一主题的是(  )
A.贾湖骨笛
B.司母戊鼎
C.春秋青铜编钟
D.东汉说唱俑
3.下表是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情况,材料可以反映出(  )
墓葬号数 随葬品数量
61号 只有一件陶骨和一块砺石
70号 合葬墓,总共只有一件石铲
10号 80余件精致漂亮的陶器,象牙梳、象牙雕筒、玉质臂环等
A.商业交换频繁 B.社会生活奢侈
C.性别差异突出 D.出现贫富分化
4.下列关于联盟首领禅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舜→禹→启 B.尧→舜→禹 C.尧→禹→舜 D.舜→禹→尧
5.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  )
A.化石和遗址 B.画像和视频 C.远古传说 D.文献记载
6.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是比较丰富的。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  )
A.贫富差距尚不明显 B.手工业高度发达
C.贫富分化较为突出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7.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8.实物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面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共同证明了(  )

A.原始农业兴起 B.阶级分化产生
C.早期国家产生 D.早期城市出现
9.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如图所示的文物主要可以用于研究(  )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盆
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早期国家的社会变革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0.右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这说明半坡人(  )
A.以捕鱼狩猎为生 B.已从事农业生产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11.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12.下图是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装饰品。这一发现说明山顶洞人(  )
A.知道人工取火 B.学会缝制衣服
C.具有爱美意识 D.过着集体生活
1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C.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北京人的外貌全是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
14.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诗句中“人猿相揖别”的标志应该是(  )
A.过上定居生活 B.北京人的发现
C.制作和使用工具 D.家畜的饲养
15. 据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而且分布广泛。据此可以得出(  )
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B.新石器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陶器
C.已经呈现南稻北粟的种植特点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16.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些演进的根本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
17.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问题。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的进步性表现在(  )
①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②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懂得人工取火 ④会打制石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 ”处应该填入(  )
A.修建房屋 B.制作陶器 C.打制石器 D.种植作物
19.诗歌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诗歌称颂的是(  )
阪泉战影耀苍穹,涿鹿风云荡宇空。 华夏儿郎齐聚首,一统江山初立功。 人文初祖领风骚,德化万方教无穷。 炎黄血脉今犹在,千载荣光赞祖雄。
A.伯益 B.黄帝 C.蚩尤 D.吕尚
20.“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  )
A.通过不断交融而形成 B.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
C.居住分散,交通发达 D.有统一的文化和信仰
二、材料分析题
21.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我们国家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磨制石斧等工具先砍伐地面上的杂草树木,在草木干燥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种植农作物。传说炎帝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还曾亲尝草药,解决人民病痛之苦。
——王存、胡骏杰《中国神话大全》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四: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之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1)根据材料一说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他们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帝、景帝发展农业的措施。他们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作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献计献策。
答案解析部分
1.C
2.A
3.D
4.B
5.A
6.C
7.B
8.A
9.A
10.B
11.C
12.C
13.B
14.C
15.A
16.D
17.B
18.C
19.B
20.A
21.(1)磨制工具的发展、农作物的种植。
(2)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3)减免田租;减轻徭役。“文景之治”。
(4)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南方政局稳定;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的辛勤耕作。
(5)我们要制定恰当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等。
同课章节目录